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5 09:04:00

導語: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一、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前兩個是以多個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樸商天雖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但他只簡要的講述了影響地區性差異的因素,對某些區域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方面并沒有解釋。本文根據這些學者提出的因素,結合中國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啟示。

二、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三、影響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因素

1政策因素

張立(2002)對FDI在我國省際分布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引入了各省執行FDI優惠政策的時間,結果顯示,各省執行優惠政策的時間先后對FDI的流入有著顯著的影響。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作為政策開放較早的地區,利用自己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通過建立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最先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的集中區。1992年中國開放內陸城市并實行也沿海地區相同的鼓勵政策,推動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近幾年外商對中西部的投資有所增長,特別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如安徽、江西、湖北、云南、貴州等省份。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但中西部地區已經開始了引進外資的征程。

2勞動力成本及工資水平因素

勞動力成本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成本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成本。Austin(1990)強調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在于低工資水平,工資高低與外商投資呈負相關關系。樸商天(2004)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這一關系的正確性。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種成本競爭優勢對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勞動力導向戰略是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重要的區位選擇戰略。除了成本因素,勞動力素質也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特別是在一個東道國內部,低勞動力成本經常意味著低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那些低成本并且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才能比低成本、低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更具有吸引力,這就是外資沒有因為勞動力成本低而大量流向中西部地區的原因。

但是過高的工資水平也會抑制外資的流入。以長江三角洲職工平均工資衡量的勞動力成本顯示,上海、寧波、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的工資水平,遠高于長江以北地區城市。工資成本對FDI分布的影響就是,未來的長三角地區外資可能會更傾向于投資到工資水平較低的周邊地區,甚至轉移到區外。工資成本的上升對長三角的外資流入是一個不利因素。

3土地成本因素

珠三角地區開發較早,當外資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可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成本不斷攀升,對FDI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按2002年單位土地面積的GDP衡量,深圳、汕頭、廣州、海口和福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土地成本在全國排在前列。自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在引進外資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比重在持續上升。

4.基礎設施質量

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港口和信息通訊等)和基礎工業的發展狀況決定著社會生產的規模和效益,特別是具備一定投資規模的大型企業,如果生存在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的經濟環境中,將會導致投資收益遞減。在我國,各地區的投資硬環境差異非常大,例如東部沿海的廣東省和江蘇省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當完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東部地區的交通線路綜合密度為1597公里/平方公里,同期中部地區為680公里/平方公里,而西部僅為29公里/平方公里,與東中部地區相差甚遠,成為外資進入的“瓶頸”。

5集聚效應區域產業基礎是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全球80%的FDI集中在發達工業化國家(hakrabarti,2003),外國資本在這些國家的投入也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的分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集聚效應(Figueiredoetal,2000),區域產業基礎越強,外資企業越多,外商就越容易在該地區投資。Headetal(1996)對我國931家外資企業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吸引力”的城市——那些具有良好產業基礎的城市——獲得了更多的投資,而集聚效應則放大了政策的直接影響。

對于集聚現象,Krugman(1991)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視角。他結合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科學,認為:聚集效應的關鍵是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聚集能導致生產某一種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進而產生遞增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體現出一種路徑依賴,進而影響后續FDI的聚集(吳豐,2001)。外商直接投資的聚集效應體現在增量FDI的區位選擇受到特定區位的FDI存量的影響,即當某一地區的外商資本控制的廠商越多,新的外商就更傾向于投資該區域國家或區域(許羅丹、譚衛紅,2003)。許羅丹、譚衛紅(2003)、王劍、徐康寧(2004)、吳豐(2001,2002)對FDI在中國表現出的聚集效應進行了研究闡述,均認為外商投資的聚集效應明顯。為了在運輸成本最小化的條件下實現規模經濟,制造企業傾向于在有巨大需求的市場或潛在市場區域選址,而需求本身的定位取決于制造業的分布。區域產業基礎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進入具有雙向促進關系。資本的進入增強了該地區的產業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外資的集聚機制。以蘇州為例,該地區的IT制造業目前已具備了相當完整的產業鏈,在開發區周圍25公里內可以達到98%的產業配套率。這種配套體系在吸引跨國公司進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州由此成為全球IT制造業最重要的集聚區之一。臺灣十大筆記本電腦公司有九家在蘇州投資,包括明基、華碩、華宇、臺達在內的臺灣20家最大的電子信息企業,有16家人駐蘇州,隨后相關配套企業相繼進駐,產品包括線路板、電腦配件、主機板、掃描儀、鼠標器、及電池和筆記本電腦等等,共有1500余家IT企業,形成較為齊全的IT產業配套體系,這種產業鏈投資方式既使企業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又增加了蘇州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行業的地區集中可以提供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使得各種各樣的專業化供應商得以生存。在我國,另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是廣東東莞,這里集中了大量的來自海外特別是臺灣地區的計算機和電子設備制造商,是公認的全國電子產品配套能力最強的地區,在此設廠,有助于廠商增強其競爭力和建立競爭優勢。有了特定產業的聚集,就能吸引相關的FDI進入,而我國西部就非常缺乏這種聚集,是吸引FDI的薄弱環節。

