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范文
時間:2023-03-29 10:28: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聞特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新聞特寫具有生動而集中地再現場景與人物:渲染與烘托氣氛。形成視覺一神經一情感一思維的感應過程:透視全局的特點。
新聞特寫通常有以下幾種:(1)事件特寫:攝取與再現重大事件的關鍵性場面。(2)場面特寫:新聞事件中精彩場面的再現。(3)人物特寫:再現人物的某種行為,繪聲、繪色,有強烈動感。(4)景物特寫:對于有特殊意義或有價值的罕見景物的描寫。(5)工作特寫:對于某一工作場面的生動再現。(6)雜記性特寫:各種具有特寫價值的新聞現場的生動再現。
新聞特寫的寫作技巧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精心開掘題材。
《特寫寫作技巧》的作者丹尼爾?威廉斯這樣寫道:只要你稍稍具有一點想象力,你就會發現,尋找特寫題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睜大眼睛,觀察你周圍的生活,你會發現有許許多多的題目可寫,你一輩子也寫不完。
如此說來,能納入新聞特寫寫作范疇的題材是十分廣闊的。可以說,要寫的內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但要寫好新聞特寫,還是要精心開掘和選擇的。
我們可以參考朱利安?哈瑞斯在《全能記者必備》中歸納的一些方面的內容:
(1)不平常的情況。奇怪的事、反常現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平常的事情。眾人熟悉的人物、場所、事情:里程碑性的歷史事件、紀念日。例如可以寫市政廳外面街角那個賣報的殘疾青年……
(3)帶有戲劇性的情景。突然變富的暴發戶、大筆獎金的獲得者、被遺棄的嬰兒、英勇搶險行為或震撼人心的險情、倒霉的事情、與野獸搏斗的英雄、受迫害的人。等等。
(4)指導性的文章。關于麻煩事、食譜、健康、禮節、集郵;花卉栽培、木工技術以及對其他各種各樣事情的建議――以及對公民投票的建議。
(5)信息。統計數字、各種分析、各類紀錄、歷史綜述、同類事物在不同時期情況的類比和對照、人物傳記,等等。
這個歸納較細。我們不可照搬照抄,按圖索驥。現實是千變萬化的,用這個“教條”去索取新聞特寫的題材,也有刻舟求劍之嫌。我們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開掘那些有閃光點的、有趣味性的、有可讀性的、有生動形象感的、有新聞價值的題材作為新聞特寫的寫作內容。
2 深入提煉主題。
新聞特寫雖然是截取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抓拍一二個鏡頭,不像通訊那樣“長”和“大”。但不是沒有大主題,深主題,而是以小見大,出形見骨。通過特寫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場景,揭示一個深刻的思想內涵或者一個帶有全局性的社會問題。
3 恰當地調動角度。
新聞特寫的定義,中外是有區別的。外國的概念要比中國的外延大,幾乎除卻“純新聞”的消息這種文體外,凡是有生動具體描寫的。都可以歸類于新聞特寫之中。從一些外國的新聞特寫中可以看出,有些作品篇幅長,內容也較為豐富。有的不是截取事物的一個橫斷面。也有“縱剖面”之感,當然不是全景式的。中國的一些特寫名篇也有這種趨勢。所以,我們在談及新聞特寫的角度時,不能不考慮到這一特點。
篇2
【關鍵詞】 網絡傳媒; 新聞寫作 ;特質
進入21世紀的一個明顯標記就是進入網絡時代,繼報紙、期刊、通訊之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絡、手機媒體相繼問世,新聞傳播的媒介日趨多元化,對新聞媒體的研究也日趨多樣化,包括新聞媒體編輯、媒體經營管理、媒體采訪、媒體評論、新聞寫作等。網絡時代新聞寫作的實質是傳播介質的不同使網絡時代新聞的采寫有著與傳統新聞相比更為特殊的要求,如何運用網絡新聞傳播自身的特殊規律使用專門技術運用特殊技巧以保證滿足受眾需求實現傳播目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一、網絡新聞的先天性缺陷
在網絡媒體出現初期,網絡媒體上的文字新聞大都來自傳統媒體,各個網站對這些來自傳統媒體的新聞一般是原文轉發,有時可能會對標題進行一下修改,至多是對原文進行一下刪節編輯,很少有依據網絡新聞傳播規律而進行結構性編改的網絡新聞,致使網絡媒體新聞的文字描述方式和內容布局結構都無大的改變,呈現出單一的平面媒體新聞的結構形態。既未充分注意網絡受眾的特殊需求,又未按網絡新聞的特殊規律寫作的新聞,對網絡新聞傳播的效果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首先是影響閱讀率。適合于平面媒體刊載的新聞往往不能適應讀者進行掃描式和跳躍式的閱讀,進而會與他們在互聯網上高速閱讀新聞、主動選擇新聞、深度索取新聞的需求發生種種沖突,從而限制了讀者在網絡新聞傳播中應該擁有的主動權的實現,影響了閱讀的效率。
其次是影響搜尋率。目前國際互聯網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據文章前幾十個字的關鍵詞語進行數據庫信息的收集與編錄,而如果不能嚴格遵守諸如“重要結論前置”、“重要的關鍵詞前置”這類網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聞也難以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數據庫中嶄露頭角,更難以在信息的再度利用領域有所作為。 最重要的是會影響媒體的傳播影響力,難以實現傳播目標。
如今,多媒體和超文本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內容和形式,網絡新聞的傳播實現了以線性文本為主到以超文本結構為主的轉變。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關鍵人名、地名、時間,甚至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可以鏈接到另一個聲音文本、動畫文本或影視文本。通過這種超文本結構,記者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聲情并茂、圖文并茂地報道新聞事件和現實生活,并使之得到全方位地、歷史地、客觀地再現。
二、網絡新聞的基本特征
通過實踐可以看出,網絡媒體時代的網絡新聞,其新聞信息的聯結不再只是單純線性的,而是網狀的。新聞報道與寫作的文本結構也不再僅僅是線性文字的,而是超文本結構的。所謂“超文本結構”,就是文本的構成,不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聲音文本、圖畫文本、動畫文本甚至影視文本。
網絡新聞通過網絡鏈接,以分層形式出現,報道其容量更為巨大。打破了傳統媒體有限的版面、時間及其他因素的束縛。超文本寫作用梗概的方式將重要新聞一一列出,條理清晰,既符合讀者的視覺習慣,又能滿足不同讀者對各種材料的選擇。
網絡新聞的超鏈接方式排列還有利于對新聞進行動態更新。由于其層次清晰,因而很容易在骨干層次上,用簡短的文字加入新的角度與重要信息,再用鏈接方式進行深入報道。這種超鏈接方式還便于記者用各種新聞體裁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對于角度很多的新聞事件,第一層次的報道可以簡單提供文摘式的梗概,而用超鏈接的形式讓讀者點擊進入。
網絡新聞可將深度報道、連續報道、評論、相關新聞搜索等都作為鏈接的內容,對事件作更深入、詳盡的報道。
三、網絡新聞采寫的特殊要求
鑒于受眾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心理及行為方式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網絡新聞傳播在遵循新聞寫作基本原則的同時,也要探索網絡新聞傳播的特殊規律,使用專門技術,運用特殊技巧,以保證滿足受眾需求,實現傳播目標。
1.標題意識的強化
由于網絡媒體信息容量巨大,并且為突出超文本鏈接功能,通常采用在首頁集中展示新聞標題的逐層導入式版面結構。在這樣的網頁結構中,最先呈現在受眾眼前的是由大量新聞標題組成的鏈接群,每條新聞的具體內容需要通過點擊標題的鏈接才能索取。
在網絡新聞傳播中,新聞標題已經成為受眾決定是否索取網站深層內容的第一引導力量。好的標題會吸引、刺激、引導讀者點擊鏈動索取下一層新聞內容,這更能保障在搜索引擎上清晰地顯現。
網絡新聞標題制作應達到以下的標準:一是要清晰準確地說明一個新聞事實;二是要突出一條新聞中的最為重要的新聞因素;三是要強調一條新聞中最新的變動;四是要揭示新聞中最為本質的變動意義。
對于重要的新聞,如“頭條新聞”,可采用“標題+提要”的形式,在新聞標題下面加一句類似新聞導語的內容提要,概括新聞的內容要點和最吸引受眾的信息,便于受眾對是否閱讀該新聞進行取舍。
傳統印刷媒體的新聞標題通常有實題和虛題之分,而網絡新聞則不宜使用虛題。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網絡新聞在首頁(目錄頁)上的標題只能采用單行標題且只能是實題,但在報道新聞具體內容的正文網頁上,則可以采用與印刷媒體一樣虛實結合的雙行標題。
