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24 02:14:00
導語:語文教學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直觀語言———形神畢現
直觀性是歷來被稱道的教學原則之一。
直觀教學除了實物、教具之外,最實用的就是直觀性的語言。
從理論上講,語言從來都不是直觀的,但好的、形象的語言可以使學生通過想象、聯想進而直接地去感知事物,這就是語言的直觀性。這種直觀性表現為生動形象,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運用直觀語言,自然會引導學生進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閱讀《語文讀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時,當讀到對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啟發學生說:“作為人,我們有你爭我奪的球場競技,有追逐嬉戲的課間游戲,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還有自我感覺甚佳的自得情態。現在,作者把這些描述統統給了泰山松,那么,這些泰山松顯示了怎樣的形象呢?”這樣的啟發喚起了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他們還極有興趣地去印證自己想象中的形象。
讀到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在半空中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天奪日,又像是和清風游戲”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好像那“望穿秋水”、“斜著身子張望”的泰山松等待的正是這些莘莘學子。于是,學生很快地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
這種形象的、富有直觀性的語言來自教師平日的語言修養,來自教師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將學生所熟知的事物,經過加工了的語言與課文知識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加深對課文知識的感性認識。
二、趣味語言———巧妙生輝
語言有趣味,才能使學生陶醉、忘我,形成積極的學習興趣。濃厚的興趣又會促成積極的情感,而積極的情感將會使學生全神貫注,主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習效率。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人把趣味比作教學語言的”味精”。這種“味精“的作用是將課堂“活”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我指導學生習作夾敘夾議。其時已是上午第四節課,學生已很疲勞。我走進教室一言未發,在黑板上寫了一副對聯:“鄒孟子,吳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齊宣王,司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然后,在上端大書課題“夾敘夾議”。
這才轉身說:“寺人孟子雖是個閹人,本質上還是個男的;司馬懿雖有不臣之舉,畢竟只是個臣子。夾敘夾議也不是屬騾子的,它本質上還是記敘文,其議論是為記敘服務的,所以我們寫這類文章時要注意,不能為議而議。”從我開始板書起,教室里就泛起了切切的笑聲。
至此,學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過來。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趣味性往往是靠幽默的語言來創造的,它決非庸俗的滑稽和淺薄的嘩眾取寵。它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在用詞的精當和巧妙上下功夫,創造一種幽默的氛圍。
著名作家老舍說過:“我要求自己用詞造句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單純地、孤立地用一字、造一句,而是力求前呼后應,血脈流通……這樣,前面所說的,是為后面打埋伏,到時候就必有效果,使人發笑。”
同時應該將諧趣和理趣結合起來,寓理趣于諧趣之中,這樣才能讓人覺得像品怪味豆———鮮中帶辣,營養豐富:像嚼青橄欖———甜中含酸,回味無窮。
三、修飾語言———錦上添花
語言要有修飾性,就是說要使用各種修辭手段來增強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教師如能口吻生花,學生必能如浴春風,受到美的語言的感染,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愛迪生說:“最能直接打動人心靈的還是美。”
極富美感的語言,會使課堂教學產生春風化雨般的魅力。在學習《荷花淀》一文時,我們先觀看了教學錄像片《荷花淀》。
看過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其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說到其中的“綠”,我有意識地強調:“那不是朱自清筆下醉人的綠,也不是李樂薇筆下的那片純綠,這綠要人們用心靈去捕捉,用精神去體味,用雙眼去勾畫方能尋出個中真味,那么,這片綠的內蘊是什么呢?”
由于我有意識地運用了對比和詞語移用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修辭性,所以,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象受到了感染,語言也披上了美麗的霓裳:“這是充滿生活希望的綠”,“這是蘊藉純情的綠”,“這是飽含鄉土芳香的綠”,“這是洋溢斗爭精神的綠”……修辭本身具有動態美,運用得巧妙就會錦上添花,使教學內容“活”起來。
如此,不但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也會牽動起學生仿學的興趣。學生不但學得課文中知識,也會深為教師優美的語言所感染,進而能學得許多詞語,學得優秀的表達方式,從而拓延了語文教學的內容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可謂是“一箭雙雕”、事半功倍。
當然,教學語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語,也有別于書面語言,所以,修飾語言也要恰如其分,切忌嘩眾取寵,避免買櫝“失”珠。
四、抒情語言———陶情冶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不僅是用理性的光芒去照耀學生、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用情感的浪花去撞擊學生的心靈,開啟智慧的大門。
可以說情感是教學中的靈魂。
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單純用理智所抱的信念,比由于畏懼懲罰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都要有力得多。”
教學語言的情感表現為語言的抒情性。
那來自于對課文深刻理解的極富抒情的語言,必然凝聚著深深的情感。
而教學中這種充滿了情感的“高級信息”必定能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強烈共鳴。
在講巴金先生的散文《燈》時,我描述著那漆黑的寒夜:萬物是死一般的沉寂,腳下的大地仿佛在下沉,這時在我們眼前閃出幾點燈光,盡管那燈似在微微顫抖,盡管它的顏色是昏黃色,但它還會使人們心中一震,因為它是光明的使者……在這個過程中先是我被那無望的感覺攫住心靈,所以語調格外低沉、冷澀。這時,我發現學生眼里也布滿了迷惑不安的神色。接著,當我自己為文中的燈光一震,用充滿情感的語調牽出希望之時,學生們也如釋重負地松了一口氣。
在教學中如何使用抒情性語言使學生入情,關鍵在于教師必須使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作品的情感所牽動,即所謂的“要使別人被感動,自己首先要被感動”。
自己被感染了,成了“局內人”,把作者的情感化作自己不吐不快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所運用的教學語言也一定充滿真實感情。
語文教學是藝術,是通過藝術化的語言創造出的藝術,只有將語文教學藝術化,才能展現出語文課的個性來。
藝術化的語言來自于生活,來自于教師的修養,來自于豐富的知識。
愿我們的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夠真心地熱愛生活,熱愛學生,把深厚的情感、淵博的知識與生動的語言連綴在一起,讓科學性和藝術性在三尺講臺上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 上一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語文課堂教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