高等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20:35: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等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高等教育起源初探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種有分配作用的公共產品,高等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公共產品的基本屬性,根據羅爾斯原則,高等教育公平應該遵循“普惠”和“差異”并存,堅守“正義底線”與“差異補償”并重。本文從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礎、制度博弈和制度建構三個方面,采用案例研究、模型分析和理論推導等思維方法與演繹方式,探究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邏輯和實踐邏輯,以尋求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羅爾斯原則;高等教育公平;正義底線;差異補償;制度邏輯。
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產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高等教育作為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論文調節器,公平與否意義重大。我們知道,教育政策缺陷、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服務供給的不充分與不對等以及教育尋租的存在是導致當下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主要原因。“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1】37顯然,落實高等教育公平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任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標。同時,加強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設是改善民生與加強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之路。
一、“正義底線”與“差異補償”: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礎
(一)教育的公平訴求:從羅爾斯原則說起
許多理論的闡釋與推演都需要一個實然存在或者無法找到沒有瑕疵的實體而假設應然存在的理論發生狀態,這個狀態中以最質樸的形式暗蘊了整個理論體系的所需假設,并且似乎在現實中就能毫不費力的找到若隱似現的現實模型,這個狀態在羅爾斯的正義論中被稱之為“原初狀態”。理論的發生和發展總是在這樣“實際--抽象--實際”的脈絡中,而真正具有現實解釋性的理論,則需要在假設模型中設置現在或者將來都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的規定性條款,即如馬克思指出的“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疇,雖然正是由于他們的抽象而適用于一切時代,但是就是這個抽象的規定性本身來說,同樣是歷史關系的產物,而且只有對于這些關系并在這些關系之內才具有充分的意義”。【2】107-108這個規定性的條款就是基于人性的基本假設基礎上的對于正義和公平的追求,從原初狀態到其所推導的任一歷史社會形態,都應該遵守兩個基本的并且相當不同的原則:第一個原則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二個原則則認為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例如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結果能給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利益,它們就是正義的。【3】14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提倡各國國際合作互通的開放性和聯動性。中俄建交多年,是重要的戰略伙伴,兩國早已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這對“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從“一帶一路”宗旨出發,簡要概述了中俄兩國高等教育事業現狀,并對中俄兩國高等教育合作動力進行具體分析,為“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參考與借鑒,為“一帶一路”戰略施行提供推動力。
【關鍵詞】中國;俄羅斯;高等教育;動力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中俄合作概述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這便是現如今享譽中外“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借古“絲綢之路”之名,以發展促和平,與沿線各國開展經濟、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合作交流,實現國家之間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教育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帶一路”強調多國協同發展,各國需要從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合作推進到教育方面的深層次交流。中國教育部曾發文稱,教育在建設“一帶一路”中的作用是基礎性和先導性的,沿線各國的教育交流為“一帶一路”戰略施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可見,“一帶一路”戰略為沿線各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1]。本文從“一帶一路”宗旨出發,提出了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具體對策,為“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中俄高等教育事業情況分析
中俄兩國在政治和教育層面的主觀意識是一致的,“一帶一路”政策更加強了兩國的合作關系。為了加強兩國在教育上的合作,兩國于2014年簽訂了《中國教育部和俄羅斯教育科學部關于支持組建中俄同類高校聯盟的諒解備忘錄》,政府的積極響應深刻推動了新機制的創建與發展。中國教育部門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中俄兩國留學生數量以逐年遞增的趨勢上漲,這標志著中俄兩國教育事業正在向前發展,兩國的教育形勢也趨于穩定,這種積極的形勢使兩國達成:“2020年使留學人數達到10萬人”的新目標[2]。中國的教育體系日趨完善,經濟快速增長,俄羅斯貿易等領域迅速發展,使會漢語、懂中文交流的人才需求量遞增。為了快速拓展人才供給,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建立孔子課堂3個,孔子學院12所,俄境內相當數量的國立高校開設漢語課,并將漢語作為需要學習的第一外來語種。為了更快的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中俄兩國大力投入教育事業,兩國就長期穩定的合作發展關系所簽署的協議達到了近千份,同時建立了上百個友好合作辦學項目。由此可見,中俄兩國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一帶一路”戰略能夠更好地推動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兩國人才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友好互動與穩定發展也對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有著積極的推動與影響。
民辦高等教育若干思考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院校有了空前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的高速崛起,是對現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的深度探討。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要更加合理地優化資源配置,集資辦學,最大限度地擴充師資力量,建設管理嚴格的高質量的民辦高等學校。
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管理嚴格