2.新聞背景穿插并行:網絡新聞中交待背景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將新聞背景與新聞事實融匯在一起,而不成為獨立的結構,穿插在導語、主體或結尾中。第二種方式是將新聞背景與主要新聞事實區別開來,放在不同的網頁上通過鏈接的方式供讀者查找閱讀。
3.正文的分層表述:在正文的寫作上,由于受眾網上閱讀方式往往是“快速掃描”與“深入閱讀”相結合,網絡新聞寫作還必須適應受眾搜尋信息和深入閱讀這兩種閱讀方式的需要,利用網絡所獨具的非線性超文本鏈接功能進行網絡新聞分層寫作。同時,為了讓受眾快速準確捕捉新聞的核心內容和信息,在網絡新聞正文的寫作中,首先可以采取一段一個內容。其次,每段開頭安排一個段旨句,用以概括全段內容要點,便于受眾閱讀每段的第一句即可把握該段基本信息。對于掃描式閱讀的受眾,如果一段的開始句不能吸引住他的注意力,那么其余內容就可能被忽略掉。第三就是要將最重要的新聞要素置于最前面,要遵循“重要信息優先”的原則。這與傳統新聞寫作中的“倒金字塔結構”比較類似。最后,要盡量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將內容逐條排列出來,這是尼爾森所推崇的“便于瀏覽的寫作技巧”。
因此,從事網絡新聞寫作需要建立起分層表述的概念,特別是要建立起立體分層表述的意識。永遠需要以“對讀者有用的”的方式去進行寫作,讓讀者很快發現他們想要的信息。 準確,簡潔,突出――這三個要求在新聞主體的構造過程中需要同時完成,這樣既方便瀏覽,又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可用性。
4.語言的平民化趨向
在網絡傳播狀態下,由于受眾對網絡新聞的選擇有著極大的自由度,信息者與接受者之間互動性極大,網絡新聞更加必須具備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以及平民化。在語言表述上則要更為口語化、輕松活潑,只有幽默、犀利的新聞,才能具備極強的可讀性,才能吸引受眾閱讀。此外,網絡媒體時代的到來,博客、播客等新興技術的普及,使得受眾既可自由選擇信息,又可能隨時變成信息的主體。一個媒體、甚至一個人,只要是合法登載新聞,即可向世界他想的信息。這種自主性也使得網絡新聞在語言表達上要較傳統新聞更加隨意、更加直白、更加親切。
篇3
1、學術性,或稱理論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類議論文章根本區別之所在。學術論文是一種學術性的論理文章,只能以學術問題作為論題,以學術成果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作為文章的核心內容。它要求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的敘述。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科學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科技扶貧不僅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參、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3]李金海.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篇4
1.前言
制造業特別是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代制造業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營管理模式乃至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文化。由于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世界的制造業正在向中國轉移,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制造大國。我國在家電等若干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設計、先進制造工藝和裝備及現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們還不是制造強國。本文僅就機械制造企業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點和技術發展趨勢作一些研究,供機械制造企業制定信息化方案時參考。
2.機械制造企業目前管理中存在問題
中國機械制造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經驗。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由于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國外的技術、資金、產品大量涌入中國,中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局面。競爭要求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高、價格低、交貨及時、服務好。這些市場競爭的武器與企業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密切相關。然而中國企業及人們的思想意識由于受到30-40年計劃經濟的影響,上述競爭武器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產計劃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實施ERP的機械制造企業幾乎100%采用臺套計劃的方式。即以產品最長生產周期作為構成產品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過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庫存和在制品儲備高,流動資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脫節,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準時交貨。或者用高儲備來保交貨期。距離現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計劃MRP、準時生產JIT、供應商管庫房VMI、同步生產相差甚遠。
(2)企業應變能力差
今天的市場瞬息萬變,需求多樣化。按訂單裝配MTO,按訂單制造MTO,按訂單設計MTD,大規模定制MC。品種規格繁多,生產、采購異常復雜。從客戶—銷售—設計—生產—采購—財務—成本,需要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才能動態快速地響應客戶需求,適應千變萬化市場和客戶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計算不準確,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計算產品成本,無法計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費用分攤很粗,大量成本數據采集是人工歸集的,數據準確性很差,使得成本計算不準確。一般不進行標準成本的計算,也很少進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
制造業產、供、銷、人、財、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交換。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礎數據,信息分散、不及時、不準確、不共享、大大影響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5)科層式的組織機構而不是面向業務流程的扁平化的組織,一般業務流程不合理,業務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規范,隨意性大。
(6)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優劣因人而異。盡管通過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執行的效果可因企業和管理者而異。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業仍處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機單項管理的階段。有的企業也建立了全廠的計算機網絡,但應用仍是分散的,沒有實現信息的共享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8)現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虛擬制造VM、準時生產JIT、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商業智能BI、電子商務EC、企業資源計劃ERP等。
