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語言表達宗教精神意味論文

時間:2022-05-21 11:35:00

導語:繪畫語言表達宗教精神意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繪畫語言表達宗教精神意味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何謂繪畫中的宗教意味;諾爾德繪畫中宗教意味的體現;諾爾德繪畫的現代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諾爾德是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是“橋社”最有才華的成員之一、人類最早的藝術基本都與宗教有關、北歐的傳統繪畫中,自中世紀起就開始有了一種表達悲劇感和神秘體驗的傾向、選擇宗教題材表達宗教情感、諾爾德于1909年創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通過繪畫語言體現宗教精神、夸張的造型是諾爾德繪畫宗教意味得以體現的另一途徑、諾爾德也擅長于運用色彩和筆觸表達情感、反對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探索新的藝術語言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作為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諾爾德,其繪畫作品繼承了北歐傳統繪畫中的宗教意味和悲劇色彩。他繪畫中的宗教意味來自于他對宗教題材的直接選擇及表現性繪畫語言的運用,他的作品準確反映了時代的特征。他的繪畫無論從內在精神上還是外在語言上,都具有現代性。

埃米爾·諾爾德1867年出身于德國北部的一個農民家庭,17歲進人費倫斯堡的一家雕刻學校學習木雕,后來又在一家工藝美術學院短暫學習。32歲才有機會進人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深造,從此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1906年,諾爾德參加德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成為“橋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但諾爾德性格孤僻,行事獨立,與橋社其他成員的激進表現格格不人,一年多以后又退出了該社團。1913年,諾爾德參加了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學考察隊,到俄國、中國、朝鮮、日本旅行,并留在南太平洋作畫數月。1956年卒。

諾爾德是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是“橋社”最有才華的成員之一。他的作品構圖飽滿,畫面簡潔,造型夸張,色彩強烈,筆觸狂放,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宗教意味,或悲憫,或迷狂,或低沉,或激昂,將當時北歐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和普遍蔓延的世紀末情緒渲染得淋漓盡致。

一、何謂繪畫中的宗教意味

人類最早的藝術基本都與宗教有關。歐洲藝術在文藝復興之前,幾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為繪畫和雕刻藝術創作的題材,藝術家通過藝術手段傳播宗教教義,為當時的教會服務。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紀繪畫或雕刻的面前,立刻能夠感受到那種強烈的宗教神秘氣氛和宗教情感。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宗教故事或人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依然占有很大部分。直到17世紀以后,宗教題材的繪畫才漸漸被現實題材所代替。但是,后來的一些藝術家,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喜歡沉思冥想的藝術家,依舊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作品中表達出宗教式的情感和意味。這種情感以動、靜兩種形式表現出來,一種是教徒式的宗教迷狂,表現為對某些事物的極端熱情或癡迷;另一種則為沉思冥想,悲天憫人的悲槍感受或超自然的心理體驗,這種情緒來自于藝術家內心的壓抑、痛苦,想尋找一種心理平靜或精神寄托。這兩種情感反映在繪畫當中,我們稱之為宗教情感或意味。

北歐的傳統繪畫中,自中世紀起就開始有了一種表達悲劇感和神秘體驗的傾向。從文藝復興的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到19世紀的佛里德里希、布萊克,及后來的凡高、蒙克、恩索爾、霍德勒,直到諾爾德,他們的作品當中始終貫穿著悲劇色彩。不同的只是有些畫家采用內斂的、細膩的、沉穩的藝術表現手法,如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多數則采用激昂外露,狂放不羈的表現手法,如凡高、蒙克、諾爾德等人的作品。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畫家們,繼續開掘德國藝術中的悲劇意識,這種悲劇意識一度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特征。藝術家們在對當時現狀不滿或不解的背后,試圖去尋找一種能表達現代人內心世界的藝術手法,那就是肆意的表現主義手法,諾爾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不懈探索者。

二、諾爾德繪畫中宗教意味的體現

1.選擇宗教題材表達宗教情感

諾爾德于1909年創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這幅畫直接選材宗教故事,這是一個曾為眾多古典藝術家描繪過的不朽經典題材,最著名的是達芬奇的同名作。而諾爾德的這幅作品與古典大師常用的細膩寫實的手法含蓄地描繪這一宗教故事不同,他用極為夸張的表現主義手法來表現。諾爾德將基督與其門徒的形象無限放大,直到擠滿整個畫面,基督和眾門徒的臉上滿是憂郁與絕望,用紅、黃兩種明亮的純色和暗黑綠色鋪滿畫面,強烈的色彩對比,加上以基督為中心的戲劇性聚光效果,渲染出濃郁的悲劇氣氛。

19世紀以后,直接選擇宗教題材的畫家不多見,而諾爾德卻將一個經典的宗教題材作為表現對象,這與畫家想要表達的情緒有關。聯系當時的社會現狀,戰爭的陰云籠罩下的德國,無望的悲觀和狂躁不安是人們的普遍情緒,遁人宗教的世界里,尋求精神的自我解救或許是最好的出路,諾爾德就這樣將宗教故事與現實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諾爾德通過描繪與宗教相關的事物,如基督、傳教士、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及自然景物,如風車、大海、荒野、夜晚的月光等,將人們帶人無垠的神秘時空中,引起種種神秘的宗教體驗。這些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從德國19世紀浪漫主義風景畫中常常可以看到,這種以描繪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傳達宗教意味的傳統表現手法在諾爾德的作品中得到了繼承。

