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困生研究心理學理論

時間:2022-04-15 09:32:00

導語:數學學困生研究心理學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學困生研究心理學理論

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智能理論被廣泛應用到到歐美和亞洲一些國家的幼兒教育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智能理論己經成為當下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思想。加德納打破了傳統所信奉的人類認知一元化,并且只能用單一、可以測量的智力水平描述每一個人。他指出,“人的智能應該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并且運用他們的方式各具特色,所以每個人亦有自己的長處所在。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倡的觀點,打破了以往以科學、理性為中心的智能觀,對于傳統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與評價觀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0]。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問題以及學困生應當如何轉化問題提供了目標指引。首先,我們的數學學習應該以培養多元智能為重要目標,相信每位學生都能學好數學,相信每位學困生都能用適當的方法成功轉化。其次,中小學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智能的培養,更要關注數學活動的經驗和體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三,我們應該樹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學生觀。最后,數學評價應該是多元多維的,而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

二、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理論

成功智力理論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騰伯格(R.J.Stenberg)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理論賦予了智力一個全新的含義。所謂成功智力是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能導致個體以目標為導向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是對個體的現實生活真正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l‘01。他這里所說的成功,一是每個正常的個體都可以發展的成功;二是個體通過努力能夠最終達到的人生理想目標的成功。他強調成功與生活里的成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學校的成功。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利用斯騰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論可以給數學學困生轉化研究一些啟示:首先,我們的研究和認識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例如扭轉我們對“學生考得高分就是成功的數困轉化”的錯誤認識。其次,我們在評價學生時,應當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都有發展的潛力,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學困生的智力發展由低到高水平應當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教育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和注重終結性評價,也應當多注重過程性、終結性評價。第三,要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化教育,要注重多方面的智力評價,不應當僅僅局限在智育評價一個方面,特別是數學學困生的教育。最后,學生的智力發展是由構成智力因素的各個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人為地削弱其中的某些環節,特別是學困生轉化上,不能僅僅靠“補課”解決問題。

三、韋納的歸因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七Iner)創立了“動機的情緒的歸因理論”,韋納認為學生主要用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難度四種歸因來解釋學業的成功與失敗111]。韋納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歸因的最基本的結論:首先是個人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時,便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外部原因,例如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時,則產生的滿意感明顯減少。相此相反,如果把一個人得失敗歸因于上述內因時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于外因時,產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l’2}。努力而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其次,在付出相同努力的情況下,能力低的應得到更多的獎勵。最后,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評價,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評價。利用歸因理論引導數學學困生進行正確的歸因,找準癥結,強化自我,不斷地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