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歷史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學歷史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學歷史故事

篇1

【關鍵詞】 課程整合 變教為學 問題導向 核心素養

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思維的工具,文字是記錄人類經驗和智慧的載體。語文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對人類文明符號的理解力和創新力,因此,綜合性是語文課程的顯著特點。

語文和數學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兩門主要學科,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需要憑借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來理解數學中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其次,語文中包含了數學內容,數學內容的滲入給語文內容增添了理趣,從而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代詩人訪友,往往不遇,因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不遇詩”。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就是一個例子。

尋隱者不遇

賈島 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看似簡單明了,但是其中蘊含了數學中的“可能性”思想。可能性是指事物發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預示著事物發展趨勢的量化指標。從詩人的角度來看,詩人去拜訪“隱者”,有一個前提性的假設:“隱者”是在家的。從概率的角度分析,對未來事件的預測,“隱者”在家與不在家的概率各占百分之五十,詩人到了之后,發現“隱者”不在家的可能發生了,因此,詩人拜訪“隱者”不遇,才寫下了此詩。

課程改革倡導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目的是在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特點理解的基礎之上使學科之間、知識之間、生活之間建立聯系,綜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有三個維度:自覺行動和反思、使用工具及社會參與。學校課程的終點也應該是學生這三方面能力的發展。語文課程的學習對這三個維度素養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也就是說課程整合中的實施層面至關重要。實施層面的課程整合可以用如下流程圖直觀展示出來(見圖1)。

下面就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進一步說明這一過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學習古詩的核心環節就是理解詩意。古詩文最大特點就是精練,尤其是在古詩中,每個字都意味深刻。“故人西辭黃鶴樓”中的“西辭”就是一個例子。“西辭”到底是向哪“辭”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數學中“位置與方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識。

黃鶴樓在揚州之西,要從黃鶴樓到揚州需要向東走,也就是說“西辭”是“向東走”的意思。把數學和地理學的知識引入語文課堂,“西辭”到底是向哪“辭”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①

除此之外,還可以聯系上下文來分析這個問題。根據詩文,可以從“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下”字入手。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長江從源頭青海各拉丹東到湖北宜昌是為長江的上游流域;從宜昌到江西湖口則是長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長江入海口,是為長江之下游流域。長江到揚州已是入海口附近,屬于下游流域,所以揚州相對于黃鶴樓來說在“下”;黃鶴樓相對于揚州來說在“上”;又因為長江是自西向東流,所以對于長江流域來說“上”就是“西”,“下”就是“東”。所以詩中的“下揚州”就是“向東到揚州”的意思。理解了“西”和“下”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詩就容易多了。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說,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體悟詩情、記誦詩文,這樣的學習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古詩中,涉及位置和方向的詩句有很多,再比如被稱為“陽關三疊”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唐

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王維送朋友元二去西北邊疆時寫的一首送別詩。詩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把深摯的惜別之情融入平淡的話語中,不僅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而且也包含了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識。與“西辭”類似,“西出”是向哪出呢?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渭城,秦時咸陽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代改稱渭城。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安西,是唐統治者為統轄西域少數民族而設置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天新疆庫車附近。渭城、陽關、安西的相對位置如圖2。

根據圖2和詩文內容,“西出”是從渭城向西北走到陽關,接著向西北到安西。從大方向來說,與“西辭”不同,“西出”則是“向西走”的意思。

在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故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送別”即送親人或朋友離開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因此,送別詩往往涉及“位置與方向”及地理方面的知識。例如,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中也涉及了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及地理方面的知識。

上面的例子說明運用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有益于對古詩詞的理解,因此可以將這樣的問題融入到教學設計中。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出這樣的學習過程(見表1)。這樣的設計既可以用于數學課程中“方向與位置”的教學,也可以用于語文課程中古詩詞的教學。

篇2

關鍵詞 小學美術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效率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無疑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了,那么教學自然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采用鼓勵式教學方法是極為有效的。以下是筆者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鼓勵式教學方法的一些體會,簡述:

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師生進行雙邊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避免教師將美術課堂變為施展自身才能,忽視學生發展的課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許多美術教師對著小學生大談美術創作的相關知識,或者將整個美術課堂變成自己的個人畫展,使得學生們興趣大減,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美術教學既然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那么若是沒有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就必定是枯燥沉悶的。因而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動物朋友》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充分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每一個小學生幾乎都有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教師就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利用相關繪畫材料,大膽畫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作全班交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將自己的動物朋友畫出來后介紹給大家,看誰的動物朋友最可愛。學生畫出來后,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盡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并放大。這樣,學生們的興趣得到了激發,自然會積極參與到課教學活動中,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自不必說。

二、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欣賞意見

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因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初步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并能做出簡單的審美判斷。不過鑒于小學生年齡尚小,美術知識還很淺薄的情況,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初步具備審美的觀點。但是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時,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審美觀點,要有自己的欣賞意見,不要人云亦云。只有學生具備了自己的審美意識,那么在往后的美術創作中,才會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并且審美意識的培養,能為學生以后的美術學習及美術欣賞奠定良好的基礎。

仍以《動物朋友》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鼓勵學生對美術作品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比如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出一幅小貓在追逐老鼠的圖畫,讓學生說說圖畫里邊的內容。有的學生說小貓和老鼠是好朋友,它們在玩游戲;有的學生說小貓餓了,想抓老鼠來吃;還有學生說那是大洋芋和小咪渣,小咪渣在戲弄大洋芋呢。總之,學生們的思維極為活躍,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意見也不盡相同。對于他們的不同欣賞角度及意見,教師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夸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及精彩的表述能力,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為以后的美術欣賞打好基礎。