3.用信息技術提高機械制業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實現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刻不容緩任務。所以建立聯接廠內外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選擇先進、成熟、適合企業管理需求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商業智能BI、電子商務EC等軟件系統,通過管理咨詢和業務流程重組,優化設計企業的組織機構、管理模式、業務流程,應用上述軟件系統,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是企業面對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做出的必然選擇。系統建設的目標是:
(1)建成一個覆蓋全公司的計算機網絡化的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統一與并行運作,并通過Intranet、Internet實現企業內、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業與外界的聯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鏈系統。
(2)采用先進的生產計劃控制方法。打破臺套計劃的方式,按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編制物料需求計劃。建立一個有效、靈活的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車間作業計劃的三級計劃所組成的生產計劃管理體系,最大限度的縮短產品生產周期、采購周期、準時交貨,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庫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務水平。有條件的企業推行準時生產JIT、供應商管庫房VMI、同步生產等先進管理方法。
(3)實現全公司基礎數據(如物料數據、產品結構數據、產品設計工藝數據、生產能力數據等)統一生成、統一維護和統一管理,供經授權的各相關部門使用,真正做到數出一家、數據共享,避免冗余。通過ERP系統的建立和實施進一步理順企業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4)針對目前各管理部門中信息分割的情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動態信息反饋和監控體系,實現對每項任務從合同簽訂、設計、生產、采購、成本核算到成品發貨全過程的動態跟蹤,使每項任務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下。
(5)加強財務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級成本核算體系,采用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較為準確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產品成本,為銷售報價和財務核算提供可靠依據。進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計算機加強質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充分利用質量檢測數據,利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深入的統計和分析。有力地監督和提高質量水平。
(7)通過計算機實現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將廣大管理人員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機會學習管理理論和提高管理技能,從本質上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4.中國機械制造業管理的特點
機械制造業與其它制造業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個性;機械制造業本身隨著生產類型,生產批量,生產組織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異;中國的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企業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這些特點加以論述:
(1)機械制造業是典型的離散制造業,其管理軟件根據企業的生產類型,生產批量,生產組織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下圖列出生產類型的劃分:
這些制造類型的特征:
離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經過非連續的移動,通過不同路徑,生產出不同的物料和產品。如汽車、機床、飛機、計算機、家電等。
流程工業——物料經過混合、分離、成型或者化學反應,物料大多連續地通過相同路徑,生產出有價值的產品。它又分為連續生產、批量生產和混合制造幾種類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產品、聯產品、多種計量單位,同一物品多個質量等級、批號跟蹤、保質期等特點,一般用專業流程工業軟件。
單件生產——產品按訂單設計、按客戶需求生產,產品很復雜。產品生產周期一般都很長。有時一個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貨。如三大動力廠(大電機、汽輪機、鍋爐)重型機械、造船等。生產組織按工藝劃分,設備是通用的。生產管理中除應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網絡計劃(項目管理),關鍵資源排序。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產品是標準的或選配的。需求可以是預測,或按訂單生產,按訂單裝配。生產組織按工藝特征分車間、工段、班組,如鑄、鍛、鉚、焊、車、銑、刨、磨、裝配等。生產計劃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們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產——產品是標準或少數選配。需求主要靠預測,也考慮訂單。生產設備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為對象組成一條條流水生產線。生產計劃的特征是將傳統MRPII與JIT混合制造,中長期計劃和批量生產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計劃MRP,執行計劃采用JIT、看板(電子看板)、反沖庫存、條碼物料跟蹤等計劃。CRM,電子商務就很重要。
大規模定制——將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滿足不同客戶個性需求和大批量生產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優勢相結合。生產組織仍是流水線,但產品配置是多種多樣。在生產計劃控制方面它需要結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綜合應用。是前兩種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業生產類型不同,在選擇ERP軟件時要按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尋找滿足企業需求的軟件。你是個年產10萬輛汽車的生產廠,軟件中沒有JIT我看就不合適。你是個重型機械廠,他產品中沒有項目管理,關主件質量跟蹤,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業管理的重點也不盡相同,有的企業銷售非常復雜,但生產簡單。有的采購和生產制造非常復雜,但一年只有幾個合同,銷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辯證施治、對癥下藥。
(2)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西方ERP系統在中國的應用問題。
