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范文

時間:2024-01-24 17:4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淺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淺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篇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體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增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高,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難題。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逐漸增加,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能夠吸引外來資本進駐,民間資本活躍,以制造業、服務業和外貿為主的產業結構能夠有效的拉大區域經濟增長。相反,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仍然以國有資本為主,對基礎建設投資的依賴性較強,缺乏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服務業、制造業發展緩慢,迫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轉型。可見,我國東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總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采用引資目標責任制的手段,地方部門迫于考核指標的壓力,在招商引資上容易引發短期化的行為,不利于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傾斜,使地區對中央政策的依賴性較強,缺乏市場眼光和觀念,不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此外,區域發展的另一重要問題就是重復建設嚴重,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區域特色。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不利于形成區域競爭力。地方保護主義等區域割據現象嚴重,不利于各地區、行業、企業間開展合作,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影響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我國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1.區域體育產業展失衡。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整體上看,我國體育產業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還比較嚴重,區域差距較大。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導致了體育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同時,體育產業發展的失衡,也進一步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現狀,體育產業發展“東強西弱”的發展格局明顯。從產業結構上看,經濟發達的區域主要以體育服務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主要以體育用品制造業為主。根據我國“十一五”體育產業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各省份的體育產業總值差距較大,在云南省、四川省、安徽省、遼寧省、浙江省、廣東省、北京市等七省市中,體育產業總產值最高的浙江省為252.37億元,而最低的四川省體育產業總值僅為6.74億元,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另一方面,在同一行政區內,不同區域的體育產業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以珠三角區域為例,作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較快的區域,其中廣州、深圳等地的體育產業發展速度也遠遠高于粵西、粵北等地區。可見,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體育產業總產值更高。2.部分區域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從整體上看,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失調嚴重,相關產業占主導地位,主體產業所占比例比較低。根據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專題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體育用品等相關產業占比79%,體育服務業等主體產業產比僅為18%。而美國的主體產業占比高達57%,相關產業僅為30%。可見,調整我國體育產業結構是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從區域體育產業結構上看,城市聚集度較高的區域體育賽事、體育演藝、體育健身等服務性體育產業發展較快。具有一定的區域特色和產業優勢。但是還有一部分區域,體育產業結構單一,無法滿足多元化的大眾體育消費需求。目前,以體育用品制造業為主的地區,如浙江省和以體育服務業和體育用品銷售業為主的地區,如北京市,在產業結構上都有明顯的優勢,符合區域發展情況,充分利用了體育產業資源,發揮優勢資源推動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而一部分地區,如安徽省、四川省等,對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較低,除了基本的體育健身娛樂業外,其他體育產業發展較慢,體育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3.區域體育產業政策差異較大。隨著各地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的提高,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本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同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影響了不同區域的體育產業發展速度。例如,重慶市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對2009—2015年從事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的場所暫不征收營業稅。福建省政府提出大力發展體育用品產業,提高體育用品競爭力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還有一些地區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向體育產業投資。但同時,還有一些地區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健身娛樂場所的水電收費和房產稅都比其他行業高,過高的運營成本使很多體育健身娛樂企業壓力較大,嚴重制約了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4.部分區域體育產業定位不明確。明確區域體育產業定位,制定科學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劃,能夠為地區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同時也體現了地區政府發展體育產業的決心,能夠堅定民間投資者的信心。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總體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區按照規劃目標,實現了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了體育規模,實現了體育產值的大幅度提高。其中,比較典型的如云南省的“區域極化與擴散的非均衡”發展模式,東北區域的冰雪體育旅游產業,江浙區域的體育用品產業等。但是還有部分區域,對體育產業定位不明確,缺乏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忽視了區域內體育資源、經濟發展水平、消費能力等客觀因素,片面地照搬其他區域的發展模式,不利于體育產業的發展。例如,在體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區域,不適合全面發展的規劃目標,全面發展的結果就是導致全面落后。可見,體育產業發展的定位和規劃應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謹慎選擇適合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創新思維,拓寬眼界,實現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

三、區域經濟與體育產業發展的關系

體育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體育產業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體育消費、體育項目建設、體育賽事舉辦等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體育產業的發展協調帶動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2014年10月,國務院正式出臺文件,將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現了政府發展體育產業的決心和意志,真正將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經濟貢獻力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2年,全球主要國家體育產業占GDP比重平均為2%,韓國為3%,美國為2.6%,日本為2.2%,我國僅有0.6%,遠遠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產業結構上看,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嚴重失衡,體育本體產業發展緩慢,因此,大力發展體育競技、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彩票、體育營銷、體育場館運營、體育健身等主體體育產業,是未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通過體育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應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區域政策,加強中央政策扶持力度。同時,整合區域資源,推動城市間、地區間合作互動,建立區域產業優勢,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突出區域特色,推進東西部之間的經濟技術協作,全面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和政策環境。

四、發展體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現階段,由于我國區域經濟水平差異較大,各地區的體育產業發展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發展區域體育產業應注重打造優勢體育產業,根據當地的體育資源和特色,揚長避短,結合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經濟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發揮“增長極”效應,發展龍頭產業帶動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利用產業間的相互需求建立產業集群,建設體育產業基地。重視市場消費需求,引導體育市場化。培養大眾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鼓勵全民健身,積極引導健康的體育消費觀念和習慣。探索和培育潛在的優勢體育產業,積極尋找機會打造新的優勢體育產業,同時關注弱勢體育產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勵,構建區域體育的多層次產業結構,明確體育產業的定位,對體育產業的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通過區域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的發展。

五、結語

體育產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嚴重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區域體育產業發展失衡、部分區域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體育產業政策差異較大、部分區域體育產業定位不明確等幾個方面。因此,正確認識區域經濟與體育產業發展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不同區域的客觀情況,對區域經濟和體育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和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

作者:張憲民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艷,劉金生.我國區域優勢體育產業選擇與培育發展研究[C]//體育社會學與社會變革中的挑戰———2014年世界體育社會學大會暨中國體育社會科學年會論文集,2014.

篇2

>> 河南省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實踐經驗及思考 國內市場一體化對中國地區協調發展的影響及其啟示 對河南省“三化”協調發展的思考 河南“三化”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及原因分析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研究 以新型城鎮化引領河南開辟“三化”協調發展道路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問題淺析 內外貿一體化視角下的我國內外貿協調發展探析 “三化”協調發展背景下河南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淺談推進“三化”協調發展 從濟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看河南“三化”協調發展之路 河南省“三化”協調發展趨勢研究 對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 住房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國際經驗及國內發展現狀 國內區域金融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三化”協調發展問題探析 旅游業對魯山縣三化協調發展的引領作用淺析 從制度體制視角對“三化”協調發展的思考 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新鄉市“三化”協調發展的實踐及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02-07.

[4] 亞 松,尤文華. 2011年蘇錫常三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EB/OL]. ,2012-03-16.

[5] 張曉雯,陳伯君.統籌城鄉發展:國外經驗借鑒及啟示——以成都試驗區建設為例[J].財經科學,2010(3):118-124.

[6] 王家庭,張換兆.工業化、城市化與土地制度的互動關系:美國經驗[J].亞太經濟,2009(4):52-56.

[7] 馮 超.中原經濟區深層次城市化問題研究[J].開放導報,2012(1):18-21,84.

[8] 喻新安,劉道興,谷建全.在實踐中探索區域科學發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認識與思考[J].中州學刊,2012(3):1-9.

[9] 白世強.“三化”協調發展的新命題——淺論河南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用地戰略[J].中國土地,2011(11):20-21.

