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判斷人力資本的潛力
時間:2022-08-12 11:21:00
導語:企業判斷人力資本的潛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企業對農民工在職培訓投資十分薄弱
我國農民工人力資本存量少、水平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農村文盲半文盲、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1.2%。這些外出務工農民只有接受相應的技術與技能的培訓,轉變成現代工人,才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而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
農民工培訓涉及的主體至少包括農民工、企業(及中介機構)與政府三個層面。近年來,不少農民工輸出地的政府,在農民工外出就業的規劃、管理和信息服務等方面,開始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企業普遍沒有履行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法定義務。有學者研究表明農民工在職培訓參與率僅為37%,而城鎮職工在職培訓參與率為49%,說明企業對農民工在職培訓積極性不高,農民工獲得的在職培訓機會較少。本文將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對企業針對農民工在職培訓投資風險予以分析,并提出防范風險的建議。
二、農民工在職培訓人力資本特性分析
經濟學中人力資本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人力資本是由人們通過對自身的投資所獲得的有用的能力所組成的”,他還說“我們之所以稱這種資本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經成為人的一個部分,又因為它可以帶來未來的滿足或收入,所以稱其為資本”。歸結起來,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本。
所謂在職培訓,“就是指提高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的培訓”。農民工的在職培訓之所以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原因在于這種培訓活動的目的與效果是提高農民工的知識技能從而提高他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而這種就業者生產力的提高必須付出成本,這種成本支出不能立即使當前生產出的產品與服務效率提高而是有助于提高未來的產出水平,無論是企業還是農民工都能從中獲得未來預期收益的滿足,因此這是一種投資活動,即人力資本投資。企業對農民工進行在職培訓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具有以下特性:
1.農民工作為人力資本的承載者具有職業更換頻繁,流動性強的特點
農民工的頻繁流動和“跳槽”,使企業因擔心無法實現投資收益而不愿對農民工進行培訓投資。據調查,“80后”打工者因為沒有掙錢的壓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換工作,他們的職業流動率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其跳槽頻率是“50后”的近6倍。工人的頻繁跳槽,很容易打亂企業的生產計劃,使得企業在考慮是否對他們進行培訓時顧慮重重。隨著這群人不可逆轉地走向打工舞臺中央,企業主們開始面臨一項難以琢磨的新挑戰。
因為人力資本天然屬于個人的特性決定了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之間的不可分離性,使得企業對農民工進行在職培訓投資所形成的人力資本無法由投資機構或個人像買賣商品或進行物資資本或金融資本投資那樣自由讓渡并收回全部投資。在無法事先用契約來規定收益分配或達成的契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將會影響企業對農民工進行在職培訓投資的積極性。另外,投資收益只有通過農民工才能實現。企業對農民工進行在職培訓投資的直接結果不是經濟收益,而是使農民工的人力資本質量得到提高,成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量。同時,在職培訓的效益并不全部以實用價值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有相當一部分表現在非經濟方面,使農民工在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得到滿足,進一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投資的收益。
2.農民工作為人力資本的承載者具有能動性、創造性
人力資本的利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載體的意識和行為的影響。當今的企業大力提倡人本管理,正是因為人力資本的載體是企業的員工,而員工有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人力資本的利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載體的意識和行為的影響。當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在受到適當激勵時,就可不斷地釋放能量,創造佳績。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對人力資本的能動性進行了專題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只不過能發揮20%~30%,如果適當激勵,將可以發揮80%~90%。
如今在一些沿海城市出現的“民工荒”現象,正是農民工們對城市和企業長期漠視其合法權益的忍耐達到極限,工作能動性、創造性大大下降,于是展開了對勞動條件、福利待遇和身份歧視的隱性反抗。
- 上一篇:稅制結構的強化與改善
- 下一篇:學生實習匯報四則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