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論文
時間:2022-04-06 09:48:00
導語: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構建。
關鍵詞:高職教學;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順應知識經濟潮流對高職會計人才定位,構建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理論框架,確定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與模式,使培養出的應用型會計人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不斷由低級向中、高級過渡已成為會計領域及會計教學過程中研究、探討和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中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會計學專業是時效性很強的專業,加之近些年來會計改革步伐加快,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出臺了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準則體系(39項會計準則),而現在高職的學生在學習基礎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等相關課程時是在傳統會計準則框架內進行的。因此,我們所培養的會計人才與社會的要求仍有相當大的距離,導致目前的“兩難”現象:一方面,會計專業畢業生很多,感到就業難;另一方面,社會所需的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奇缺,用人單位感到尋才難。不難發現,高等學校在會計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如下問題。
(一)綜合模擬實習內容多、時間短、適用性差,實驗效果不佳
會計綜合模擬實習時間短,每人要完成100多筆經濟業務,制作100多張記賬憑證,同時要登記日記賬、明細賬、總賬,而且要編制3張會計報表。由于經濟業務多,模擬實習時間短,學生不堪重負,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甚至個別學生互相抄襲;即使有些學生勉強完成,一旦要學生對會計實驗進行總結,卻講不出所以然來,對企業財務是如何運作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還有一些學生拿到實驗資料后,緊接著就編制記賬憑證,忽視了建賬、審核、記賬等一些重要環節,完全忘記了會計循環的全過程;此外,由于會計業務多,時間短,使一些學生對會計工作產生了畏懼心理,不利于今后會計素養的形成。另外,會計實驗資料涉及的行業單一,大多以工業企業為例。盡管工業企業是典型的制造業,可以使學生對企業的供產銷過程、成本核算過程、報表編制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是,導致學生畢業后對于變化了的行業環境反應遲鈍,職業判斷能力差,要經歷相當長時間的自學和摸索才能達到相關行業的職業要求。
(二)課程單項實驗過分依賴會計軟件,學生動手能力差
為了配合各門會計課程的實驗教學,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與會計課程相適應的實驗教學軟件。這些軟件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所謂的“無紙化”作業,在電腦上完成所有的實驗項目,也無須文字的輸入,即鼠標指向哪里,這里就會出現幾個備選答案,指定一個答案雙擊,答案就到了指定位置;若不想做了,可以放棄,答案就出來了。另外,值得說明一點的就是,學生完成實驗無法保存,這樣就導致學生無論是否完成實驗項目,教師都無法監督的情況。這種軟件的一個最大弱點就是學生不會手工填寫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甚至連如何開具支票學生都無法做到,造成學生缺乏實際工作技能,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三)實驗中涉及的驗證性、認知性實驗項目多,結合能力培養的實驗項目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會計實驗教學仍然停留在驗證性和認知性的實驗項目上。而且這些載有驗證性、認知性實驗項目的實驗資料中已事先寫明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要求,學生只要“照方抓藥”即可完成。這樣的會計實驗教學,只是培養了學生的賬務處理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顯得不足,難以適應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事實上,我們要培養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不僅僅是記賬、算賬、報賬的會計人員,而是通過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的學習,能夠有效組織和管理會計工作,參與企業經營決策,成為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管理型的高級會計人才。
(四)專業實習無法正常進行,學生實踐能力無法得到真正鍛煉
專業實習可以彌補學校課堂教學的缺陷,讓學生在校期間就進入社會,接觸企業的一些實際會計工作。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縮短適應期,而且也可以讓學生盡早知道哪些知識更有用。但是因為無法聯系到接洽的實習單位,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專業實習難,甚至被迫取消的情況。2004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共有12項)中選項最高的是“缺乏專業實習”,有62.4%的學生選擇了該項。不可否認,這一情況的出現,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五)課程設置缺乏理論依據,課程內容重復較多,知識更新不能與時俱進
一方面課程設置不合理,部分課程獨立開設,各自為政,教學內容出現重復;另一方面課程開設不能突出重點,學時少,不夠深入,教師只能選擇部分內容講解,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理論基礎不深、專業知識不足,難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學生畢業后不得不補量的本應該在學校完成的知識,制約了學生的發展。
二、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實際上是受教育者達到一定的知識體系、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應當接受什么樣教育的問題,它與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緊密相關。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全盤否認過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而是在更新教育觀念的基礎上,力求站在經濟發展的最前沿,重新審視過去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摒棄、有創新地構建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目標: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依據
研究培養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養目標問題,而培養目標則是由社會需求的人才類型、人才層次決定的。
(二)素質教育: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石
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特征,不僅在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在于基礎素質。素質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會學生做人。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變過去單純地以培養學生“做事”為目標的模式為既培養學生“做事”,又培養學生“做人”的模式上來。就人才素質的整體而言,“做人”比“做事”更為重要。21世紀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促使其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學會做人,學會合作,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培養成為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和創新能力,會與人共事的人。