三、鼓勵學生充分進行個性化創作

在引導學生充分參與美術教學活動、具備初步審美意識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學生充分進行美術創作,尤其在自己創作的美術作品中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美術創作特點。本來小學生的想象力就極為豐富,在美術創作中就能得到很好體現,因而教師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進行鼓勵,讓學生通過大膽創作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就小學生而言,美術教學是極利于發揮他們想象力的科目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切不可對學生的繪畫統一要求,以免扼殺學生的創作個性,應鼓勵他們大膽進行美術創作,在培養學生個性化創作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樹上樹下》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充分進行個性化創作。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根據已有的童話故事《樹上樹下》進行分組改編,每個小組的成員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將《樹上樹下》這一改編好的故事通過圖畫與表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展示,然后看看那個小組完成得最好。這樣,學生們就會積極思維,紛紛為完美完成這一任務而出謀劃策,并分工進行創作,這樣,有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

高效的學習效率源于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學生的積極參與離不開教師充分的鼓勵。小學生都喜歡受到表揚,得到鼓勵,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就更應該合理利用鼓勵式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自身的多種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占雨婷.淺談美術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J].景德鎮陶瓷,2012,(01).

篇3

隨著當今社會的學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教學要求,特別是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過于嚴肅古板、枯燥無味,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課堂,致使學生在數學的課堂學習中興致不高,效果也就不佳。那么,如何來改變這一數學課堂現狀呢?當今的孩子均在聽各種故事的環境中成長,所以數學課堂上引入數學故事必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會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沉浸在故事的懸念中,故事的探索中,故事的聯想中,故事的交流中,始終情緒高漲,這樣,學生不僅能找到學習的動力,更易掌握所學的新知識。

一、開頭引入故事,以激發興趣

如教7的乘法口訣時,我就把學生先帶入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空的故事情境中去:天性玩劣,難于管束的孫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性而為地去東海龍宮強行借走金箍棒,又去地府強銷生死簿,被龍王,閻君告到天庭玉帝那兒,雖被招安到天庭,但在太白金星的舉薦下做了天庭中的弼馬溫后,還不知足,就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圣,惹惱了玉帝,再次被招安,可是接下來又盜桃偷丹,擾亂蟠桃會,此時已惹怒了玉帝,于是玉帝下令處死妖猴,但斬妖臺各種刑法(砍、燒、電、劈等)都無法傷到孫悟空分毫,于是太上老君將孫悟空放進八卦爐里煉丹,不但沒有煉死孫猴子,反而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后,一個火眼金睛的孫悟空逃出八卦爐,大鬧天空,搞的天庭雞犬不寧,最后在如來佛祖的五指山下才被鎮壓住。學生聽的入了神,我回鋒一轉問:你們知道這個故事中隱藏著兩個乘法口訣嗎?它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的“7的乘法口訣”,從而使產生了探究問題的欲望。

二、難點引入故事,可以促進探索

如在講質數和奇數時,學生對質數和奇數的概念容易混淆,難以區別,常把奇數當成質數,把質數當成奇數。針對這一情況,我就引入一個這樣的數學故事:一位數學國王帶著1、3、5、7、9、15六位奇數大臣去外地考察,晚上途經一藍天賓館時,國王就決定在此賓館留宿,但賓館現只剩下了3間房,國王住一間,另兩間每間可住3人。所以國王要求奇數住奇數房,質數住質數房。結果六位大臣在選擇住哪間房時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大臣1說:“我是質數,我住質數房。”大臣3說:“不對,你該住奇數房,我才該住質數房呢。”……它們鬧得不可開交,國王看了情況,重新定了個新的安排法:身兼奇數和質數兩重身份的住一起,只是奇數大臣的住一起。結果國王這命令一下,不但使大臣們停止了爭吵,還剛符合了房間的要求,3人一間。等學生聽完故事后,馬上請問學生:哪些大臣住一間,哪些大臣住另一間呢?這樣學生馬上就會展開激烈的討論,把自己認為的組合排列出來。這個“大臣分房”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熱于思考和交流。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合作能力,而且還能很清楚地區分質數和奇數的定義,更能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

三、練習引入故事,調動情緒

如在100以內的加減運算練習課中,我創設了《迷路的小魚》這樣的故事情景:魚媽媽帶著一群魚娃娃出外游玩,大家嬉戲玩耍,可是沒過多久,好奇心強的花花小魚看到不遠處有一只小金魚在不停地玩翻跟斗,就不打聲招呼地離開了媽媽,自個兒游向了小金魚……后來當它玩累了,就想到了找媽媽,可媽媽早已不在它的視線內,于是它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就不停地大哭,正好那條小金魚聽到它的哭聲,就向它游來,問其何因在此大哭,花花小魚就把前后事由告之,說只知道自己的家是在天水池,但不知如何回去。在熱心小金魚的幫助下,花花終于找到了回家的計算路線:只有把一路荷葉上的10道計算題做出來,才能開路到家,可它們還是在發愁,因為它們都不會做算術題。此時求幫助:你們有誰愿意幫助花花小魚回家呢?好表現的小朋友們絕不會錯過展示自己才華又能幫到別人的機會,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們的練習興趣了,練習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結尾引入故事,擴展空間

