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背景下的景觀設計論文2篇
時間:2022-11-18 03:05:28
導語:城鎮化背景下的景觀設計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景觀與文化的關系
綜合來看,“景觀”是指土地與土地上的空間、時間、物體及事件所構成的綜合體,是復雜的自然過程與生動的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印記。英國規劃師戈登•卡倫在《城市景觀》一書中說:“景觀是一門相互關系的藝術。”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文化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和地域環境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思想習慣,它反作用于經濟發展,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社會的價值取向[1]。“景觀是人類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景觀是地表上文化的一種印記,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顯示出一個地區的人文關系特征[2]。景觀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這二者的關系中,文化承擔著催化劑的作用,景觀是被催化的對象,扮演著媒介和載體的角色。由于景觀本身具有跨越多個學科的特點,自身就有著客觀的復雜性。因此人類在構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時,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為生命的活力、熱情、感受、體驗和創造。正因為如此,由于人的參與和需求,景觀首先成為了帶有源于自然環境之中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文化,而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比較密切,同時景觀解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使人們能享受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所有這些又是人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因此,景觀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景觀是文化的載體。古今中外,景觀設計的發展深受當時、當地的文化影響是一個最常見的現象,景觀的形成反映和表達了與之關聯的各種文化。景觀在主流文化思想、地域特色、藝術流派、集體記憶等方面深刻地反映著文化的精神和印記(圖1)。首先,景觀的形成和內在精神受到當時、當地的主流文化思想的影響。如:中國古典園林的景觀特征是師法自然、模擬山水、小中見大,講求天人合一,就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儒、釋、道的深刻影響[3]。日本園林則深刻地反映出島國文化的特征,其四面臨海的狹小國土,使得這種文化必須兼容并蓄,但同時又表現出骨子里的封閉特性,在矛盾中生存與發展。這種文化特征突出體現在日本獨特的“枯山水”和“茶亭”兩種園林景觀形式上[4]。而西方園林中常見的對稱、幾何、軸線等形式則更多受到西方文化中理性、邏輯及神權、人權的文化思想的影響。法國園林以恢宏的氣勢、開闊的視野、均衡對稱的軸線等景觀構圖手法,反映出法國文化中曾經的莊重典雅、雍容華貴的氣勢及“皇權至上”的精神[5]。所有這些世界代表性的園林景觀風格無不深深打下了本國文化的烙印。其次,景觀的特征一定會受到所處地域的特色文化的影響。這種地域的特征如雨雪、干旱、溫度等氣候條件影響植物及構筑物的種類和形式。當地居民的日常行為、習俗及審美喜好等文化特征也會影響到景觀的構圖、花飾、雕塑等藝術形式。細膩圓潤的江南景觀與粗獷豪放的北方景觀形式的大相徑庭就是明證。另外,當今景觀設計中流行的“地中海風格”、“北美風格”、“東南亞風格”等也是景觀受到地域文化影響的直接表現。第三,景觀還越來越多地受到“藝術思潮”等文化現象的深刻影響。某一特定時期,藝術思潮是對當時社會體制、文化生活與社會問題的最直接反應,以意識形態成形影響著各個領域,當然也包括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藝術思潮與景觀設計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景觀設計從20世紀初開始受到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形成了當代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思想文化的進步,在不同階段又出現了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也同樣在景觀設計中留下了深刻印記。而進入21世紀,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化思想的確立,景觀設計也進入了生態景觀的新階段,將可持續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理念不斷融入到現代園林景觀的主題與文化之中,為現代園林景觀主題與文化增添了更廣泛的內容[6]。