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文本闡釋的堅守
時間:2022-12-18 03:16:32
導語:淺談中學語文文本闡釋的堅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文本闡釋領域嫁接式移植西方闡釋學理論,導致文學成為了闡釋理論的工具非研究對象,中國文學成為西方理論的試驗田,隨即便出現了理論濫用和強制闡釋。讀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誤讀和外部解讀的泛濫同樣是中學語文文本闡釋的問題所在。加強對讀者中心之下的“個性化閱讀”的引導,理清文本闡釋由內到外的解讀順序,辯證地借鑒西方闡釋理論,針對性地解決文本闡釋的自身問題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文本闡釋;中學語文;文本解讀
人們對文本闡釋的關注度,隨著問題的產生逐漸增強。文本闡釋理論將語文文本作為實驗田,同時,國內文本闡釋在國外闡釋理論的影響下,自身的文本闡釋問題仍然未得到解決。辯證地吸取借鑒西方文化闡釋理論,從中國文化闡釋的根本問題出發才能找尋到中學語文文本闡釋堅守的方向。
一.中學語文文本闡釋的現狀
文本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和依托,語文教學離不開對文本的解讀。文本闡釋是對文本價值與意義的理解與闡釋的哲學思考,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同時又呈現出不斷革新的趨勢。首先,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不斷引入的西方文學闡釋理論在中國文學界掀起一股理論運用的潮流。在文本闡釋力求創新的前提上,西方文學闡釋理論為其提供了“新出路”。然而,在引入西方闡釋理論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文本脫離了自身土壤,丟失了自身語境,文本內在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價值也被埋沒。其次,受多元化文本解讀的影響,讀者中心再一次被強調。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和主體體驗,教師不能限制和代替學生的思考。在文本解讀中,讀者的文本體驗站立在原始文本之上,被提到了首位。另外,受到教材選文完整性和注釋選擇主觀化等因素的影響,脫離文本的誤讀也就存在于如今的課堂之中。最后,在文本闡釋上出現了集中于外部解讀而忽視從文本出發的內部解讀。當然,從創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等方面出發,的確給文本解讀帶來了一定便利,但外部解讀應該作為文本解讀的“輔助點”而非“出發點”。對于文本的內部解讀的忽視,就會造成文本自身價值意義的喪失。中學語文文本闡釋面臨著外來理論和自身問題的威脅,對于文本闡釋的重新建構為當務之急。
二.當代中學文本闡釋三大問題
1.理論之下的強制性闡釋畸形。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助推了國家之間的文化交往。在吸收新理論所帶來的便利之后,人們享受著這場文學活動繁榮的盛宴。與此同時,西方文論對中國文學經驗的“強制闡釋”又成為學術界反思的焦點。在人人都可借用理論進行文本闡釋的情況下,人人都成為了批評家。簡單的理論移植,即標新立異,又展現了解讀的新意,于是給“強制闡釋”遮上了一層保護膜。近年來,理論之下脫離文本的闡釋愈加受到人們關注。陳躍紅整理論文時發現,“三十年前他們說哈代的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罪惡感,過了五年他們說哈代的作品反映了人道主義精神,再過五年,他們說哈代的作品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人的異化與回歸的主題……這樣的研究做下去,恐怕下一步哈代對轉基因也要提出意見了”[1]。人們盲目追逐理論研究熱點,無論在西方學界還是中方學界都同樣出現。我們都知道,《荷塘月色》實際上是省略了部分內容的,而這部分較裸露的內容成功的讓學術界的關注點轉向對朱自清人格的審視。在楊樸《中學語文名篇新講》中提到“朱自清本來是想通過古詩來表現遠古采蓮的文化習俗,特別是習俗的,這正是朱自清的潛意識愿望的完整表達”,這里所認為的就是前面以荷象征出美人,緊接著寫出對這一美人的愛欲,是朱自清想以采蓮的習俗來表現他的愛欲的,但很顯然是不符合意識的要求,由于“內心的防御稽查作用”[2]就把采蓮習俗的重點由移置到了對少女的美的表現中去了。《荷塘月色》在精神分析法的闡釋中,將朱自清的潛意識愿望總結為美人和愛欲的思想。另一方面,對朱自清的潛意識愿望的分析研究必不可少的涉及到他的其他作品中。朱自清的作品中關于各類“花”的形象的描寫不在少數。比如《溫州的蹤跡》三篇中的兩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中的“海棠”,《綠》中的梅雨潭的綠,無一不是輕盈美麗的少女象征。在弗洛伊德“性”的存在即生理發展推動任何物種演化的動力和西方精神分析法理論對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分析上來看,看似文本的闡釋擁有理論優勢,實則脫離了原始文本,轉向了畸形的強制闡釋。2.讀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誤讀。作者中心、讀者中心、文本中心、理論中心是西方文論闡釋的四大中心,以理論為中心的文本闡釋近年來備受青睞,成為指向目標。在中國則不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內容部分強調:“閱讀整本書,應以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由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不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3]。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比很重,目前倡導教師尊重與支持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悟,讀者中心便在此得到了很好的重視和強調。