西方以“法”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統是根據以法為重的企業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設計開發的;比較重時間進度,重計劃,以保證交貨期為目標,以時間計劃為主線,以標準化為基礎,強調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物料按正確的量送到正確的地方。軟件功能和邏輯符合所在國政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人們嚴格遵守合約,重計劃、守紀律。應當說,ERP較好地解決了發達國家的制造企業的集成化管理問題。
東方以“情”為特質的管理哲理,這種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價值實現,卻忽略制度效應和條例管理,從而表現出在強調人事關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現得充分,而在強調任務和規則方面,理性精神表現得不充分。因此,法規制度的不嚴,人事關系過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國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其在管理上的表現,就是較多考慮“后果”。所謂的“主人翁”精神,否認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為的價值標準,他們重承諾,輕合約;重調度,輕計劃;重情感,輕制度;隨意性強,守時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國的應用必須注重對人的價值觀的管理。所以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全面進行企業績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這個現代制造業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個方面。就其自然屬性而言,中外企業沒有多大差別。它們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縮短生產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庫存,準時交貨,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適用的。但就其社會屬性而言,企業管理受國家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市場環境的影響。因此ERP一定要考慮國情化。例如,ERP中的財務軟件,它必須符合中國財政部頒布的會計準則和會計電算化的要求。在現階段還要處理“三角債”;以物易物的“磨帳”處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計劃價逐步接轉,差異分攤的方法;既有財務應收帳,還要記錄銷售應收帳;雙重工時定額等。
(4)中國機械制造業的管理是最復雜的。機械制造業由于物料品種規格多,生產不連續,生產制造過程復雜,所以機械制造業的管理比其他制造業復雜。另外,中國機械制造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組織模式,專業化分工沒有像國外那樣細,中國企業內部的管理相對國外要復雜,所以中國機械制造業的管理是最復雜的。
5.械械制造業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斷涌現,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絡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作為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和發展。下面我們從管理思想、系統性能和軟件開發平臺三個方面講述其發展趨勢。
(1)管理思想的發展
1.在網絡系統支持下,新的ERP系統將給世界帶入這樣一種境界:消費者或客戶通過互聯網絡在電子商場了解產品性能、價格,通過電子商務給生產廠商下達訂單;生產者通過ERP系統下達物料采購和生產制造指令,通過電子商務完成物料采購、支付活動;經過生產制造,最后將商品按時送交用戶,在網上完成交易和結算。它使供應商、生產者、分銷商、客戶,通過供應鏈緊密集成,物料不間斷的流動,達到減少庫存,最大限度減少經營成本,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所以供應鏈管理SCM,電子商務EC將必不可少。
2.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制造商要從過去的“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策略。客戶關系管理CRM它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客戶視角,賦予企業更完善的與客戶交流的能力,是一種最大化客戶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戶的特殊需求基礎上,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提高客戶對企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企業取得競爭優勢。其目的在于建立一個系統,使企業在客戶服務、市場競爭、銷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協調的全新的關系。CRM既是技術,又是一種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機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虛擬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業具有卓越的自適應能力,在多變的環境中占據競爭主導地位的總體戰略。在經營管理范疇中其實現的技術手段包括:準時生產JIT,精良生產LP,并行工程CE,業務流程再造BPR,虛擬制造VM等。通過快速建模工具和參考模型庫,加快業務流程再造的過程。采用基于瀏覽器/服務的體系結構和軟構件技術,通過標準虛擬專用網VPN技術,完全可以構建虛擬制造的環境,支持虛擬企業和虛擬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業績效管理EPM(EnterprisePerformanceManagement)。EPM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目標,設置各個部門的目標,并將這些目標層層分解為每個員工的目標,通過ERP系統采集其執行情況,并與分配的目標進行比較,以確定員工的報酬和獎勵。并對整個公司、部門和員工的績效進行分析。EPM包括計劃、管理和分析的全過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促成公司目標的實現,提高企業的績效。
5.ERP要走專業化的道路。鑒于不同行業在管理細節上存在較大差異,需要針對不同的行業特點、運作機理,設置相應的業務流程、搭建相應的組織結構并設計相應的軟件架構去實現。不能指望用一個通用解決方案去適用所有行業,特別是在涉及到生產、銷售、采購和成本這樣的企業業務細節時,必須擁有專注于某一行業的方案才能有效解決不同應用環境的信息化問題。另外專業化的ERP軟件產品其開發周期短、升級換代快、實施容易、成本低等特點。
(2)系統性能的要求
1.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ERP系統需要發展商務過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業務流程重組和企業動態建模。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實現功能可裁剪、系統可配置、流程可重構、過程可管理。
2.為了使廣大供應商、客戶、合作伙伴、廣大員工進入應用系統,ERP系統必須提供對內對外的可集成性和靈活性。對內ERP系統要與CIMS、OA、立體倉庫、條形碼,數據挖掘等系統緊密集成。對外與供應商、客戶、合作伙伴的異構系統集成,充分實現信息共享;支持移動辦公和無線接入。
3.支持集團公司業務。支持多公司、多組織,跨地域的商業運作模式。
(3)軟件開發平臺的要求
為了實現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統性能的要求,ERP軟件開發平臺必須采用以下技術:1.基于瀏覽器/服務器的多層體系結構。為了使用戶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操作數據成為可能,大大拓展客戶范圍,將客戶擴展到整個Internet網絡上,采用J2EE或.NET開發平臺,實現客戶端的瀏覽器層、Web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庫層的多層體系結構是非常必要的。為了實現模塊之間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構件的搭建與跨環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間件的支撐。