篇3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58-02

中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存在著天然的、特別密切的關系。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對技術人才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如教育體制中投資體制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靈活、教學體制缺乏創新、教育結構層次結構偏低、專業結構不合理、培養人才結構錯位和能力結構單一等與區域經濟發展不適應性的問題。建立多元的投資體系、集職前、職后、終生教育于一體的中職教育辦學模式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亟須進行的課題。

一、完善中職教育體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建立多元并存的教育投資體系,提高中職教育融資能力

1.落實成本分擔制度,完善職業教育投資體制。一是確定好政府、用人部門、企業、學生分攤職業教育成本的比例。二是對公辦學校,在撥款總量與標準總體上應當與普通高中撥款總量與標準相持平,成本較高的職業教育應當高于普通高中撥款的標準。三是對國有經濟企事業單位與非公有經濟企事業單位,應根據其產值落實對職業教育成本的分擔。四是根據教育成本――收益原則,確定個人交費標準,預期收益較低的職業教育雜費交付,應低于預期收益較高的普通中學。

2.采用多種融資手段,提升職業教育融資能力。一是采用投資、入股、聯營、借款、捐助等方式籌集資金,鼓勵各種所有制大、中型企業獨立或聯合舉辦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二是政府對辦學企業在稅收上給予相應削減。三是充分利用企業實習設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四是對眾多小型企業、私營企業、個體經營者,實施職教費(稅)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學生貸款為主的學生資助制度。六是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手段等,盡量擴大中職教育的有效供給。

(二)實施以生為本的人本管理,培養身心全面發展人才

中等職業學校要做大做強,達到“留住教師,留住學生”的目標,單靠行政命令式和市場獎罰式的管理顯然是不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等職業學校要重視人本管理。

1.完善人本管理的約束機制,提高管理制度效力。一是工作安排實行“五定”。即定崗、定員、定人、定工作量、定崗位職責,只有做到“五定”科學和合理,才能達到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人盡其才的管理效果[1] 。二是認真制定和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如,校長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工作目標責任制、教學質量考評制、工資分配制等。三是制度管理與情感激勵相結合。對教師要真心呵護、誠心關懷、耐心扶助、細心體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質激勵富于情,精神鼓勵滿含情。

2.樹立以生為本的服務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是樹立“學校的產品不是學生,而是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2] 的現代教育思想,滿足個體的現實需求。首先,服務于學生的身心。教師、教育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言傳身教,自覺履行職責,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其次,服務于學生的學業。管理者要引導學生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思想,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再次,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最后,服務于學生的就業。

(三)創新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培養適銷對路人才

1.實施“雙元化”合作辦學,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一是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為介體,把職業學校辦成既是學校又是企業,同時兼行“校企”雙重職能――既能出色完成傳授技術理論知識,又能有效訓練實際操作技能的場所。二是與企業行業開設“訂單培養”。首先,通過舉辦企業“冠名班”實現招生―學習―實習―就業一條龍。其次,根據企業需求量,采取聯合訂單方式。通過學校每年一屆“實習就業推薦會”了解企業需求,聯合組班。最后,由行業協會牽頭,綜合本行業協會企業成員所需,與學校簽訂用人訂單,學校根據相關專業新生志愿組班。

2.實行校企聯合共建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職院校所設專業要符合本區域產業發展,專業設置、調整要與產業結構的調整相吻合,要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實行校企合作設置專業。一是結合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設置社會急需專業。二是挖掘和培育新專業。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對于那些經過市場調研和論證確實需要的、與經濟社會結合最為緊密、最前沿、最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專業,要積極創造條件創辦。三是積極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點。經濟技術的發展同步。

二、調整中職教育結構,配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加強中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中職教育師資結構

職教師資不同于普教師資,它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現有的職教教師多數是由普教師資隊伍調整而來的,有些連基本技能都不具備。因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師資隊伍是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一是激勵現有專業教師迅速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實施“名師工程”,培養出一批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出一部分名牌專家型教師。二是大力創造優惠條件,引進學有專長的本科生、研究生從事職業教育工作,增添職教師資活力。三是以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為前提,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培養實實在在的“雙師型”教師為目的,采用外引內培、脫產學習、帶薪進修等方式,加強骨干教師和專業教師的培養。

(二)加強中職專業結構調整,促使中職與產業結構配套

區域經濟中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是中職教育專業結構調整、改革、發展的主要依據。中職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與提升必須從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大局出發,考慮和研究區域范圍內的專業結構問題 [3] 。在專業結構問題上,既要考慮辦學的超前性,又要考慮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特點;既要服從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過自身結構的優化,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加強專業建設規劃,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加大職業學校示范專業、品牌專業建設的力度,努力做到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動態耦合。

三、準確定位人才結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依據產業結構狀況,搞好人才需求預測

區域經濟的結構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區域性這一地方特色。中等職業教育能否為經濟建設服務,還體現在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上,即由學校所設置的專業來具體體現它的服務方向 [4] 。設置的專業,不符合本地區產業發展的需要,即便學校辦得再好,質量再高,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將無用武之地,造成人才過剩,積壓、改行。各校均努力發揮自身的強項專業,盡量不相互重疊,避免浪費師資和設施。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能否做到為本地區服務,妥善選擇專業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問題。要使職業技術較好地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必須了解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狀況和它的需求。也就是要了解清楚本地區經濟發展都有那些產業部門,哪些是優勢主體產業,哪些是劣勢次要產業,并在此基礎上搞好人才需求的預測。

(二)依據崗位能力結構,做好人才規格分析

中職人才的能力結構是構建具有中等職業特色課程體系的基礎,是確定課程內容的主要依據。根據對中等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定位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中等職業人才的能力結構應該由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來構成。擁有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理論,不僅是勝任當前技術密集型崗位的需要,也是知識再生和遷移。進一步學習與提高以適應將來崗位變革的始發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不同領域的科技知識交叉、組合,使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跨學科職業崗位,這就要求高職人才還必須具備與專業相關的多學科基本理論知識,才能豐富“接口”能力。中職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術能力,在任職崗位上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才能在艱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難,奮力進取,不斷激發創造熱情。當前中小型企業較多,在職培養的能力不強,要求畢業生上崗后能較快地勝任工作,自我發展能力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陳挺斌.淺談中專學校應建立“以人為本”管理的新機制[J].福建輕紡,2005,(7):18-22.

[2]何玉海.學生是產品還是顧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6):28-30.

篇4

馬林東(1987—),男,滿族,黑龍江省集賢縣人,在讀碩士,農業推廣碩士,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方向:農業資源利用。

通訊作者:徐秋(1987—),女,漢族,黑龍江省樺南縣人,在讀碩士,管理學碩士,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 要: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歷經改革開放30余年,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今非昔比,但在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式急轉之下,國家適時頒發《珠三角(2008-2020)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珠三角地區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該文從國際層次、國內層次、區域層次深刻解讀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從軟環境與硬環境兩個方面分解綱要,以指明珠三角發展方向,最后對珠三角地區一體化的方式與動力機制進行闡述。

關鍵詞: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

改革開放30余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較早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成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深刻剖析《珠三角(2008-2020)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珠三角區域發展指明方向。

1.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解讀

1.1國際層次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增長最迅速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在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1979-2007年,廣東連續28年GDP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8年在經濟危機不斷蔓延和擴散的大環境下, 同樣給珠三角外向型經濟以沉重打擊,珠三角地區的基本矛盾也日益顯現,整個珠三角地區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當前一個全新形勢的這樣一個全球環境背景下,國務院批復這個區域性規劃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創新國際區域合作機制,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金融、航運、物流、會展和創新中心。

