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下中小城鎮規劃建設研究

時間:2022-10-23 09:31:59

導語:新型城鎮下中小城鎮規劃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城鎮下中小城鎮規劃建設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在逐步加速。在這種導向作用下,中小城鎮的建設規劃也逐步趨于成熟。但是在新型城鎮化逐漸普及的狀況下,一些中小城鎮在實際進行建設規劃的過程中遭遇到了一些阻力,從而使得城鎮規劃建設進入一個瓶頸時期。文章主要針對新型城鎮導向下中小城鎮建設規劃的困局進行了探討,對中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新型城鎮;導向作用;中小城鎮;規劃建設

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關鍵時期的來臨。近幾年來,從我國國家層面對新時期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建設現在智能型、綠色低碳型、集約型方向發展。此外,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可以發現,中小城鎮在城市與鄉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全面推動中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能夠全面推動我國城市以及鄉鎮的深化改造,而且也能對當前的“三農問題”“城鄉問題”進行很好的解決,在此基礎上就能夠實現城鄉統籌規劃,而上述種種問題都需要建立在中小型城鎮的良好規劃設計基礎上,只有全面推動中小城鎮建設實現健康發展,才能夠將新型城鎮化建設里面滲透到中小城鎮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中。

1新型城鎮化內涵

1.1城鄉統籌。城鄉統籌是整個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中關鍵的目標之一。所謂的城鄉統籌主要指的是實現大、中、小等各個規模城鎮的統籌,在此基礎上就能形成一體化的城鎮結構。而在整個一體化城鎮結構中,大型城鎮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而且能夠為中小城鎮的發展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而且也能夠通過大城鎮的幫扶作用來全面推動中小城鎮經濟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在中小城鎮的發展過程中,大型城鎮也能夠有所獲益,這樣就能夠形成一種自上而下、循環往復的城市運行模式。另外,中小城鎮的不斷發展會被大型城鎮人口形成一定的吸引作用,而中小城鎮擁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大型城鎮的一部分人口,通過這種功能就能夠有效緩解目前大城市所面臨的人口密度巨大的問題。當中小城鎮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大型城鎮與中小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會產生太大差異,而由于中小城鎮具有相對獨特的地域文化,導致很多大型城鎮的人口會在文化的吸引力下逐漸向中小城鎮轉移,這樣就能夠實現一體化城市結構中人口的均衡分布[1]。1.2流空間概念。在城市發展建設的歷史中,區域觀主要有傳統區域觀以及新型區域觀等兩個階段,而兩種不同的區域觀主要的區別在于發展方向的不同。在傳統區域觀的理念下,對內循環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其認為城市要想取得發展就必須要充分依賴內部資源,不同區域之間的資源不能夠進行交換,其主要原因是區域資源具有非常鮮明的城市特色,如果區域資源出現了跨區域現象,就會導致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喪失,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主要強調內循環的發展趨勢;而新型區域觀的理念中,城市的行政區域完全是可以被經濟區域以及市場區域所代替。而眾所周知,經濟區域以及市場區域存在動態變化的邊界,還會受到外部競爭力的嚴重限制,在此情形下就形成了流空間。而為了能夠有效抵抗外部競爭力帶來的壓迫感,在城市中存在的每一個有機體必須要將自身的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做出最大貢獻,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內部競爭力,而這個過程就要求城市必須要與外界實現相互溝通,并且要出現資源交流等行為,顯而易見,在新型的區域管理面下,城市發展主要遵循的是外循環形態。1.3發展轉型。從傳統城鎮建設向新型城鎮建設就是一種發展轉型,在這種情形下,首先必須要針對傳統城鎮建設進行深入分析。在我國目前的城鎮建設過程中傳統城鎮建設依然起到了主體作用,根據以往狀況以及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鎮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諸如住房、交通、社會保障等各種問題[2]。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嚴重不足也困擾著城市建設發展。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城鎮建設模式下,城市環境會出現空間無序、環境惡劣、資源濫用等種種缺陷,這也可以充分證明傳統城鎮建設存在放線過于粗略的問題。其次,針對新型城鎮建設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新型城鎮建設完全來源于傳統城鎮建設,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主要是由于新型城鎮建設主要是在針對傳統城鎮建設弊端進行有效規避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不斷改善傳統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理論的角度來講,在新型城鎮的建設模式下,能夠建設出一種環境友好、和諧發展、經濟高效的城市運行環境,能夠全面促進中小型城鎮生活質量的提升。