民辦學校作為私立學校,近些年來飛速發展。說到民辦高等教育院校的歷史沿革,在國內外民辦高等教育歷史發展史上,其都和公立高等教育院校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據調查,1983年的美國私立學校比例為54.4%,1985年的日本私立學校比例為75.6%,1986年的菲律賓私立學校比例為72.4%,這其中還有很多學術水平很高的大學。而我國在解放時期的私立學校約占整個教育體系的39%。由此數據可以看出,民辦高等教育院校不分中外,并且在高等教育歷史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辦學校高等教育的意義
民辦高等教育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河中一條重要的支流,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擔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鑒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具有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要現實意義。(1)集合社會各方面力量集資辦學。私立學校數量逐漸增多,創造盡可能多的教育機會,努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這是中外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最本質的意義。在我國,民辦學校大部分生源是高考落榜生,這些學生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壓力,民辦高等學校的存在也就成為幫助他們重拾自信、鼓舞他們向前邁步的動力,其發展也減輕了目前我國各大學招生方面的壓力,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機會均等化。(2)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當今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競爭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民辦高等學校的數量增加,可以為鄉鎮企業培養具有專業水平的技術型人才。而且,民辦高等院校具有公立高等院校難以具備的靈活機動的特點,可以和公立高等院校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3)有利于合理調配師資力量。多年來,人們深受終身制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認為只有在公立高等學校才是“鐵飯碗”,以至于現在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受到人事勞動制度的條條框框限制,很多企事業單位中需要的人才進不來,不需要的人員又出不去,不合理的師資結構導致人才很難流動。相比較這個嚴峻的問題,民辦高等院校中這種人事勞動制度的限制相對較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輕,實行聘任制度,打破終身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流動。
二、民辦高等教育院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等教育會議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總結近年來我省高等教育的歷史性成就,認真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進一步明確今后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剛才,呂祖善省長作了重要講話,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核心思想是要把工作重心切實轉移到提高質量和辦學水平上來,促進全省高等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把呂省長的講話精神落到實處。下面,我就貫徹呂省長講話精神,加快實現工作重心轉移再講幾點意見。
一、肯定成績,正視問題,進一步增強轉移工作重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從**年開始,根據當時國家改革開放的形勢和我省的實際情況,我省陸續恢復和新建了13所高校,恢復了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和研究生招生工作,高等教育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但總體上發展比較緩慢。
**年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緊緊把握全國高校“擴招”的歷史性機遇,大膽改革創新,推動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一)高等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順利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年,我省高考錄取率僅為3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8.96%,由于升學渠道不暢,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困境,高等教育一度成為整個教育發展的瓶頸制約。**年,省委、省政府果斷作出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決定,通過在杭州、寧波、溫州興建6大高教園區,新建、遷建或擴建高校,實施后勤社會化改革等措施,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6大高教園區規劃占地3.95萬畝,校舍建筑面積1263萬平方米,安排36所學校,33.5萬名在校生,總投資達311億元,目前6大高教園區已基本建成。其他不在高教園區的40余所高校也實施了新建、遷建或擴建工程,全省高校面貌煥然一新。到2001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達到15%,比全國提前一年進入大眾化階段。全省現有普通高校77所,比**年增加45所;有普通本專科在校生72萬人,比**年增加60萬人;高考錄取率連續5年保持在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36%,連續多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普通本科與專科(高職)生的招生比例基本達到1:1,全省各市基本形成了“一本一專”或“一本多專”的高校設置布局。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人民群眾子女上大學難的問題。
高等教育實質研究
高等教育本質問題是教育學中必須深入探討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和課題。特別基于當前社會轉型歷史時期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下,認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本質對于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變革具有奠基性重大意義。要認清高等教育本質就必須弄清教育本質而要弄清教育本質就首先需要在教育和本質這兩個難題上取得一致。
1.何為教育
從歷史來看中國最早的“教育”一詞出現在《孟子·盡上心》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見“教育”一詞在古代有“教”和“育”雙重意思。在西方教育一詞的英文是educatioan源于拉丁文edueare原義為引導引出。教育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指一切增進人們的只是技能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通過學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這種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統的對年輕一代施加影響發展他們的體力和智力,陶冶他們的思想和品德是人們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養成一定的思想和品德。
2.事物的本質