2.了使ERP系統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須采用符合工業標準的開發語言、開發工具、通信協議和數據庫系統。使應用軟件真正做到獨立于操作系統(NT,UNIX,Linux),獨立于數據庫(ORACLE,SQL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獨立于硬件平臺。
3.了實現系統可配置、流程可重構,軟件開發要采用軟構件技術。
4.支持分布式應用系統。新一代的管理軟件系統是超大規模的,也可根據需要剪裁成中小型應用系統。它將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網絡服務器上的系統,因此支持分布式應用和分布式數據庫是未來管理軟件的一個特征。
篇5
印度洋海嘯才過去不久,“卡特里娜”颶風又在2005年8月底席卷了美國南部三個州,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稱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災害,世界各大報紙頭版以及各新聞網站上的新聞照片多是有關這一災難的報道。
在眾多的新聞圖片中,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幾幅大特寫照片,頗為引人注意。
一幅《紙拖鞋》,這是一雙腳上穿著自制的紙質拖鞋的大特寫。從畫面可以想象,在突如其來的洪水中浸泡多時的一雙腳,此時此刻穿上一雙干爽的拖鞋,哪怕它是紙做的,那也是多么愜意的事啊。筆者注意到,在這雙別致的紙質拖鞋前面翹起的部位,清晰可辨地印著這樣的字:“Keep Moving”,翻譯成漢語就是“繼續移動”、“保持移動”的意思。這個災民已經很累了,本想休息片刻,那拖鞋卻在提醒他要“繼續走”,趕緊逃到安全地帶……這張照片表現出了典型的美國式幽默。其實,在大多數災難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類似幽默的表現形式。比如“非典”期間北京民間流傳的自嘲式的小段子。這些幽默的瞬間看似與事件無關,但實際上卻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事件的意義和本質,同時又能以輕松的方式啟人心智,是新聞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視覺感受的一種途徑。《紙拖鞋》被多家報紙刊發在頭版就是很好的證明。
另一幅是《女士的腳》,畫面框取了一只染著紅趾甲的腳的局部,記者的鏡頭距離被攝主體不會超過10厘米,那被洪水浸泡的腳的皮膚質感表現得十分到位,讓讀者不由得產生視覺向觸覺轉化的通感,從而切身感受到災難給人帶來的傷害。
第三幅是《一雙手》,被泡得發白的黑人婦女的手。
這3幅照片都以黑人為拍攝對象,這也恰好抓住了新聞事件的另一個特點――新奧爾良絕大多數居民是黑人,災難給黑人造成的損失最大。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要求每一幅新聞照片都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有明確的主題;二、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把觀眾的注意力匯聚到特定的主題上;三、照片應當簡潔明快,沒有雜亂無關的信息。顯然,這3幅新聞照片都做到了。它們雖沒有正面報道水災,卻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災難給人們帶來的損害。它們將新聞本質濃縮在特寫畫面之中,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起到了“一圖勝千言”的作用。
筆者還注意到,在引起世界普遍關注的天災人禍的報道中,攝影記者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大特寫構圖。
比如一年前的別斯蘭人質事件圖片報道中,有記者框取了一個受傷孩子的手的大特寫,被鮮血染紅的手上一個血染的十字架。小手、鮮血和十字架,這一大特寫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深刻地揭示了這一人間悲劇的實質。
去年年初的印度洋海嘯報道中,那張被國際媒體廣泛采用的、一個父親和死去的孩子的手的大特寫,更是把悲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大特寫照片都得到了媒體的肯定(大版面發在頭版),同時也產生了很好的新聞信息傳播效果。
大特寫――時刻把“人”作為關注對象
戰爭、疾病和災難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新聞攝影關注的焦點,從“荷賽”獲獎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重大災難發生以后,如何介入報道,這是攝影記者在進入采訪現場之前就應該有明確答案的問題。關注新聞事件對人的影響,這是西方記者在報道重大自然災害中慣有的切入角度,報道“卡特里娜”颶風的這幾位記者也不例外。但是,怎樣關注?采用什么方式關注?選取什么為關注主體卻各有不同。“框取”怎樣的“局部”決定著作品的成敗,因為這個“局部”承擔著讀者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同時是新聞信息的集中體現。一般來說,關注災害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以上3幅大特寫照片的作者都選取了和人的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人肢體的局部――用以行走的“腳”和用以謀生的“手”,靠上去,近距離拍攝,以大特寫的形式把它“推”到讀者面前,攝影語言簡潔明了,給人極強的視覺上的沖擊和心理上的震撼。顯然,這幾幅照片的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思考,抓住了讀者關注的重點。
大特寫――承載了豐富的新聞信息
新聞圖片的信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一是情感信息。
許多新聞照片盡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些特寫照片,這種構圖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豐富的信息附載在經過認真選擇的、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和恰到好處捕捉到的、具有象征性瞬間構成的特寫或大特寫畫面之中,它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部分凸顯出來,構成強烈和清晰的視覺形象加以突出和強調,使照片更具獨特的表現力,讓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
這樣的一種構圖,也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而自由的空間。邁克?韋爾斯拍攝的“荷賽”獲獎作品《烏干達干旱的惡果》就是很好的例子。報道災難卻沒有詳細地描述災難,只是選取災難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來展示,新穎獨到,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畫面是白皙寬厚的手掌上,一只黑人少年瘦小干枯的手的特寫鏡頭,作者用干枯瘦小的手掌來象征烏干達干旱的惡果。
大特寫――新聞攝影的一種趨勢
多年來,國際上對重大災難的圖片報道,在攝影構圖的景別上,由全景、中景、近景一步一步趨向特寫甚至大特寫,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一點從“荷賽”獲獎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第29屆“荷賽”獲獎作品《奧馬拉德痛苦》用的是特寫,在1988年1月5日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開幕的《世界新聞攝影展》上,筆者看到作者就這一題材拍了許多照片,除了這一張以外,其他都是大場景的構圖,畫面上可以看到救援的軍人、醫務人員等,應該說這些畫面框取的有形新聞信息更多,但是,評委們卻更鐘情于凸顯主題、近景構圖的這一幅。
再如,路透社駐荷蘭記者保羅?維里克拍攝的獲得第48屆“荷賽”新聞人物照片類單幅二等獎的《伊朗移民示威反對荷蘭難民法草案》,照片內容為一個伊朗移民縫上嘴和眼睛,以此抗議荷蘭避難法,在構圖上采用的就是大特寫景別,只突出主體人物的嘴。
著名的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離炮火還不夠近。”靠近、再靠近被攝主體,這無疑對攝影記者的敬業精神、觀察力以及對新聞本質的概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6
關鍵詞:鏡頭語言 電視新聞廣播 應用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6-0099-01