6“核心一外圍”體系(CPS)。在對外直接投資比較集中的地區,往往會形成“核心一外圍”體系(CPS),在空間一上的表現即為圍繞“核心”區域形成的“核心一外圍”(CP)結構。因此,與核心區域的地理接近性,成為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我國“核心-外圍”體系的結構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與投資國相鄰,易于吸引投資。例如我國廣東的東莞、深圳等地區,由于毗鄰香港,而成為外資最先進入我國的地區之一。山東的青島、威海等地則由于與日本、韓國接近,而成為日資和韓資集中的地區。CP結構形成后,會在該地區產生一種引力,企業在選址時將遵循引力模型中所描述的企業關系,形成集聚效應。第二種是對外直接投資在核心區域選址后,吸引了大批跨國配套企業進入,這些企業在核心區域附近選址,形成了以產業配套為特點的外圍區域。1993年,臺灣明基公司在蘇州新區投資設廠,同時還召集其臺灣核心配套廠商,吳江由于具有土地和區位優勢成功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人駐,從而在以蘇州為核心,以吳江為外圍的地區形成了以產業配套協作體系為特點的CP結構。

基于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促進區域經濟特別是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幾點啟示:

1.接受并推行投資自由化

加快西部對外開放的基本方向是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主要是指那些有利于促進長期性外國直接投資的自由化政策,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促進市場競爭原則,通過減少或消除特別針對外國投資者所采取的歧視性措施,取消市場準入限制,促進市場競爭。外國直接投資參與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力也非常巨大,要創造寬松的環境,鼓勵外資進入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領域,允許外資公平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或公共項目的公開競爭招標。二是享受國民待遇的原則,即外國投資者的待遇等同于本國投資者,一方面,應取消對外資企業在稅收等方面“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應取消對外資企業貸款、融資、投資等方面“非國民待遇”的歧視性措施,嚴禁對各類外資企業亂收費和變相增加非生產性負擔。三是提供制度保護原則。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發揮市場經濟機制來促進投資自由化和吸引外資,同時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制定相應的競爭性政策,以抑制某些私人投資和貿易的負面影響對市場競爭的破壞效應。四是盡量減少本是不必要的,繁瑣的政府干預。無論是提高企業經濟績效,還是提高西部地區整個經濟的效率,關鍵是增強市場的競爭性。在此意義上,投資自由化就是經濟市場化,競爭游戲規則的公平、公開化以及監督機制的透明化、制度化。

2.積極開發人力資源

就西部而言,開發人力資源具有尤其重要的特殊意義。因為西部地區最大的資源是人力資源,也是中國目前就業壓力最大的主要地區之一,由于政府投資本身創造不了多少就業,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這對擴大就業、緩解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政府不僅要實行直接影響FDI的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將人力資源開發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包括大力發展教育,積極培育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鼓勵外資企業對其員工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以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增加中央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鼓勵少數民族控制人口增長,在逐步解決“收入貧困”的過程中逐步解決“人類貧困”、“知識貧困”和“文化貧困”問題等。

3.實行跨國公司友好型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

吸引跨國公司是中國和西部獲取全球知識與技術的重要來源,也是西部縮小與東部和發達國家知識與技術差距的重要途徑。提高西部地區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善待跨國公司,把吸引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與西部和中國相對巨大的消費市場等互補性優勢結合起來,吸引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國際競爭力最強的跨國公司大規模投資于西部,并發展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的后項聯系,鼓勵與本地區著名的大企業聯盟,提高其市場競爭力。這是西部開發最好的吸引外資策略。

4.打造具有擴散效應的中心城市

鑒于中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區內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也大不相同,特別是各省區中心城市與偏遠的山區農村經濟基礎相差甚遠,所以沒有必要再沿用國家在區域發展上推行的板塊式推移的梯度發展戰略,而是通過多層次的發展極在不同點上帶動經濟增長。中西部雖然總體上落后于東部,但在區內已經產生了許多中心城市如:重慶、西安、武漢、成都、長沙、鄭州等地,其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都是巨大的。中西部地區利用FDI戰略應采取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策略,即引進外資應著力在具有擴散效應的中心城市,以點帶面。即在中心城市形成“核心”以后,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處理好“核心”和“外圍”的關系,通過發展“核心”,帶動“外圍”,通過“外圍”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核心”的發展,最終形成以CP結構為特征的強化機制,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一模式對東部地區一樣適用,培育以主導產業和企業群為聚集點和輻射點,向其他產業或更深、更廣的層次延伸,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全面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