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手抄報內容范文

時間:2023-03-22 18:4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學手抄報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學手抄報內容

篇1

1、世界十大數學家是:歐幾里得、劉微、秦九韶、笛卡爾、費馬、萊布尼茨、歐拉、拉格朗日、高斯、希爾伯特。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C=(a+b)×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C=4a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S=ab;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S=a.a= a;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ah;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直徑=半徑×2 d=2r 半徑=直徑÷2 r= d÷2;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圓周率×半徑×2 c=πd =2πr;圓的面積=圓周率×半徑×半徑=幾倍數 幾倍數÷1倍數=倍數 幾倍數÷倍數= 1倍數。

3、數學學習方法:注重科學和平時的研究。老師講的每一堂課,要跟隨老師的想法。多聽,多記老師所說的數學思想和學習方法。不要把思維局限在某個問題上。例如,“轉換思想”和“數與形的結合”等思維方法遠比解決某一問題更為重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搭設實踐平臺

(一)概念意義闡述

初中數學教材中包含大量理論概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死記硬背,需要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問題的答案,與教師以及其他同學展開合作交流,以提升理解程度。由此能說明數學實踐操作的重要意義,所有數學學習的工作與其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提高對于實踐操作的重視程度,將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聯系,促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內容合理轉化為技術能力,進一步加強理解和記憶。并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靈活應用,解決更多實際性問題[1]。

(二)具體方法分析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教室中制作手抄報,自主參與其中。設置多種不同的欄目內容,促使學生獲取更多教材之外的信息,從而做到實際問題的解決。每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的問題,便可以將其作為手抄報的案例,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了解到初中數學知識與自身生活緊密結合。

二、提供學習機會

(一)概念意義闡述

初中數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進行問題分析,并依靠實踐的方式解答問題。傳統教學中,過于重視教材本身,教學方式也是以教師自身為主,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利用手抄報的形式,學生可以自主動手實踐,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主學習[2]。

(二)具體方法分析

例如,在制作有關“二元一次方程”的手抄報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其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尋找一些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數學方程解答的數學題目,如此便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以積極的態度完成手抄報制作。在具體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思考,促使自身創新思維得到了有效拓展。

三、提供學習空間

(一)概念意義闡述

當前教育部針對初中數學課程提出了全新的標準,注重多門課程的跨科學習。因此,在未來進行數學練習的時候,需要將整合性的問題考慮進來。數學本身便是理科知識的基礎,盡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

(二)具體方法分析

在應用手抄報形式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模式,而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建立在立體的角度上,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全面整合,并完成重組。在實際制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要求所有工作均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讓其自主利用互聯網在網絡中搜集相關資料,確定具體主題和設計形式,之后再運用多種方法對其進行裝飾,確保手抄報的形式更具綜合性特點。如此一來,不僅學生能夠學習到一定的數學知識,自身動手能力、寫作能力、繪畫技術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進而促使自身綜合能力得到提高[3]。

四、提供展示舞臺

(一)概念意義闡述

初中數學的知識并非單一存在,相互之間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整合,再對其重新分類,從而制作出手抄報。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合理設置內容結構,設置更多的欄目,以此確保手抄報內容的多樣性。

(二)具體方法分析

篇3

馬靖壹

“英語,一張手抄報;數學,做《新校園》上的N道題;語文,做第一單元8開紙的積累;科學,第一單元內容匯總;品社……”我喃喃自語道:周末原本的雅興,早已化為烏有,真是掃興透頂!

老師似乎對手抄報情有獨鐘,每個周末,家校聯系冊上總會出現:“×××手抄報一張”。

閃電之戰:星期五放學了,我以光的速度跑回家。拿出希特勒閃擊波蘭的速度做數學題,做到第四大題時,我卡殼了。一塊絆腳石攔住了我的道路。我跳過這道題,誰知下一道題也讓我皺起了眉頭。這時,八點半了,我心有不甘的放棄了這塊硬骨頭。

長勺之戰:星期六,我又對可惡的“敵人”發起了全線進攻。一而盛,我很輕松地做完語文作業;再而衰,費了好大勁做完了英語作業;三而衰,我揉了揉模糊的雙眼,捶了捶酸痛的脊背,又無奈的拿起手中的筆……,我的精力全淹沒在了波濤洶涌的作業的海洋中了。