篇4

一、用故事導入新知,激發興趣

小學生對故事的興趣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可以說有很多學生并不愿意學習數學,但很少有學生不愛聽故事。結合小學生心理年齡特點,將數學知識以故事的形式呈現,能很快激發小學生對未知的興趣,讓他們進入一個準備接納知識的狀態,同時還能夠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故事的曲折情節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究心理。如在學習“百分數”時,上課伊始教師先為學生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小明期末考試成績不錯,爸爸獎勵他一臺電腦,但要讓他自己去先了解下電腦的價格。小明來到電腦城看得眼花繚亂,最后決定買一臺“聯想”電腦。在進行價格比較時,小明看到“紅蘋果”電腦城的聯想電腦是九折促銷,而“小太陽”電腦城卻說可以給小明優惠10%,小明不知道哪一家的更便宜,所以回來問爸爸。爸爸笑著說:“傻孩子,這兩家的價格是一樣的,所以買哪家的都可以。”小明想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同學們能幫助小明算一算嗎?當故事講到這里時,學生們的注意力已經深深地被吸引過來,有的瞪著大眼睛想從老師這里尋找答案,有的則在紙上寫寫畫畫,想自己找出原因,學習興趣由此而生。

二、用故事化解難點,引導探究

在小學數學知識中,有一些不容易被小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它也許是某個概念、公式或者是定律法則。這些知識與技能與小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實際基礎有著一定差距,一些知識即使小學生理解了但也很難在現實中應用,還有一些即使通過反復練習他們也很難將其轉化為內在知識,這些被我們稱之為數學知識的“難點”。如何攻克這些難點,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最為關注的課題。而用數學故事的形式化解難點,通過故事的啟發讓小學生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對知識做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從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更利于小學生吸收。如在進行通過植樹問題找規律教學時,“植樹棵數與數間隔兩者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為了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筆者借助多媒體工具制作了一個“小兔子曬蘑菇”的動畫故事,通過讓小學生聽故事,看動畫來加快理解,加深印象。動畫將籬笆圖、兔子與蘑菇排列圖、手帕圖整合在一起:今天天氣晴朗,小兔子們決定把剛剛采回來的蘑菇曬干保存。小兔子們先用木樁和籬笆圍了一個圈,你們看,籬笆有多少?木樁有多少?一共8只小兔子卻只有7朵蘑菇,看看他們是怎樣曬的(動畫中出現一只蘑菇一只兔子的排列方法),是不是兔子在兩邊,蘑菇在中間?(加深他們對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的印象)天氣真不錯,小兔子把它們的小手帕也拿出來曬一曬,同學們看一看:小兔子有幾個夾子?幾條手帕?繩子兩端是夾子還是手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找到了故事中“暗藏”的規律,教學難點在故事情節中自然突破。

三、用故事同步練習,合理轉化

篇5

實際上,在愉快的故事氛圍中傳送信息,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應用到信息技術學科中。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表格數據的處理”這一節的內容相對枯燥,通常的做法是教師演示、學生模仿,學生缺乏興趣。下面,筆者將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第4.2.1節“表格數據的處理”為例,介紹該方法的運用。故事的標題是“阿道伯的發家史”。

故事開始:阿道伯本是一個地道的農民,識字不多,但他頭腦還算靈活。考慮到農村夏天蚊蟲比較多,他就進了一批蚊香來賣。第一天,他把賬記在心里。第二天,他發現容易忘記,趕緊用筆記在紙上。接著,有全無敵、雷達等品牌的滅蚊產品出現,他又分別進了一些,銷路很好。隨著銷售量的增加,一行行記錄的方式就顯得比較麻煩、笨拙,不利于比較、計算。于是,他改進方法,使用了表格來記錄。

他的生意越來越好,接著,他又雇了幾個人來銷售各類產品。他把表格重新進行了設計。

然后,自己使用計算器求出總計。

小作業:請各位同學算一下阿道伯的總收入。試想一下,每天各銷售員的銷售數據匯總到阿道伯這里,他每天是否需要較長時間來計算和整理。

設計意圖:以講故事的形式開始學習,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投入到表格學習的過程中。小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舊方法的繁雜有一個直觀體會,與后面的學習對比,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21世紀到了,電腦開始進入千家萬戶。阿道伯緊跟時代潮流,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開始學著用Word來記錄原來自己寫在紙上的那些數據表格。他認為自己已經很先進了,解決了紙質文件容易丟、不好查找的缺點。有一天,他上大學的兒子回來了,教會了他使用Excel,于是新的故事開始了……

設計意圖:許多教師喜歡直接將知識告訴學生,而不說清楚為什么要學這些知識。好的做法是告訴學生學這些知識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對計算機的學習,很多知識并非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前人通過探索、改進逐漸獲得的。這樣的過程應該簡單介紹,讓學生理解前人探索的艱辛,知道今天直接學習先進知識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使用故事來介紹這些發展史,可以讓人耳目一新。

故事進展1:阿道伯生意越做越大,同時,他敏銳地發現了IT市場的巨大潛力,他認為電腦的殺毒與生活中殺蚊蟲是類似的,都是必需的。于是,他創辦了一家殺毒軟件銷售公司,并開了4個分門市。

練習1:阿道伯設計了Excel表格如下。(教師展示課前已準備好的數據)

