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評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8:27: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傳播學評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評論論文

我國傳播學論文

關鍵詞:傳播學中國30年專業期刊論文

一、研究目的

傳播學傳入中國的濫觴,可從1956年算起,當時,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內部刊物《新聞學譯叢》開始翻譯、介紹來自美國的傳播學知識,但這一作業很快就由于反右斗爭而中斷。直到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風云,才得以重新接續這段脈絡,從而在中國(指大陸,下同)正式興起了這樣一門新興學科。[1]

轉眼,30年過去了!恐怕很少有人能預想到,傳播學在中國變成了一門顯學。當然,這種局面的出現,除了拜中國自身實行改革開放正確路線所賜,還有賴于全球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趨勢的推動。

既然是順應了大勢,則傳播學的前景可謂風光無限。但也因此而有憂患,即:生長過快難免發育不良,表面繁榮可能掩蓋了基礎貧弱。值此30年之際,與其歌功頌德,不如檢點反思,認真總結問題和不足,以利下一個30年的發展。

本文試圖從一個重要角度、即研究狀況著眼,具體而言,以專業期刊論文、尤其是高被引率的論文為視角,考察其特征、變化、得失、趨勢等,期待從中得出一些啟迪,供廣大同行參考。

查看全文

編輯學網站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流媒體時代,編輯業務運作以及對編輯學學科本身的探討,都融入了網絡之中。本文綜合對編輯工作的電腦化、編輯學學術研究網站狀況的討論,探討編輯學研究網絡化生存的問題和出路。

【摘要題】編輯學

【關鍵詞】編輯業務/編輯學學科/學術研究網站/網絡化生存

【正文】

一、與編輯學相關的學術網站現狀

流媒體時代,隨著編輯業務的電子化,與編輯業務相應的網絡使用也日漸普及,諸如使用電子郵件來往信函,各種學術期刊的網頁被刊物編輯部鏈接在互聯網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數據庫已經形成氣候,使得學術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傳播。比如CNKI源數據庫及其相關的子庫,可以通過跨庫檢索系統(CJFD、CDMD、CPCD、CCND),檢索到大部分學術期刊的內容,包括編輯學研究的學術成果。與編輯學相關和部分相交的新聞傳播學學術網站的建設,也正方興未艾。與此同時,編輯業務的運作和編輯學學科的探討,也開始進入網絡范圍。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目前作為獨立學科的編輯學學術研究網站,在網絡上的生存與發展卻舉步維艱,這一態勢對編輯學的研究當然不利。因此,為了編輯業務和編輯學學術研究的網絡化,應該對該學科的網絡生存狀態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對編輯學學術研究的網絡化前景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本文通過對編輯工作電腦化、編輯學研究網站狀況的調查,探討該學科研究網絡化的出路。

查看全文

媒介概況研究論文

摘要

在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作為傳播學領域一大研究部類/范疇的媒介分析,正清楚地凸現出現實意義。世界范圍內,信息傳播新技術的作用和影響成為近年來傳播學界的熱門話題,由此帶動了整個媒介分析領域,使之贏得了國際上學術界的很大關注。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媒介分析同樣受到了很多關注,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許多有關媒介研究/媒介分析的探索,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成果。本文試圖對中國大陸學術界這方面的成果,進行一番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特點。限于資料、時間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這種梳理,難以在對所有學術成果的總體進行通覽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筆者作了一些選擇,主要通過對若干新聞傳播學刊物1996-2000年的內容分析、對自1995年召開的全國第四屆傳播學研討會以來幾次全國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內容作類似的分析、并對兩本近年來出版的集中論述信息傳播技術與媒介發展進程的關系等的媒介分析專著的研究,來從論文和著作這兩個層面,探討中國大陸傳播學術界的媒介分析的研究成果,透視其概況及特點。由于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十分有限、所讀所知也十分有限,本文的局限性在所難免,其對研究成果的梳理,遺漏大約也在所難免,但卻絕非出于故意。拋磚引玉,唯期本文對我國大陸傳播學界有關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能引發對此的更全面的探討。