挑燈夜戰:因為星期天一天我都得上輔導班,數學作業留了尾巴,科學、品社只字未寫,唉!沒辦法,晚上我徹底地被逼上了梁山,決定挑燈夜戰。我想拼命三郎一般,奮筆疾書,指導凌晨的鐘聲敲響了,我也倒在了學習桌上。

篇4

一、 考查三種統計圖的選擇和應用

利用統計圖表可以清晰、直觀地整理和表示數據,從而更便捷地分析數據. 因此同學們首先應該了解各種統計圖的特點:扇形統計圖表示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百分比;條形統計圖能表示每個項目的具體數目;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據的變化特征. 了解這些特點,進而學會從統計圖中獲取需要的數據去解決相關問題.

【解析】本題考查了扇形統計圖的知識,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各部分所占總體的百分比. 因此參加人數最多的課外興趣小組為所占百分比最大的部分,即為演唱組. 故選B.

例7 (2013?福建泉州)某校開展“中國夢?泉州夢?我的夢”主題教育系列活動,設有征文、獨唱、繪畫、手抄報四個項目,該校共有800人次參加活動. 下面是該校根據參加人次繪制的兩幅不完整的統計圖,請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問題.

(1) 此次有______名同學參加繪畫活動,扇形統計圖中“獨唱”部分的圓心角是______度. 請你把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 經研究,決定撥給各項目活動經費,標準是:征文、獨唱、繪畫、手抄報每人次分別為10元、12元、15元、12元,請你幫學校計算開展本次活動共需多少經費.

【解析】此題考查了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綜合運用.

(1) 根據手抄報的人數和所占的百分比求出總人數,用1減去其他所占的百分百就是獨唱的百分比,再乘360°即可得出扇形統計圖中“獨唱”部分的圓心角的度數,再用總人數減去其他的人數就是繪畫的人數,從而補全統計圖.

篇5

經過深入研究和大量實踐,我認為課堂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師在認真分析、研究教材教法和學情的同時,只要落實“四巧”,挖掘出更多的數學思想、理念,就能提高課堂練習效果,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內容“巧安排”,確保有效貴在精

課堂練習就是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促進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新課標倡導“大數學”概念,其內涵之一就是不要單單著眼于某節課的內容,要把數學作為一個整體展開教學。因此,教師在安排學生的課堂練習教學時要把練習內容進行巧妙合理的安排,以更好地啟發學生作深入的探究,真正掌握技巧和規律。

1.新授課的練習起點要低

一個班級學生從人數多,個體差異大,接受新知識的快慢和領悟能力差異大,即使反應快,接受新知識快的孩子對剛剛習得的新知識也有一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因而,新授課的練習安排起點要低,讓更多的孩子參與知識運用、理解的過程,教師在練習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去品味知識、歸納要點,理清知識的重、難點,使學生順利從體驗過渡到理解,從理解過渡到運用,從運用知識中獲取知識、提高解題技巧。

2.鞏固練習要有深度

在鞏固練習的安排上,既要注意到學生的知識面,又要考慮到練習應有一定的難度。低起點強調練習的基礎性,而練習有深度則強調不但要鞏固新學的知識,而且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學習,關注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關注學生的后續學習。如“除法‘分桃子’”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在正確計算一位數除兩三位數除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整理和復習”的練習安排要為“練”整合

“整理和復習”是北師大版每一冊教材都安排了的,為幫助學生整理和復習前面新學的新知識而安排的。一般包含兩至三個單元的知識點。知識點在教材安排的練習中是零星的、分散的,從一個單元的知識到另一個單元的知識之間,思維的跨度較大。因而教師在練習教學中,就要將內容加以整合、把知識要點編織成網絡,更易于學生在頭腦中“打包記憶”,使所學的知識在練習中得到融匯貫通,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否則零散的作業的堆砌,練習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僅在無形中也加重了學生作業負擔,耗時又費力,而且在內容的安排上,如果沒有注意學生思維過程的整合,不充分挖掘內涵,只是走過場,那樣的練習是事倍功半的!

