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集團邊界范圍規模界限論文

時間:2022-05-15 03:22:00

導語:企業集團邊界范圍規模界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集團邊界范圍規模界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縱向邊界;橫向邊界;多樣化經營;企業集團的有效邊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縱向邊界的確定、市場帶來的收益、效率主要指市場為帶來的成本降低和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效率提高、市場提供的激勵機制指相對于縱向一體化企業,市場上的企業更具有創新和降低成本的動機、使用市場的成本、縱向邊界的確定、從技術效率和效率的相互作用進行解釋、從資產所有權的角度探討縱向一體化、基于市場不完善的縱向一體化、與生產過程相關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與生產過程不相關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重要性、集團組織的四種邊界范圍、主要的組織邊界與規模調整行為等,具體請詳情見。

一、縱向邊界

(一)縱向邊界的確定

企業的縱向邊界(verticalboundaries)就是指由企業獨自完成而非向市場上其他獨立企業購買的活動。縱向邊界的確定是企業在市場帶來的收益與成本之間的一種平衡。

1、市場帶來的收益

對企業來說,使用市場最大的收益在于效率和市場提供的激勵機制。

(1)效率主要指市場為帶來的成本降低和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效率提高。

第一,需求能否達到產品最小有效規模

如果一個行業存在規模經濟,那么企業自行生產或從市場購買的決策就取決于需求量與最小有效規模之間的對比,見圖1。

圖1反映了企業自己制造或從市場購買的決策取決于其生產成本,圖中平均成本曲線先下降然后趨于固定,說明該產品存在規模經濟,其最有效規模是達到最低平均成本時的最小產出,在圖中分別為和。如果企業對該產品的需求量為,達到最小有效規模,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該企業完全沒有必要使用市場;但如果需求量僅為,此時的平均成本高于,企業往往會放棄自行生產該產品,但如果供應商的價格高于,那么即使縱向一體化企業的需求量只有,也會選擇自己生產,而供應商的價格與市場結構密切相關。

第二,市場范圍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著名定理“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就隱含著,企業和個人發展特殊技能必須以時間和/或金錢的投資為代價,這就意味著專業型人才只有大市場才會出現,狹小的市場范圍無法實現專業化分工,企業不得不完成縱向鏈條的所有工作。

(2)市場提供的激勵機制指相對于縱向一體化企業,市場上的企業更具有創新和降低成本的動機。

在縱向一體化企業中,由于缺乏市場競爭和對部門績效的有效衡量,導致成本(agencycost)和影響成本(influencecost)的存在。其中成本主要指員工懈怠的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管理控制成本,在大型的縱向一體化企業中成本的存在還會影響到創新的產生。影響成本是指為了影響組織內部利益分配的活動成本,不僅包括影響活動的直接成本還包括由于影響活動所造成的錯誤決策引致的成本。

由上可知,企業利用市場與否取決于三個方面,其一,企業本身對某一產品的需求量是否足以達到最低有效規模;其二,市場的結構和范圍;其三,市場帶來的管理效率。

2、使用市場的成本

對企業來說,與使用市場相關的成本主要包括:縱向鏈條中生產流程間的協調成本,私有信息泄露的成本,以及交易費用。

(1)縱向鏈條中生產流程間的協調成本包括從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的所有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配合不到位就會出現“瓶頸”現象。毫無疑問,發生在獨立企業之間的協調問題因為涉及市場契約交易必然比縱向一體化企業的內部協調更復雜和不確定。

(2)私有信息通常表現為企業在市場上的優勢,往往包括專有技術、產品設計或消費者信息等等。如果企業利用市場獲得輸入品或分銷產品時,就面臨失去控制這些有價值信息的風險。

(3)交易費用理論是由科斯首先在其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解釋了市場機制被企業行政機制所代替的原因。交易費用主要包括談判、制訂和執行契約的時間和費用。

3、縱向邊界的確定

在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下,企業有動力進行縱向一體化,但是不同產業、同一產業的不同企業、同一企業不同交易的交換模式卻是各異的。對這些問題,主要有三種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1)從技術效率和效率的相互作用進行解釋