關鍵詞:媒介分析、信息傳播新技術

Abstract

Atpresent,aswavesof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surgeforwardthroughouttheword,mediaanalysisasanimportantcategoryofcommunicationresearchisdemonstratingitssignificance.Worldwide,usesandimpactofthe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havebecomeahottopicfordiscussion,thuspushingforwardresearchinthewholeareaofmediaanalysis,attractingmuchacademicattentiontothearea.InthemainlandofChina,mediaanalysishasalsoreceivedalotofattention.Inrecentyears,scholarsinthemainlandofChinahaveexploredmanyissuesinthearea,resultinginmanypublications.Thispaperattemptstomakeasurveyoftheirresearchachievementsand,onthebasisofthat,analyzethefeaturesoftheseachievements.Owingtothelimitationoftimeandtolimitedmaterialsavailable,thewritercannotpossiblymakeathoroughlycomprehensivestudyofall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Therefore,thewriterchoosestocarryoutthestudymainlythroughacontentanalysisofthearticlespublishedinfour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journalsinthecountryfrom1996to2000,asimilaranalysisofthepaperssubmittedtoseveral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onferencessince1995,andadiscussionoftworecentbooksonmediaanalysis.Asthewriter’sknowledgeofandreadingintheliteratureofthisareaofresearchareverylimited,andthematerialsavailablearealsoverylimited,thispaperisboundtohavesomelimitations.Omissionsmayalsobeunavoidable,butcertainlynotintentional.Thewriteroffersthispaperjustinthehopeofinvitingmorecomprehensivestudiesof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inthemainlandofChina.

KeyWords:mediaanalysis;newinformationtechnology

查看全文

談論當前新聞教育的危機及出路

摘要:隨著新聞事業的繁榮,新聞教育獲得跨越式發展。新聞教育表面繁榮的背后無論從招生規模、辦學理念或者是課程設置、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問題。新聞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并可以從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手段、辦學思路、培養模式多方面尋找突破口。

關鍵詞:新聞教育危機出路

一、新聞教育的發展現狀

新聞事業是社會公認的“朝陽產業”,勃勃生機有目共睹。與此對應,新聞教育也隨新聞事業的繁榮獲得長足發展。資料顯示,1994年以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有66個,1995一1999年,平均每年增加ro個左右,20(刃一20(娜年,平均每年增加67個,2005一2以拓年,平均每年增加101個。新聞教育突破被綜合性大學壟斷的局面,在一些理工類、師范類、財經類、法制類、體育類、政法類、農業類院校遍地開花,甚至很多地級城市院校也紛紛興辦新聞專業。截至2005年,全國共有新聞類專業在校學生約12萬人,有661個新聞學類本科專業點、123個碩士點、19個博士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川新聞教育欣欣向榮。

當新聞教育界自我沉醉時,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振宇教授對博士生不會寫消息的現象提出批評,并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這無疑給“火熱”的新聞教育當頭一盆冷水,提醒人們對當前新聞教育存在的問題予以反思。

從世界范圍看,當前媒體的生存環境呈現市場化、產業化、大型化、全球化、高科技化等特點。新聞教育為了適應新聞行業的新變化,紛紛采取應對措施。據英國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Sparks教授介紹,英國不少新聞院系正在調整對策,以適應產業、學生、甚至國際化教育形勢的需要。美國馬里蘭大學ThomasKunkel教授同樣認為,在整個媒介大環境和新聞工業轉型期間,新聞教育機構應更關注多媒體以及受教育者獲得“多面向”傳播技能的要求。[3]

查看全文

新聞學規范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重視學術規范的呼聲不小。確立學術規范,對于深化新聞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在批評一些不規范現象的同時,提出若干有利于新聞學術規范化的做法:提倡題小文深,反對大而不新;提倡博采百家,不用權威法代替旁征博引的研究;要充分占有學術信,不可大膽立論疏于求證;要甘于坐冷板凳,切忌粗疏浮躁;核對原始資料,不以訛傳訛;重視引證注釋,不侵占別人知識產權。論文認為,掌握和運用好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通向規范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深化新聞學研究的必由之路。論文從思維習慣和缺乏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討了我國古代科學發展緩慢的原因;概述了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各自特征及它們在當今社會科學中的不同的適用范圍。論文還花較多的篇幅介紹了新聞、傳播學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如邏輯方法、觀察方法、社會調查方法、內容分析方法、實驗方法、個案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簡介了這些方法的特征、適用范圍,并舉例說明它們在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中的應用情況。文章認為,如果致力于新聞學、傳播學研究的每一個人,在自己進行某項研究時,先能考慮一下采取何種方法,盡可能把所選擇的方法運用得好一些,并能在寫論文時盡力規范一些,那么可以肯定,這片學術園地將會開滿各種奇光異彩的鮮花。