阿道伯想求出各門市銷售的總計,還想知道各門市銷售的平均值,請大家幫助他完成。

教師提供輔導:數據的計算在Excel中可分為公式計算和函數的使用。所謂公式計算,是指第一,必須以等于號打頭;第二,加上表達式;第三,輸入(即確認公式成立),例如,“=B2+C2+D2+E2+F2”可以求出第一行的總計。函數的使用指的是運用Excel中內置的函數,如求和(sum)、求平均(average)等。大家可以使用工具欄上的“fx”來計算,出現對話框后,動手試一試吧。

設計意圖:用故事的形式進入到表格數據計算的學習。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就是用∑自動求和來完成,求平均值則比較困難。這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指導材料,讓學生自己帶著興趣去主動學習公式和函數。教師應該起引導作用,而不是將步驟都演示一遍,再讓學生跟著模仿。尤其是高中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很多操作在操作界面上都有提示,只是需要學生去實驗、去嘗試。

故事進展2:到了這里,阿道伯已經可以很輕松地計算出他想要的數據。可是有一天,利潤不明原因地減少了。據阿道伯分析,金山殺毒軟件的數據被人修改過,他想單獨把金山殺毒軟件的數據提取出來,方便查對、分析。

教師提供輔導: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要突出某一數據所蘊涵的信息,常常用“篩選”方法顯示出來。方法是點“數據”―“篩選”(自動篩選)。

練習2:幫助解決阿道伯的問題。

設計意圖:教學中的過渡很重要,有的教師會說“下面我們學習另外一個知識點,那就是篩選”,或者說“本節課我們要學的有計算、篩選,剛才學的是計算,下面學習表格中的篩選”。這樣的過渡都不太自然,學生的思維在這里會產生斷層,因為他不明白為什么要學新的知識。這里用故事進展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解決了學習過程中由于思維跳躍造成的斷層問題。

故事進展3:年終到了,阿道伯想將各銷售員的銷售情況做個排序,對前幾名獎勵,對后幾名適當處罰。

練習3:請幫助阿道伯對銷售情況排序,即先按品牌排序,再按銷售量排序。

提示:點“數據”―“排序”。

學生思考:

1.排序時最多可以對幾個關鍵字進行操作?

2.對于字符的排序有何規律?

3.用戶能否根據自己規定的順序排序?

教師總結:排序時最多只能對3個字段排序,大多數學生在操作中都能掌握;在Excel中排序時升序是按照A~Z的順序,降序是按照Z~A的順序,絕大多數學生在排序時也應該能總結出來;用戶根據自己規定的順序排序,就要用到自定義排序,即在“工具-選項-自定義序列”中自己定義。

故事進展4:銷售情況排序后,阿道伯想知道各品牌銷售的總量。于是,他就對各品牌做匯總,他的方法是使用函數分別求各品牌的總和。

練習4: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可不可以一次求出各種品牌的總量,而不用分開單獨計算。

學習幫助:使用“數據”―“分類匯總”。

學生思考:

1.剛才我們做的分類匯總是直接在前面已排好序的表格上進行的,那么是否在未排序的其他表上也可以直接進行呢?請做實驗。

2.分類匯總如何刪除?

設計意圖:分類匯總必須先排序,這里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個結論,而是讓學生做實驗對比后得出結論。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認識更加深刻,并且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

故事發展到這里,本節課“表格數據的處理”學習任務已基本完成。教師通過設計不斷發展的故事帶領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教與學都是通過故事發展的脈絡來完成的。其實,故事教學并非只能用于這節課。因為,故事到這里沒有結束。下面的“表格數據的圖形化”、“表格數據加工的多元性”等,甚至整本書的學習,都可以設想阿道伯一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電腦問題,等著學生去幫他解決。畢竟,所有的知識都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解決這些“需要”的過程。相信,在這一過程中,阿道伯的故事將會一步一步地向前拓展。

篇6

中層干部同時承擔著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只有具備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牢固樹立四種意識(合作意識、管理意識、服務意識、研究意識),才能將個人的智慧變成集體的優勢,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達到“其身正,不令也行”的管理效果。

一、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是創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學校領導層的團結合作對于和諧校園的創建有著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因此,只有學校領導層做到思想統一、目標一致,全體師生員工才能團結一致,形成合力。反之,必然造成師生員工思想的混亂,行為的無所適從,久而久之,連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都難以維持,更不用說創建和諧校園了。

二、管理意識

牢固樹立管理意識會讓學校中層干部通過制度管理,規范管理行為,達到自主管理的效果。事實證明,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落實,落實靠干部。而學校中層干部的責任說通俗點就是“上傳下達,下情上曉”,對教情學情甚至教師的生活起溝通的作用。

因此,學校的中層領導應該以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顧全大局、融合群體的智慧,在管理中形成合力,為管理制度化、行為規范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三、服務意識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會促使學校中層領導廉潔奉公,走人性化、人本化的教育教學管理之路。教育是服務,管理更是服務。學校中層干部的工作是瑣碎而繁雜的,而管理結構又是較簡單的。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在工作中應做到處處以大局出發,時時事事為教師著想,常常帶著思考深入到師生中去,傾聽他們的呼聲,了解他們的意愿,使各項決策和工作措施能夠符合實際和大家的要求。例如,為了成就青年教師,就應多鼓勵他們參加鎮、片的教研活動,參加市、縣的論文、課例評比,讓他們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為了構建質量保障體系,對每次月考、調考,都能做到嚴肅監考、嚴格閱卷,關注每一個操作細節,力爭使檢測結果客觀公正,保證學生的學科成績得到均衡發展。

