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05:12:00

導語: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能力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筆者以為優化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緊扣教材,把握特點,指導方法,強化訓練。下面就優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結合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學法指導得體有效

首先在于教師深入剖析教材,透辟把握教材特點,找準學法指導的滲透點、訓練點和切入點,這樣的學法指導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例如,針對統編教材第九冊《再見了,親人》一文進行學法指導。首先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的鉆研、深入地剖析,把握了教材具有鮮明的三個特點:一是文情并茂。全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蕩著千萬人的心。二是典型動人。作者細膩刻畫了主要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表達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這個中心思想,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和動人心魄的感染力。三是結構嚴謹。課文前三段都采用了基本格局和學法指導的基本程序,即憑借典型段落激情入境,精心指導學法,引導學生剖析文章結構,揭示行文規律,體會文章內容的感情,水到渠成,歸納中心,扎實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二、比較閱讀開拓視野

著名教育家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發散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系舊課,實現學習過程正遷移收到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在小學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裁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如五年級的《小英雄雨來》和《少年閏土》,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后,不難發現,二者體裁都是小說,但可以跨躍時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題。前者反映抗日戰爭時期,表現的是抗日根據地的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優秀品質;而后者反映的時代則比前者早,表現的是農村少年閏土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超,武松武術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魯班學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再如《小音樂家揚科》和《凡卡》都是小說,都是通過描寫舊時代兒童的悲慘遭遇來揭露舊制度的罪惡,但選材不同。圍繞選的的問題,學生反復通讀兩篇小說,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樂家揚科》選材于波蘭,以小揚科有音樂天才,卻因為喜愛音樂而受到死亡的威脅,從農村來到城里當學徒,但仍然過著苦難的生活為材料。上述閱讀,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了能力,可謂收益不少。

三、求解閱讀激發興趣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閱讀。這種閱讀能否開展,關鍵在于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可能促進求解性閱讀的自覺進行。在教《田忌賽馬》時,可以先板書出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自讀:⑴為什么第一輪比賽田忌輸了,而第二輪比賽卻贏了?⑵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⑶你讀了這個故事后有什么啟發?學生根據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輸后贏的原因是他能隨機應變(調換馬出場順序),還懂得了在對抗性挑戰中,勝敗的因素有時不光在物質條件,策略的優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同時閱讀能力的培養始于詞句的理解、篇章的洞悉、中心的把握,只有學生置于具體教材的特定語言環境,抓住極富表現力的關鍵詞句進行反復品味,了解作者表達中心獨具匠心,才能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把閱讀能力的提高向著一個較高的層次推進。《再見,親人》語句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為此,在教學中要重視詞句的品味,引導學生深刻挖掘課文語言的內涵,達到領會中心思想的目的。詞語的品味:圍繞中心,抓住重點,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表達作用。如“雪中送炭”這個詞,可采用分層設問,引導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⑴這個成語的本義是什么?⑵在課文中比喻什么?⑶聯系上下文還有更深的含義嗎?通過引導,逐一挖掘,層層推進,透辟地把握這個成語在課文中表達思想核心:即志愿軍戰士空著肚子和敵人拼斗了三天三夜,正在這時候,大娘帶領全村婦女,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和濃濃的硝煙,不顧生命危險,為志愿軍戰士送來了打糕,使同志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為什么呢?因為大娘送來的不僅僅是打糕,還送來了朝鮮媽媽慈母般的愛,送來了取勝狙擊戰的精神武器,同時,通過分層挖掘,細細品味,逐步加深了學生對“這真是雪中送炭呀!”這句話的理解,進而領會了中朝人民之間的情誼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句子的品味:著重通過朗讀、剖析和比較,讓學生了解含義,受到感染。如:課文第一段結尾的反問句,教學時,引導學生從理解句子的意思入手,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⑴這句(指反問句)是什么意思?⑵它和這句變式后的句子(指陳述句)意思相同嗎?⑶這里為什么要用反問句而不用陳述句?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讓學生體會到用反問句表達的語氣肯定,感情更強烈,更加深刻地表達了志愿軍戰士永遠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的深情厚誼。