電視新聞廣播作為人們日常生活頻繁接觸的一種新聞媒介,擔負著客觀闡述新聞事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作為電視新聞廣播的記者和攝影工作人員,都應當將這份新聞工作者的精神滲透到工作的每一瞬間。而相比較其他語言表達方式,鏡頭語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較強客觀性和可視性。當前電視新聞廣播工作中的新聞種類主要有日常時政熱點新聞廣播、民生事件新聞廣播、抗震救災突發事件新聞廣播等,工作人員應當根據不同的種類進行鏡頭語言選擇,力求將電視新聞廣播更快、更好地傳達給觀眾。
一、鏡頭語言分析
作為電視新聞廣播中取景和傳達情感的重要媒介,鏡頭語言主要包括攝影機拍攝的取景、拍攝的角度、編輯組合。在進行取景時要根據種類不同選擇用攝影機的運動方式來取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例如有推、拉、移、跟、搖等不同運動方式。在選擇拍攝角度時主要可以采用平拍、仰拍和俯拍,用不同的拍攝角度展現不同的新聞主旨。編輯組合則是對拍攝到的資料進行后期編輯,這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編輯者不應放過任何拍攝到的鏡頭資料,在后期編輯時盡量加以應用。
二、在電視新聞廣播中正確有效應用鏡頭語言的必要性探析
1.充分保障了電視新聞廣播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電視新聞廣播與其他新聞傳播媒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有電視畫面即同步鏡頭的展現,能夠更為客觀和真實地將新聞事件展現在觀眾面前,而事件重述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就是新聞廣播的首要原則,正確有效的鏡頭語言應用就能夠使電視新聞廣播更好地體現這一原則。
2.突出彰顯了電視新聞廣播的內容主體
在電視新聞廣播拍攝和編輯時,往往可以利用不同的鏡頭表現形式來滿足不同新聞廣播的內容主體。例如在拍攝人物新聞時可以多用特寫突出人物特點和人物行為以應景表達新聞主題,又如在進行事件重述時可以采用宏觀和微觀拍攝相結合,從較大角度和細微角度相結合分析一件事情的發生。
3.間接滲透了電視新聞廣播的新聞情感價值。
往往利用鏡頭語言可以在其中滲透新聞廣播編創者的思想情感,也是將對觀眾心理活動的揣測融合到新聞廣播中,賦予了電視新聞廣播以新聞情感價值。這也使得電視新聞廣播比其他新聞廣播方式更能傳達新聞附加情感,更能引起觀眾聯想。
三、在不同種類的電視新聞廣播中應用鏡頭語言表情達意剖析
1.日常時政熱點新聞廣播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眾經常會談論時政熱點話題,這些新聞內容最直接的獲取方式就是電視新聞廣播。在工作中不難發現,由于政治新聞多是內容單調,往往較難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是新聞廣播工作中面臨的難題。因此,電視新聞廣播作為黨和國家政府行為傳播的“喉舌”,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傳播性質,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新聞轉變得更親民,更容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的新聞內容。
例如在全國兩會開展期間要進行政治熱點新聞拍攝,就要從舉行的會議、與會的代表、會議內容背后的故事等多方面入手進行跟蹤報道。首先,對會議現場進行拍攝時要注意鏡頭推搖動作需較慢,切勿倉促帶過,要對會議現場的布景、擺設、人物座位安置等進行詳細拍攝,對于會議現場臺上臺下燈光的選擇和處理要加以注意,臺上多用暖光而臺下多用冷光。另外,在后期編輯時可以將過度鏡頭進行縮減,保持政治新聞的簡潔扼要特點。其次,對與會代表進行拍攝時可以從代表們的身份特征、貼身衣著、行為舉止等入手進行結合報道,因為這些都是最能夠吸引觀眾注意的報道內容。再者,對會議內容背后的故事進行跟蹤報道時切記要真實和客觀,切勿為了追求效果而編加或夸大新聞故事,可以采用采訪或記者陳述的方式進行故事概述。
2.民生事件新聞廣播
民生事件的新聞廣播報道往往是根據觀眾生活中一些細微事情做融入報道,鏡頭選擇十分考驗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拍攝報道民生事件主要是在對人們生活中出現的真善美進行贊頌,對丑惡的事情進行披露并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例如在對某處街道環境處理進行報道時可以先由處理前的環境作為鏡頭快速切入,以引發群眾的共鳴,再由慢鏡頭對處理后的環境做整體拍攝和局部特寫,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環境的變化。又如在對殘障人士的勵志創業進行報道時,可以從殘障人士自身展開拍攝,多用特寫鏡頭拉近生活距離,用鏡頭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頌揚社會中存在的真善美。
3.抗震救災突發事件新聞廣播
近年來突發事故的不斷發生給電視新聞廣播工作者帶來工作挑戰,抗震救災事件往往是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接到通知并動身趕往現場進行報道,工作人員要具備一定的震災知識以保護自己,同時還要擔負起現場情況傳達的任務,將抗震救災現場的概況和點滴把握住,做結合報道。根據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對這一類新聞進行報道時應當抓住兩方面,其一是利用鏡頭語言將現場總體情況做實時報道。可采用遠景、全景、中景進行拍攝,結合仰拍和平拍常用角度,面對血腥現場應當予以正確抓景,切勿將過于悲慘的場面突兀性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二是利用近景拍攝和特寫鏡頭將現場細節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是針對抗震救災現場往往會出現許多感人畫面而設置拍攝。例如地震后會有不少自發群眾趕往現場救災,可以找到較為突出的人物做鏡頭特寫加以適當報道,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
四、總結
篇7
1、新聞類的構圖上,為配合后期剪輯和播出的需要,拍攝時,盡量把新聞現場的所有場景分為不同的景別進行拍攝,比如,大全景的現場環境交代、重要人物的中近景和特寫、各種活動內容的全景、活動或者新聞元素的特寫、輔助新聞的相關信息、參與的觀眾、有趣或者生動的突發內容、現場氣氛鏡頭。
2、其中,任何新聞事件的最重要的內容或者有代表性的鏡頭畫面一定要及時準確地抓拍下來,比如,重要的人物、重要的講話內容和重要的儀式等等。這個時候,可以多采用全景或者中景的景別來拍攝,就是為了保證畫面內容的完整性,避免失去精彩的瞬間。
3、拍攝的機位選擇也要求攝像師靈活掌握,絕對不能懶,要擅于觀察現場。拍攝之前,做到構圖心中有數,比如,占據什么位置可以得到大全景、站在什么位置能夠更接近拍攝主體,而不會被觀眾或者同行的記者所阻擋鏡頭,如果有時間,在新聞開始之前,可以拍攝一些空鏡頭,作為后期制作的候補素材,比如,相關的產品、相關人員的準備工作、相關事件的資料、觀眾關注的情緒、現場的氣候、季節、周邊的環境等等,都可能作為一條視頻新聞的好元素,對整個新聞的表達具備重要的作用。
4、拍攝新聞,應該盡量以固定鏡頭、固定的景別來進行分鏡頭拍攝,因為,在視頻剪輯中,靜態的固定鏡頭時間較短,在一條本來時長有限的新聞中,盡可能多的靜態畫面,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更大范圍內表達新聞的內容,如果使用較長的搖移鏡頭,由于此類鏡頭時長比靜態的固定鏡頭要長,那么,整段新聞就會被拉長,要是新聞限定為幾十秒,搖移鏡頭占用了很多時間,必然導致觀眾看到的新聞內容減少,弱化了新聞涵蓋的內容,顯得有些單調,讓觀眾無法了解更多的表達,這就不符合新聞傳播的基本理念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新聞攝影的內涵及特點決定了新聞攝影必須進行現場抓拍。我于2013年獲取全國記者資格,平時愛好紀實攝影,偶爾拍些新聞圖片。每張經典新聞圖片,即“決定性瞬間”的成功抓拍都是拍攝者全部學問、功夫、修養、經驗的一次結合與爆發。抓拍說白了就是一個“抓”字,“抓”的是拍攝對象瞬間的神態、表情、動作等,早一點或晚一點按動快門都意味著永遠喪失了最關鍵的那個瞬間。通過學習借鑒和經驗積累,新聞現場抓拍常用的技巧主要有10個方面:
1.抓動作。攝影是最不怕動的藝術。沒有動作的題材,照出來的圖片是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而拍攝對象動得越厲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動、越活潑、越自然、越真實。人物性格往往蘊藏在其動作之中,圖片要用動作展現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