1.2國內層次

改革開放30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較早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成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

《綱要》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將珠三角的改革發展事業納入了國家整體戰略的范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廣東省經濟學會會長王裙告訴記者,珠三角的成長和成功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同樣,珠三角面臨的發展問題也是中國的問題。《綱要》的出臺,使廣東與泛珠三角其他省、港澳臺及東盟地區的合作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有力地促進奧港澳三地社會文化融合,確保“一國兩制”的成功實施。

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綜合實力居全國經濟區前列,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以珠三角為中心的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梯度發展的多層次產業圈,建設成為帶動環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發展的龍頭,成為帶動全國發展更為強大的引擎。

1.3區域層次

從區域化到全球化,城市產業發展還要適應全球化需求,從全球城市體系中丈量自身的長與短。其核心思想在于區域要盡力規避完全市場條件下一體化策略的諸多弊端,要把發展權力下放到基層,讓其擁有地方發展自。

深化改革先行區。繼續承擔全國改革“試驗田”的歷史使命,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為實踐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新鮮經驗。

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綱要》鼓勵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途徑,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全國科學發展提供示范。

2.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分解

伴隨著各方人士對《綱要》解讀的深入,焦點已從宏觀的解讀到微觀分解,該文主要從軟、硬環境兩方面進行解讀。

2.1軟環境

軟環境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指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觀念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制約珠三角城市間環境治理合作的原因:主要是政策規劃不協調,綜合決策缺位;跨政區環境治理合作缺乏法制基礎;生態整體性與行政空間分割存在矛盾;城市間環境管理合作機制不完善等。為促進珠三角地區協調發展,《綱要》提出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強調珠三角各市要打破行政體制障礙,遵循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創新合作機制,優化資源配置。

2.1.1體制機制。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需要珠三角地區的各級行政機關樹立以跨邊界為基礎的區域協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實行重大事項的契約化協調機制、跨區域的行政立法協作機制、常規化的信息交流機制以及糾紛的行政自我解決機制。推進珠三角區域一體化,首先需要樹立以跨邊界為基礎的區域協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即在一個地區邊界管轄意義逐漸下降的公共管理世界中,區域內各政府應該突破或超越以邊界為基礎的科層制公共管理模式,構建以跨邊界為基礎的一體化的協作性公共管理模式。

2.1.2人力資源素質提高。在深入貫徹落實《綱要》,適應廣東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提升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為抓手,以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當前的中心工作,抓住建設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和進駐省級現代職業教育基地的契機,全面提升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2.1.3科技、體制。1)增強制造業的內生能力,以技術、創新與品牌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加強與發達經濟地區的產業合作,學習和借鑒它們的寶貴經驗。3)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以信息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4)政府的戰略引導與政策措施不可或缺。

2.2 硬環境

硬環境指基建中為創設良好的投資環境建設的交通、電力、通訊、供水、工業廠房等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

2.2.1基礎設施。研究珠三角九市近十年來基礎設施的投資額與其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表明目前珠三角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與其GDP的增長成正相關。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基礎設施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主要是通過提高生產率和改變生產環境來實現的;在基礎設施投資的領域,我們不應該簡單重復建設,應把重點放到提供高效、高服務的基礎設施上去。只有平衡了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選擇,改善其服務和提高效率,才能提高基礎設施對珠三角城市群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才能發揮基礎設施在在緩解危機時的政策性作用,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一個健康穩定的硬環境。

2.2.2社會事業。珠三角公民在享受底線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基礎上,進一步享受到能夠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逐步實現對接共享并最終達到同一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生態與環境等方面。

2.2.3產業發展。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效率的生產組織方式,是珠三角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推動力量,遵循經濟系統的自我增強機制,具有很強的成長性和競爭優勢。而一體化則是按照區域經濟原則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組織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建立統一大市場,優勢互補、聯合協作,聯接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長期以來必須重視投資環境建設和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走“軟”“硬”兼施的協調發展之路,依靠珠三角的整體優勢和產業特色吸引投資者和客商。

3.珠三角一體化

3.1錯位模式下同城化

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快,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逐步轉向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 城鎮密集地區作為城鎮化發展最快的區域, 成為當今全球經濟體系的關鍵節點。然而, 全球化在加速城鎮密集地區形成的同時也給其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其具體表現在:區域聯動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的發展差距拉大,區域的城鎮化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增長方式面臨變革,資源和環境遭到巨大破壞,地域文化受到侵蝕等。表示,只有通過各城市間適度競爭形成錯位發展,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珠三角地區資源優化配置,才能加快珠三角一體化進程。

因此,毗鄰城市要走向一體化,關鍵是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及互補的程度。只有區域經濟的產業存大差異性, 互補性產業的聯合才有動力, 各種要素形成經常性對流、輻射,使人才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有無。

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主要在以下4個主要領域,即由于各地區在自然資源稟賦上的差異性和互補性而形成的資源合作;由經濟合作區內各地區產業結構的互補性而形成的產業合作;鐵路、公路、機場、港口、信息等基礎設施一體化所構成的基礎設施合作;最后是在謀求共贏的利益組合基礎上,建立起開放、健全、有序的統一大市場。

3.2 非均衡發展模式下珠三角城鄉一體化

從整個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上看,珠三角選擇的是“以城帶鄉”模式發展的,這是區別于長三角城鄉統籌規劃模式的。它采用的是一種非均衡的發展模式,先優先有基礎優勢的中心城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等發展,然后再通過政府的引導及政策的傾向使得城市帶動周邊農村發展,以工業促進農業發展來縮小物質財富的差距,共同發展。由于非均衡發展模式本身就具有階段性的,以使得珠三角的城鄉一體化也具有階段性。珠三角的城鄉一體化需要經過三個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階段,城市工業的轉移階段,城鄉資源的互通階段。

3.3 動力機制

農業發展和農村改革是珠三角農村城鎮化的初始動力,對外開放是農村城鎮化的加速器,而國家執行的有關政策,才是實現農村城鎮化的關鍵。(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參考文獻

[1] 許晶華.珠三角區域的創新路徑選擇與增長轉型,大城市群發展研究,2009,(1):117-125.

[2] 姚華松.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創新 開創珠三角發展新局面———《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年)之解讀).

[3] 楊寧芳.珠三角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及策略研究,特區經濟,2011,(9):27-29.

[4] 張曉,張嫻.淺談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城鎮密集地區規劃,山 西 建 筑,2010,36(24):40-41.

[5] 城市一體化如何避免新的“窩里斗”珠三角協調機制正在形成,中國政務信息網.cn.

[6] 雷兆陽.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三個關節點,探求,2009,(6):40~43.

[7] 王尚,趙新.廣佛同城化思考,現代商貿工業,2009,(19):107~110.

[8] 馬鳳華,珠三角地區服務業發展差異與分工選擇,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11,11(2):14-17.