2新型城鎮化導向下中小城鎮規劃存在問題的分析

2.1示范效應不足。首先,我國部分重點的中小城鎮規劃整體的質量相對偏低,并不能夠充分發揮出其具體作用。當前,我國中小城鎮存在比較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而地區發展的差異導致中小城鎮建設區域性差異也在不斷擴大。例如,我國東部地區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其本身的基礎條件、經濟條件都相對比較好,中小城鎮的發展也相對比較成熟,而我國西部一些地區發展最后相對比較落后。綜合實力相對較強的中小城鎮都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等一些地區[3]。此外,我國很多重點的中小城鎮規劃實際的效果并不明顯,在以往城市發展過程中“重城輕鎮”的傳統觀念影響比較大,我國中部以及西部很多地區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合理引導,對中小城鎮的規劃建設經常會選擇忽視,多數的發展精力都仍然放在城市建設方面。有些地區針對重點中小城鎮培養的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就導致很多中小城鎮并不能夠真正發揮出其示范作用。我國西部的一些地區,采取了撤鄉并鎮等一些措施走“中小城鎮建設捷徑”,也有一些地區采取了“鎮鎮合作”的方式來發展重點的中小城鎮,在這種模式下,導致重點中小城鎮建設完全脫離了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也不能夠真正實現從點到面的跨越發展。鑒于此,也就不能夠在全國的中小城鎮發展中發揮出其示范作用。2.2中小城鎮整體經濟水平相對較低。隨著當前我國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國民經濟都面臨著產業轉型的重要時期。我國東部地區由于本身具備良好基礎條件,而且國家的政策導向支撐力度較大,因此能夠對市場經濟形成巨大的拉動作用,也能夠全面促進城鎮之間實現良好互動。在種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作用下,我國東部地區中小城鎮整體發展形勢良好,能夠為中小城鎮產業升級提供堅持基礎。但是中部以及西部一些地區,由于中小城鎮本身的基礎條件相對較差,而且發展起步也相對較晚,在近幾年借鑒東部發展經驗取得一定成果的形勢下,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內需不足問題。東部地區中小城鎮發展已經逐漸趨于完善,城鎮之間競爭也日益激烈,從而使得農村人口存在大規模的跨區域流動現象。但是由于農民到市民的轉型,本身的成本相對較高,從而使得東部地區很多中小城鎮存在“候鳥”屬性,農村人口數量較大,但是由于農民本身對中小城鎮歸屬感較差,而且消費意識不足,從而使得嚴重地制約了中小城鎮經濟發展。2.3土地效益不高。我國中小城鎮整體布局存在不合理現象,分散度相對較高。從相關的數據統計可以發現,我國有將近半數的中小城鎮并沒有進行總體規劃。而中小城鎮本身的發展與其土地保護政策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小城鎮在實際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遵循經濟、社會、自然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甚至出現了為擴大內需而盲目圈地的現象,以此來吸引投資商。但是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其用地規模存在盲目擴大現象,土地利用呈現出粗放型,這都會對土地效益的進一步開發使用形成巨大影響[4]。

3新型城鎮導向下中小城鎮規劃新思路

3.1發展重點中小城鎮,體現示范作用。在新型城鎮導向之下的中小城鎮規劃實踐中,首先必須要針對重點中小城鎮進行大力發展,其主要的目的是有重點城鎮目前存在的分布不均衡對中小城鎮后期規劃的影響進行最大程度控制。根據不同地區實際發展狀況對重點中小城鎮進行科學規劃。例如我國東部地區一些城鄉、鎮、村當前存在的經濟發展界限比較模糊的問題,但是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下這種界限將更加明確。針對東部地區實際狀況進行中城城鎮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縣城、城關鎮、建制鎮等一些重點區域進行進一步綜合[5]。另外,我國東部地區由于城鄉之間的差異相對比較大,通常情況下都會將城關鎮以及一些建制鎮作為重點的發展區域,而針對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其基礎條件較差,地廣人稀;應充分結合實際狀況給予適當的政治優惠,在此基礎上充分結合經濟狀況進行科學規劃。3.2推動中小城鎮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首先,在實際針對中小城鎮進行發展規劃的過程中,要將其與具備較高發展水平的產業發展進行有效融合,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為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建立起良好的基礎條件,全面促進中小城鎮經濟繁榮發展。例如,中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特色打造出具備根治性較強的產業集群,以此來實現中小城鎮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并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形式的不斷升級。在這種發展模式下,能夠全面促進中小城鎮與社會實現協調發展。根據我國實際國情可以發現,中小城鎮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因此必須要進行大力的推廣。其次,針對中小城鎮建設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社會經濟發展的體制與機制進行有效融合。針對東部中小城鎮,要充分發揮出其自身所具備的一切優勢,這就要求不斷增強中小城鎮內部服務產業發展,引進新工藝、新技術來逐步完善密集型產品,實現中小城鎮經濟的長期穩步增長。

4結語

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加注重經濟、社會、自然三種因素的相互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導向下的中小城鎮建設規劃堅持以實際狀況為發展出發點,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龔娉.城鄉一體化導向下中等城市邊緣區小城鎮規劃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2]王勇.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之路的思考——基于“價值”模型的視角[J].江蘇商論,2015(11):80-84.

作者:陳瑤 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建筑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