我在教學五年級的“整理和復習”時,一般先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然后做一些闖關練習,最后還要安排學生或分小組或個人獨立完成一份關于“整理和復習”內容的手抄小報(低年段的教學中已經滲透了辦手抄報整理知識的技巧),讓學生自己學會整理知識,疏理知識,學會在辦報過程中整理知識的運用,設計美觀的畫面,并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概括所學的知識,表達出學習這些知識時應該做到的和應該注意的。孩子們每次創辦的手抄報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展評、表彰。這樣的安排,孩子們不覺得這是在做數學作業,而是在完成一件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他們投入、快樂、比學趕幫,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練習目的達到了,孩子們的知識也得到了鞏固,數學學習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形式“巧采用”,激活思維趣味濃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果我們設計的練習教學內容是經過精巧安排、深思熟慮的,那還遠遠不夠。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天枯燥無味的練習是會讓學生生厭而不樂意去學習的,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學效果是不會理想的。因此,在練習設計時,要針對學生年齡特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形式,如:將“整理和復習”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在教師引導和指拔學生怎樣疏理和整理前面新學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疏理和復習,可以讓他們把疏理出的知識點(可以舉一點例題,解題技巧、注意事項、小資料等)通過辦手抄小報的形式進行,低年級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創辦一張,中高年級可以獨立承辦,并開展有獎展評活動,展評過程中還允許對手抄報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完善。就像這樣,盡量給學生一個自由翱翔的思維空間和自主表現的舞臺,創設開放的練習情境,讓學生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參與復習和疏理,學生興趣很濃,既復習了知識,還會創舉出很多例子,會寫出提醒同學學習這些知識、應用這些知識應該注意的地方,在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同時,還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數學知識的美也是魅力無窮的!此舉比教師過多地講解引導并讓學生做一些練習題效果要好得多。

三、過程“巧組織”,提高勁頭促參與

數學課堂練習過程是每一節數學課很重要的環節,但是由于沒有教學新知識環節設計的魅力,練習模式也比較單一,就造成了教師在課前設計教學時往往重視新授知識環節的設計,卻忽視了練習教學這一重要的一環!在聽過的課例中,許多教師的課是“鳳頭雞尾”,開始上得很精彩,可是到練習教學時不僅形式和內容的安排上有欠缺,而且在練習的組織過程中也是沒有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的效益就沒有達到盡可能高的理想狀態。公開課如此,那么隨堂課的練習組織呢?因此,課堂練習也要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盡量做到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形式童趣化、組織方式民主化。

四、練后“巧反思”,形成習慣強技能

篇6

論文摘要新課程背景下,通過設計多元化的高中數學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發展特長與個性,不斷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2010年秋季貴州省高中新課程全面實施,2010年6月筆者帶領五位中青年教師承擔了六盤水市市級課題《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探究》的研究工作。為此,筆者作為課題負責人在教學實踐中改變了傳統的做數學作業模式,嘗試賦予高中數學作業一種全新的概念,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以開放的形式,打破課內與課外、密切聯系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讓靜態的教材文字變成學生頭腦中優美的畫面、生動的場面、活生生的人和事。

一、設計分層型作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所謂分層型作業是指將作業根據不同的學習時間和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進行分層,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更好地讓高中學生適應新課改。課題組以試卷形式為載體,在卷面上安排了六種不同層次的作業:第一部分為課前預習作業,第二部分為自主學習作業,第三部分為基礎鞏固型作業,第四部分為能力提升型作業,第五部分為拓展探究型作業,第六部分為學生評價。學生必選作業為一、二、六三個部分,其他依據自己的能力選做。這下類型的作業旨在有層次的對學生學習的高中數學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學習到不同的數學知識,通過預習、自主學習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過程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讓學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過別的學生及教師評價不斷鼓舞學生的自信心,克服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通過問卷調查,約80%的學生認為“主題式”作業對他們的幫助很大,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更提高了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

二、設計活動型作業,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所謂活動型作業是指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學習內容,通過小型活動來完成的作業。它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重要的學習形式。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動性,使學生有盡情表現、發展潛能的機會,使他們在從事學習等活動中,產生濃厚興趣。在學習完高中數學必修二第一章空間幾何體后,我們課題組舉辦了一次全校的《數學與創意生活大賽》,其主要內容為: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方法、幾何圖形等,借助小組合作的集體智慧設計出精美服飾(包含頭飾、首飾、衣、包等)、精致的家居、學習用品等,并以“立體”的、多元的、豐富多彩的實物呈現在學生面前。活動受到了全體學生歡迎與響應,有共計高中三個年級的32個班級參賽,學生們用他們的智慧和小組的團結協作精神呈現出了很多優秀的“紙制立體服裝”、“別墅”、“手提袋”、“多功能書架”等精美的手工制品。