四、研究意識

管理是科學,教學管理不同于行政事務。作為學校的中層干部,應一手抓規范,一手抓研究。的確,要想與時俱進,管理創新,必須養成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在管理中,可從三個層面切入:首先,以聽課、調研為杠桿,從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個性問題,引導教師反思,在反思中尋找解決策略。對于典型問題,要將其上升為“專題”,組織教師進行研討。其次,以每次月考、調考為契機,在共性問題中提煉研討主題。最后,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在大環境中捕捉研究專題。

篇7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在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共入科120名學生,龐大的帶教任務,使我科的護生的帶教質量大大降低。其中大專學歷79名,本科學歷41名;女生118人,男生2人。

1.2方法

將每個月定時下科的護生,分別分為2組,對照組由資歷老的護士帶教,采用傳統的帶教方法;觀察組由筆者使用的新護理帶教模式進行帶教學習。按照護理學習計劃的要求,將課本知識與臨床理論相結合,寫出詳細的護理計劃,由于護生第一次到骨科學習,對骨科患者的病情帶有一定的好奇心,我們充分運用護生的好奇心,將病情復雜的患者從中提取出來,作為個案讓觀察組的護生進行護理探討,編寫出詳細的護理計劃,然后,將護生帶到患者床邊,與患者詳細交流,取得患者的同意,將護生編寫的護理計劃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操作,使護生的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對自己的學習內容有所定位,每個人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開動大腦,鼓勵思考,使護生能夠對自己進行自我肯定。對照組的護生有科室資歷資深的護理人員按照原有的護理帶教方法學習,按照原有的護理模式進行,由老師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護生被動的學習[2]。

2結果

觀察組的護生在離科考試中,能夠快速全面的回答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帶有自己對疾病護理的認識在其中,能夠對骨科患者的護理模式完全理解。對照組的護生,可以按照老師問題回答出其中部分的問題,但是對于骨科患者的護理模式,理解的不夠全面,有的護生甚至連一般骨折患者的護理都不能理解。

3舒適護理在臨床護生帶教中的應用

3.1環境的全面了解

我們發現經常有護生因為不能完全正確的了解病區的環境,經常有跑錯病房,物品放置的位置不知道等情況的出現。當老師需要護生獨自去治療室取物品時,由于護生對物品的具置不清楚,常常獨自在治療室內多處翻找,同時,又怕不能及時拿到用物,老師會對其責怪,護生的內心是非常焦躁的。我們發現,經常有護生找錯病房,由于對病區環境的陌生感,經常跟著老師就找不到自己的老師了。因此,在護生入科時,我們由專人對護生進行介紹,幫助護生在短時間內對科室有簡單的了解,告知科室日常用品的具置,使護生能夠在本科室的學習中,融入本科室,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3.2對帶教老師完全認識

我們發現臨床上有許多護生對于臨床帶教老師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因為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是穿著同樣的衣服,帶著同樣的口罩,由于臨床護理任務的繁重,有許多護生經常跟著老師會跟丟,也有許多護生會因為害怕老師的責罵,不敢向老師提問,導致許多的學習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所以,我們將對患者的舒適護理運用在對臨床護生的帶教工作中,在新護生入科時,由帶教老師對護生進行全面的自我介紹,在做護理操作前,對護生進行提問回答,了解其基礎理論知識,知曉其知識薄弱環節,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重點對其進行講解,使其對本科患者的一般病情有所了解[3]。

3.3簡單的放手操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造能力,也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對于對護理工作等各個方面都掌握較好的護生,我們放手其操作,先與患者溝通,使護生能夠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有所認識,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同時提高了其動手能力。

篇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538-02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部門,是進行手術及搶救的重要場所。手術室環境及其工作的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使手術室存在諸多風險和不安全因素。作為高風險科室,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導致差錯事故和醫療糾紛。手術室護理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差錯事故的現象屢見報端,然而出現差錯事故的人員并非全是紀律渙散責任心不強者,有相當部分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者。她們出現差錯后,心理壓力大,表現為懊惱、沮喪,還有的出現自殺行為。筆者認為,出現差錯事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下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出現差錯事故的因素及相應的預防策略。

1出現差錯事故的心理分析

1.1無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預定的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手術室護士在工作時必須在有意注意的心理狀態下工作,才能保證聚精會神地完成工作任務。但是有意注意需要緊張的努力,時間久了,會使人疲勞,如果有無意注意的配合,工作才能持久下去。人在每項工作中,總是包含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手術室護士工作辛苦,經常加班加點,工作中很難保證自始至終處于有意注意的心理狀態,而在無意注意的心理過程中就往往出現差錯事故。

1.2注意的穩定性和分配性:注意的穩定性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征,與人的積極性密切相關。注意的分配性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對象或活動。注意的分配條件是在同時進行著的兩種活動,有一種必須是非常熟練的,熟練的活動務須給予更多的注意就能完成。手術室護士對于注射、打包、鋪手術臺這些基本操作是相當熟練的,每日的重復操作也失去了對其注意的穩定性;手術室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跨部門多學科的相互協作,團隊成員的多樣性、復雜性,手術和麻醉的不可預知性會大大分散護士的注意,這種注意力的重新分配往往會出現差錯。