技術效率與生產過程有關,指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否為最低成本。效率與交換過程有關,指通過縱向鏈條進行交換的組織形式所減少的協調、和交易費用的程度。用圖2可以很好地考察效率和技術效率相互作用。

圖中橫軸代表資產的專用性,值越大表示資產專用性程度越高;曲線表示縱向一體化和市場交易的最小生產成本之間的差異,反映了企業內部生產和外部供應商生產的技術效率差異;曲線表示內部生產和向市場購買的交換成本的差異,反映兩類交易組織效率的差異;曲線是和在豎軸上的加總,如果該曲線為正,使用市場進行交換更優,否則縱向一體化更優。

隨著交易規模的增加,企業對輸入品的需求上升,縱向一體化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所以其相對于市場專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劣勢也隨之下降,即曲線向下移動(用實線表示移動后的曲線),見圖2,同時由于規模的增加突出了縱向一體化模式的優勢,曲線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曲線向左移動,與橫軸的交點由移到,這意味著縱向一體化在組織交易中的優勢增加。

由此,可以得出關于縱向一體化的吸引力、輸入品生產條件、企業產品市場規模之間關系的三個重要結論:

第一,如果輸入品的生產引起顯著的前期設置成本并且輸入品的外部市場需求很高,那么縱向一體化劣于市場交換,企業應依靠外部的市場來獲得輸入品。

第二,當企業產品市場活動的規模變大時,縱向一體化的收益會增加。

第三,如果輸入品的生產涉及專用資產的投資,企業能從縱向一體化中更多地獲益。

(2)從資產所有權的角度探討縱向一體化

該理論由桑福德•格羅斯曼和奧里佛•哈特提出,強調資產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重要性,認為契約的不完備使資產所有權變得非常重要。按資產所有權的不同可將縱向一體化分為前向一體化(上游企業擁有下游企業的資產)和后向一體化(下游企業擁有上游企業的資產)。縱向一體化水平取決于一方或另一方當事人控制專用性資產的程度,其中專用性資產又包括專用性物質資產和專用性人力資產兩種。專用性物質資產的所有權可以轉移而專用性人力資產卻往往難以轉移,因此,有時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專用性人力資產,對成長中或后起的企業尤其如此。

此外,前向一體化后,上游企業還可以利用下游企業所擁有的分銷或營銷渠道以及經驗出售其剩余產品,可謂是一舉兩得,既擺脫了資產專用性的約束和要挾,同時又能通過獲得營銷能力,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

(3)基于市場不完善的縱向一體化

除了效率驅動的縱向一體化以外,市場結構的特性與企業利用市場的程度也經常使企業產生縱向一體化的動機,因為通過縱向一體化有助于企業消除不完全競爭的影響、獲得價格歧視、嚇阻進入者或避免被嚇阻、在市場信息不完全時獲得信息。

二、橫向邊界

橫向邊界是指公司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數量和種類。在不同的行業橫向邊界明顯不同,既有行業少數大公司壟斷行業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鋼鐵、化工行業,也有小公司占優勢的廣告和管理咨詢行業和大、小企業并存的行業,這都與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密切相關。

如果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分銷和零售比小規模要能夠發揮出成本優勢,就會存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反之,企業就會以小規模的方式存在。大規模生產能夠實現成本優勢,從而使得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不僅影響到公司規模和市場結構,而且還會影響到關鍵戰略決策的形成。因此,對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來源的理解,不僅對公司規模和市場結構的理解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公司競爭優勢形成的理解也有著關鍵性作用。

(一)與生產過程相關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平均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可以描述為。范圍經濟是與規模經濟相關聯的概念,如果企業活動的多樣化,比如產品生產的多樣化能夠減少成本,則存在范圍經濟。一般用相對總成本來定義范圍經濟,即公司作為整體時生產多種產品的總成本與分離成兩個或更多公司時其總成本的相對數。令為公司生產單位的產品X和生產單位的產品Y的總成本,那么范圍經濟可以定義為:。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可變資本投入的生產率的提高、存貨要求等原因。