2.抓。是某一個事態、某一個人物、某一個動作過程中最飽滿、最豐富,表現力最強的高峰時刻。抓取要掌握好按快門的提前量,也就是說在真正出現之前就要按下快門或者進行連拍,消除從按下快門到相機快門打開“時滯”現象。
3.抓神態。人的神態首先表現為外表形態,具有最典型的特征;其次是被拍攝者的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眼睛最能體現人的神韻,人物的表情神態往往是內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態往往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若能以圖片表現出來,最為直觀、刺激、傳神。
4.抓矛盾。有矛盾就有問題,有問題,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尋味。矛盾也是一種對比,藝術創作如果不會有意識地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力會大打折扣。對比可以產生視覺沖擊力,引起人們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使照片的味道更加濃厚。
5.抓細節。細節能使作品更加真實可信,細節能夠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沒有細節往往會導致照片平淡乏味,細節可以進一步深化主題,給人更多的聯想空間。特別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義的細節,讓千百年后的那些學者還認為值得加以認真研究。”
6.抓特點。一個人物、一個地方、一個事件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攝影師需要仔細觀察、琢磨、準確把握,通過精心構圖、巧妙用光、對比手法等技巧的表現,用圖片反映出這些獨特的個性,能使照片的表現力和觀賞性增強,增添更多的吸引力。
7.抓特寫。特寫是特別細膩的描寫。如果把取景的范圍推向極端,近到無法再近,少到無法再少,畫面精練至極,就會得到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和沖擊力,特寫的表現力就會淋漓盡致。事物的極端化表現也是特寫之意,會使作品更加強烈、刺激、搶眼。
8.抓本質。事物的本質經常隱藏在紛紜復雜的外表之下,這要求攝影師培養特別敏銳的感覺、特別深刻的眼光,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攝影,并不僅僅是看見,更重要的是要有所發現,能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
9.抓場景。根據新聞主題拍攝需要,有時需要組照表現,景別不斷變化,需要抓拍大場景;有時也要用廣角拍攝單幅較大的場景,傳遞更多信息給讀者分享。有時場面龐大、人物紛亂而不知拍什么,要立即學會取舍,選擇盡量宏大而經典的場景。
篇9
[關鍵詞]新聞報道 博物館 宣傳工作
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博物館也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是2008年國內博物館免費開放,使得中國的博物館擁有了公共文化空間的身份,社會媒體對這一熱點文化現象的關注更是趨之若鶩,針對博物館的新聞報道也日益增加。
一、新聞報道與博物館的宣傳推廣
目前,在我國新聞學術界對新聞定義尚無定論,其中最權威的是1943年提出的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①。當代博物館作為新聞報道的產生地,不僅承擔著向社會媒體提供文博類新聞信息的責任,同時現代博物館還具有向社會公眾提供展示、教育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就是大眾傳媒,博物館的信息傳播過程也遵循著大眾傳播的一般規律。早在19世紀末,英國已經開始將博物館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研究。②
宣傳推廣工作是博物館的重要業務工作內容,但新聞不同于宣傳。區別于宣傳工作的主觀性與延續性,新聞報道更加重視傳播內容的客觀性與即時性。社會媒體對社會事件的新聞敏感性,不僅僅受到消息源的影響,新聞事實本身的吸引力與新聞性更是主要因素。因此對博物館新聞報道的抽樣分析,更能客觀反映媒介對博物館活動的取向性與興趣點,進而分析媒體對博物館新聞的采編方向,為博物館宣傳和推廣工作提供借鑒。
本文通過對2013-2014年度媒體對廣東省博物館新聞報道的涉及內容、新聞題材和報道的傳媒方式做統計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做出重點分解和原因分析,以期洞察媒體對博物館活動報道的基本情況。之所以選擇媒體對廣東省博物館2013-2014年度的新聞報道作為樣本。有以下因素:首先,廣東省博物館自2010年5月開館以來,一直受到社會觀眾的熱捧,參觀人數一直居高不下。新館正常運行至2013年,經過了開館高峰與三年的試運行,廣東省博物館業務工作已漸趨平穩,各項業務指標均具有相對可靠的代表性與穩定性。其次,廣東省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在國內多次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中,該館一直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可以較為客觀的代表國內中等博物館運營水平。綜上原因,選取在這一特定時段的廣東省博物館媒體報道為樣本,以期能夠較為客觀代表國家一級博物館媒體報道的平均水平。
二、大眾傳媒2013-2014年對廣東省博物館的新聞報道分析
本文以2013-2014年各大媒體對廣東省博物館的原創報道為抽樣框,進行整體抽樣,共獲得樣本767個,分析單元為單篇報道。結合研究目的,確定的分析類目包括報道內容、報道題材、傳播媒介,本文對2013-2014年的報道按此三項指標進行分類。其中報道內容分藏品管理、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公共服務、社會教育、其它共六類;報道題材分為消息、特寫、評論、其他四類;報道方式分為網絡、報紙、雜志、電視、其他五類。
本文對媒體報道的內容進行了歸類(見上圖)。圖表中可以看到,2013-2014年度社會媒體的新聞報道對于廣東省博物館各項業務工作均有涉獵,其中關于陳列展覽的報道條目最多達到530條,占所有報道總數的69%,社會教育與公共服務活動的新聞報道分別占16%與7%,報道最少的是科學研究與藏品管理,都只占到到所有報道的1%。另外,本文通過對陳列展覽報道的統計分析,在530條關于陳列展覽的新聞中,對這一業務活動的前期報道達到382條,占所有展覽新聞報道總數的72%。陳列展覽是最受社會媒體關注的博物館業務活動,其關注度遠高于博物館的其他業務活動;媒體對展覽活動前期的報道遠遠多于展后的跟蹤;媒體對博物館其他業務活動尤其是對科學研究與藏品管理業務的報道極其匱乏。
這一現狀除了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總量大,博物館對陳列展覽重視的原因之外,更大程度上源于博物館的整體宣傳工作特點。廣東省博物館實行的是臨時展覽負責人制度,各展覽由展覽負責人推進展覽各項工作,并安排有專門的展覽宣傳主持人,負責展覽的宣傳推廣工作。以2013年為例,廣東省博物館該年度舉辦的25個臨時展覽均具有宣傳推廣工作方案,將展覽相關信息對各大媒體發放新聞通稿并跟進展覽系列信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術科研與藏品管理工作完全由相關業務部門自發完成,經筆者調查,2013-2014年度從未針對此兩項業務開展專門的新聞甚至消息工作,僅有的新聞報道完全由媒體自發挖掘報道,缺乏博物館主體主動向媒體的“爆料”,造成這兩項業務工作的新聞報道嚴重匱乏。另外博物館的部門設置也使得宣傳工作部門不能及時介入到收藏與學術科研相關工作,無法提前向媒體爆料,由于新聞具有時效性特征,媒體得到的信息嚴重滯后,因而失去了新聞性無法。至于展覽后期跟蹤報道的不足,本文分析發現,博物館的展覽宣傳方案將宣傳重點放在展覽開幕式上,大部分展覽宣傳僅僅局限于開幕當天向部分媒體發放展訊,缺乏縱深的宣傳計劃和規劃。對展覽后期的報道主要集中在展覽相關配套教育活動,缺乏對展覽本身的研究與探討。
本文對媒體2013-2014年對廣東省博物館業務報道題材分消息、特寫、評論、其他四類分析,并將特寫與評論作為深度報道來歸類(見上圖)。從圖表來看,該年度媒體對廣東省博物館的767篇新聞報道中,消息占據679條,占了所有報道題材的89%,特寫(新聞通訊)占總量的5%,新聞評論更是僅占3%。消息甚至小篇幅報道成為媒體對博物館業務工作報道的主體,深度報道不足。但本文通過對各項活動的分類統計來看,媒體對于2013年的《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當我遇見你――世界兒童融合藝術大展》兩大展覽,以及《甲午海祭――紀念120周年展覽》的新聞特寫和評論達到了25篇,占到兩年來所有博物館深度報道總數的37%,其他活動的深度報道僅僅只有41條,多項活動各大媒體只是簡單消息,沒有一條深度報道。從報道的總體來看,媒體多數時候只承擔了向廣大受眾播報博物館活動基本信息的功能,缺乏對博物館工作的深入挖掘。
