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商品貿易前景

時間:2022-03-23 02:17:00

導語:中外商品貿易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商品貿易前景

一、中韓雙邊貿易現狀和特點

1.雙邊貿易額增速呈放緩趨勢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經貿合作關系發展迅速。2007年,中韓雙邊進出口總額達1599.0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其中中國出口561.4億美元,進口1037.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韓貿易額仍高達816.5億美元,同比增長28.1%。韓對華出口450.94億美元,同比增長27.2%,占韓出口比重22.7%,中國繼續保持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韓國則是中國第六大貿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據中方統計,2003年中韓雙邊貿易總額632.3億美元,同比增長43.4%,2004年雙邊貿易總額900.7億美元,同比增長42.5%,2005年雙邊貿易總額1119.3億美元,同比增長24.3%,2006年,雙邊進出口總額1343.1億美元,同比增長20%;從韓方統計資料看,四年來的貿易總和分別為570.2、793.5、1005.6、1073.9億美元,經過測算,年增長率為38.6%、39.2%、26.7%和17.1%;雖然中韓雙方由于統計方法或統計范圍不同,在具體數值上有所差異,但是從總體看,中韓貿易雖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但受國際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增速逐步趨緩。

2.產業內貿易成為貿易的主要形式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簡稱IIT)是指一個國家在出口的同時又進口某種同類產品的現象。按照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的標準,SITC中前三位數相同的產品,即至少屬于同類、同章、同組的商品,都屬于同一產業。

早在本世紀初,韓國學者李準曄等人就曾對中韓兩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了測算,數據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無論是涉及所有部門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還是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是處于不斷上升的態勢。這說明,中韓兩國的產業內貿易發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斷提高。而中國學者曹子瑛、梁果(2006)根據1995年~2005年韓國海關貿易數據測算的10年間兩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平均達到0.68,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中韓貿易的主要形式。

3.中韓雙方貿易結構不同,中國處于低端層次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不同,中國在雙邊貿易結構中處于低端位置,這可以體現在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兩個層次。

從產業間貿易結構看,中國出口到韓國的商品中,雖然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逐年遞減,但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農副產品的比重仍然較大,一直在38%左右浮動。同期,韓國對華商品出口仍是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化工、機械、塑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穩定,始終保持在60%以上。

從產業內貿易結構看,中韓兩國處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階段。根據李準曄等人的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韓貿易中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沒有明顯提高,相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在中韓貿易中起主導作用,而且同類商品的相互貿易中所獲得的收益差距較大。以中國商務部統計的數據為例,在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的產業內貿易中,2006年中國向韓國出口17.4億美元,同時韓國向中國出口額達到187.7億美元,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差距明顯。在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中國依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另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例如在鋼材類進出口貿易中,韓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不銹鋼板材,而中國對韓國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鋼板;礦物燃料的產業內貿易中,中國對韓國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韓國對中國出口主要是石油及瀝青提取的油類及制品。

綜上可見,產業間貿易中,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等低端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在產業內貿易中,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中國由于技術的差距,同一產業內依然處于產品鏈的低端。

4.貿易發展不平衡,中方逆差缺口較大

自建交以來,中韓雙邊貿易迅速發展,韓國對華出口額成倍增長,而中國則連年嚴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003年以來,中國貿易逆差額連年超過當年中國對韓出口總額,2004年,中韓貿易逆差增幅達49.5%,2005年則突破增幅400億美元大關;2007年,逆差增幅雖有所下降,但是絕對數額也創下476.2億美元的新高,至2007年底,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額累計額已達到近2500億美元。除去韓方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限制,對韓貿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增加,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迅速擴大,中國出口產品增長潛力不大;二是在雙邊貿易中垂直產業內貿易起主導作用,中國從韓國進口的原材料部分被加工成制成品后返銷韓國或銷往第三國。這都嚴重影響了中國商品進入韓國市場,阻礙了兩國貿易正常均衡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現狀深度分析

1.中韓分處國際產業分工不同層次,互補性強

韓國自上世紀60年代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來,整個產業結構以重、化工工業為主,造船、汽車、半導體、石油化工、IT等產業均在世界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農林漁業由于成本過高,競爭力較差,是韓政府重點保護的產業。近年來,韓國經濟中服務業和制造業比重不斷上升、農林漁業比重日益降低。

中國方面則由于在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能力上的差距,現階段只能以勞動密集型的輕紡產品和加工組裝型的家電及電子通信產品工業成為世界的工廠,技術密集型產業還不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水平。結合中韓兩國的國情,同時考察中韓兩國進出口商品的主要類別,不難看出,中國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勞動密集型,但同時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階段;韓國則處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向高新技術產業升級的階段。從整體看,韓中分屬產業分工的第二、第三層次,這種互補性的產業結構,為兩國的貿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2.中韓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存在疊代態勢