篇5

關鍵詞:軌道交通、城市規劃、影響、互動、協調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而軌道交通則是城市工程建設發展的表現形式之一,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協調互動關系。

1、軌道交通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軌道交通建設是解決城市污染、擁擠、堵塞問題,發展“ 綠色交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合理的軌道交通規劃對城市結構的調整及公共交通結構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城際軌道交通建設還是帶動城市間交通發展及旅游業的源頭,非常有利于統籌軌道沿線城鄉的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的進程和發展。具體來講: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城市的發展、空間地域、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對城市規劃即引導又服務,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如下影響:

1.1軌道交通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時代的變遷使得交通遠離了古代的騎馬趕車、路途遙遠、效率低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軌道系統,高效率的速度,方便舒適的出行環境;帶來的是現代化的軌道交通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密不可分,進而形成了“經濟—城市—交通”之間的互動協調關系。所以說,社會經濟效應的巨大使得軌道交通成為發展城市經濟、改善產業結構、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可見,軌道交通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布局等均具有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1.2 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城市規劃中有考慮到:為避免我國城市出現住宅郊區化的現象,城市發展應充分利用當代軌道交通系統對城市人口及就業離心化的強大推動力,來推動城市中心區人口和就業的轉移。如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美國的舊金山等城市,已經圍繞軌道交通車站形成了大量極具規模的城市次中心和邊緣城市組團,城市空間布局模式也從單中心轉向多中心。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可知,城市軌道交通在與城市規劃相協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在此過程中,它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重新分布了城市的中心與次中心,使得城市空間的結構與組織更加合理化,與時展齊肩共進。

1.3軌道交通對城市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影響。軌道交通建設自身是為了順應城市區域協調發展的需求,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重構、社會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能夠有力地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就以產業重構為例,軌道交通的建設,帶動沿線相關產業的發展,引導產業密集帶向軌道交沿線分散,整合區域產業資源和發展方式。所以說,軌道交通可實現區域內各個板塊、組團間的交流,促進彼此融合聯動,使城市發展趨于同城化,有力的協調了城市區域間的發展。

1.4軌道交通對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的影響。軌道交通建設對土地的合理能夠促進沿線土地的高密度開發和高強度規劃;能夠改變土地的使用類型及利用狀況,促進沿線土地向高收益的類型轉變,帶動整個城市土地經濟利益。軌道交通對人口分布的主要表現在:使人口沿軌道交通線路逐漸擴散分布,減輕高人口密度城市的交通和環境壓力;同時城際軌道建設還加強了城市間的人口往來,促進各類型勞動力資源按照各城市的需求特征合理分配。

2、軌道交通與城市規劃間的互動關系

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規劃間的關系可由圖1簡單表明。從兩者的構成關系可知: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城市軌道交通戰略規劃階段的主要內容,而城市詳細規劃包含了沿線地區的規劃控制與軌道交通站點地區規劃設計,再加上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規劃階段的其他部分,共同組成了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的整體。同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軌道交通對城市總體發展的影響是以綜合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軌道交通因其自身的技術特性(運輸性、速達性、準時性、舒適性、出行方便性等),在建設開發過程中與城市總體規劃開發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結果可能帶來規劃目標的不確定性。所以筆者認為實施控制性詳細規劃與運營規劃相結合的方式,可以作為城市軌道交通外部效益內部化的重要依據。然而縱觀當今城市規劃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雖然相關學者都在致力于加強兩者間的關聯程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城市現代化的迅速推進,人口劇增、交通堵塞、擁擠等原因,使得軌道交通規劃尚未來得及完善地、系統地融入到城市規劃中去,因此在進行城市軌道的規劃、實施和管理中,難免會與城市發展規劃產生些許矛盾。為了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達到兩者的協調互動發展。以下筆者就從兩者協調發展的原則和規劃創新方面,來論述如何做到兩者的互動協調。

3、軌道交通與城市規劃的協調互動發展

3.1兩者協調互動應遵循的原則。軌道交通建設要做到與城市規劃的互動協調,就應緊緊圍繞城市內部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統籌考慮各種交通運輸的分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遵循:①協同發展原則。軌道交通建設既服務城市又促進其發展,故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策略協同發展。②協調城市合理發展原則。軌道交通建設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直接關系到城市未來的發展,所以應當從城市整體發展定位出發,統籌考慮,協調引導城市合理發展。③空間結構優化原則。要使兩者協調發展,在鞏固城市群內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時,應當加強與其它各主要城市或城鎮間的聯系,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④交通一體化原則。遵循此原則可避免相互間無序競爭,實現優勢互補、有效銜接、協調發展。

3.2兩者協調互動發展的關鍵在于規劃的創新。規劃創新的關鍵是要實現“一原則”、“三性”和“四理念”創新的有機結合。一原則即“老城區軌道交通走廊服務高密度人口集在老城區要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的疏導作用,線路的布設要充分結合建成區的人流、物流、商流等,充分疏導交通,形成通達順暢的交通骨架,改變老城區的交通狀況。在新城區,要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布局和結構的引導性,將軌道交通規劃與新城區的規劃和發展有機結合,使每個站點周圍形成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城市規劃中土地的集約化開發,而且可以為城市軌道交通創造客流,增加效益。“三性”則是指:社會性就是城市軌道交通要與城市規劃總體戰略相協調,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性就是軌道交通的規劃要以實現軌道交通系統的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而且要將這一思想貫穿于整體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的始終;可達性就是用最短的時間通達城市的各主要功能區、商貿區和工作節點,貫穿城市的中心區和次中心區,為方便居民出行和乘客快速達到目的地提供良好的服務。“四理念”創新,即規劃效益理念就是從規劃入手,促使軌道交通建設形成一定的網絡規模觀念,充分發揮其“規模效益”的特性,盡快形成規模、產業效益;適度超前理念就是在滿足未來城市需求的前提下,站在城市規劃長遠角度,提前做好近中期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好建好用理念就是規劃既要好建設又要好運營,能夠創造良好的效益;整體協調理念就是要保證城市軌道交通與地面交通、沿線土地開發及城市總體規劃間的整體協調與配合。

結語: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規劃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協調互動關系。筆者認為要讓兩者協調發展不僅要體現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和兩者間的互動關系,而且要遵循相應的原則,不斷優化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通過真正有效的機制改良,從根本上完善城市規劃,在設計上充分利用契合點,有效促進軌道交通與城市規劃的協調互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彥波;淺談城際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規劃間的協調關系[J];科技交流;2011年 第3期

篇6

關鍵詞:城市發展;城市規劃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par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ity planning realizing urban economy,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cie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strategic need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raised the urban planning some attention matters.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戰略依據,是進行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當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進入了新的高速發展時期,達到39%,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何通過城市規劃保證城市發展進程的健康推進,是城市政府管理者必須認真研究的工作重點。

一、我國城市規劃現狀

城市規劃隨意性強。城市建設必須要按照規劃方案進行。然而,在具體的城市建設中,表現了很強的隨意性,規劃被隨意改變。究其原因,除了城市規劃沒有考慮到具體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之外,領導班子的更替,工作方向的變化,以及利益驅使都對城市規劃產生很大影響。

重發展,輕保護。城市的發展不是以破壞城市以往的發展痕跡為手段的。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跡。但是現在的城市發展,特別是舊城改造項目,往往破壞了城市的文化古跡、歷史文化街道等蘊含大量文化底蘊的城市古老文化。

以破壞生態環境的方式尋求短期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和城市居民居住的重要外部環境。然而我國目前的城市發展,往往把重點放在尋求大規模、高建筑,而這種建設方式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打擊是致命的。有關部門雖然有相關的管理法規,但是由于地方領導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環境效益,導致這些法規只能是一紙空文。

重數量,輕質量。城市建設過程中,為了尋求所謂的政績,往往大搞形象工程,追求建設速度,忽視城市發展的客觀需求,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二、城市規劃的步驟、理念、發展趨勢

目前城市規劃的基本步驟是:資料收集研究――城市經濟社會狀況分析――確定城市發展方向――確定城市規劃目標――分解目標為具體指標――提出規劃方案――研究方案利弊――確定總體規劃方向――分區規劃――具體規劃――近期發展方向――建設規劃。不難看出,城市規劃過程的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方面,在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方面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城市近期發展規劃通常陷入城市土地資源開發的誤區,忽視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街道景觀綠化、城市廣場建設等城市規劃的其他方面。