當今的我國學術界,重視學術規范的呼聲不小。哲學界徐友漁說:“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相當一批學者苦口婆心、堅持不懈地提倡建立和健全學術規范,以保障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1)經濟學界林毅夫指出:“近年來社會科學界出現嚴重失序現象,剽竊抄襲成風,問題經常重復討論而又不見水平提高。每年發表的論著可謂不少,但迄今為止國內的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尚未得到多少承認。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規范我們的研究,建立一個大家能夠有共識的,理論創新、接受、修改、摒棄乃至理論批評的規范機制。只有大家都能遵循上述規范,才能避免過去那種低水平的重復,使得我國的學術研究能夠取得重大進步。”(2)

本人也與他們有同樣的體會,并且認為,由于種種原因,新聞學的不規范現象更為嚴重,更加需要強調學術規范,因此最近兩年寫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在本文中,準備談以下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提倡一些規范的做法,同時評論新聞學研究中的一些不規范現象;第二部分談研究方法;因為只有運用合適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才能使新聞學研究成為真正規范的研究。

重視學術規范促進新聞學術發展

就我們所看到的新聞刊物上登載的、各種論文集中收錄的林林總總的新聞學論文中,自然有些堪稱精品,是作者科研之成果,心血之結晶;但確有不少是陳陳相因,是沒有新意或很少新意的文字組合。沒有新的觀點、新的結論,也沒有新資料的發現,甚至也沒有提出新的問題。通篇是人云亦云,既不錯也不新,或偶爾有一兩句有新意的話,也沒有圍繞它展開。這類文章看十篇所得收獲與看一篇相差無幾。就社會付出的出版、發行成本和讀者花費的時間而言,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同是社會科學,新聞學研究比不上文史哲研究的深入和深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新聞學學科歷史短(七八十的歷史),內外干擾因素多等原因以外,學術風氣不夠嚴謹,以及不得學術論文的要領,用寫慣了的“急就章”的新聞文體來寫學術論文等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查看全文

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內容分析和個別訪問的方法,從課程設置的角度,探討以美國為主流的新聞與傳播教育匯流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過程,并由此探討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的走向。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從最初重視人文學科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歷經歷史變遷,逐漸融入社會科學研究,重視跨學科發展,內容由窄漸寬,培養目標由專才而變為通才。現今新聞教育內容已經包括新聞、廣告、公關等所有的傳播領域。這也是目前美國傳播市場對人才的需要。

威斯康星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是綜合性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幾十年來該學院一直按照分專業的教學模式發展,其基礎課程設置和5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全面豐富,強調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養,很有特色。這種模式對目前中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頗具參考價值。

最近兩年該學院致力于課程改革,取消原有的專業,代之以新聞學和戰略傳播兩個方向,在戰略傳播方面又發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專業界限,著眼于傳播通才的培養,以適應復雜環境中的不同媒介。這個新的課程模式已然成為美國主流新聞與傳播教育的發展趨向。

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是重視傳播研究的典范,重視跨學科建設,重視各層次學生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的訓練和基礎素養的培養,強調傳播學核心課程,比較系統地開設有傳播學各層次多領域的豐富課程。