1、固定成本不可分割性帶來的規模和范圍經濟

因為固定成本不能隨著產量變化調整,因而隨著產量的增加,單位產量中的固定成本是遞減的。尤其在資本密集型產業,由于產品的平均成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固定成本,少量的可變資本投入就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增加產出,更有可能存在巨大的產品專用性規模經濟;而在原料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或人工成本構成時,則產生相對較小的產品專用性規模經濟。因此可以認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中企業的橫向邊界相對要大些。

此外,還有另一種形式的固定資本分攤,即單工廠水平或多工廠水平范圍經濟帶來的固定成本分攤:單工廠的情況下,企業的其他產品線能夠充分利用主生產線中的設備和機器,比如在零售行業可以通過經營多種產品獲得固定成本的分攤;在多工廠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利用多家工廠來實現對投入的共享。

2、由可變資本投入生產率提高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公司規模擴大會引起可變資本投入的生產率提高,比如學習曲線效應帶來的規模經濟。所謂學習曲線是指由于經驗和專有技術的積累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包括個人和組織通過學習實現低成本、高質量、更有效的定價和營銷等方面的好處。量化分析通常用進步比率,可以通過計算平均成本隨著累積產出增加而下降的程度得到,見圖4。

假使企業的累積產出為,平均生產成本為,進一步假設企業的累積產出增加到原來的2倍,這時平均成本為,那么進步比率為,如果進步比率小于1,則學習效應就發生了。經濟學者通過對數千種產品進步比率的估計,發現平均進步比率為0.8,這意味著產出增加一倍,那么單位成本將下降20%,而且進步比率還能反映出質量水平,因為經驗豐富者的失敗率肯定要低。在不同行業進步比率是各異的,而且學習帶來的經濟性和規模經濟并非同時存在,在資本密集型的簡單生產中,學習帶來的經濟性可能很小,但規模經濟可能很大;而在勞動密集型的復雜生產中,學習帶來的經濟性可能會很大,但規模經濟可能會很小。

(二)與生產過程不相關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1、營銷的經濟性產生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營銷的經濟性通常產生于廣告費用分攤到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所獲得的廣告費折扣致使單位成本降低以及企業的聲譽效應和產品的品牌效應所帶來的某一產品或該企業其他產品的廣告費支出的下降,并能吸引消費者對同一企業其他產品的需求,形成所謂的商標保護傘(umbrellabranding)。

2、研發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研發具有重要的不可分性,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分攤到單位產品上的研發費用是遞減的,因而能夠產生規模經濟。同時,研發的外溢效應還能產生范圍經濟,比如一種研發理念對另一種產品的外溢性,因此多樣化研究組合的企業在新觀念的一般應用方面往往比項目組合范圍小的企業處于更好的位置。在有些行業,研發的規模經濟對市場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錢德勒的邏輯,研發密集型行業里的企業需要必要的生產和銷售量來彌補研發的固定成本,因此企業的規模相對要大,比如制藥業。

3、由購買的經濟性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購買的經濟性,是……全指大買家更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好處。

但企業的規模并不會因為規模經濟的存在而無限地擴大,也就是說企業的橫向拓展是有邊界的。因為伴隨規模的不斷擴大,會產生諸如人工成本上升、激勵和官僚影響加劇、專門化資源被分攤得過稀等不經濟,因此企業的橫向邊界就是在獲得規模經濟與避免規模不經濟之間的權衡。

(三)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重要性

規模與范圍經濟給大企業帶來了固有的成本優勢,這不僅激勵著小企業采取擴張的方法實現規模經濟,同時也限制著成功企業的數目。

1、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企業規模

毫無疑問,大企業更能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成本優勢,對價格彈性高的產品來說,這種成本優勢使大企業更具有競爭力。尤其在存在著最小規模要求的行業,小企業不成長就會被淘汰出局。蒂姆•鄧恩等對美國1963年到1982年制造業企業的生存和成長進行考察,發現絕大部分的企業都在十年內關閉了,生存下來的企業都在行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成長是企業追求的永恒主題。