三、設計操作型作業,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所謂操作型作業是指按照學習內容的要求,引導學生用動手制作、動手操作等形式來完成的作業。運用這種作業形式,將學生置于學與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又能收到啟智明理的效果。

(一)動手寫畫中,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所學的數學文化知識,筆者改變以往讓學生做現成的測試卷作業的做法,而是讓學生們自己編制一套必修2全本書的測試卷。在自制測試卷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動腦設計,興趣大,積極性高。他們用自編的試卷及參考答案,在同學間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按學生自己的話說,“不僅復習鞏固了必修2全書的內容,也了解到出一套試題原來有這么多學問,看到別的同學選的題目、精美的排版、準確的幾何圖形與自己的有差距時,既高興又有些隱憂,但這種既動手又動腦的作業鍛煉了我們的能力,提高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學到了別人的長處”。

(二)動手操作中,激活思維

在學習了許多空間幾何的數學概念后,同學們總是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容易混淆,筆者就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制作教材中立體幾何圖形如:棱柱、棱錐、棱臺圓柱、圓臺等的作業。通過動手“做一做”的形式來化解知識的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在做立體圖形的過程中,學生們辯認區分了各種圖形,了解了各種圖形的特點,掌握了所學知識。同時,課題組又將教材中的閱讀與思考、實習作業等編制成“主題式”作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斷開闊視野,激活思維。達到了以作業鞏固所學,以作業提高技能的目的。

四、設計合作型作業,在合作中增長學生的數學才干

所謂合作型作業是指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探討等形式來合作完成的作業。旨在通過設計這一合作型的作業,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基于此2010年10月課題組舉辦了以“數學與生活”為主題的數學手抄報比賽,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辦一份報紙,根據學生的特長,采用分組自愿組合方式,讓有共同特長愛好的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并在教師引導、家長參與下,通過上網、閱讀書籍、查找資料等形式,搜集與數學作業有關的信息資料,合作完成《數學手抄報》的編寫工作。在合作辦報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干,使課內外知識與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數學知識,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這樣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整個活動中,實現了數學課程和語文、藝術、思品、科學、化學、物理、信息技術等各學科課程的整合,并且在整合中,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這次辦主題手抄報的經歷讓學生覺得數學更加貼近了生活。

綜上所述,通過設計以上多元化形式的高中數學作業,豐富了高中數學作業的內涵,拓展了數學作業的外延,培養了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合作的意識,提高了數學教學的實效。

篇7

一、目標設定

如何有序推進“文化大講堂”活動,使之收到實效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長遠發展是學校文化發展的重點。

立足于學生健康成長。一是通過開展“文化大講堂”,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汲取營養和智慧,快樂健康地成長。二是豐富文化積累,豐厚知識儲備。從中領略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倫理哲學、文化藝術等方面豐富的意蘊、鮮明的藝術特色,促進學生在意、境、情、美、趣等方面受到熏陶,并由此獲得深刻的教益。三是陶冶情操,促進學生人格成長。通過“文化大講堂”這一平臺,讓學生與文化經典融合在一起,沉醉其中,使其內心變得寧靜、美麗而和諧。

立足于教師專業成長。通過“文化大講堂”活動,促進教師充分認識開展“文化大講堂”活動的現實意義,增強其對中國語言文字、傳統文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幫助教師準確理解中外經典作品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文化經典賞析能力,提升教師的活動設計能力及文化品位,引領教師成為開展“文化大講堂”活動的“中流砥柱”。

立足于學校長遠發展。以“文化大講堂”活動為載體,探索“感受文化經典,傳承中外文化”的教育模式,創設濃郁的文化氛圍,逐步形成“品語悟理·以情感人”的學校文化特色,打造學校經典文化品牌,培育學校文化底蘊,促進學校和諧長遠發展。

二、探索實踐

(一)“五大保證”,確保活動順利實施

1.組織機構保證。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教導主任、政教主任為副組長,各學科中高級教師、省市縣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部分有特長的青年教師為成員的“文化大講堂”講師團。講師團講師每學期至少上一堂學科文化專題展示課。同時,成立“專家學者流動站”,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到“文化大講堂”客串講座。此外,結合校情,面向學生發出倡議,制訂“文化大講堂”活動的實施方案,明確活動目的,確定活動內容,保證活動時間,做到有組織指導,有目標要求,確保活動開展持續有效。