1.3思維定勢:定勢即心向,是指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定勢對人的影響表現為一個人以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來反映刺激物。如把聽的內容變成了想要聽的東西,把看的對象變成想看的樣子。手術室護士在操作過程“三查七對”時不希望出現差錯,且大多數是沒有差錯的。這就可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定勢,往往在查對時錯的地方“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造成了差錯事故。

而且在工作中如果得不到周圍人群和領導的認可、關心、尊敬、支持,當工作繁忙、煩惱、勞累或身體欠佳的情況下就更容易造成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潛意識沖動,造成差錯事故的發生。

2典型案例

2.1在1995年濰坊某大醫院發生的心臟手術和扁桃體手術掉包的事故,當事者有一人是經過多年培養的業務骨干。從心理學角度看此事故存在著嚴重的自覺定勢心理過程。手術室每天要接多臺手術,在接手術時要把病歷和病人進行多次核對,日復一日,沒有差錯。因此,工作人員形成了一種無差錯的心理定勢,最終釀成了悲劇,造成事故的發生。

2.2濟寧某醫院手術室護士觸電身亡事故,當事者是工作3年以上的護士,在手術中使用高頻電刀時沒有按規程操作,造成了事故的發生。從心理學的角度此事故存在著嚴重的注意的分配不合理的心理過程。工作的勞累、手術的不可預知性及大型儀器設備的復雜操作都會分散其注意的穩定性,疏忽了正規操作規程,造成了事故的發生。

3預防差錯事故的心理策略

3.1加強心理學理論學習,培養過硬的心理素質。把心理學理論學習貫穿到繼續教育全部過程中,定期請專家講課,以科室為單位制定學習計劃,每月進行1次學習心得交流,定期進行情境模擬訓練,以鍛煉每個人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和注意的分配性,克服知覺定勢心理,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的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平衡和完善。建立護士心理咨詢室,隨時解決心理問題,使每一名護士以輕松的心態進入工作角色。

3.2加強業務學習、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平時多加強手術室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增強工作自信心。認識到護理職業的神圣職責,以堅定的毅力克服性格中的弱點;具備“注意”的全部優良品質,始終工作在“有意注意”的心理狀態下。只有“注意”的穩定性,才能沉著穩定地工作;只有具有“注意”的分配能力好,才能邊工作邊思考,完成繁忙的工作。以穩定地情緒面對病人、認真仔細、慎獨定勢心理;為病人盡良心、道義和法律的責任;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有自我實現趨向體驗。

篇9

論文關鍵詞:中國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對比研究

 

一、文獻與文獻學

(一) “文獻”釋義

“文獻”二字聯成一詞,現存的典籍中,最早見于《論語·八佾》。該篇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1]何晏《論語集解》引東漢鄭玄注云:“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2]這里鄭玄以“文章”、“賢才”解釋“文獻”,其意義是比較明確的。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釋《八佾》這段話說:“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圖書館,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3]朱熹的解釋表面看似與鄭玄的解釋相一致,但如果細細推敲,卻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他這里所說的“獻”即“賢”,既可理解為“賢人”,也可理解為賢人的言行。清代劉寶楠在其《論語正義》中的解釋可是與鄭玄的解釋相一致,他說:“文謂典策,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1]我們從這里可看到,賢才是指那些博學多識而又知禮儀規則的人。所以,對“獻”的解釋,更側重于強調它的知識層面上。我們的理解是,“獻”即“賢”,但“賢”真正所表達的是賢人的言行,他們通過傳授知識和自已的行為示范表達規定出禮儀規則。

最早以“文獻”名書的是宋元之際的馬端臨,他寫了一部關于歷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命名為《文獻通考》期刊網。他在《文獻通考·自敘》中解釋道:“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4]在這里,馬端臨仍然把“文”與“獻”相對而言,其實區別僅在內容上,這里的“文”和“獻”皆是文字材料,“文”主要指歷代可信典籍,供客觀述事用,然而“獻”主要是指不太久遠的人物言論,可以作為主觀評價事物準則的記錄性材料。馬端臨對“文獻”的解釋與孔子所講的“文”和“獻”,只不過在范圍和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罷了。孔子所講的“文”包括敘事性的文字資料,所講的“獻”也涵蓋賢人對歷史和時事的評論。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也常使用“文獻”一詞圖書館,同樣是指文字材料。如在《方志立三書議》中,就有“方志不得擬于國史,以言乎守令之官,皆自吏部遷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紀其元于書耳。其文獻之上備朝廷征取者,豈有異乎?”[5]的句子;在《州縣請立志科議》中,有“州縣既立志科,不患文獻之散逸矣”[5]的語句。