要教育的本質我們需明確什么是事物的本質,關于本質的界定有如下幾種觀點:①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本質是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內在規定性是該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最穩定的規定性,是事物內在的聯系[1]。②《中國百科大全書》的界定:本質指事物的內部聯系由事物的矛盾構成而規律則是就事物發展過程而言,指同一類現象的本質關系或本質之間的穩定關系[2]。③《現代漢語詞典》的界定: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巨鼎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穩定隱蔽的,通過現象來表現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掌握本質[3]。從上述對本質的界定我們可以得出本質的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普遍性。同一事物不管時間、空間外形有多大差異但其本質是完全同一的。第二,穩定性。本質是事物內部固有的屬性或聯系,它是相對穩定的。第三,隱蔽性。由于本質是內在屬性和聯系,決定了我們在認識事物本質的復雜性,也就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說法。因為本質才是事物的根本屬性,決定客觀事物具有各種表現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聯系,這也決定了我們要通過復雜繽紛的現象把握本質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第四,聯系性。任何事物之間均是有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將本質問題于事物矛盾聯系起來認為現象是事物外部的聯系本質是失去內部的聯系“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他輸的矛盾,這種特殊矛盾就是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4]。
3.教育的本質
試論英語高等教育
一、建立在現代教育制度上的英語應試
英語應試是各國采用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的必修科目,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從我國的英語考試情況來看,也不例外。對于英語的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畢業和取得學位。因此,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生本身,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已經超出了對于英語本身的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需要努力學習英語以應付考試。另一方面,又需要努力掌握考試類的英語學習,以此來應付學位。兩者的關系是一種模糊的關系,在學生方面來看,英語學習不是突破就是被突破。突破指的是一種無我的學習狀態,在這種無我的學習狀態下,學生可以大量地掌握英語詞匯、句法。從而為實際英語的應用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狀態是大多數學生比較認可的狀態,然而又是他們所無法達到的。而另外一種學習方法,即應試式學習方法在學生中廣為應用。劃定范圍、背特殊的單詞、掌握必要的課文、理解必要的閱讀理解等等,都是應試式的學習方法,也是應試式的教學思維。
二、學位證的取得與英語成績關系密切
在我國,大部分高校規定英語必須取得四級證書才可以取得相應專業的學位證書。由于高等教育的長期改革的滯后,因此對于英語教學的體制性改革始終沒有質的突破,始終停留在應試、筆試、聽力等層面上。
學位證書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幾年來的學習成果的取得,關系到社會上工作崗位的取得,關系人事變動、升遷、評職稱、繼續深造等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上顯示很大的優勢,但在英語的掌握上卻捉襟見肘,因此需要在教育的改革上進一步放寬對英語成績的限制性措施。對于某些特殊專業更需要放寬英語的限制,以更為廣泛的學術氛圍,更為靈活的教育制度來為學生擇業、就業、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規劃性的教育制度與實踐式的教育模式
英語高等教育簡述
一、建立在現代教育制度上的英語應試
英語應試是各國采用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的必修科目,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從我國的英語考試情況來看,也不例外。對于英語的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畢業和取得學位。因此,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生本身,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已經超出了對于英語本身的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需要努力學習英語以應付考試。另一方面,又需要努力掌握考試類的英語學習,以此來應付學位。兩者的關系是一種模糊的關系,在學生方面來看,英語學習不是突破就是被突破。突破指的是一種無我的學習狀態,在這種無我的學習狀態下,學生可以大量地掌握英語詞匯、句法。從而為實際英語的應用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狀態是大多數學生比較認可的狀態,然而又是他們所無法達到的。而另外一種學習方法,即應試式學習方法在學生中廣為應用。劃定范圍、背特殊的單詞、掌握必要的課文、理解必要的閱讀理解等等,都是應試式的學習方法,也是應試式的教學思維。
二、學位證的取得與英語成績關系密切
在我國,大部分高校規定英語必須取得四級證書才可以取得相應專業的學位證書。由于高等教育的長期改革的滯后,因此對于英語教學的體制性改革始終沒有質的突破,始終停留在應試、筆試、聽力等層面上。學位證書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幾年來的學習成果的取得,關系到社會上工作崗位的取得,關系人事變動、升遷、評職稱、繼續深造等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上顯示很大的優勢,但在英語的掌握上卻捉襟見肘,因此需要在教育的改革上進一步放寬對英語成績的限制性措施。對于某些特殊專業更需要放寬英語的限制,以更為廣泛的學術氛圍,更為靈活的教育制度來為學生擇業、就業、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規劃性的教育制度與實踐式的教育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教育制度的體現都是規劃式,而非實踐式的發展形成的。有些是借鑒了國外的教育模式,有些是根據具體專業提出的具體制度。對于長期以來,制約素質教育的應試教育必須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得到較大的改觀,包括對于英語成績影響學位證書取得這樣的規定,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摸索更為適合的教學方式。以及在實踐中,整體考慮社會發展需要,考慮國家宏觀經濟走向,考慮國內外語言發展趨勢,考慮世界交流下英語及其他語種的相互關系的協作,考慮在適當的情形下,突破性的發展教育思維。這些都需要廣大教育者、政府工作職能部門,以及高校的管理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應對,積極實踐。
高等教育會議講話
同志們:
**年我省曾召開一次高教工作會議,時隔將近15年,浙江高等教育已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在新的宏觀背景和發展階段再次召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去年8月,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上。在今年全國人代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提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高等教育要以質量為核心,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高水平學科和大學建設。中央領導的這些重要指示精神,為我省高等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
省委、省政府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洪祝書記親自作了批示。省政府常務會議會前聽取了省教育廳的專題匯報。我和昌黎同志還專程到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并召開部分高校主要負責人座談會,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關于下一階段的高等教育工作,昌黎同志還要作具體部署。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成績,清醒認識問題,切實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質量上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高等教育持續快速發展。尤其是**年,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針對我省高校數量偏少、規模較小、資源不足的實際,作出以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通過建設高教園區和新校區、改革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加快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等舉措,切實解決了我省高等教育數量的瓶頸制約,扭轉了廣大考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求學困境。經過多年的努力,浙江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階段的跨越式發展。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8.96%提高到**年的36%,由低于全國平均0.84個百分點轉變為高于全國平均14個百分點。目前,全省已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77所,在校大學生72萬人,分別是1998年的2.4倍和6.4倍,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舉辦高等教育的格局。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著眼于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穩步增強。一大批省屬高校和地方高校蓬勃興起,重點學科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十五”以來,全省高校為各行各業輸送了56.3萬畢業生,獲授權發明專利1308項,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33項,為浙江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可以說,沒有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良好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伴隨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我省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還跟不上,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亟需提高。如果說在毛入學率低于15%的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供不應求,高校擴招因而成為緩解當時瓶頸制約的首要選擇。那么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人民群眾對大學質量的要求將日益強烈。有專家分析,我國到“十二五”時期高等教育將轉變為買方市場,出現需求主導的局面,所以大學之間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質量和水平上。不容回避,我省不少高校定位模糊,辦學特色不夠鮮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部分教師教學精力投入不足;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教學內容和方法偏舊;內部管理不健全,個別學校甚至違規辦學。總體而言,我省高等教育的質量滯后于辦學規模的增長速度。因此,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質量上。惟有如此,浙江高等教育才能順應時勢,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更大的跨越。
城鄉視野中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表明: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教育要受政治、經濟、文化所制約并對政治、經濟、文化起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的作用日趨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直接參與到生產、研發和輔助決策中。“多少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發動產業革命的歐洲國家,教育的發展一般是在經濟增長以后發生的。現在,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于經濟的發展,這在人類歷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
作為學歷教育的最終端,高等教育在近現代歷史上始終處在教育發展的風口浪尖上。19世紀初,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改革運動取得巨大成功,史家稱“柏林大學的創辦像一個燃燒點發出耀眼的光芒,一切光線都從這里發出。”這使得“德國的工業革命的進程在歐洲幾個主要的國家中是最快的,它極大的改變了1870-1914年的德國社會。”
19世紀末還是荒蠻地帶的加利福尼亞州在20世紀末成為美國第一大農業州、第一大工業州、第一大娛樂事業州、是高新科技最重要、最集中的地方,生物科技永遠是走在最前面,導致美國經濟中心在從東部向西移,該州得益于伯克利、斯坦福等幾所大學推動的硅谷高新技術區發展。
“9·11事件”的發生又使高等教育增加了一個新的使命———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大學這一平臺上進行融合。這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使命,這個使命使得大學的國際化程度開始大幅度提高。在美國現展史中每次自感遭遇到重大危機,都是從教育中找問題,每次都是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成效屢試不爽。因對高等教育的重視,使其一次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戰后,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是將高等教育擺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將高等教育作為本國經濟、社會發展視為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高等教育:統籌城鄉發展的智力支撐
我國高等教育與俄羅斯高等教育的區別
近幾年來,在經濟浪潮的影響下,中國高等教育與俄羅斯高等教育都面臨著改革。同處社會轉型期,在高等教育方面,兩國的教育改革存在著差異。
一、中國的高等教育
改革開放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較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精英、專門人才,為國民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國已成為高等工程教育大國。但在改革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
從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迅速推進。從孔夫子開始,我們就有著輝煌的教育傳統,但那時的高等教育是受社會各種力量控制的。建國以后,在繼承原有大學制度的同時,借鑒蘇聯經驗,以政策為導向、經驗為輔建立了初級的高等教育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對以往經驗進行整理,不斷探索學科理論,對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斷深入,學者們開始從國際角度比較、借鑒世界高等教育史,使整個研究活動有了科學依據。教育的框架在不斷吸取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借鑒蘇聯、美國的治學思想,從而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高等教育。
(1)教育管理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