2.活動內容保證。授課講師自選課題,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精心設計講稿,其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科學技術、歷史人物、天文地理、環保衛生、音樂美術體育等。同時,還倡導講師在授課時做到故事化講述、影像化呈現、脫口秀展現,努力實現學理性、實用性、趣味性并存,追求學術創新,鼓勵個性張揚。

3.活動時間保證。要求在校高中學生,在進入高三總復習之前,至少參加10場文化選修課學習,并按相應次數計算學分,載入學生學業檔案。為提升“文化大講堂”的教學效果,充分利用每周六下午和晚上兩個時間段,每周4場,每場課時長約90分鐘;根據講師授課課題和學生意愿安排學生聽課,并邀請部分家長一起聽講,引領學生和家長共同走進“文化大講堂”,分享中外文化大餐。

4.評價機制保證。一是過程評價。對授課講師的授課內容、方式、效果等跟蹤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授課講師年度考核、文明班級評比、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建立“行政干部檢查、年級組長督促、任課教師到場”的有效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二是激勵評價。建立“以激勵為主”的評價機制,對講師進行“優秀講師”評選、發放獎金、頒發證書,對學生進行“每月之星”評選、“生活知識”考試、“國情縣情”測試、頒發獎狀等,激活師生走進“文化大講堂”的熱情,充分點燃講師的演講激情,提升學生的聆聽與感悟效果。三是分層評價。其一是分學段,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安排相應的學科講師授課,并按不同的評價內容、目標,設置相應的評價表格,要求學生現場給授課講師打分評價,及時將學生的評價結果反饋給授課講師。其二是分等級,分學科學習特長生、優秀生、合格生三種類型,學科講師分門別類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以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5.師資培訓保證。通過制訂學習計劃,開展小型多樣的競賽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訓教師,為全面推進“文化大講堂”活動提供人才保障。只要有關“文化育人”的教研活動,盡可能地安排教師參加,并要求參訓教師回校后對其他教師進行“二輪培訓”。同時,定期舉辦“文化大講堂”教研交流,利用周二、周四的下午第三節課組織教師觀賞“百家講壇”,并交流探討。

(二)形式多樣,推進活動縱深開展

于都二中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充分調動師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推進“文化大講堂”活動縱深開展。

1.學科滲透,分享文化大餐。語文大講堂《從幽默中學語文》《幽默藝術——試析小品的語言特色》《紅樓奇葩,絕世而立——從女性角度解讀王熙鳳》凸顯語文爭奇斗艷的語言藝術,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數學大講堂《數學與生活》《璀璨的數字文化》《數學史話》彰顯數學的獨特魅力,帶領學生走進神奇的數學王國。綜合大講堂,既有享譽世界的國粹文化大講堂《淺談中西文化差異》《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京劇臉譜》,還有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音樂大講堂《戲劇欣賞》《指揮與合唱藝術》《古今話于都》,又有洋味十足的西方文化大講堂《爆笑學英語,諧音記單詞》《英語與英語文化》《品英文電影,悟人生哲學》,更有宣傳社科知識的大講堂《“”的趣事軼事》《留下的寶貴財富》《中國外交現狀》,探索奧秘的科學大講堂《生命的起源》《中國的探月工程》《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流動著運動音符的體育大講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引領學生品讀傳統文化,讓他們真正享受到精妙絕倫的文化盛宴。

2.活動浸潤,汲取文化營養。一是開展“課前吟誦”活動。采用“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方法,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課前吟誦”,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二是舉行“特色手抄報”編寫活動。每學期編輯一期特色手抄報,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與設計版面,將有關高尚品行方面的知識、故事、名篇佳句等編輯成手抄報,并評選出最佳手抄報。三是開展“親子互動”。發放《走進“文化大講堂”倡議書》,每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學校開展“文化大講堂”的目的、意義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效等,學生及家長與講師互動,增進了解,溝通情感,共同成長。四是舉辦“文化大講堂”模擬演講活動。每學期至少舉辦兩次“文化大講堂”模擬演講活動,引導學生模仿學校“文化大講堂”中講師的演講技巧,并從中體會:講師的執著——一次準備、二次試教、三次研討,不厭其煩;講師的用心——從選題到開講,查找資料、分析篩選、整合創新,每一個過程都走得非常堅實;講師的智慧——凝聚產生力量,創意來自團隊。在交流碰撞中產生靈感,在研討分享中生成作品。