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包括常規的規劃內容,要拓展城市規劃的內涵。城市規劃納入城市人口、經濟、環境、資源、社會等諸多因素,不再只關注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強調了城市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應能力,在環境承載力的指標下,制定城市發展方案,形成可持續發展下的城市發展新思路。

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促使城市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重視科技進步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保證城市發展和環境資源的良性利用。

三、城市發展規劃的注意事項

參考城市發展背景環境,合理布局產業園和產業群。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一城市的競爭,而是城市區域的競爭。在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要跳出城市自身,融入區域城市群的發展中,聯合姊妹城市,培育一體化的消費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旅游市場等。園區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化過程中中產業園建設成為促進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產業園的制度化運作,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形成鮮明的產業特色、產品特色、企業特色,產業園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便于政府引導產業園經濟發展方向。產業園的規劃,要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協調,產業園內部企業布局要注意做到適度集中,各具特色,疏密有致。產業群則是產業園的更深一層。對產業群的安排,突破了行政區域的限制,聯系區域經濟,規范區域發展。產業群的規劃要注意著眼于區域合作和資源的市場化整合,形成城市發展聯盟,構筑集群化產業群。

注意第三產業的布局。城市的產業結構,除了工業之外,第三產業是重心。第三產業產業占一個城市GDP的比重是城市競爭力的直接反應。城市規劃過程中,優先布局商務區、金融區等現代服務區,借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城市實力。

對城市規劃進行科學管理。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城市規劃進行科學管理,對城市建設的動態進行檢測、管理、協調,綜合論證反饋信息,了解變化情況,及時對方案進行局部調整和補充。

充分開發和保護城市空間和生態環境。城市的地形條件、地理位置、氣象條件、環境氣候條件組成了城市的空間形態,這也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另一個城市的空間特征。城市規劃過程中要注意充分認識城市空間,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城市空間,圍繞個性化建設城市。另外重視城市空間的保護工作,城市建設中加大環保力度,保護水資源,維持生態平衡,不能依靠犧牲后代利益來追求城市的短暫發展。

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城市發展規劃,要注意統籌城鄉發展,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和城鄉收入差距矛盾,合理安排城市發展布局,考慮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工業、醫療衛生、道路、文化等設施建設,以城市帶農村,城鄉一體發展。

重視城市文化在城市規劃發展中的作用,培養城市品牌。城市規劃必須正確處理發展和繼承的關系,城市歷史是城市獨有的個性,城市化建設中一定要凸顯城市個性,城市規劃要處處折射出城市文化,在發展中繼承城市文化。城市品牌的培養,主要是對城市品味的塑造,城市市政府、圖書館、學校等重要的公共建筑,要按照工藝品的標準來進行設計,整個城市的街道風格、建筑物造型等要有明確的要求,賦予城市藝術活力。

結語:

我國城市發展正在經歷質的飛躍,傳統的城市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社會的要求,城市規劃要善于抓住發展機遇,改變傳統的隨意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理念,重視城市的和諧發展,正確處理第二第三產業的布局、城鄉協調發展、城市文化與城市發展等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任淑萍.淺談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J].科技向導,2011,33.

篇7

關鍵詞:城鎮規劃;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鎮化建設關系著我國千千萬萬的農村居民的發展,未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開展,要有步驟有重點的進行,提升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合理規劃城鎮化建設的整體步驟,改變城鎮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更好的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

一、城鎮規劃的一般原則

1、“因地制宜”的原則

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規劃者應該注重發揮這些自然條件,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城市歷史規劃出適宜人居的城市格局,在城鎮規劃建設中要立足于原有基礎上,不能單純為了經濟收益與其他城市攀比。

2、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城鎮規劃的目的就是要讓城鎮的居民在這座城市中能有舒適的宜居環境。因此,規劃部門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征求居民的意見以及綜合各方面的環境因素,打造出具有活力的城市,讓城市經濟社會得到發展。

3、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注重城市建設的同時,要堅持開發與節約的方針,提高資源利用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都應該在區域規劃的指導下,相互協調和制約,遵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和空間協調發展的原則。對于一些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工業應該杜絕,才能減少城市污染提供良好的城市環境。

4、市政公用設施工程規劃的內容

城鎮的給水工程應該根據用水量標準,合理選擇水源地,確定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和給水管網及配水管網的布置。城鎮排水功能上的雨水排水系統、污水排放與處理系統組成,要確定排水制度、排水區域、雨水量估算、污水總量估算、排水管網系統規劃布局以及污水處理廠布局。

對于垂直結構的規劃,應該結合城鎮用地合理選擇,從分利用自然地形,解決城鎮規劃用地的各項控制標高問題,讓城鎮道路的縱坡度既能配合地形又能滿通上的要求,合理組織城鎮用地的地面排水,合理組織好城鎮用地的土方工程。

5、景觀系統規劃的原則

確定城鎮景觀系統規劃的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對于城鎮景觀資源要善于發掘與分析評價確定城鎮景觀的特色,研究城鎮用地的結構布局與城市景觀的結構布局,對于城鎮背景、制高點、景觀軸線要制定城鎮景觀控制區,確定需要保留、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的城鎮戶外活動空間。

二、目前城鎮規劃面臨的主要問題

1、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場觀念狹窄

我國大多數城鎮的職能構成還停留在為周圍農村提品交換、物資集散的初級階段。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占主導地位,農村經濟型城鎮在數量上占絕對多數,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作為城鎮集聚所需求的二、三產業仍處在次要地位,產業結構還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階段。城鎮的市場發育處于低層次的階段,長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與上一級和下級的市場之間的交換,而未在更大的環境中尋求發展機遇與空間,沒有形成跳躍式的發展。

2、城鎮規劃工作滯后于城鎮發展,規劃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出現,對城市和區域的空間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城市體系結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原有的城鎮(市)體系結構被打破,世界城市體系的不斷形成和發育,促使國家和地區的城鎮體系變得更加開放。一些地方在編制城鎮體系規劃過程中,沒有重視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對城鎮體系規劃的重要影響,忽視區域城鎮發展的特點和真正應解決的問題,不顧區域城鎮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就區域論區域,片面追求區域城鎮體系的完整,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更大范圍的區域所產生的多方面的影響,忽視了城鎮體系規劃的本質和規劃編制的意義。

3、城鎮規劃的難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城鎮規劃研究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因為城鎮、區域之間相互聯系更為緊密、競爭更加激烈,人口、資本、技術等的流動性大大增強,不確定因素增多,城鎮的發展規模(用地和人口)在區域中的地位很難確定,城鎮規劃的難度大大增加。加上外來人口大量涌人,流動性增強,有的地方外來人口數量要超過本地人口數量,甚至出現了移民城鎮,城鎮人口預測難度增大。城鎮住宅除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民的需求還要滿足大量外來投資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務活動的要求。以往根據城鎮人口未來發展來確定城鎮用地規模的傳統城鎮規劃方式受到挑戰。

三、加強城鎮規劃管理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實施規劃管理機制

為切實發揮城鎮體系規劃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時,必須加強城鎮體系規劃的實施管理。城鎮體系規劃在體現宏觀規劃的政策性、指導性和戰略性的同時,要加強規劃文本的規定性和條款性,提高規劃執行的力度。

城鎮化建設是政府治理國家進行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城鎮化的規劃納入到市場運作軌道上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健全整體的規劃機制,實現對地區城鎮化科學有效的管理。