2.通過繪畫語言體現宗教精神

在《最后的晚餐》一畫的構圖中,諾爾德沒有采用達芬奇式的將眾多人物一字排開的構圖方式,置于一個有著強烈透視感的和空間感的畫面當中,而是將所有的人物無限放大,擠滿整個畫面,消除了深度空間和精確透視,巨大的張力似乎要沖破畫面,悲憤的情緒因此得到有效釋放。

同樣的構圖手法還反映在另一幅作品《傳教士》中。這幅畫除了中上懸掛的一幅原始面具外,三個人物幾乎占滿了畫面,一位傳教士正對著雙膝跪地背著嬰兒的部落女人宣講圣經,或是這位傳教士在傾聽女人的懺悔。原始面具、傳教士、部落女人的畫面內容,再加上頂天立地的構圖方式,原始和宗教的精神意味在這幅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

夸張的造型是諾爾德繪畫宗教意味得以體現的另一途徑。《傳教士》一畫,象征宗教的傳教士雙手緊抱圣經于胸前,幾何方形的臉上張大的嘴巴露出滿嘴的牙齒,說明他正在滔滔不絕地宣講教義,虔誠的女教徒雙膝跪地呈“之”字形。人物造型采用

極其夸張的手法,傳教士好似方幾何石塊的堆砌,或是隨手撕紙粘貼而成的,雙目、嘴巴、牙齒和胡須隨意地勾畫而來,墻上的原始面具也是極盡夸張之意,惟有婦女和嬰孩的造型稍微嚴謹一些。夸張的造型手法將教士傳教這一宗教事件凸現在觀者眼前,觀者感受到了畫面當中傳達出的濃郁的宗教氣氛。

作為早期表現主義團體成員之一,諾爾德也擅長于運用色彩和筆觸表達情感。《最后的晚餐》、《圍著金牛犢的舞蹈》、《狂熱舞蹈的孩子們》等作品都是用色彩和筆觸表達強烈情感的典范。

《最后的晚餐》里,諾爾德使用了炙熱的色彩與狂亂的筆觸渲染出畫面的宗教氣氛。《圍著金牛犢的舞蹈》中強烈的黃色與紫色,加上筆觸的任意揮灑,表現出舞蹈者動感十足的瘋狂跳躍,反復旋轉,如醉如癡的癲狂狀態,將激越的情緒盡情流淌在畫布上。諾爾德曾從凡高、蒙克和恩索爾等表現主義先驅那里繼承了用色彩和筆觸表達情感的手法。與“橋社”其他成員不同的是,諾爾德更多地表現悲憫、傷感的情緒,這種悲憫的情感或情緒來自于畫家對自然世界及現實人生的深人感受,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思默想,是畫家獨特的心理體驗,具有超自然的精神所指。而“橋社”其他畫家,更多地描繪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城市人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生活場景,喧鬧的背后是一顆顆無所寄托的游魂,而諾爾德卻自甘咀嚼苦果,心向上帝,靈魂有了依托,痛苦的心靈得到解救。所以,看諾爾德的畫,必然要經歷一次次心靈跌宕起伏,之后沉寂下來,去自我追問或思考,這就是諾爾德繪畫的精神力量。

三、諾爾德繪畫的現代性

諾爾德生活的年代是在20世紀上半葉,這個時期正是各種現代藝術流派紛呈登臺的時期。反對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成為包括諾爾德在內的藝術家們的共同目標。諾爾德作為表現主義畫家之一,從凡高、蒙克等北歐表現主義先驅那里學習到了許多,最主要的就是表現性藝術語言的運用,如強烈的色彩對比,狂放的筆觸線條,充滿張力的奇特構圖,夸張的人物造型。正是這些表現性藝術語言,與傳統繪畫徹底決裂,體現出現代繪畫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諾爾德繪畫中的宗教意味,也反映出現代性的一面。

表現宗教題材或傳達宗教精神似乎應該是早期繪畫精神追求,與現代繪畫反映現實生活,追求個體表達自由的現代繪畫觀念好像格格不人,但我們知道,諾爾德的繪畫中所體現的宗教意味并不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而是畫家借此表達個人的內心體驗。如《最后的晚餐》,畫面中的悲劇氣氛是畫家對當時人們陷入世紀末絕望情緒的真實反映,是畫家真切感受到的悲天憫人的心理活動。站在這幅畫面前,觀者不會太在意畫面所講的故事情節是什么,而會被畫面的氣氛所傳達出來的濃烈的情緒所感染。并且,這種通過繪畫語言,而不是內容情節所打動人心靈的手法,正是現代流派之一的表現主義及其他現代藝術流派所提倡的。總之,諾爾德用極富表現性的繪畫語言,表達宗教式的精神意味或情感,反映了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特征,為后來的德國乃至歐洲繪畫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