3.環境熏陶,形成聆聽期待。一是精心打造走廊文化。于都二中的“走廊文化”力求每層教學樓兼顧一個時代的傳統文化特點,按樓層、按年代懸掛“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傳統文化精品。整幢教學樓浸潤在經典馨香之中,成了走進經典的門徑,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二是豐富班級文化內容。在全校進行創新班容布置,設置“文化角”,展示學生默寫或創作的詩文作品、每周一星等;黑板報留有一定空間開辟“詩文賞析”“經典佳作”等欄目,要求每周有更新;以詩文形式提出鮮明的班級口號,或張貼名人肖像、佳作等。

三、經驗與反思

(一)活動開展有聲有色。一幅幅“經典詩文畫”、一份份“特色手抄報”、一首首“幽默打油詩”的精彩展示,為班級“文化大講堂”的成功舉辦開辟了嶄新的天地;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給“文化大講堂”賦予了新的內涵;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匯報演出中,全校師生全面展示了“文化大講堂”活動中取得的成果,演出現場成了師生共同的心靈之旅……

(二)學生素養有所提高。學生走進“文化大講堂”,了解經典文化,激發學習興趣,提升了表達能力。有的學生在作文中能夠引經據典,閱讀和寫作水平悄然提高;學生在經典文化、高尚情懷的熏陶感染下,懂得做人的道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行為習慣大為改觀。

(三)競賽考試喜獲佳績。于都二中的“文化大講堂”猶如一座百花園,深深地吸引著學子們,為學生開啟了一扇可以觸摸中外文化的窗戶。“文化大講堂”宛如一種催化劑,催生出喜人的成果。一年來,該校學生獲得國家級獎項18人次,省級獎項146人次,市級獎項252人次。特別是羅婷和朱瑩華同學接連獲得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最高獎——“恒源祥文學之星”,程能杰同學成為該縣第一位少年大學生。2012年該校丁玥同學以626分的成績奪得全縣高考文科狀元;高艷同學高考語文136分,取得語文單科全縣第一;高三文科語文平均分在全市排名第一。

(四)教師素質得以提升。一年來,教師登臺講課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形成了互相聽課評課、溝通交流、取長補短的濃厚氛圍,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醇化道德人格、積淀文學素養,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此外,教師申報立項的國家級課題8個、省級課題19個、市級課題38個;在省級以上優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6人,參加市級課堂教學比賽獲一等獎16人;6人被市政府表彰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3人被省政府表彰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教師撰寫的教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交流達270篇。

篇8

一、創設英語學習環境氛圍

英語學習最大的障礙是缺少語言環境。只有為學生創設純英語的學習環境,學生才可以像學習母語一樣簡單學英語。創設英語交際環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師在上課時剛開始用英漢兩種語言,等學生習慣之后,就可以用全英設問題、提要求。營造英語學習環境,還可以利用墻報、播放英語歌曲等,讓學生每天都有英語陪伴,耳濡目染中學英語、用英語。

同時,還要激發學生使用英語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做英語手抄報,經過幾個輪次的篩選后作為墻報的“藍本”。學生在課余針對教材內容積極制作手抄報,嘴里說的是英語,手里寫的是英語,大腦里想的是英語,語感的形成就不是難事。如牛津譯林英語七年級下Unitl Dream homes,學生在做手抄報時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不同國家的居住環境進行描繪,也可以根據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進行創作。學生用彩筆畫出自己理想中的住所,然后用英語描述住所的特點。如It’s a wooden house with two floors.It is a beautiful house.lt is nearthe sea.I can walk on the beach and enjoy the sunshine…學生紛紛展示自己手里的作品,有效鍛煉了學生“說”英語。

二、培養學生英語思維

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要以“用英語”為主要原則,盡量減少母語對英語的影響。初中生學英語往往會用漢語標注單詞發音,嚴重影響了英語單詞的正確朗讀。教師“教”和學生“學”時,都要減少運用漢語“翻譯”的過程,指導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思考。英語思維的訓練需要增加英語對話交流,在實踐訓練中激活思維。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內英語對話練習,這是淺層“讀”的層次。學習了文本內容之后,教師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或者是對文中的人物說幾句話,用英語自由表達,這才是“說”的范疇。學生只要能夠運用一兩個句子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逐漸訓練學生用英語思維交流表達,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語感。

