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下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究

時間:2022-07-26 10:31:11

導語:鄉村振興下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下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究

[摘要]2017年10月18日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鄉村教育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語文作為母語學科,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當前,在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當城市的中學生已普遍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時,鄉村中學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卻存在設施落后、意識淡薄、資源匱乏、師資不足等一系列發展困境,因此探索鄉村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實現鄉村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本土化、優質化,對于提升語文教育質量以及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中學語文;鄉村振興研究性

學習最初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現代化運動中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1999年這一概念被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引入,自此之后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研究性學習在全國多個省份推廣開來。如今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已成為普通中學的必修課程和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然而它的出現對鄉村中學來說卻是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成為擺在鄉村中學面前的一道難題。

1研究性學習概說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基于學生自身興趣通過科學研究在活動中獲取和應用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即這一學習方式在語文學科的應用。語文研究性學習從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開展,在親身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其意義在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為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探索性的特點。第一,自主性。語文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積極求知的欲望和勤于思考的品質,它一改傳統學習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角色,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建立了一種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不再作為權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作為幫助者和參與者去指導學生自己發現知識、運用知識,學生也不再作為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習,他們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第二,開放性。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方式、結果等都具有極大開放性。它不局限于語文教材或特定知識體系,一切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學生感興趣的與語文相聯系的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來源,范圍非常廣泛。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在研究主題的選擇、研究視角的切入,研究方法的設計、研究手段的運用等方面都十分靈活。在研究結果上,研究性學習沒有既定的標準答案,這為學習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學生的多元化表達和個性化發展。第三,實踐性。語文研究性學習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要求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它十分考驗學生設計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實地調查研究、分工合作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除了關注成果展示,更應重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實踐環節,使學生真正投入其中并有所學、有所得。第四,探索性。語文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學研究,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性、探索式的學習,要求學習者在研究過程中具備科學探索的態度和品質。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善于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異心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辨品質和創新能力。

2城鄉研究性學習差異

了解城鄉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是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研究性學習實施機制的基礎。2.1設施配置。在當前城鄉教育現代化進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鄉村中學的硬件設施、軟件資源、經費配置、信息分享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中學,存在布局分散、規模較小、設施落后等問題,不僅地域位置與經濟條件限制了鄉村學校的發展,而且隨著鄉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的出臺與實施,“撤點并校”已成了不可逆的歷史事實,鄉村學校日益萎縮,導致原本就“發育不良”的鄉村學校更加難以生存。2.2師資力量。就師資力量而言,由于城市經濟發達、教師待遇好等因素,城市中學師資更為雄厚,在育人理念、教學方式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都明顯更具優勢。相比之下鄉村中學不僅師資緊缺,而且教師質量良莠不齊,有的偏遠鄉村學校更為嚴重,因為教師不足只能進行復式教學,或是一位教師包攬數門課程,在這種情況下連正常的教學質量都難以保證,更不要說開展研究性學習。2.3教學資源。語文研究性學習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還需要向課外、校外開拓資源。在這一點上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各有優勢,在查閱文獻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等方面城市學校更為便捷,而鄉村學校承載著深厚的鄉土文化,這種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是一些城市學校所不具備的。2.4家庭環境。從家庭環境看,城市家庭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均高于鄉村家庭。城市家庭往往在教育消費上投入較多,而農村家庭除學費外基本沒有其他教育支出。而且隨著人口流動加快,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留守兒童群體也隨之擴展,長期的寄宿制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鄉村學生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喪失安全感和自信心,產生孤獨、焦慮等不良情緒。