查看全文

新聞學呼喚規范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重視學術規范的呼聲不小。確立學術規范,對于深化新聞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在批評一些不規范現象的同時,提出若干有利于新聞學術規范化的做法:提倡題小文深,反對大而不新;提倡博采百家,不用權威法代替旁征博引的研究;要充分占有學術信,不可大膽立論疏于求證;要甘于坐冷板凳,切忌粗疏浮躁;核對原始資料,不以訛傳訛;重視引證注釋,不侵占別人知識產權。論文認為,掌握和運用好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通向規范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深化新聞學研究的必由之路。論文從思維習慣和缺乏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討了我國古代科學發展緩慢的原因;概述了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各自特征及它們在當今社會科學中的不同的適用范圍。論文還花較多的篇幅介紹了新聞、傳播學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如邏輯方法、觀察方法、社會調查方法、內容分析方法、實驗方法、個案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簡介了這些方法的特征、適用范圍,并舉例說明它們在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中的應用情況。文章認為,如果致力于新聞學、傳播學研究的每一個人,在自己進行某項研究時,先能考慮一下采取何種方法,盡可能把所選擇的方法運用得好一些,并能在寫論文時盡力規范一些,那么可以肯定,這片學術園地將會開滿各種奇光異彩的鮮花。

當今的我國學術界,重視學術規范的呼聲不小。哲學界徐友漁說:“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相當一批學者苦口婆心、堅持不懈地提倡建立和健全學術規范,以保障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1)經濟學界林毅夫指出:“近年來社會科學界出現嚴重失序現象,剽竊抄襲成風,問題經常重復討論而又不見水平提高。每年發表的論著可謂不少,但迄今為止國內的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尚未得到多少承認。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規范我們的研究,建立一個大家能夠有共識的,理論創新、接受、修改、摒棄乃至理論批評的規范機制。只有大家都能遵循上述規范,才能避免過去那種低水平的重復,使得我國的學術研究能夠取得重大進步。”(2)

本人也與他們有同樣的體會,并且認為,由于種種原因,新聞學的不規范現象更為嚴重,更加需要強調學術規范,因此最近兩年寫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在本文中,準備談以下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提倡一些規范的做法,同時評論新聞學研究中的一些不規范現象;第二部分談研究方法;因為只有運用合適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才能使新聞學研究成為真正規范的研究。

重視學術規范促進新聞學術發展

就我們所看到的新聞刊物上登載的、各種論文集中收錄的林林總總的新聞學論文中,自然有些堪稱精品,是作者科研之成果,心血之結晶;但確有不少是陳陳相因,是沒有新意或很少新意的文字組合。沒有新的觀點、新的結論,也沒有新資料的發現,甚至也沒有提出新的問題。通篇是人云亦云,既不錯也不新,或偶爾有一兩句有新意的話,也沒有圍繞它展開。這類文章看十篇所得收獲與看一篇相差無幾。就社會付出的出版、發行成本和讀者花費的時間而言,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同是社會科學,新聞學研究比不上文史哲研究的深入和深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新聞學學科歷史短(七八十的歷史),內外干擾因素多等原因以外,學術風氣不夠嚴謹,以及不得學術論文的要領,用寫慣了的“急就章”的新聞文體來寫學術論文等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查看全文

媒介批評學研究論文

一、抓住媒介批評的核心

媒介批評學探究的是對媒介、傳播內容及其方式與效果的正確解讀,歸納和提煉現實的媒介規范,指出媒介批評的原則、方法與要求。媒介批評學通過解讀經驗理論化的途徑,揭示媒介的隱蔽性規律,建立媒介評價的概念體系和范疇。可是,當提到媒介批評或媒介批評學時,許多人又把西方傳播學搬出來,支起爐灶,大炒冷飯。

20世紀60年代,西方出現了媒介批評學專著,稱為批判學派(CriticalSchool)。它偏重于媒體性質及社會功能的宏觀研究,在高屋建瓴的理論層面對媒介展開批評。但對大量具體的媒介作品,西歐的媒介批評家們不愿屈尊,往往不費筆墨。本文作者認為,媒介批評不僅應瞄準宏觀層面,更要認識媒介的具體活動,把內容批評和媒介制度批評作為兩個交叉性對象,構造完整的媒介批評學理論。

