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在中學政治教學的模式建構
時間:2022-10-12 10:15:43
導語:混合式教學在中學政治教學的模式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混合式教學因其創新性正在深入地與各學科的實踐相結合,激發了學科教學的活力。從高中政治教學實踐出發,研究具體應用模式的設計與建構,在研究過程中重點關注環境、資源與方法三個方面的革新探索,并充分應用工具與平臺支持,對資源準備、課前、課中、課后實踐過程等進行了實踐檢驗。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中學政治;模式設計;模式建構
以混合式教學為代表的全新教學模式成為當前炙手可熱的研宄與實踐領域。劉斌等人在《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一文中提出,混合式教學來源于人們對在線學習的理性反思,以及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重構,它是指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實現學習環境的混合、學習資源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混合,進而實現有效的教學。可見,將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兩者加以有機協同是混合式教學的典型特點和研宄重心,而環境、資源和方式的重構則是研究的領域重點。對此我加以整理設計,并運用于政治學科的模式建構中。
一、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應用混合式教學以解決實際問題
(一)中學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政治學科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深感傳統中學政治教學方式偏重課堂講授、課后背誦、刷題等來應對考試。單純的理論學習,很容易導致內容枯燥乏味、內在邏輯模糊不清,難以實現“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目的,也很難達成情感上的共鳴,政治上的認同和歸屬。學生對政治理論思維的認知養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社會與人文現象的觀察分析之上,要有大量的素材積淀、一定的閱讀量和社會實踐基礎。由于師生之間年齡、閱歷及社會經驗的差異,政治學科中的師生交流互動,往往沒有其他學科順暢、有效。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中學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學手段的單一、綜合資源與研宄方法匱乏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但考慮到學生的時間有限,所以需要通過模式的創新,在環境、資源以及方法論方面有所突破。
(二)應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通過精心遴選的線上資源,混合式教學可以給看似枯燥的政治理論注入活力。采用混合式教學,可以最大化地確保教學資源的高度復用性,并全面跟蹤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當學生能夠從現實案例素材的搜集整理、時政熱點的深入探宄中,充分理解認同政治學科的核心價值,其學習積極性和效率就會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在一定的數據手段支持下,學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學科,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掌握學情
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該建立在學情的基礎上,包括對理論與知識要點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這要求我們用一些靈活但不增加額外負擔的手段進行摸底,如果可能,還應更加個性化與細致化地獲得一些深層次信息。
(二)環境的搭建和建構
混合式教學環境宏觀可分為線下和線上兩端。由于引入了大量的線上學習體系,所以線下端的教授方法和之前純線下的方式有明顯的不同。線下端更側重議題式的引導和知識梳理分析,更多地采用啟發式的方法,創設模擬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一思考分析問題一解決實際問題。相應地,傳統依靠教師在課堂整段講解的內容就可以體系化的微視頻提前錄制下發。學生可以隨時查閱鞏固,開展個性化學習。同時,線上教學為在線的交流互動、案例的動態展示與分析提供了用武之地,可以通過各種展示工具、各種問卷、測驗工具、討論平臺進行交流互動,并沉淀數據作分析用。
(三)資源的在線齡
我們將在線課程的資源分為三類:指導性資源、內容性資源、生成性資源。指導性資源為教學大綱、計劃、教改措施等。這些由教師來組織設計完成。內容型資源包括微視頻、多媒體課件、教學素材資源、網頁、公眾號、直播平臺等產生的內容,由教師、學生共同來完成整合。生成性資源由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課堂討論、互動交流、案例設計和分析、小型測驗問答、自我評估反思等產生,這部分生成資源會成為重要的學情數據的沉淀與分析基礎。
(四〉教學方式的革新
混合式教學對于教學方式的革新高度多樣化。教師在單元設計、課前安排過程中充分與學生形成互動,學生可以在線獲取教師準備的資料、計劃、課前作業和指引等,并根據指引去做素材和案例準備以及預學習等。在課堂交互中,線下環節更注重知識圖譜的建立、知識點的總結和分析,而線上環節更側重互動,對在線案例的分組討論、分析、交流以及即時測驗問答等。
三教學實證過程探究
疫情期間,我根據單元教學任務,整合多維度知識體系,開展了“疫情防控中彰顯制度優勢”的教學實踐。經過總結與分析,還將該教學方式先后應用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進博會專題經濟復習課”等教學實踐中。
(一)課前資源與工具準備
在課前先選定一些工具和平臺手段作為教學的載體。在“疫情防控中彰顯制度優勢”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學生在線題庫測試、開放性問卷、在線資料整合、在線探宄展示評選等。
(二)課前準備環節
1.課前小調査。使用在線問卷,課前了解學生對于教授內容的認知情感和態度,跟蹤匯總結果,作為準備依據。2.學案。學生根據教材和教師指定的學案內容,梳理繪制學科知識思維導圖,初步評估知識匯總能力。3.素材收集整理。平時以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推文方式有節奏地推送政治學習、知識點整理、時政熱點等信息,由學生收集整理,在平臺上與大家共享。本課我了定向素材搜集整理的要求:①搜集各國政府和人民應對疫情的比較(措施、效果);②瀏覽近期重大新聞報道,尋找體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疫的時政材料。最終共收到一百多條整理信息,內容翔實,體現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課中互動環節
在課中互動環節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將收集到的資源、素材與核心知識點相結合,充分論證與分享觀點。1.優秀思維導圖展示。2.情境討論:展示專題,發放學生整理素材,情境設置,分組討論。在“疫情防控中彰顯制度優勢”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學生準備的素材,從不同的角度(人民/政府/政黨)準備情境內容,設置議題。議題的層層深入探討,使學生經歷“體會一理解一共情”的過程,最終實現情感共鳴、政治認同。學生模擬外交部發言人,運用所學政治常識,分析闡述“我國必然能取得抗疫勝利的理由”。線上活動雖然沒有線下直觀,但通過之后的投票評選和問卷看出學生參與度較高,教學效果較好。
(四)課后環節
課后教學分為兩個環節: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繼續知識鞏固、案例拓展和完成分組作業;教師進行學情總結分析、數據研宄。1.學生繼續探宄實踐:對課堂內容進行延展,在社會實踐中履行。2.教師的數據分析與效果評估:(1)學情評估,即對學生的課堂、作業、互動表現情況進行評估,結合核心素養進行描述與分類、解釋與論證、預測與選擇、辨析與評價等學科任務的測評,形成學情數據;(2)隨堂表現,即使用線上工具對學生隨堂表現進行分析,對互動環節進行數據分析和改進研宄,_(3)改進與長效措施,即根據學生的持續表現,對學生間橫縱向綜合表現進行分析,定位學生在核心素養提升方面存在的長短板,為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形成有效積累,最終形成長效機制。在完成本課學習后,我通過在線上工具中設置相應的材料分析題,來跟蹤學生學習效果,關注核心素養培育,收集過程性數據以做研宄改進。
參考文獻:
[1]劉斌.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〇].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1).
[2]王鶄,楊倬.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以華師云課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04).
[3]張少波,李海林.事實和證據視野中的課堂教學診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楊曉潔 單位:上海市洋涇中學
- 上一篇:企業信息化建設網絡安全主要威脅分析
- 下一篇:混合式教學設計與資源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