可見,景觀設計的發展深受社會思潮及文化取向的影響。藝術思潮影響景觀設計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及主流價值觀的轉變而改變,而藝術思潮也起到指引景觀設計方法的作用,滲透于景觀設計方法的整個體系之中,形成獨特的景觀設計風格[7]。第四,景觀設計也受到歷史文脈與集體記憶的影響。景觀經常被人們稱為具有記憶倉儲的作用[8]。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集體記憶是一種社會建構,是在“一個由人們構成的聚合體中存續著,并且從其基礎中汲取力量”[9]。廣而言之,集體記憶即是一個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內聚性和同一性的群體對自己過去的記憶。由于城市環境時空變化的特點,建立在城市環境感應基礎上的集體記憶相應地具有地域性、連續性、時代性和選擇性[10]。集體記憶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立足現在面對過去的建構。景觀設計除了功能與形式的考量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場景的創造。場景需要故事性、情節與情感共鳴,集體記憶、共同回憶等這些文化要素就是景觀創作的靈魂,集體記憶使場景擁有了敘事性和主導精神,并引導人的活動展開與思想展開。透過集體記憶是構筑地方感的重要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對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集體記憶的分析,來建構歷史城市的地方感和地域文化[11]。
2景觀與文化的結合產生文化景觀
由景觀與文化兩個詞匯結合成的“文化景觀”,呈現出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文化通過景觀來反映,而又改變著景觀。文化景觀除物質形態的具體事物(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五臺山、廬山及江南文化景觀等)外,也包括無形的“氛圍”因素(如宗教場所、政治場合)等,甚至可以拓展為自然風光、田野村落、道路等構成的文化現象復合體。這種復雜、多樣與有形無形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態,在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過程中,正在面臨著形態消亡的嚴峻挑戰[12]。一個文化景觀,從空間的層次及文化內涵上可以分為場地(site)、場所(space)和場景(scene),筆者將其概括為文化景觀中的“3S要素”。把空間(景觀)與文化內涵相融合的過程,就是人們適應場地、建構場所、形成場景的過程。場地(site)是任何一個景觀(及設計)的基礎。它從景觀營造的開始階段——選擇原始基地,直到景觀營造的全過程——場地空間的構建,其過程就是所謂“文化的選擇”的過程。場地精神的構建,更多是從直觀的視覺角度來完成,最終的結果是構建一個個空間形態的“景”,是景觀中可以具體觸摸和感覺的“軀體”。而設計的功效正是對這些場地、空間通過文化的形式賦予不同的風格、特性等文化要素,創造出一種“場地精神”。而使用者對其的使用或感受是通過“看”與“觀賞”的途徑來實現。場所(space)則是在場地的基礎上,將場地及其各個空間統一成一個整體,同時把場地周邊的所有對場地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可見的空間、物理因素及不可見的文脈、歷史因素,還有人類的活動等因素)均加以考慮和整合,是在文化層面上對景觀空間形態的深層解讀。場所要塑造的是一種“境界”。場所是通過綜合的、不可見(或部分不可見)及抽象的元素構成的,在文化意義上是對“意境”的一種構成,是景觀的“氣血”。使用者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思想感情等,運用聯想、移情、思維等心理活動去豐富景觀的表象,擴充景觀的內涵,領略、開拓景觀的意境,是一個“品味”的過程。場景(scene)則是在上述的場地、場所的形成過程中,即認識場地氣質、形成場地精神,并通過場所構建及填充文化內容的過程中,經過整合和實施形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精神的外化形式。場景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情境”,是景觀的內在的“靈魂”,是對文化、思想、風格等的綜合反映和詮釋。正由于其最高層次的含蓄性,要求設計者去“領悟”其中的含義。這種“悟”,是在“觀”與“品”的基礎上,建立在理解、思索、體驗和品味的基礎上進行哲學思考,從而獲得對園林意義的深層把握,引導觀賞者達到園林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同時設計者所要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通過對“場地的構建”和“場所的營造”等具體景觀構成手法來烘托出景觀的文化主題,并通過主題來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場景”反映出景觀的品質與價值(表1)。
3文化景觀的設計思路——環境美學的現實運用