3鄉村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困境

3.1教師意識淡薄、能力不足。在鄉村地區,一方面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意識較為淡薄,認為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最終服務于高考,在考試這根指揮棒下更關注學生的分數與成績,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不太關注。另一方面,大多數語文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有針對性的研究性學習培訓,在相關理論知識上處于空白狀態,即使想要開展研究性學習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觀念上的不重視和能力上的欠缺導致鄉村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困難重重。3.2教學內容去鄉土化。鄉村學校是鄉村文化的縮影,在城市文化急劇擴張的今天,鄉村學校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猛烈沖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文化中獨有的價值,以致教學內容向城市學校靠攏,造成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的尷尬境地。同時,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內容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鄉村學校的文化現實,使鄉村學校處在課程改革的邊緣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教育改革的排除機制。長此以往,鄉村學校或許將成為一個空洞的地域符號,失去自己獨有的文化價值。3.3配套設施跟不上學生需求。語文研究性學習離不開信息搜集,而鄉村的學生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配套設施都較為落后,無法滿足學生獲取相應信息的需求,這嚴重地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正常開展。以圖書館為例,大多數鄉村中學圖書館資金有限、容量小、書籍少、電腦更少,學生選擇的余地不多,接受信息的來源也十分有限,這進一步限制了鄉村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可能性。

4鄉村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4.1學校層面。4.1.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組織落實工作。鄉村學校應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教室、圖書館、體育場、實驗室以及學生宿舍等設施的建設,整合現有資源,作好調整規劃,不斷改善師生的教學環境,確保研究性學習的正常開展,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例如,圖書館中可增加地方文獻閱覽室。同時,要規劃好研究性學習實施的課時分配、學生學習要求以及教師工作等方面,做好研究性學習的制度保障工作,在實施過程中要組織進行檢查督促,在實施結束時要總結反思,對下一次的研究性學習實施提出指導意見。4.1.2挖掘鄉土特色文化,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對于鄉村中學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挖掘鄉土價值,開發校本文化,承擔起傳承鄉村文化的重任。學校應對學生語文學習環境和背景進行分析,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設計適合本校師生,滿足語文課程目標和學生學習需要的特色語文課程,可以選取當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方言土語、文化名人等方面的資源,在充分考慮本校實際和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開發旨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的課程資源。學校管理層要賦予教師自主決策的權利,鼓勵全校成員共同參與其中。4.2教師層面。4.2.1加強研究意識,學習理論知識。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作用,陳舊的教學觀念必然導致教學實踐的落后,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加強鄉村教師群體的研究意識,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了解語文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實施模式等,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以實現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細化的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指導學生選題開題、計劃方案、文獻索引,在課題具體實施過程要及時檢查督促學生整理、匯報、交流研究資料。此外,還要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緊密聯系農村生活實際,創造開放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真正的活動機會,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4.2.2尊重學生個性,體現多元評價。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建立檔案資料,將評價工作貫穿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鼓勵性評語為主,評定學生成績的同時對其不足之處提出建議,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評價還應在內容、形式、主體上體現出多元化,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可增加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多種形式,使教育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多邊交互活動,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4.3學生層面。4.3.1語文特性與地域文化兼顧。正如陶行知所說“生活即教育”,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接,因此鄉村學生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時選題應盡可能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兼顧語文特性與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不僅提高了研究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欲望,還有助于培養鄉村學生對家鄉、祖國的熱愛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4.3.2個人研究與小組合作結合。由3-6名學生組成課題小組,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不僅有獨立工作又有小組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協作,突顯出學生學習中的主體性和合作性。當小組齊心協力制定出一份周密的研究計劃,并對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和涉及的問題有充分的預設和解決方案,有步驟地完成文獻檢索、數據采集、調查采訪、結果分析、論文撰寫、成果展示等工作時,必然會對研究課題從感性、碎片化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系統化的認識,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收集信息、組織管理、團結合作、科學研究等能力,還實現了自我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5結語

探索鄉村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困境與出路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是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中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讓鄉村學校的學生在城鄉一體化教育的進程中享有受同等教育的權利,而不是成為無知和落后的代名詞。事實上,鄉村學校深深扎根于鄉土文化,有著其獨有的文化內涵,而鄉村中學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正是以這一點為憑借,發揮它自身的獨特價值,以促進鄉村學校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進程中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王勇.城鄉文化一體化與鄉村學校的文化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2(03).

[2]楊中利.農村小學布局調整背景下鄉村文化的危機——從鄉村學校的視角審視[J].中國農村教育,2019(22).

[3]趙恕敏,紀德奎.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鄉村學校文化的定位與轉型[J].社會科學戰線,2013(03).

[4]倪文錦.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兩種模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04).

作者:涂旗 單位:浙江海洋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