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人員配備還存在很大的欠缺,特別是,城鎮化建設管理機制還沒有實現全面的運作。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的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就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的城鎮化工作管理機制,完善城鎮化建設的工作組織體系,落實城鎮化建設中的各項責任問題,全面分析城鎮化建設的具體問題,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對策。通過這樣全面系統的城鎮化建設工作機制的實現,以更好的實現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工作。

2、強調城鎮化建設中的工作重點

在城鎮化建設的工作中,要有重點的實施城鎮化建設,加大對重點扶持項目的投入力度。城鎮建設的重點仍是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綠化和住宅小區的建設。建設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點是“質”的突破。城市水、路、熱、氣、訊、綠化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要加大建設力度。

具體到城鎮化建設工作的具體實施,需要在建設中祝好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投入力度,對于關系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設施建設,進行重點管理。其中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是城鎮化建設工作的實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城鎮化建設中,要實現對群眾基本生活的保障,實現群眾安居樂業,就要提升他們的居住水平,城鎮住宅建設關鍵在于變革現有城鎮住房分配體制,培育個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費市場,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同時注重對城鎮生活住房建設的全面規劃,強調新城鎮建設中,居民住房建設的綠化作用。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管理好新型的城鎮化發展下的新城鎮,就要有一個重點的管理工作格局,更好的推進,對城鎮化管理工作的實現。

3、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整體全面的發展格局

在當前的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要求為指導,發展特色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三個方面開展城鎮規劃建設工作,用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發展思路,努力強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鎮集聚能力和建設水平,積極發展小城鎮,形成以城帶鎮、以鎮帶村、整體協調發展的格局。

整體協調發展格局的實現,需要綜合全面的系統的管理,協調好村鎮的發展,提高小城鎮的發展水平。同時,協調好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和環境發展之間的發展情況。強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促進基礎設施對人民生活的服務水平。這是城鎮化建設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工作。同時,做好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鎮化建設的整體協調,實現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協調,是推進城鎮化建設工作的協調發展重點。

結束語

總之,建設城鎮和管理城鎮是城鎮規劃的根本社會作用,也是其基本依據,是保證城鎮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及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綜合性手段。所以加強城鎮規劃管理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雷峻.城市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民居,2014,(02).

篇8

關鍵詞: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熱點問題

Abstract: the standard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a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w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of key pushed forwar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work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own planning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hot issues, hope and colleague to learn and progress.

Keywords: town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Hot issues

中圖分類號:F1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以達成城鎮協調發展

1.1系統協調 系統協調是城鎮體系規劃的首要任務。在規劃中,必須重點強調城鎮與區域發展的協調,資源、基礎設施與城鎮發展的協調。 1.2科學整合 空間的整合。就全國范圍而言,城鎮特別是沿海城鎮的發展戰略,應充分利用各地區位條件,立足于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強化閩臺合作的中轉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發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鎮,大力扶持中心城鎮發展,優先發展中心城鎮。小城鎮整合。對小城鎮加強科學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鎮的發展,對中心城鎮重點扶持,優先發展,將小城鎮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類指導。 1 .3整體提升 整體提升是城鎮體系規劃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我國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接軌、與國內外廣泛聯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開放格局,構筑布局合理、功能協調、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城鎮網絡也成了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2、當前城鎮規劃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 2.1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場觀念狹窄 我國大多數城鎮的職能構成還停留在為周圍農村提品交換、物資集散的初級階段。城鎮的市場發育處于低層次的階段,長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與上一級和下級的市場之間的交換,而未在更大的環境中尋求發展機遇與空間,沒有形成跳躍式的發展。對市場動向與體系外部的機遇把握上缺乏足夠的主動性,市場結構單一,彼此不能協同發展,反而進人惡性循環之中,導致風險加劇。加上地域文化習俗和陳舊觀念的制約,“靠山吃山,靠地種地”的小富即安的價值觀在潛意識中斷絕了窮則思變的創新思想,安于現狀的行為準則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取向。 2.2城鎮規劃工作有待完善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出現,對城市和區域的空間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城市體系結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原有的城鎮(市)體系結構被打破,世界城市體系的不斷形成和發育,促使國家和地區的城鎮體系變得更加開放。一些地方在編制城鎮體系規劃過程中,沒有重視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對城鎮體系規劃的重要影響,忽視區域城鎮發展的特點和真正應解決的問題,不顧區域城鎮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就區域論區域,片面追求區域城鎮體系的完整,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更大范圍的區域所產生的多方面的影響,忽視了城鎮體系規劃的本質和規劃編制的意義。另外,從全國情況看,不論是獨立的省域規劃,還是結合城市總體規劃所作的市域和縣域的規劃,真正能指導城鎮發展,發揮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規劃指導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方式需要轉變和調整。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城市快速發展以及地方自擴大,城鎮體系規劃的實施管理是當前城鎮體系規劃工作面臨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對區域規劃重視不夠,規劃的宏觀和長遠效益未被充分認識,也嚴重制約了規劃發揮作用。

2.3城鎮規劃的難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城鎮規劃研究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因為城鎮、區域之間相互聯系更為緊密、競爭更加激烈,人口、資本、技術等的流動性大大增強,不確定因素增多,城鎮的發展規模(用地和人口)在區域中的地位很難確定,城鎮規劃的難度大大增加。加上外來人口大量涌人,流動性增強,有的地方外來人口數量要超過本地人口數量,甚至出現了移民城鎮,城鎮人口預測難度增大。

3.城鎮規劃管理的對策 3.1構架城市聯盟協調機構,做好保障措施 城鎮體系規劃就是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促使城鎮協調有序地發展。從而避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行政壁壘、生態惡化、重復建設等問題。從區域整體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生態共存共保、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發,突出強調不同行政區劃之間在產業結構分工、基礎設施共享、生態環境保護、城鎮空間延續等方面的銜接和協調。針對實施機制、政策、措施研究與制定普遍不被重視,缺乏規劃實施必須的后續手段,對新編制的城鎮體系規劃在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各城鎮之間邊緣空間布局等區域性共同的問題上應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建議建立由省級機關和市、縣政府組成的城市聯盟協調機構負責跨行政區域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發展、環境保護工作的協調,協商解決發生的重大問題,確保城鎮體系規劃付諸實施。 3.2突出重點,加大投人,全力加快城鎮建設步伐 城鎮建設的重點仍是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綠化和住宅小區的建設。建設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點是“質”的突破。城市水、路、熱、氣、訊、綠化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要加大建設力度。同時,要注意城鎮基礎設施的質量,城區道路、給水、排水、供熱、供氣、防洪、園林工程設施建設要納入質量監督和工程竣工驗收序列,進行定期不定期的質量監督和認證,未經質量監督和工程竣工驗收,項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時還要提高城鎮園林綠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設,改善居住條件。城鎮住宅建設關鍵在于變革現有城鎮住房分配體制,培育個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費市場,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根據目前全市的住房現狀,合理確定“搬遷安置、經濟適用、舒適豪華”三種類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滿足各階層的需要。工作的重點是老百姓愿意買房,買得起房,買得到房。而以上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有賴于城市建設資金投人問題的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投人,在現有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要切實管好用好建設資金。城市維護建設稅要足額收繳,全部用于城市建設,此外,要引人市場運行機制改革,市政公用設施經營方式,從福利服務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改革的著眼點要在轉變政府職能、理順價格關系和有償使用三個環節上,尋求城市建設資金良性循環發展的路子。