景觀設計行業在我國近十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有了長足進步,越來越與國際接軌,設計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形式美與構圖美的技術手段層出不窮。然而,在這種行業景象繁榮的背后,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深層次問題。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雖然很多景觀有漂亮的外觀,但卻“不耐看”,新鮮感過后,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從而這些“一眼美人”就會被冷落,而像中國古典園林中那種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的佳作在當今社會卻少之又少。同時,當今中國的城市景觀往往使人產生“審美疲勞”,許多城市景觀使觀賞者產生一種審美心理即“熟能生厭”,類似或雷同的審美對象反復地多次觀賞,必然會使觀賞者產生厭倦感。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當今的絕大多數作品只停留在視覺層面,而缺少了文化的內涵。審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求新求異求變,這與文化的特性是相符合的。顯然,讓“文化”與“景觀”結合,創造文化景觀是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1960年代以來,環境美學在西方學界興起。環境美學所說的環境,主要是人文環境而非自然環境。這些理論強調指出:(1)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不是無所作為,不加干預,而是有時候必須深刻地改造大自然的蠻荒狀態;(2)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人類需要設法而且也能夠保持自然的生態多樣性;(3)從有益于人類的角度看,人工改造后的自然能夠明顯優于蠻荒的自然,并且越變越好;(4)從審美的眼光來看,改造后的自然能夠比蠻荒的自然更加賞心悅目,感覺上更好;(5)更重要的是,人類能夠深刻地改變地球表面而又不破壞地球;(6)結論是,人類因創造了新的持久的生態價值而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7)人類能夠創造獨特和持久的審美價值而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8)城市景觀除了設法保持并能夠做到自然生態的多樣性之外,還需要做到也能夠保持人文景觀的多樣性[13]。隨著當今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建筑技術水平日益提升,城市建設正在從實用功能越來越多地向審美功能提升。實用與審美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必然走向。而文化的內涵和表現正是審美的主要對象和具體表現形式。所以,我們從上述的文化景觀的“3S要素”層面上不難得出,文化景觀的設計應從景觀元素的解構和重組方面入手,來解決空間和文化之間的聯系。在場地(site)的營造層面,主要是對空間的塑造和解讀。對此,設計師在自身的教育過程和設計實踐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是受到最多訓練的層面。絕大多數的設計作品也是在這個層面下足了功夫。因此,它是文化景觀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技能。在這個層面,設計的手法主要是對元素的解構,包括物質符號、風格探究及意境蘊含等。場地是由各種物質元素組成的,而設計過程就是將這些元素符號化,將主題簡化為符號元素,進行組合集成;同時,這也是主題的一個抽象化表達過程。運用空間形態的符號敘述傳達重大的社會主題,把符號轉化為一個空間,使空間成為一個符號是現代景觀設計一大難題,青年女設計師林櫻設計的華盛頓越戰紀念碑為我們在這方面展現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另外,為了滿足景觀設計“高于生活”的自身需求,通常采用夸張的手段來提供非日常體驗的空間元素,而符號正是高度濃縮的藝術形式,符號的選用和提取,充分體現了設計師的藝術功底和素養。符號作為現代景觀設計中傳承歷史文脈的主要手段,在景觀設計中由對符號的簡單模仿到對符號進行組合、解構、抽象,都反映了景觀設計師在景觀符號的運用方面的有益探索[14]。這樣,通過符號、抽象和夸張等手段,將場地物質元素進行結構重組,給人展示出富于藝術感染力的景觀空間,滿足使用者“觀”的功能要求。一個場地的塑造還要從風格的探究和意境蘊涵上著手。這兩個方面都是對整體風格的把握,是對上述解構的元素進行統一和整合的過程,而前者是表象和顯性的表現,后者則是一個隱性的表現,但二者最終都會以景觀形象展現出來,可以通過自然的縮移模擬、物境表述及點題等手法體現。最近有很多景觀設計作品在反映傳統文化方面運用元素解構的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樣的創作路徑值得肯定和借鑒[15]。對于場所(space)和場景(scene)設計,均是表達感觀層面的、具有“情境”層面的設計,通過景觀重組的手法實現。所謂“景觀重組”,就是對景觀元素在感觀與直覺體驗基礎上,通過聯想、移情等手段,實現對景觀中情感成分的發掘,以及通過引導使用者參與活動和體驗的方式,完成使用者對景觀表象的再認識。聯想是景觀重組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隱喻的方式,揭示和引導景觀元素的內容關聯。這也是在景觀設計的構思創作中通俗地講到的“講故事”的構思過程和方法。通過“講故事”引發聯想的常用表達形式有以下幾種:(1)線性敘事:敘述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表現手法之一。