2、市場份額和贏利能力

許多研究都證明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見表1。

盡管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并非意味著大企業一定能夠取得高利潤,但任何企業都有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大利潤的動機。

3、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市場結構

規模經濟與市場結構存在著重要的相關性,所謂市場結構是指在市場中公司的數目和規模的分布,其決定因素是需求相對于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的大小。因此,如果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相對于總需求來說較大的話,那么由少數幾家企業供應市場更有效,市場表現為壟斷;如果市場需求不足以使多于一家以上的企業達到最小有效規模,那么市場就會為自然壟斷;如果市場上的最小有效規模比市場總需求小得多,那么市場就會允許較多企業的存在,市場就趨向于競爭。因此行業的規模經濟越大,則該行業中企業的規模越大,市場的集中度越高。

三、多樣化經營

所謂多樣化經營是指公司生產的產品不局限于一個產品市場。20世紀50年代以來,多樣化經營程度劇增,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兩次主要的并購浪潮,第一次在60年代,這次并購浪潮強調混合增長,另一次在80年代,此次并購浪潮則強調集中的多樣化和對廣泛多樣化公司的重新定位。

多樣化經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實現范圍經濟、交易成本的經濟化,也包括大量從管理者個人動機出發的多樣化經營。以實現范圍經濟為目的的多樣化經營主要表現為相關多樣化,即多樣化經營的業務與原業務擁有相關的產品、技術或擁有相關的市場與顧客群。多樣化經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交易成本和與之相關的要挾問題,但多樣化并非多多益善,波特研究了33個主要的多樣化經營的企業組合后發現,1950年到1986年間所進行的并購中,1/3以上的兼并和收購在最后都被剝離了。

有研究發現,在多樣化經營和公司業績之間存在著幾個系統性的關系,適度多樣化經營公司的生產率較高,而高度不相關業務的多樣化的生產率較低;基于分享市場的多樣化的業績要優于基于分享技術的多樣化和不相關多樣化,但要低于非多樣化企業;將其業務限制在較窄范圍內的公司業績要好于多樣化范圍很廣的公司。總之,適度的多樣化才是有效的多樣化。

四、企業集團的有效邊界

(一)集團組織的四種邊界范圍

企業集團是相互間具有一定聯系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聯合體。企業進行集團化的聯合以后,其邊界的有效范圍也就從企業單體組織以內的邊界范圍擴大到了企業集團組織的如下四種邊界范圍:

1、集團核心層,即“母公司內邊界”。

2、集團核心企業及被作為其聯合核算對象的集團緊密層企業,即“母公司的外邊界”。

3、集團公司及其通過股權持有關系聯結的所有緊密層和半緊密層企業,此為“企業集團的內邊界”。

4、集團公司、所有通過股權持有關系聯結的緊密層和半緊密層企業以及通過長期契約關系發揮影響力的集團協作企業,此為“企業集團的外邊界”。

(二)主要的組織邊界與規模調整行為

1、核心能力上的強強聯合,表現為集團核心企業的規模擴大和橫向邊界的擴張。

2、多元化經營中更加強調在關鍵和核心能力上相互關聯,表現為相關多樣化經營。

3、在專業化分工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將輔助與配套經營活動從主業中剝離出去。表現為企業集團內邊界的縮小和外邊界的擴大,表現在縱向邊界的外延擴張。

總之,不同邊界范圍的企業集團,由于協調手段的不同,就有著各自不同的結構表現形態和協調成本。企業集團到底應該在各類邊界范圍內聯合多少企業,取決于不同協調方式下組織協調成本之間的對比及其與市場交易成本的對比。由于規模經濟規律和邊際遞減規律的共同作用,企業集團各邊界范圍的規模就有一個相對有效的界限,過大或過小都不符合規模經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