媒體這一影響深遠的社會輿論機構,主要通過傳播新聞和影視作品發揮職能,總結一套評價理論和方法,是構建媒介批評學科的核心。有的學者把媒介批評學和傳播學混為一談,變換傳播學的知識角度構造媒介批評學,成為傳播學的翻版。傳播學和媒介批評學有交叉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如何認識媒介的功能和效果,但媒介批評所說的媒介功能與效果不是指傳播學中的“獲取信息”、“監視環境”、“設置議程”、“子彈論”或“有限效果論”等那些知識,也不是構造“結構主義”、“符號理論”或“敘事方法”,而是針對特定的媒介制度、媒介運做或傳播內容與方式導致的利弊,進行分析和評價。媒介批評不是信息傳播,媒介批評學自然也不是傳播學。在19世紀初傳媒廣泛影響社會之后,美英報刊的歇斯底里的“扒糞”,使各類群體不能不對它進行反思,大眾、記者、作家、政府、政黨要員和各類學者都介入了那場媒介批評。后來,學者們嘗試開啟一門新的學科,研究對媒介如何批評才能正確并產生好的效果。美國批評刊物《新聞記者》(1884)的誕生和報刊批評專著《對抗新聞自由的專賣藥陰謀》(1905)、《黑幕揭發和客觀性》(1906)、《報界的權利》(1906)等,都為媒介批評學的問世提供了理論積累。

媒介批評主要是指對媒介的評價或批判,包括對媒介一切領域的正誤分析、是非判斷,正如小約翰所說:“批評就是運用價值進行判斷。”[1]對媒介的好與壞、褒與貶的論述——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均屬于媒介批評范疇。從葛蘭西到哈貝馬斯,從羅蘭•巴特到布爾迪厄、從麥克盧漢到阿多諾,都對大眾傳媒產生的社會問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解構,媒介批評已成為西方思想家們關注的話語。

在我國,多年來一直重視媒介作品的分析,無論“新聞批評”還是“影視評論”,都總結了一些批評原則。把媒介批評的理念擴展到對具體作品的評價,不僅充實了媒介制度的批評內容,而且更具實踐意義。這樣一來,媒介批評學需要創立的學說架構,應把研究內容深入到三個視域:(一)批評媒介,集中于媒介的社會價值分析,揭示媒介的制度性結構及功能。(二)分析傳播內容的質量,剝去充斥媒體的歪曲性的內容或朦朧的外衣,告訴人們如何認識社會真相,指出內容質量的優劣,有助于提高媒體的素養。例如:

查看全文

探究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歷史現狀與問題

摘要:中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蹣跚起步的,而真有所發展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其萌芽期;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是其成長與初步成熟期;第三階段為新世紀以來,是其繁榮與深化期。但從整體層面來看,比較新聞學的研究在整個新聞傳播學領域仍顯薄弱、稚嫩,無論從研究方法和理論運用,還是研究內容、對象、視角和深度上都有進一步展拓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關鍵詞: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現狀。

比較新聞學是20世紀初發軔于西方的一門新興學科。這門學科的確立首先應當歸功于三位美國報刊研究學者:韋伯·施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奧多·皮特森。其標志就是他們的合作成果———1956年出版的《報業的四種理論》。該書從對社會所有制的觀察出發,將有史以來人類社會的新聞體制分成四種形態:封建社會的集權主義、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責任論以及蘇聯共產主義的方式。這使人們對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報業現象及其歸屬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觀點,由此來看,《報業的四種理論》是西方比較新聞學的奠基石。而本文所說的比較新聞學也主要是針對跨文化、跨民族、跨國界、跨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的兩種以上不同新聞現象之比較或類比的研究。

盡管比較新聞學早在20世紀的西方國家已蔚為壯觀,然而它在中土的落地開花,卻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入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從國內第一篇具有真正比較新聞學意味的論文《中美法新聞教育之比較》

1989年刊發,到第一本研究專著《比較新聞學》在1994年出版,至今,比較新聞的學術研究,已在中國大陸歷經了整整20個年頭。

對我國內地比較新聞學的學術研究發展軌跡,筆者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比較新聞學萌動與初曙期,其作用在于為當代比較新聞學的興起積蓄力量;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是比較新聞研究的成長與成熟期,此階段創立起了比較新聞學的基本內涵與學術研究體系;第三階段,21世紀初至今,學術界與新聞實務界一道,對比較新聞學所涉各類問題展開深入、持久、卓爾不凡的梳理與探討,最終確保了比較新聞學學術研究水準的不斷提升,使得比較新聞學研究持續走向深入。

查看全文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