而景觀設計中也經常利用敘述的手法,向觀眾展示一種時間或線性空間的經過。敘述的手法具有歷時性的特點,對觀眾的感染是漸進性的,往往是通過時空的轉換來完成,比如采用空間序列。通常該類型的景觀設計可結合園區的道路等線性景觀元素,展現某段具體歷史,或利用某些具象的景觀元素,反映人物傳奇等。這種手法適用于對歷史文脈或歷史段落的反映,是對使用者不曾親歷的“歷史脈絡”的關聯。利用敘述的手法的最好實例是羅斯福總統紀念公園[16]。(2)記憶場所:人類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情感,情感需要記憶。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城市同時也是人類社會記憶的載體,一磚一石都忠實地記載著不同時代所留下的印跡,當記憶被這些城市中遺留的印跡所觸發時,過去所遇到的經歷就會和人的記憶一起呈現出來。因此,城市記憶的重要性對個人、對社會都是不容忽視的。用景觀中的物體或符號喚起文化的記憶,這種手法可運用于對使用者曾經經歷過的經驗或共同的歷史記憶的喚起或引起共鳴。如對童年游戲場景的喚起就是加深景觀體驗的良好例證,它是對使用者的自身經歷的“舊景象”的喚起。(3)故事觸發:現在的城市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快速城市化,大部分城市在短時間內高速建成,大部分城市規劃與設計并沒有把人的情感考慮進去,沒有創造溫情和懷舊的空間,更沒有創造人性化的空間。對于新城等缺乏本地記憶的區域,想象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未來發生的故事。從人性出發,為親情、友情、愛情提供觸發的場所,為他們提供交往的場所,觸發故事的產生。這種手法是對“未來”的景象的憧憬,是對景觀元素的“想象重組”。上述通過景觀重組方式引發的聯想,對于使用者而言,更多是對這些聯想的“品味”來完成和實現的。“一個具有豐富的創造性想象力的人,不但善于捕捉自然之美,并將這種美加以提煉、概括,從而創作出高于自然之美的人工之美……沒有聯想與想象,就不可能饒有趣味地領略山水美的底蘊,更談不上去發現和創造美了”[17]。除了聯想外,設計者還主要通過誘導和引發使用者參與的方式來完成景觀重組。一個景觀空間的設計,如能體現出趣味性,從而引導使用者的參與性,實現互動的空間,無疑其文化內涵屬性會更易被使用者認知和感悟。同時,參與方式也可以是集體的參與,如果一個景觀場景可以提供一個主題活動,如賞櫻、生態基地體驗等,均是渲染氣氛的良好的參與路徑,可在公眾意識層面展現出文化內涵,而使用者也正是通過親身經歷來“悟”出場景的文化意義。在引導公眾體驗和參與方面,日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鑒[18]。總之,景觀設計要賦予文化的靈魂,就要合理利用景觀元素,通過環境美學,運用文化關聯的處理手法,從而形成文化景觀(圖2)。
4當今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綜上所述,景觀設計的原則和目標是景觀與文化的高度的、有機的互動與結合。然而,當今的景觀設計,往往是為了追求景觀的“形式美”而忽略文化,或者打著所謂的注重文化的旗號而放棄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兩難”現象,要么是景觀設計過分注重景觀元素的硬件打造,而嚴重忽略景觀深層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渲染,使得游客只能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缺乏樂而忘返的情境交融,像一杯白開水一樣淡而乏味;要么就是為了創造所謂的“文化”不惜大拆大建,毀林毀田,去營造假古董,認為創造突如其來的“景點”,而完全不顧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循的生態、美學等基本的科學原則。這兩種傾向就是割裂了景觀與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是設計者的悲哀。在即將興起的城鎮化浪潮中,如何解決這兩者的關系,是景觀設計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切入主題要新穎,忌沒有特色。園林景觀作品的鑒賞與其他藝術鑒賞一樣,都是要追求獨特的文化韻味。皇家園林使人感到莊重而華麗,私家園林使人感到舒適而恬靜,而宗教園林使人感到清冷而寧靜。景觀元素雖大同小異,但趣味卻截然不同,這正是注入了景中之情,使景觀與不同文化氛圍相結合而引起的差異。所以說,文化主題直接決定了景觀的性格,因而,在景觀設計中,切入主題一定要新穎獨特,才能引導游客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品味景觀的文化元素。如果一個景觀選擇的文化主題陳舊沒有特色而乏善可陳,或者根本就無法注入文化元素,最終形成的景觀就一定沒有自己的靈魂和特色,最多就是設計手法或景觀元素的堆砌。當然,在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中,我們很難全面且精準地評價一個作品是否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即是否“新穎”,但是“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設計師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即使將自己標榜為最前衛的設計師,也無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跡”[19]。