四、鼓勵質疑發展智力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的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地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能笑其膚淺、簡單而挫傷了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那就是“水道渠成”了。如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他們質疑問難,從而促進他們智力發展呢?⑴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是掌握知識經驗的重要前提。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組織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要教會他們有意識地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這種能力的培養要從低年級開始就引起重視。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加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他們多讀多想,精讀細想,逐步學會思考問題。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教學中我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想。如初讀課文時提出“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向誰借?”第二遍閱讀時,思考:“小魚、老黃魚、燕子為什么不借尾巴給它?從哪些詞句中看出?”第三遍讀課文想一想“小壁虎需要借尾巴嗎?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促使學生眼到、心到、手到。“俯而讀,仰而思”逐步養成用心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⑵教師的提問還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想象。有不少課文沒有把事情的經過明確寫現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師應在課堂中重視啟發學生的想象。愛因思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如《坐井觀天》的結尾,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吧!”教到結尾時,我問:“青蛙后來會不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呢?這一提問激起了學生想象的浪花。他們經過討論,個個爭著發言。有的說:“青蛙對小鳥說:‘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想看一看到底誰說得對,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驚奇地說:‘啊!天空真的是無邊無際,大得很呢!’”同學們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豐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課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蘊藏在作品里的意義形象地再現出來,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⑶“學貴有疑“。問題是啟動思維的關鍵,是點燃智慧的火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爭議問題,就是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提的問題越多、越深刻,爭議越激烈,學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圍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始終處于“饑餓”的狀態,不將課文中的問題細咀細嚼給學生,而是留有余地、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提出問題。同時還注意及時激勵和引導,對于學生的質疑問難,不一手包辦,而是通過小組討論或讓他們查字典、查資料解決,或通過認真讀通課文來解決,或聯系生活實際討論解決。總而言之,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打開智慧的大門。質疑性閱讀的目的,在于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用法,大至篇章結構,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干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如學生《將相和》,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下列疑問:這篇課文的前兩個故事表面上是秦王與藺相如唇槍舌劍的斗爭,實際上是什么和什么斗爭?是屬于哪一方面的斗爭?文中的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的什么品質?大家通過爭論、辯解,終于理解:秦王與藺相如之斗,實際上是秦國與趙國之斗,是屬于外交上的斗爭,三個故事都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

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在質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最關鍵的舉足輕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決定著質疑性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講求“技法”去引導學生釋疑,有些疑點對于小學如同“八卦陣”,學生鉆進了沒有教師的指引是鉆不出來的然而,引導歸引導,學生終究要自己“鉆出來”,而且也只有學生自己“鉆出來”,才能識破迷津,走出迷魂陣。對這一類疑點,有的給予點撥即可,有的應提供思路,還有的則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

五、創新閱讀開拓思維

如果說,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那么,創造性的閱讀則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應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并加以恰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種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利于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我在指導學生用求解法閱讀《田忌賽馬》后,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板書出一道思考題:假如齊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賽,假如你是齊威王,你能贏田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抒已見,最終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隨機應變地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反敗為勝的。再如在學生用比較法閱讀完《小音樂家揚科》之后,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小揚科生活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他的結局會是怎樣呢?學生聯系課文,通過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開創造性思維:有的會說他會自學成才;有的說會讀音樂學院;有的說他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在這基礎上,教師再發問一句:為什么小揚科生活在他那時代的結局和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結局會不同呢?學生據此再次閱讀課文進行對比聯想,不難得出新時代好過舊時代,社會主義制度優于剝削制度的結論。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一篇文章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義。有口無心的讀不同于專心致志的讀;盲目的讀有別于自覺的讀;應付式的讀“食不知味”,有目的讀“津津有味”。

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學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釋疑解難,力求創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