如牛津譯林七年級下Welcome to Sunshin Town,學完以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對Sunshin Town的感覺。學生開始表達時沒有章法,大多數學生只會說:I like Sunshin Town.教師給出提示:圍繞Sunshin Town思考where、what、why。這樣,學生就可以組織出有條理的英語句子。運用英語思維組織句子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

三、增加學生英語實踐的機會

英語語感的形成還需要學生有大量的語匯積累,只有積累多了,才可以靈活自如的運用,這就是所謂的“厚積薄發”。閱讀積累有多種方式,通常分為精讀和泛讀。精讀是具體講解語法和語言規律,提高學生運用語法的準確度。泛讀可以憑借單詞較高的復現率,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單詞和語匯,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學生經過積累之后,要在實踐中檢驗應用,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實踐機會。

篇9

一、激發學生寫作欲望,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學生如果對寫作沒有興趣,就很難寫出優美的文章。只有讓學生嘗到寫作成功的甜頭,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才能把寫作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1.命題作文從實際出發,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農村初中生知識面相對較窄,作文水平也相對較低,對他們要求不易過高。作文題目若比較抽象、深奧,大而寬泛,學生容易被嚇倒,不知從何入手,就會感到為難,寫好作文的信心就會受到打擊。尤其是初一學生,寫作更應從易到難,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閱歷,命題要淺顯、具體,貼近生活實際,使絕大多數學生都敢于下筆,能寫出具體、充實且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比如《家鄉趣事》,學生一般都能根據自己在農村經歷過的有趣的往事,寫出親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文章來。

2.講評作文鼓勵為主,增強學生寫作信心

在作文教學中,尤其在作文講評課上教師要多找出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并給予鼓勵,提高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因為只有恰如其分的、充滿鼓勵的批改與富有啟發性的評論,才能將學生寫作的靈感激發出來,學生的寫作動力才能源源不斷。有些學生的文章也許寫的很一般,但也要善于發現他們在某個方面的優點,哪怕是一個字用得好,一句話寫得妙,我們都要在批語中給予鼓勵和表揚。實踐證明,只有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當然,學生作文中存在的缺點、錯誤,也必須要認真地修改和毫不留情地指出,但要盡量做到少批評、多鼓勵。

二、指導學生仿寫創新,逐漸掌握寫作之道

初中生寫作文雖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處于入門的關鍵階段,教師要講究“于無法之中求得法”,讓學生在模仿中掌握作文之道,搞好創新。

1.提供仿作范文,啟迪學生思路

范文能起到引路作用,農村初中生學習寫作時,可以從范文中學習很多東西,如寫作手法、材料整合、遣詞造句等。這樣,學生就會慢慢地走出作文的窘境和尷尬,逐步開始對寫作產生了興趣并愿意寫作。但是仿寫時,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不要抄襲,不要拘泥于范文的格式,要引導學生在模仿中不斷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并在創新中不斷進步。

2.鼓勵模仿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課文都是名篇或者節選下來的,經過嚴格的把關和審核,這些文章無論是語言運用、遣詞造句,還是謀篇布局、寫作技巧,都值得模仿。但必須指出的是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寫作實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年級、不同水平、不同的寫作目的來要求學生模仿,可以先模仿簡單的遣詞造句,而后模仿整個文章的謀篇布局、寫作技巧。如在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學生再寫《有趣的童年》《童年二三事》時,就可以活學活用該文寫景狀物的寫法,也可以選用其中一些好的形容詞和動詞,把描摹的景物和動作準確生動地寫出來。

三、指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鼓勵學生多讀勤練

要想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僅靠一間教室、一支粉筆和一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課余時間必須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有益的各種書刊讀物,指導學生養成細致觀察事物,勤于練筆,多寫觀察日記的良好習慣,把閱讀、觀察與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切實有效的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穩步提高。

盡管農村中學生的閱歷不深,知識面窄,但生活面很廣,他們擁有廣闊的田野,豐富的農村語言,別樣的農村生活,不同于城里孩子的深切感受,他們擁有城里孩子所沒有的快樂和經歷。羅丹說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農村的世界雖然樸素但也是五彩繽紛的,只要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樣能發現農村獨具魅力的閃光點。因此,農村中學生只要多留心自己所處的環境,多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物,隨時隨地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就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蘊含真情實感的好作文來。