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在滿足現代人生活要求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的保護訴諸于實際中,使傳統的印記更加璀璨絢爛,使現代景觀更加富含文化底蘊,無疑是使我們的景觀設計既有文化特色,又與時代接軌的一種有效手法。其次,表達元素要統一,忌太過繁復。景觀設計的另一個極端是太過注重文化主題的挖掘,而一味引進文化主題,生怕游客理解不了設計意圖而處處設計主題。這樣,為了強調文化元素,往往使主題設計太多,使“步移景異”變為“步移境異”,觀賞者前一步還在感受古人風花雪月的情懷,下一步就跨入了現代激情蕩漾的境地;前一步還在體驗中國江南的小橋流水,下一步就步入了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繁華[20]。這類園林景觀作品,觀賞者往往由于景觀主題繁雜,表達元素不統一,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凌亂而放棄了對于景觀主題與文化的探尋與挖掘。因而,景觀文化主題的表達不能從數量上追求越多越好,而應該是對主題的表達越深入越好,同時深刻發掘景觀主題的關聯性,通過精心的設計,幫助大多數人用較少的努力或稱“心力”(efforts)實現與景觀的輕松對話[21]。景觀設計的表達元素應統一,要讓觀者有品味和思考的動力和空間。再次,以營造氛圍為主,忌太過說教。景觀設計的文化表達,其本質意義就在于氛圍的塑造。當今的景觀設計,大多停留在對“形式美”的不遺余力的追求,而一旦想要反映文化特征,往往就用簡單的雕塑、標語口號或所謂“寓意深刻”的景觀小品來表達,試圖用“教育”和“說教”的方式來反映自己的“有文化”。這樣一種“文化表達”其實恰恰是割裂了景觀的本質而強行把“文化”嫁接于景觀之上。景觀本身要求塑造令人身心愉悅的氛圍,并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體會到蘊含在這樣的氛圍中的文化信息,而不是直白地強加于觀賞者。所以,即使是紀念園等其直接功能就是以教育為目的的景觀,也絕不可像紀念館的展覽室那樣直接以說教材料的展示來陳述式地設計景觀環境[22]。氛圍的塑造才是將景觀與文化相融合的唯一途徑。
5結語
景觀與文化的關系,更像是“軀體”與“靈魂”的關系。景觀設計的精妙之處,不是把一個“軀體”修飾得如何美妙,而是如何為軀體注入靈魂。有了靈魂的軀體,才是一個生動活潑且能散發其獨特魅力的個體,否則,不論形式、比例如何完美,也會因缺乏靈氣而變為“行尸走肉”。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被引為對人生存的本真狀態的追求的經典名句,更通過海德格爾的提升成為“詩意棲居”哲學。也許,我們的景觀設計方向或潮流,應該是“詩意地景觀化”。景觀的真正意境在于它要實現從“悅形”到“悅心”的質的飛躍,這也是景觀文化化繭成蝶的關鍵所在,即從純粹以人的感官系統被動欣賞自然天成的景物到“物我相親、情景交融”境界,升至人景交融、不分彼此的“暢神”。只有自覺樹立“詩意地景觀化”的意識,我們才能在大規模的城市空間的建設和更新過程中,創造出更多溫情的、人性化的“文化空間”。
作者:王新宇單位: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第二篇
1寒冷地區城鎮景觀概念淺析
我們在對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進行探討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的含義,接下來就做簡單的闡釋。寒冷地區主要是指冬季持續時間長的地區,從地理學角度來說,主要是指北緯40度以北的地區,那里冬季寒冷干燥,給城鎮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在我國主要指東北地區等城市。而一座城市的景觀能夠間接的體現出這座城市居民的精神風貌,當城鎮的景觀設計達到一定水平時,人們自然開始關注一些特殊城鎮的景觀設計例如本文所要研究的寒冷地區。
2國外寒地城市景觀設計
上文中筆者主要向我們簡單介紹了寒冷地區城鎮景觀的概念,我們對寒冷地區城鎮景觀設計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先談談國外寒冷地區城市景觀是如何設計的,希望從中能夠得到借鑒。雖然近些年我國已經開始關注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相比國外,我國在這方面還是比較落后的,國外寒冷地區的城鎮景觀設計開始的很早,尤其是北歐地區,北歐地區城鎮一般情況下都是利用單獨的建筑細心的圍成戶外庭院空間,然后通過綠化、圍墻等措施來減緩風速,這樣既有利于室外局部環境的改善,還有利于增加人們戶外活動的時間,益于身體健康。國外的很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關于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的理念,例如要建立氣候防護單元、基礎設施布局要緊密、重點要處理好街道走向和冬季風向之間的關系、創造室內景觀等。這為未來的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我國寒冷地區景觀設計遵循的原則
3.1遵循地方特色的原則