改革開放近3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及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產業結構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方向演進。從產業演進路徑看,在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較低的階段,產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農產品和輕工業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產業結構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品逐步向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耐用工業消費品方向轉移。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費品的生產主要以重工業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為基礎,到2010年,中國的居民平均收入要達到中等國家的收入水平,需求結構的升級必將拉動產業結構的變化。從投資結構來看,中國的政府投資及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這些都加速了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而同期,韓國由于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基礎科學方面的限制,韓國產業結構轉換和新技術自主性開發滯后,結構轉變指數持續呈下降態勢。

可以說,在制造業領域,中韓的部分產業都具備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特征,這也是中韓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強化導致了中韓兩國間貿易競爭的加劇。3.兩國產業市場結構差異明顯

韓國產業市場結構呈現規模有余,競爭不足的態勢。由于長期實行大企業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韓國三星、現代、SK等大企業集團數量雖少,但創造的價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60%。中小企業則相對較弱,1993年韓國中小企業的銷售額占當年韓國GNP的比重不足5%,韓國產業形成的是規模有余、競爭不足的二元市場結構,以具備發達國家水準的大企業為龍頭是韓國經濟的騰飛和產業市場結構的重要特點。

中國產業市場結構恰恰相反,呈現分散化的特點,規模效應不強。眾多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無法抵御實力雄厚的國際競爭對手。尤其在工業生產領域中,同韓國相比,中國許多重要產業的整體規模與技術水平嚴重不對稱,產量增長迅速而與先進水平相比的技術差距并沒有縮短,屬于粗放型增長,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重復建設嚴重,形不成規模經濟,國際競爭力較弱。

三、中韓貿易的前景展望

1.貿易總額和貿易規模將持續快速發展

中韓兩國同處東亞地區,區位合作優勢明顯,分處國際產業分工的不同層次,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因此,雙方雙邊經貿關系發展具有巨大潛力和良好前景。同時,中韓兩國都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在WTO框架下,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開放,市場潛力巨大。隨著中韓兩國合作領域的不斷延伸和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中韓兩國元首確定的爭取2012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完全可以早日實現。

2.產業內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轉移

改革開放近30年來,得益于宏觀經濟環境穩定、市場機制完善和民營資本的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制造環節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中國制造逐漸崛起。在不遠的將來,中韓兩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交叉性會越來越強,產業內貿易競爭將會日趨激烈。隨著市場競爭帶來的資源地優化配置,中國產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雙方的產業內貿易將呈現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演進的趨勢。為了應對相似產業的競爭,兩國企業需要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強化產品異質性來加強競爭力。這方面,韓國政府已經選擇了諸如家電領域的數字電視和通訊領域的新一代通訊標準,作為增強競爭力的手段,可以說是已經預見到了這一趨勢。

3.中韓間相對貿易分工短期內不會有根本變化

產業結構的升級也要以產業結構合理化為基礎,充分考慮國情現狀和資源的約束性。在短期內,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轉型的富裕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數巨大。一是同龐大的勞動力基數相比,中國資本供給和高新技術仍屬于相對稀缺資源,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不會變;二是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業(不論其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是任何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都不可能忽視的問題。所以,中國不能過早地放棄傳統的比較優勢產業,否則只會導致欲速不達。因此,在短期內,中國將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對韓農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等輕工業品出口。就中韓兩國而論,目前中國處于兩國貿易產業鏈下游,韓國處于上游的相對位置短期內不會改變。

4.中韓兩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地位將加速上升

從中國方面來看,正處于以重工業化為特征的工業化的發展中期階段,如果能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結合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采取適當的產業傾斜政策,利用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韓資流向通信、半導體等新技術產業及深層次的農產品深加工、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帶動技術貿易、大型設備等貿易的發展,將大大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韓方看,韓國的產業結構正處于從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向高新技術密集型上升的過程中。韓國作為對中國第一投資對象國和長期的貿易順差國,通過與中國的投資與貿易,順利的轉移了傳統產業,并通過積累貿易資金,為加大韓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新產業的科研投入,加速韓國產業向高端的轉移提供了現實條件。因此,從整個世界貿易格局來看,中韓經貿合作促進了兩國在整個世界貿易產業鏈條中向上游演進的速度,提高了雙方在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李準曄金洪起:中韓貿易結構.中國工業經濟,2002.2

[2]曹子瑛梁果:有關中韓產業內貿易發展態勢的實證分析.北方經濟,2006.10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

[4]國家統計局: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鑒2006.中國統計出版社

[5]中國商務部/、駐韓經濟商務參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