1.細心觀察生活,做生活有心人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前提。”要想把文章內容寫得充實具體,就離不開觀察思考與表達訓練。我們周圍的人、事、景、物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只要善于觀察思考,就能捕捉到有用的材料。只有對某一事物觀察較為仔細,有切實的理解,才能準確地反映它,才能解決作文中“無話可說”的尷尬。學生應把觀察思考所得有意識地儲存和積累起來,并寫好觀察日記,及時記下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教師還可以結合單元作文教學要求,為學生制定不同階段的訓練內容。如教寫人單元的課文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寫一寫人物肖像、心理、行動、神態、語言等觀察日記片斷。學生寫日記壓力小,負擔輕,進步也很快。學生只要堅持寫日記,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人、事、物并及時寫出觀察日記的習慣,寫作時就會有寫不完的東西,就會文如泉涌,欲罷而不能。有些學生深有感觸地說:“記日記前不知道留心生活,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記,寫起作文來常常是生編硬造,現在雖不敢說寫得很好,但已感覺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也能在文中表達得比較自然了。”

2.指導學生多讀書,注意積累素材

農村有些初級中學圖書館藏書不足,使得學生不能正常借閱。為了彌補學生無處借書的缺憾,我采取了各種方式,如在班上辦“圖書角”,組織全班學生把自己的藏書交到班級,并由責任心強的學生來進行管理,這樣一個班級就能有上百本書籍報刊雜志供學生輪流閱讀。有了這些書籍就不愁學生沒書可讀了,這樣教師就能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了。另外,我還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勤于積累材料,要求學生注意摘錄好的詞、句、段,寫好讀書筆記,以備日后寫作時借鑒參考。手抄報對培養學生愛讀書、勤寫作的習慣,以及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我還組織學生自辦手抄報,并定期檢查評比。手抄報的主要來源就是課外書籍中的文章,而要辦好手抄報,又會促使學生去廣泛閱讀課外書籍,不斷積累有用的材料。久而久之,就會穩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

篇10

美國學者布魯那首先提出“問題法”,也稱“發現法”,它認為在教學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興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程度與教學效果是成正比例。課堂中巧妙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講多重選擇語句時,我舉例了一個例題,就是說出二戰三巨中任何一個元首的名字。(他們是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答對了,彈出一個對話框,出現“恭喜你,答對了”,回答錯了,彈出一個對話框,出現“對不起你答錯了”。如果使用if語句來處理,要使用嵌套語句,不容易掌握,程序的可讀性和效率方面都比較差的,如果再多一些情況,它的缺陷就會暴露得更加明顯。那么這種情況要怎么辦呢?學生積極思考這個問題,很自然地過渡到多重選擇語句的應用。在上EXE-CL的函數應用一課中,我先給學生一份零花錢開支表,問:如何計算平均開支和總開支?是不是要一個單元格一個單元格地算?有什么簡單的方法嗎?學生互相討論,積極思考,最后告訴他們用函數計算,教師演示一遍平均值函數和求和函數的運用。讓學生舉一反三,各個小組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學會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數的計算,并讓學生計算校歌詠大賽的成績。

二、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而且要善于設計觸及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做到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講解FOR循環語句這一節,我先講一個例子,計算出兩個整數之間所有整數(包括這兩個整數)之和。之后,提問:編程計算出兩個整數之間所有偶數(或奇數)之和。這個程序要怎么編呢?學生參考上一個例子,大多數學生能編寫這個程序。只要用到FOR循環語句,把SETP1改為STEP2就行了。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他們對信息技術課越來越感興趣了。

三、以生為本,有效教學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改變以往陳舊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教學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行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從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開始。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組,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訓練的同時,挑選優秀的學生當小組長檢查其他同學的練習情況,對有困難的同學給予幫助。學生間語言更貼近,更易溝通,互教互學,既形成了以學生集體自主活動的主旋律,又使知識掌握得又快又好。信息技術教師要因材施教。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講到底”,而是要考慮到不同層次、不同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內容既不能講得太簡單,那樣會使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也不能以基礎好的學生為起點來講,那樣基礎較差的學生就會覺得如同在聽天書,不知老師講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僅會打擊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使他們失去學習這門課的信心。

四、可以開展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