無論是哪個地區遵循地域特色都是景觀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因為只有充分地利用地方特色,才能夠完全體現出這座城市的風貌,對于北方寒冷地區而言,所謂的地方特色就是充分地利用冬季特有的氣候條件所從形成的景觀。我國很多的北方城鎮利用冬天的冰雪形成獨特的景觀,比如冰雕、雪雕以及很多的冰上體育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很多的游客。正是因為充分利用了北方城鎮特有的寒冷氣候進行景觀設計,才使得北方很多城市成為世界聞名的游覽勝地。寒冷地區的城鎮景觀是大自然經過漫長的演化再加之北方人民的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有些形式看似簡單但布局緊密的景觀設計,既有利于北方寒冷地區在冬季時進行防寒,又有利于在春天時防風沙,這樣的設計非常適合北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城市的交通設計,大多是封閉的人行系統。
3.2充分利用室內空間的原則
北方城鎮冬天因為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得人們不能到戶外進行活動,這樣就嚴重阻礙了人們正常的交往,如果能夠將室內環境設計的更加室外化,那么則會給北方城鎮居民接觸室外空間的機會,并且在接觸室外環境時能夠有一個溫暖舒適的氣候環境。例如,設計地下商業街、玻璃頂棚的庭院等。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還能夠在室內種植更多的綠色植物,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心情,大大豐富了北方寒冷地區冬天的城市景觀。
4寒冷地區植物景觀設計重點
上文中筆者向我們介紹了國外寒冷地區的景觀設計以及我國寒冷地區城鎮進程中的景觀設計原則,我們知道只有嚴格的按照上述所說的兩條原則,我國北方寒冷地區的城市景觀設計才能更加的突出城市的特色。那么在對北方寒冷地區城鎮進程中的植物景觀進行設計時,有哪些重點需要注意呢?接下來筆者就進行具體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4.1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長寒冷、日照時間短,植物隨著氣溫的降低而進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觀葉觀干等特殊觀賞效果外,大部分的樹木葉子干枯,呈現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區城市植物景觀的設計應以改變人們對冬季寒冷的感覺、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努力方向。
4.2寒地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選擇方面:依據四季景觀不同主題的要點選擇植物。冬季枝干形態優美的樹種,這些樹種枝形飄逸,給人以優美的審美享受。如冬季美麗的霧凇景觀;落葉闊葉樹落葉樹木之美不僅在于其生長季節的葉、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態條件下干的線條結構。
4.3枝干色彩與質地。與春、夏、秋三季比起來,樹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較單調的,枝干多為灰褐色。但有些樹種的枝干卻具有鮮艷的色彩,如紅瑞木、京桃等。應用這些樹種可豐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觀的色彩,打破色彩單調的冬季效果。
5寒冷地區景觀設計空間的影響因素
上文中筆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我國寒冷地區植物景觀設計的重點,讓我們對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景觀設計空間還有那些影響因素呢?筆者將進行詳細的介紹,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5.1室外溫度寒冷氣候是寒地城市的最大特征,也是對城市生產生活影響最大的因素。氣溫是影響人體熱舒適度的主要因素,在嚴寒地區城市居民外出活動受氣溫制約嚴重。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何通過合理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和其它相應的設計手段來創造舒適的通風環境。在嚴寒地區既需要冬季保溫,又需要引入夏季風以達到自然通風的目的。
5.2行為方式寒地氣候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和體閑方式。冬季室外溫度較低且持續時間長,為了避免嚴寒和交通不便,除了必要的出行如上班、上學、看病和日常購物等,人們的出行會比其他季節減少,尤其是一些弱勢人群如老人、兒童和殘障人士等,這就導致冬季人們的戶外娛樂時間明顯減少。致使原本就冷清的居住區景觀閑的更加凄涼,沒有了運動和休閑娛樂的氛圍。
本文是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研究經驗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夠為有關人士提供借鑒,為我國寒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景觀設計的發展提供參考。
作者:李巖張夢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
- 上一篇:集群化運作城市設計論文
- 下一篇:地域文化城市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