3.3 建立健全規劃的實施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規劃的重要作用

要加強領導,將總體規劃實施列入政府日程。要在總體規劃基礎上編制詳細規劃,再依此進行街區建筑與景觀設計。加強管理,做到實施法制化,管理規范化,決策科學化。改變鎮——村的管理思路,全鎮統一建設,打破村的行政界限,避免各村重復建設,在鎮域范圍內達到各種資源利用的合理分配。將規劃成果公布與眾,強化公眾監督力度。要適時調整總體規劃,以適應市場經濟動變發展之需

①依法治鎮,增強規劃權威性。鎮人民政府和鎮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法規、規章,并結合本鎮實際情況,編制適合本地的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其它行政規章,做到依法治鎮,避免不適當的行政干預,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②規劃技術深化。應當盡快組織各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鎮設計、舊城改造規劃的編制與審批工作。

③加強規劃宣傳,總體規劃批準后,予以公布實施,并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報道,增強總體規劃的透明度,增強各部門、各級領導和全鎮公民的規劃意識,使其了解總體規劃,自覺支持總體規劃的實施。

④近遠期相結合。城鎮建設應當集中緊湊,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避免土地和資金的浪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村鎮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9

關鍵詞:工科院校;地方經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035-02

地方工科院校只有融入到地區社會經濟建設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才能實現地方工科院校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李嵐清曾指出:“高校要努力做好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任何一所大學首先要立足于為地方服務,每個地區的經濟不完全一樣,只有立足于為地方服務才能避免千校一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經濟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跨越的階段,而占據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地方工科院校,在地方經濟建設和實現創新驅動過程中更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地方工科院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地方發展生產力,地方經濟發展又如何與工科院校進行雙向互動,充分引導院校的各種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已變成兩者共同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工科院校發展現狀

地方工科院校是一個特定的高校群體,是指由省級及省級以下地方政府行政撥付經費,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的工科高等院校。

1.地方工科院校自身發展不足。隨著1998年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地方工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發展中蓬勃發展。統計結果表明,地方工科院校在學生的數量和質量上,以及師資力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師資力量比例仍然偏小。一是工科院校中研究生的數量雖然增長較快但所占比例不大;二是本科生招生數和在校生數規模趨于穩定,在各省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雖然師資隊伍在持續擴大,但總體來說高級職稱比例還相對較小。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地方工科院校的師資力量強于以前,但多數集中在中級和初級職稱,高級職稱的人數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但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還較薄弱,領軍人物、拔尖人才和高層次的創新團隊較缺乏。

2.地方工科院校區域分布不平衡。地方工科院校區域分布受其城市經濟、歷史和發展定位等因素影響,呈現區域不平衡性。具體表現為:一是與經濟發展程度相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方,其發展規模和層次也相對較高,反之較低,展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我國東南地區的地方工科高校,在數量、規模和層次上都比我國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質量要高。這證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當地高等教育的質量起決定作用,同時那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工科高校會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特別是當今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換,更需人才支撐。二是區域高校布局的需要。如各省份的省會和大城市,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其高校數量名列前茅;因此,地方工科院校應理性分析自身區域現狀,明確使命,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求大、求高,要辦出特色。

3.地方工科院校辦學定位不清晰。部分地方工科院校辦學定位左右搖擺,一方面迫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既想走學術型的發展之路,又想走實踐性、應用型的發展之路。辦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辦學思路不清晰、辦學定位趨同的毛病,導致很多專業設置沒有地方特色,與地方產業結構脫節;學生普遍“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普遍“重科學研究,輕技術服務”,削弱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二、地方工科院校發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地方工科院校發展迅速,學校招生數量持續加大,畢業生比例持續走高。在辦學教育等方面,打破了傳統的由政府完全掌控的局面,已逐漸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不同行業、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滿足市場需要的多方位辦學體制,特別是我國的民辦地方工科院校的良好的發展,為地方工科院校的學生教育打了一針強心劑。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已然成了與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直接關聯的教育類型,為地方工科院校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起到了推動作用。雖然國內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有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還不能完全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現了一些與經濟發展所不相適應的現象。

1.地方工科院校培養的人才勝任力不足。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作為后盾,首先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縱向人才作為后盾,地方產業發展需要“金字塔”型人才結構,而這里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處在金字塔塔端,使得這部分人成為了所需人才總量的大部分。第二是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橫向人才做后盾。即工科院校所培養人才的學科及專業要和地方產業結構一致。源于高校之間的相互競爭,很多地方工科院校都將“厚基礎,寬口徑”、“一專多能”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但在實際培養中缺乏針對性,很容易出現“同質化”傾向,難以凸顯自身特色。地方經濟發展常要求上手快,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可因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實踐教學硬件條件不足,實踐課時有限,缺乏實踐經驗較強的指導老師,辦學客觀條件也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求,導致其培養的人才在素質和動手能力上都很難滿足企業需求。在專業設置上,過于追求學科設置的多樣性,缺乏對地方經濟發展的統籌把握,對地方產業變化缺乏有效應變力。

2.地方工科院校的科研服務力亟待提升。工科院校教育一個關鍵目的就是,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可當前我國很多地方工科院校推廣還沒有屬于自己的科研機構,或科研推廣機構無法勝任任務,還不能積極參與地方科技研發與推廣,導致很多院校在地方建設的一些前沿課題上沒有話語權,其實踐服務能力無法有效發揮。

3.教師無法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教師到企事業掛職、企事業專家到學校講學還沒有形成有效機制和順暢通道;很多高校教師多是從校門到校門,從學生變身老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只能將知識從書本搬到課堂,從網站復制到課件,無從談起有效解決企業發展問題,服務企業和社會。

三、地方工科院校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策略

1.地方工科院校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工科院校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融入到地方經濟建設中可以有很多方式,最有效果的當屬學校與社會、企業攜手共建實訓基地方式。同樣,院校與地方經濟融合所建立的實訓基地也屢見不鮮,院校教育的發展不能沒有地方和社會支持;另外,地方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必然帶動地方工科院校自身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學校通過與社會和企業成立實訓基地的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真實的生產實訓環境,在實踐中學習技能。最近幾年,不少地方工科院校和企業已在校企合作上嘗到了甜頭,工科院校根據地方需要開設經濟建設急需的專門課程和熱門專業,培養了很多應用型工科院校高級技能人才。

2.地方工科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要產學研全方位結合。產學研合作,是指產業、學校、科研機構三者之間的緊密合作與配合,為同一個目標,通過充分利用資源進行多方面合作交流,建立一個強大的集研究、開發、生產為一體的先進系統,同時體現出綜合性優勢。如今地方工科院校已慢慢從傳統的教書育人機構,升級為與地方經濟高度融合,持續共同發展的高等科研院所;同時,地方工科院校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就必須與地方經濟融合,與地方、企業、社會進行全方位產學研結合。

3.地方工科院校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地方工科院校要融入地方需求,訂單培養模式,就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個好辦法。但該模式僅在當前部分企業自辦高職院校開展,對于普通地方工科院校通常開展此類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并不多見。隨著經濟發展,應用類工科院校無學生在就業中越來越吃香,開展訂單式工科學校學生教育,對學生和院校,都是雙贏的行為。

4.地方工科院校教學要針對地方經濟發展所需人才類型實施相關職業技能教育。地方工科院校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技能教育有所欠缺。近年來,積極轉變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已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院校可選擇通過對在校學生開設職業技能教育使在校學生得到國家承認的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能認定證書,有助于畢業生找工作,也有助于企業選擇合適的人才。這樣的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同時,能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綜上所述,地方工科院校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前景美好,這需要以地方工科院校有效發展、契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為前提。同時也需地方政府在校地合作前期給予更多支持,從而發揮地方工科院校與地方經濟各地的優勢,提高合作效率,培養優秀人才,最終提升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潛力。

參考文獻:

[1]王旭東.論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拓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6-17.