由此,對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培養不可缺少。狄爾泰認為讀者思想與作者意圖之間實際上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另一方面,溫默薩特和比爾茲利曾明確指出,“作家意圖無法追尋,甚至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因此,想重建作者原來的意圖,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意圖的謬誤’”[4]由這兩點可以知道,文本擁有它的客觀存在,作家意圖可能直接表現在文本的字里行間,也可能與實際表達之間存在差距。再者,文本真的能夠還原作家意圖嗎?基于以上因素的分析,以讀者為中心的闡釋文本,確實存在較多疏漏之處。其一,讀者對文本的闡釋往往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已經有了個體的經驗與認識,具備初步的思辨能力和判斷力,這也是讀者的前理解。“前理解指的是讀者閱讀文本前的就已有的知識、記憶、經驗、價值觀、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和潛意識。”[5]所以,基于“前理解”的文本分析往往就呈現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但當這種理解被視為理所當然,文本的解讀就會變得漫無邊際,最終造成誤讀。比如有的同學在分析《背影》中父親翻過欄桿買橘子的畫面時,說父親擅自翻越鐵道是不遵守交通規則,從而解讀出父親違反交通規則這一主題。這看似創新的點,實際上就是一種偏頗的解讀,也是對于文本的誤讀。第二,教材選文的完整性同樣也是影響文本闡釋的另一重要因素。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課文,選編者故意刪掉了其中的議論抒情句,而只保留了對荷塘月色的景色描寫,成為了寫景文。有的沒有江南采蓮舊俗,成為了抒情文。魯迅的《社戲》原有三次看戲的經驗,如今刪頭刪尾,原始文本的完整性被破壞了。在文本沒有完整性的基礎上,側重讀者的個人體驗,使得文本出現多樣解讀,使得以讀者中心的文本闡釋極易出現個性化誤讀。第三,注釋也是影響文本闡釋的因素之一。注釋在文本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教材編者的不同,對文本的私人見解的不同,在注釋的選擇上就具有隨意性和主觀化等特點。受“合法化”的注釋的影響,讀者的情感傾向就容易被注釋局限。由于以“讀者為中心”的文本闡釋自身存在缺陷,并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不加以引導和糾正,就會造成文本闡釋的個性化誤讀。3.外部解讀在文本闡釋中的泛濫。勒內•韋勒克與奧斯汀•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中提出了文學研究的“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的劃分,認為我們的文本闡釋應該建立在內部研究的基礎上。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強調“回歸事物本身”,“認為要將一切與客體毫不相關的意識剔除出去”[6]。楊樸明確在《中學語文名篇新講》一書中提出文本解讀應該是從內到外的解讀。作者不是為了表現某種政治觀念,不是為了表現某種社會背景,也不是為了表現自身經歷和人格而進行創作的。“文本的內部解讀就是指對文本形式的解讀,文本形式主要包括語音、意象、隱喻、象征、結構、神話、類型等。”[7]因此,在外部解讀的視域下,理所當然地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從而解讀出知識分子在面臨中國政治形式變化時的彷徨與苦悶。時代背景式地解讀也就是政治性的解讀,這種強行加入時代背景給文本的例子還體現在《孔雀東南飛》中。《孔雀東南飛》的主題以往被歸類為相愛的夫妻雙方因封建家長制的阻撓而死。然而這種說法是基于時代背景下的外部解讀。接下來我們從文本內部進行探討,就會發現其中隱藏的事實細節。其一,在文本開篇關于劉蘭芝的100字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身世、家庭狀況和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以及對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的哀嘆。其二,焦仲卿在聽了劉蘭芝的苦苦訴求之后,并沒有表示任何態度,在母親那里求情也只是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焦仲卿的交談立足點在于自己,他沒有站在劉蘭芝的立場去求情。綜上所述,劉蘭芝的女性自由意識與男權的統治思想才是造成這一對夫妻愛情沖突的根源。再加上,兩人并非一直相親相愛,如膠似漆,在婚變之前他們早有矛盾,最終注定也會分別。封建制度的阻撓只是他們悲慘結局的助推力,并非前人所說的決定因素。在文本闡釋中過分注重外部研究,忽視立足文本自身的內部解讀,只會使闡釋離文本越來越遠。文本存在的價值只是為了凸顯時代背景和作家經歷等外部因素,文本自身所存在的文化與審美價值未被挖掘出來,對學生的審美思維和品質的提升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三.對當前中學文本闡釋的建議
1.堅持民族性的文本闡釋。對于中國文本的分析,必須建立在中國的語境之上去研究。脫離中國的土壤研究中國文本,文本淪為理論闡釋的工具喪失了其真正價值。我們之所以要“立足中國語境,研究中國問題”,其核心在于我們必須有自己的話語立足點。西方闡釋理論雖然興盛,但是誰又能透過一個窗口看到所有的風光呢?我們在看到西方闡釋理論的優越性的一面之外,更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優越不代表放之四海而皆準,豐富不代表沒有判斷。正如學者代訊所言:“……西方中心與中國學者以中國語境和中國問題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并非完全一致,建立在西方文學史基礎上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也未必完全適合于中國”[8]。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需要闡釋學。