現今學術界對“文獻”的理解和使用顯得并不協調。如在中國學術史上第一部以“文獻學”名書的著者鄭鶴聲、鄭鶴春兩兄弟認為:“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6]王欣夫說:“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7]杜澤遜也稱:“文獻包含著所有歷史資料。”[8]王余光先生則認為:“‘文獻’指的是文字資料和言論資料。”[9] 張舜徽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文獻’既是一個舊名詞,自有它原來的含義和范圍。我們今天既要借用這一名詞,便不應拋棄它的含義而填入別的內容。近人卻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繪畫,概稱為歷史文獻,這便推廣了它的含義和范圍,和‘文獻’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當然,古代實物上載有文字的,如龜甲、金石上面的刻辭,竹簡繒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書籍,是研究、整理歷史文獻的重要內容,必須加以重視。至于地下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頭蓋骨或牙齒,那是古生物學的研究范圍;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沒有文字的陶器、銅器、漆器等實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時代和手工藝的發展情況,那是古器物學的研究范圍。這些都是考古學家的職志,和文獻學自然是有區別的。”[10] 白壽彝先生認為:“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是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重要的書面材料。”[11]本人非常贊同張先生與白先生這種看法,這將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和把握“文獻”的含義和范圍。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獻的解釋是:“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當代《辭海》(1979年版)對文獻的解釋是:“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中國大百科全書》把文獻定義為:“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1983年頒布的中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GB37921-83),把文獻界定為:“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這樣對 “文獻”的解釋,很明顯是當代人站在當代科學技術與信息化背景下對“文獻”含義的一種理解,概括性與普遍性更加明顯。

(二) “文獻學”界說

張舜徽先生說:“我國古代,無所謂文獻學,而有從事于研究、整理歷史文獻的學者”[10]。“文獻學”一詞始見于1920年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一文“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獻學者宗焉”。而作為一門學問的名稱最早用“文獻學”命名的專著是鄭鶴聲、鄭鶴春的《中國文獻學概要》(1928年),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在《例言》中說:“本編亦采其誼,結集、翻譯、編纂諸端圖書館,謂之文;審定、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6]二鄭重在探討文獻的形成及傳播、流傳的全過程,對文獻學學科有開創之功。1982年,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出版,成為我國文獻學領域的奠基性著作。該書論述了文獻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作了這樣的表述:“對那些保存下來了的和已經發現了的圖書、資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簡、帛書),進行整理、編纂、注釋工作,使雜亂的資料條理化、系統化;古奧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進一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條別源流、甑論得失,替研究工作者們提供方便、節省時間,在研究、整理歷史文獻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這是文獻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10]從張先生這席話里,我們概括文獻學的內容為:一曰整序化;二曰通俗化。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古代文獻學問的概括。

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圖書館學、圖書情報學的產生與興起,現代文獻學的提法開始流行,圖書館學、圖書情報學界學者紛紛加入文獻學研究行列,特別是1992年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92),將“文獻學”列入從屬于一級學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的二級學科之后,一些學者試圖將文獻學(傳統文獻學的簡稱)與現代文獻學糅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統一的概念期刊網。其實這是對文獻學與現代文獻學界限的混淆。現代文獻學主旨是收集、典藏、分類、檢索、傳播、利用圖書資料中的學術內容,最大限度地提供給讀者利用為終極目標。文獻學以文獻文本形態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文本的整理研究為目標,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宗旨[12]。

二、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綜合運用版本、校勘、目錄、注釋、考證、辨偽、輯佚、編纂、檢索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獻,進而探討古代文獻的產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規律,并總結對古代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規律與方法的學科。[13] 簡言之,就是關于中國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學問。

(一) 研究對象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以古典文獻和古典文獻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古典文獻是指“1919年‘五四’白話文興起以后產生的文獻。”[14]

(二) 研究內容

無論從學問上來說,還是從學科上來講,中國古典文獻學應至少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古典文獻理論研究;二是古典文獻整理與利用的實踐。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理論研究包括傳統古文獻范圍內的研究,如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輯佚、注釋、標點等,另包括一些新的理論研究,如古典文獻的保存與復制、古典文獻的檢索與利用、古典文獻學的編制理論研究等、古典文獻的收藏、出土文獻研究、考據研究、古典文獻研究發展史的研究、少數民族古典文獻研究。古籍整理與實踐包括傳統的古文獻整理、古籍保存與復制、古典文獻的檢索與應用、古典文獻學工具書的編制與出版、出土文獻整理、古籍電子化等。

(三)研究目的

中國古典文獻學就是要綜合運用古典文獻理論知識與古籍整理與實踐知識,對中國古文獻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考鏡源流的工作圖書館,力圖通過對古文獻的整理、解釋,準確、系統而全面的介紹有關古文獻的內容,幫助人們正確閱讀和利用古文獻,有效而科學地推進學術研究。

三、 歷史文獻學

歷史文獻學是對文獻的產生發展、表現方式、流傳情況,以及文獻的內容類別、整理利用乃至文獻數據化進行探討和研究,并闡述其發展規律,總結其實踐經驗,進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學科。

(一)研究對象

歷史文獻學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歷史價值的漢文與民族文字的歷史文獻。曾貽芬、崔文印更加直白的講:“中國歷史文獻學,簡言之,就是研究對我國歷史上的各類文獻進行注釋、著錄、校勘、辨偽、輯佚等的一門專科之學。”[15]

(二) 研究內容

歷史文獻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歷史文獻學理論與方法:包括學科屬性之確定、學科體系之建設及文獻學方法等。其二、歷史文獻學史:包括文獻學產生、發展、繁榮、變化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階段的成就、特色等。其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學術思想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階段特別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其四、文獻整理:包括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以及文獻數據化等。

(三)研究目的

歷史文獻學是綜合運用歷史文獻理論知識與古籍整理與實踐知識,對中國歷史文獻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考鏡源流的工作,力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整理、解釋,準確、系統而全面的介紹有關古文獻的內容,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幫助人們正確閱讀和利用古文獻,有效而科學地推進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

四、結 語

綜合以上中國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研究對象、研究摘要區別:那就是現行國家教育系統學科分類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分類中,中國古典文獻學屬于文學大類,歷史文獻學屬于歷史學大類。

參考文獻:

[1]劉寶楠.論語正義(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0.91;92

[2](魏)何晏、(梁)皇侃.論語(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8.175

[3](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63-64

[4]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章學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571-572;590

[6]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

[7]王欣夫.文獻學講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2

[8]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5

[9]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1

[10]張舜徽.中國文獻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3

[11]白壽彝.談歷史文獻學[J].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9.480

[12]董恩林.中國傳統文獻學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13]郭英德、于雪棠.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7.