[2]李海蓮,洪林.地方工科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0-16.

篇10

關鍵詞:區域協調 城鄉統籌 公共安全網 生命線工程 復合通道 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研究背景

1.1 基礎設施體系的內涵

對城市而言,基礎設施是指直接為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公共服務的設施和機構。城市工程系統一般分為城市能源動力系統、城市水資源及供水排水系統、城市郵電通信系統、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和城市防災系統等多個系統。

對區域而言,基礎設施是保障區域安全和實現區域協同互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城鄉一體的紐帶。將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區域化,延伸到區域來看,主要由上述五大系統的線網狀工程和樞紐型設施構成。

1.2 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視角

(1)設施網絡向區域延伸。城市群的發展帶來了城市供給需求膨脹和污染治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靠單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已難以“獨善其身”,區域性設施必須向區域延伸,以獲得更大范圍內的資源互補。

(2)設施網絡向鄉村延伸。就城鄉一體化而言,保障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的全面供給是新形勢下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要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向鄉村地區延伸,覆蓋城鄉。應本著城鄉平等,設施共享的原則,等同看待農村與城市設施布局,著力消除農村與城市的設施環境差異,為城鄉居民提供平等全面的公共服務。

1.3 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問題

過去,由于區域內各行政主體間缺乏協調及城鄉結構二元等原因,區域層面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往往被忽視,產生了諸多問題與矛盾。一方面,區域性通道銜接不暢,分散建設影響新建線網落地;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存在重復建設、建設滯后,城鄉設施差異大等問題。

圖1 區域公共安全網與生命線工程構建思路

2 構建以復合通道為主體的區域公共安全網

由于區域性基礎設施通道無序建設,加之區域內土地資源緊張,區域性線網工程通道走廊落地難困局越發凸顯。因此,應充分利用現有交通及市政通道,從區域角度對水、能源等戰略性通道實施預留控制,同時加強通道整合,完善和預留區域性供水、輸配電、輸油氣廊道,以形成保障“生命線”暢通的公共安全網。

2.1 控制戰略性供應設施廊道,保障設施可持續建設

戰略性通道多指由區域統一配置,維系區域整體運行安全的通道工程,包括區域供排水通道,特高壓、高壓輸電走廊以及天然氣長輸管線等。應通過區域性市政走廊的分類管制,實現省、市政府對戰略性通道資源的管控。主要包括:(1)建設聯網調度的區域供水安全網。通過建設江庫聯網工程、區域調水工程,解決供水保證率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2)建設一體化的區域能源供應網絡。確保區域戰略性能源通道得以控制,同時融入大電網,適應電源、負荷逆向分布的,實現大規模跨地區消納。

2.2 構建區域性基礎設施復合通道系統,促進通道集約高效利用

為進一步集約利用有限的通道和土地資源,應大力加強區域基礎設施通道復合。以往,復合通道多指將多種運輸方式集中在同一路線上所形成的高效率運輸通道[5]。為了更高效的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通道資源,應將上述復合通道概念拓展至其它市政線網狀通道,將區域交通和基礎設施通道統一納入考慮。區域性復合通道是指區域間多種運輸線路以及交通運輸線路與供水、電力、油氣以及防災等市政線路集中在同一路線上的高效率通道,包括交通復合通道、市政復合通道、交通市政復合通道以及區域性避難通道等。

(1)構建集約高效的區域復合通道。以集約共享為原則,在有效利用現有交通及市政通道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區域發展和各專項工程規劃要求,調整通道,構建輸送能力大、占地空間少的復合通道體系。復合通道可分為完善型通道、整治型通道和預留型通道。其中完善型通道指已建通道,以完善與提升為主;整治型通道指規劃建議調整的通道,以培育與發展為主;預留型通道指規劃建議預留的通道,此類通道應作為城市長期的開敞空間予以保護,加強通道設施規劃建設與城市發展的配合與協調,以控制與保護為主。

(2)劃定覆蓋城鄉區域的避難通道。以區域骨干交通通道為基底的避難通道,應串聯區域內的具備避難條件的公共開敞空間。同時結合區域綠道、城市廣場、公園及體育場等綠色開敞空間營造,構建區域性避難場所。

3 建設以覆蓋城鄉、共建共享為特征的生命線工程體系

3.1 強化戰略性設施統一布局

對區域而言,水、能源資源都是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需要通過樞紐型設施布局建設,推動區域內水資源和能源高效可持續利用。包括重點加強重大水廠以及重大再生水廠建設,優化區域水資源的配置和實現再生利用;在區域內合理評估能源資源稟賦,積極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多元拓展天然氣氣源,推動能源一體化輸配和能源可持續利用。

(1)協調區域水資源配置。區域性供水系統是通過城鄉供水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符合城鄉統籌要求。它將區域內若干凈水廠及其配水管網聯合成一體,統一開發和分配水資源的網絡化供水系統,其特征是根據水源水系地理及環境等要素來劃分供水區域,系統向區域內城市供水的同時,還向周圍鄉鎮和農村供水。

(2)加快區域清潔能源聯合開發。為保障區域能源的可持續供應,應在區域內選擇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積極開展綠色能源基地的聯合開發。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核電和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潔能源保障體系。

(3)推進區域環境聯防聯治。為減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的影響,識別區域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流域水環境污染、大氣復合型污染和“垃圾圍城”等。應從區域環境問題的源頭出發,重點構建流域共治的區域水環境保護系統、聯防聯治的區域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系統以及共建共享的固體廢棄物綜合管理系統,推進區域環境聯防聯治,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3.2 協調城際、城鄉設施共建共享

除上述區域性戰略性設施布局之外,區域生命線工程建設還應從協調城際、城鄉設施的角度,打破城鄉界限、行政界限,促進功能互補、分工協作的區域基礎設施協調共建。

(1)協調城際設施建設。以區域協調為原則,以解決城際設施銜接和城際環境問題為重點,著力開展城際基礎設施協調工作。對城際地區的設施銜接與環境治理方面,應尊重自然因素與區域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重點協調城際供水、排水、流域治理以及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與運營。

(2)協調城鄉設施建設。通過城市與鄉村聯系,或由鄉鎮、村莊聯合,劃分不同區域范圍,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建設與發展模式,并進行綜合協調,服從城鄉區域整體的統一管理,形成一體化體系。

4 建立完善的區域基礎設施協調建設運營機制

在完善區域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制方面,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1)設立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專責機構。以便對區域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可以通過成立區域基礎設施協調專責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區域設施規劃建設。(2)合理選擇設施建設模式。區域內各市政府可共同出資設立基礎設施協調建設專項基金,用于統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協調建設以及區域資源的聯合開發等。(3)創新設施運營管理機制。應強化區域信息共享機制,各市區域基礎設施的基礎資料數據庫與動態規劃信息庫應實現共享,并方便查詢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狀況。

5 結論

區域公共安全網和生命線工程體系建設是實現區域一體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基礎。規劃中應在區域協調的視角下,明確區域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客觀要求,初步提出了區域公共安全網和生命線工程體系的整體構建思路。應重點關注區域戰略性通道建設與控制,區域戰略性、樞紐型設施建設以及城際、城鄉之間的通道與設施建設協調,從而實現區域發展與區域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協調,為區域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 閆萍 戴慎志等. 集約用地背景下的市政基礎設施整合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