西方的闡釋理論的無節制使用極大威脅了中國文化的安全,最終必然會導致話語的失衡,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反思如何自覺且系統地形成中國本土化的闡釋學。在全球化的趨勢上,我們不可避免地接觸和吸收西方文本闡釋理論,但我們也應樹立文化自信。“前人發其端緒,后人竟其引申”,學會因地制宜,為文本闡釋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積極構建中國本土化文化闡釋理論才是解決中國文本闡釋問題的當務之急。2.注重讀者中心的積極引導。雖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無非也就一個,標新立異的解讀不僅無法正確理解文章主旨,而且還會影響學生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我們應辯證的看待“一元”與“多元”,在學生出現偏頗解讀的時候,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上,及時對學生的誤讀進行指正,并逐步鼓勵小組探究式的方式合作討論,各抒己見,集體討論。教師認真對待“越界”,不聽之任之,及時糾正并引導師生和生生互動討論才是解決個性誤讀的好方法。例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一共出現了九種景物,意象的層疊使用與組合使得僅有二十八個字的曲子意蘊深遠。而最后一句的“斷腸人在天涯”則成為化龍點睛之筆,其中對于“斷腸”這一意象的理解眾說紛紜,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時老師的引導也就非常重要了。其次,教師在針對教材課文不完整的問題上應該多下功夫。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盡量為學生搜集完整的課文,補充學生學習資料,創造性靈活性的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最后,在注釋上的引導也同樣重要。注釋是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依據,但是絕不是唯一依據。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搜集課外資料,以小組匯報的方式為同學們“增添注釋”,這不僅是學習上的分享,更是培養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肯定。3.立足內部研究的文本闡釋。立足內部研究的文本闡釋應該從文本自身出發,從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經歷等要素出發脫離了文本,隱藏了文本的原始意義和價值。做到內部研究才實現了與文學作品的真實對話,才能理解文本的主旨,品味文本的語言美、文化美、思想美,才能進一步實現對人的思維品格以及審美品質的培養。文學作品不應該作為時代的傳聲筒或者政治的反視鏡而存在,它有自身的審美藝術價值。所以在內部研究的思想下,我們應從語言、意象、表達方式等方面去闡釋文本。在語言的品味上,體會《再別康橋》中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三位一體格局,字詞之間看到風景,在語調之間品味情感。品味語言是文本解讀的亮點之一,但是除此之外,意象的把握也是需要提高警惕的。任何意象的選擇都具有目的性,如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梵高的向日葵不是為了表現生活中的蝦、馬、向日葵,作家選取這些意象是為了創造出一種藝術符號,由此來傳達對于生命價值或者人生意義的思考。最后,文本中常出現的隱喻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文學理論》中指出,格律和隱喻是組織詩歌的兩條重要原則,只有這兩條原則同時出現時,我們才可以對詩歌進行完整的定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在《一代人》中用“黑色的眼睛”隱喻,作為一個意象,連接著人的身體結構和生命形式,通過“黑色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是無奈背后的堅持與面對困難依舊向前的勇士形象。注重內部解讀不僅擺脫了理論的操控,而且還讓讀者真正回歸到文本中,通過傳神的語言感受到文學世界的美。綜上所述,注重文本內部解讀,才是文本闡釋的正確突破口。
四.結束語
中學語文文本闡釋繼西方闡釋理論之下應該有進一步的思考,反思自身理論存在的不足是完善文本闡釋理論的重要一步。由于地域、人性的不同以及發展的無限性與認識的有限性,沒有任何的理論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充分認識本土化理論的優勢,逐步擺脫中國文本作為西方闡釋理論附庸的尷尬地位,找尋適合中國本土化的文本闡釋理論才是解決中學語文文本闡釋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何瑞涓.中國學術需要成為元話語的創造者[N].中國藝術報,2012-12-21(003).
[2]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詹佩.后現代語境下中學語文文本闡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王迪.基于闡釋學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6]王明明.“內部研究”視野下的高中語文文本解讀[D].吉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7]弗萊.批評之路[M].王逢振,秦明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代迅.去西方化與尋找中國性———90年代中國文論的民族主義話語[J].文藝評論,2007(03):4-11.
作者:闕培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中學語文文本闡釋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新媒體矩陣在中學語文課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