[14]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 .

[15]曾貽芬、崔文印.中國歷史文獻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1.2.

篇10

本學期在又一輪的數學新課程必修5的教學中,本人有意或無意地給出一些有“錯誤”結果或“錯誤”過程的例題。開始時,學生的反應平淡。當我問他們:結果對嗎?(或問過程有問題嗎?)學生一個個才睜大他們疑惑的眼睛,仔細審題,一種沒有要求的合作氛圍自然出現,漸漸討論“空前盛大”,甚至有時局面有些嘈雜。當然,也達到我期望的效果。

當知識積累的不夠豐富,思維發展的不夠層次時。造成了學生對數學概念模糊,混淆條件,審題不嚴等數學錯誤,他們的數學成績也始終停留在一定的平臺上而無法上一個臺階。為此上課時,本人經常用的“欲擒故縱”在日常教學中有了實效性。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要重視知識積累,要深刻理解知識;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好習慣-----激發思維。“欲擒故縱”法之數學應用,真有一些“兩全其美”的味道在其中。以下就案例活動來說明問題。

案例活動一

教師問;同學們,老師求解的結果對嗎?

學生們大都數表示結果正確;也有少部分學生表示懷疑,但是說不出理由,只有默默的等著,或承認結果正確。

教師引導:請同學考慮不等式(1)和不等式(2)成立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不等式(1)成立的條件是 。不等式(2)成立的條件是x=y。

教師問:那么兩個不等式同時成立的條件又是什么?

部分學生:是

又一部分學生:不對,兩式不能同時成立。

教師問:那么我的解題有問題嗎?

學生響亮的回答:有問題?

教師問:問題在哪?

學生:黑板上的解題過程默認兩式同時成立,實際上是錯的。我不失時機地說,我們來完成正確的解題過程:

案例的過程,是學生興奮的過程,“誤導”讓學生的思維激化,錯誤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轉眼間卻“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會到原來如此。

案例活動二

教師解題:

方案1、聯立不等式(1)(2),類似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求出x、y的取值范圍,后代入式子,即:

(1)+(2),得:

方案2、因為

為什么兩種解法的結果不一樣呢?

學生疑惑……

學生:方案1感覺不對,不能那樣做,做法不對。

教師:錯在哪兒?

學生:(1)(2)聯立,不能解出(3)(5)。

教師:同學回答了問題,但不夠準確,請同學再醞釀一下。

學生討論…….

(此時教師要把握學生對問題的興奮度,不能等學生失去了興奮點,才去講解)

教師:請同學們將課本(必修5)翻到第91頁,仔細的閱讀一下。

(幾分鐘后)

教師:告訴我,結果怎樣?

學生:方案1錯的,方案2正確。因為x,y是互相關聯的,不能分開,不能獨立去研究。

教師(不失時機):現在能不能體會閱讀的好處?

學生有些同意的反應。

案例反思

1、從上述案例看,案例1 中如果告訴學生直接的正確的解題過程,那么學生對基本不等式 的等號成立的條件將認識得不夠深入。這種學習的模式很僵化,呆板。案例2中兩種解法的給出,讓學生有新的認識,在比較中有新的發現。在辨別中認識閱讀課本的好處,以及深刻認識錯誤解法的錯誤所在。兩種方案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判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可以調整自己的教學創新思路和應變策略,不斷地在學生的成長中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案。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的教學應立足學生的實際水平,尊重學生的思維現狀,要求教師要創設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或學習環境,以激發或誘發學生進行數學活動,接近學生數學活動的核心----積極思維。在活動中盡可能的讓學生知道自己思維的不足之處和學習中不良的學習習慣。

2、同時教師又可以及時地要求學生,今后上新課時,不但要及時的預習課本,還要認真地閱讀課本,關注知識點的細微之處。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課本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依據,學生學習知識的根源。教師的任務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教會學生去自學。讓學生得到的是“魚”,更是“漁”。

3、針對學生的閱讀不足影響學生課堂效率的現狀,本人嘗試了一些做法:

(1)課前要求學生去看課本。上課前檢查學生的課本,新課內容是否在相應的地方作標記,是否在課本上提綱式的寫出主要知識點,課后的小練習是否提前做了一些。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可以提前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能接受現成的結果。閱讀時要注意數學概念、性質、定理的本質和內涵;數學公式的結構特點,數學公式的變形,這樣有助于深刻理解數學公式。閱讀例題時,盡可能的自己不看課本上的過程,先去自己分析,想一下思路。

(2)考試時適當地考一些課本上的數學概念或數學常識,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通過考試學生要不斷地總結閱讀課本的經驗,解題的規范,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好課本,對提高成績很有效。

(3)課堂上經常有意或無意地給出一些“誤導”信息,讓學生來體會這些錯誤是通過認真閱讀課本來修正的。讓學生體會“錯誤”來源于對知識的一知半解造成的。所以要認真對待課本,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