(三)拓寬專業: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方向
一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對社會的服務方向。一個學校能否建立主動適應的市場機制,關鍵在于能否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適時地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不斷拓寬專業口徑,為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學生創造更寬闊的就業渠道。因此,必須根據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按照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在拓寬專業口徑上下功夫。橫向上,拓寬專業口徑,淡化專業界限,按大類專業招生;縱向上,延伸專業內涵,改革傳統專業,擴大專業服務范圍。
(四)課程整合: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
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其重要一環就是課程的整合與重組。因此,我們要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對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課程進行分析,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度重新審視原有課程體系問題,該整合的必須整合,該重組的必須重組。
(五)“產、學、研”結合: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
“產、學、研”結合是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特色,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經濟的發展,生產勞動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因此,“產、學、研”結合在新的發展時期,應有新的內涵。學生如果不經過產業實踐這一環節的鍛煉,就不可能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為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都是在大量產業實踐中培養的,而產學結合是其實現途徑。
三、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BTEC思想在會計教學活動中的恰當運用,是構建新時期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方法
BTEC(商業與技術委員會)最初成立于1986年,由英國兩大評估機構即商業技術委員會(BEC)與技術教育委員會(TEC)合并而成。BTEC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與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聯系、安排任務和解決問題、數字的運用、科技的應用、設計和創新等通用能力;教學評估的方法是以課業(綜合性的大作業)為主,以等級代替分數;通過嚴格的內部審核與外部審核監控體系保障辦學質量。
(二)將學歷教育與會計資格教育相結合,構建復合型理論教學體系
目前,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職業資格考試熱潮已經波及大學校園。某權威網站的調查顯示,CPA、ACCA被列為最受大學生青睞的十大證書之一。這對高校教育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高校對此不能一味拒絕,也不能無動于衷,將會計職業資格教育融入到會計學歷教育中來,不僅不會淡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可以優化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而培養出更多的、更優秀的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與此同時,為給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創造條件,近年來各地相繼出臺允許在校大學生參加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國家又允許在校大學生參加助理會計師統一考試;2005年國家又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取得進行改革,會計專業畢業生由畢業后兩年內直接申領調整為通過加試部分科目取得。由此可見,學生之所以熱衷于考取各種會計資格證書,實際上是來自于一種就業的壓力。作為人才培養單位,如果能把會計資格教育融入到會計學歷教育中來,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能為學生參加相應的資格考試提供便利。這樣可能就會出現,學生畢業時就擁有一本或兩本相應的資格證書,為就業提高了競爭力。因此,通過以上教學計劃的實施,不僅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會計人才,而且能夠為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探索出一種新的模式。
(三)改進教學方式,推行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用典型、具體的事例,把復雜的理論問題通俗、生動、形象地講授給學生,使學生易于理解。同時還要通過案例向學生提示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最好的教學方式,能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通過對實際案例的討論與分析,可以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案例當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對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們必須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組織教師編寫適合自己教學需要的會計、審計和財務管理等課程的案例教材。
(四)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規劃各門課程的考試制度
考試命題根據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考試內容應該能夠反映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
參考文獻:
1、劉永澤.如何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J].會計之友,2006(7).
2、畢勁.獨立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初探[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
3、何軍峰,黃紅球.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考[J].會計之友,2006(3).
4、黃淑珍.實用型會計人才培養之我見[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6).
5、楊曉丹,李雄飛.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12).
- 上一篇: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論文
- 下一篇:新金融會計準則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