本文對2013-2014年所有新聞報道的媒體進行歸累(見上圖)。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所有767條新聞報道中,報紙數目占到了501條,與此同時,網絡媒體僅114條展訊類消息,并且所有的特寫和評論全部在傳統紙媒。由上分析得出,報刊等傳統媒體在博物館的新聞報道中充分發揮了傳統媒介深度、廣度以及跟進報道的后發優勢,取到了關鍵的作用。
出乎意料的是網絡媒體在博物館新聞報道中的缺位,本文分析可能是由于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原因。2000年11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聯合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中明文規定“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綜合性互聯網站,經批準可以從事登載中央新聞單位、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新聞單位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新聞單位的新聞的業務,但不得登載自行采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聯網站,不得從事登載新聞業務。”大多數門戶網站并非專門的新聞單位,因此沒有新聞采訪權,本文統計到的博物館新聞為新聞類網站所轉載的同步紙媒信息。
三、對博物館宣傳工作的幾點啟示
(一)理順博物館業務工作信息溝通渠道,積極主動文博信息。文博新聞不僅包含客觀的文博活動的事實信息,文博單位主體的主觀價值也應該在傳播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透過新聞事實傳遞。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博物館作為事實傳播媒介,應該在過程中主動控制,精心選擇事實信息,運用事實的邏輯說服力,充分表達博物館的立場與觀點,達到新聞傳播功能中的“用事實說話”。③
(二)統籌博物館整體宣傳推廣工作。加強對文博信息的縱深發掘引導,有目的對媒體提供信息。對各項活動的信息要從多角度,多方面為媒體提供發掘素材,主動與媒體聯系形成文博信息新聞機制,逐步形成博物館新聞發言人制度,權威文博新聞。
(三)貼近生活、緊扣時事特征的業務活動更利于宣傳推廣工作的開展。通過對2013年度媒體對廣東省博物館的新聞報道分析,本文發現2013年度廣東省博物館兩大臨時展覽《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和《當我遇見你――世界兒童融合藝術大展》得到媒體較大篇幅的報道,分別達到35篇和36篇,并有相當部分的深度報道。2014年適逢120周年紀念,而中日關系也由于事件成為時事熱點,因此媒體針對《甲午海祭――紀念120周年展覽》的報道成為一時熱點,因此出現了大篇幅的深度報道,這一報道特點也要求博物館的業務活動應該貼近生活,扣緊時代特征。
(四)對不同傳媒針對性的消息,達到宣傳工作的最大效益。重視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功能,將各項業務后期宣傳工作的重點放在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介上;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時效性優勢,可以重點文博類工作咨詢,揚長避短,本文注意到2013年度廣東省博物館在新媒體利用中注重新媒體的及時性與互動性特征,利用微博、微信展覽、活動資訊,參與觀眾調查互動,成效明顯。
當然,本文的這些分析,由于涉及的樣本單一,僅僅只是對新聞報道這種單一傳播內容取樣,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并沒有納入統計范圍,另外樣本的時間跨度不夠長,所以在研究上難免。同時,本研究對文本內容以及傳播效果方面上還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理應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2]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第四版).崔保國,李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
[4]謝暉.新聞文本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
篇10
電視現場直播的最大優勢是對新聞事件的迅速及時報道,電視的現場直播是當今社會最符合電視特性的新聞方式。現場直播讓觀眾在新聞事件發生的同時,看到事件的發展與變化。在時間軸線上,現場直播可以使觀眾與動態事件處于同一時間點上,事件發生的同時,觀眾就可以看到聽到,他們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參與的需求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這是一次比唐山大地震更加具有摧毀性的自然災害。突如其來的地震,把中國電視直播推到了新聞報道的前沿。
一、突發性事件的電視直播報道
電視直播是指對播出與報道對象的信號通過電視進行同步傳輸的一種報道方式,最大特點就是將現場的聲音和畫面進行同步播出,其特點就是時效性、現場感強。它不僅可以使觀眾在第一時間耳聞目睹現場情況,還帶給觀眾帶來強烈的現場感和參與感,被認為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最佳形式。遇到重大事件,特別是突發性新聞事件,觀眾會比以往更多地關注電視報道,在汶川地震發生后救援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的鏡頭除了真實、客觀地對新聞事實進行報道外,對災情進行分析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央視邀請了各行業研究專家,對從現場傳送回來的實時圖像,進行現場的評論,談出專家自己的看法,這種即興評論充分調動了收視的興趣。
二、電視直播報道的優勢
電視新聞傳播的一大特點就是時效性,以最快的速度報道新聞,電視在新聞傳播方面,相比其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其實有更多優勢,電視新聞可以打破常規立即進行播出,可以對新聞現場聲畫同步,給受眾最直觀的感受,具有視覺沖擊力;播出手段豐富,可以利用滾動字幕、邀請各方面專家進演播室等、把話題說得更加深入。
在直播過程中抓細節,抓特點等報道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動人的故事很多,也有特點,將這些故事用細節表現出來,能充分的起到激勵和引導的作用。央視在整個直播過程中從細微之處見整體、見精神。直播畫面中的一滴眼淚、一次握手、一塊毛巾等等,都能成為報道的細節。抓特寫是電視報道的重要表現手法。在突發事件的電視直播報道中,新聞特寫應該大量運用,可以表現出整個新聞的中的主題,以小見大,通過局部表現整體。直播的任務是不斷刷新要聞,這個時候,新聞特寫就能發揮重要作用。在大量的新聞事實面前,記者有選擇地采訪播報動人的故事,用特寫把故事說得完整、動人。
三、汶川地震電視直播報道帶來的啟示
用事實說話是通過客觀地敘述新聞事實及其背景來體現觀點,發表意見,這是新聞工作的最基本方法,同樣是新聞最基本的原則。這次汶川地震,新聞報到證中反映的中國政府的反應迅速,應急處置及時和到位,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新聞媒體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是各級新聞媒體的當務之急。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電視臺啟動緊急直播,迅速組織報道,在突發事件直播中顯現新聞資源、報道機制成熟的優勢和特點,收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廣泛贊譽。媒體啟動應急機制進行突發事件報道,應注意這種報道與平時報道的不同特點。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知性、無法控制等特點,使新聞報道難度加大,報道好壞關系社會穩定,這就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對突發事件,媒體應力求真實、全面報道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全面報道突發事件原貌,應堅持報道的法律尺度和法律道德約束,不超越報道權力的極限。要客觀真實與以人為本人的關系。追求客觀真實并不是乎視人的價值、生命與尊嚴,災難性事件是常見的突發事件的一部分,在報道中要審慎處理好各種權利平衡。也應有利于受眾的安全感,體現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