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旅游的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9-07 03:13:04

導語:文化遺產旅游的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遺產旅游的景觀設計論文

一、構成要素的獨特性

景觀的構成要素包括景觀建筑(小品)、山體、水體、植物、道路、鋪地等,它們是景觀文化的外顯部分,是其審美意象的載體,作為景觀文化設計的物質化層面,其設計成功與否,直接影響了旅游受眾的第一感受。而景觀構成要素,尤其是景觀建筑的選擇與設計,應該力求準確、全面地反映其所在地區的相應文化特征,而不是人云亦云,否則很難吸引視野越來越廣闊的旅游受眾。如目前不少地方的景觀設計中的建筑都采用了明清時候的官式做法,因此帶來風靡大江南北的明清嚴正規矩、略顯拘謹的風格,而并未將秦時豪放、漢時古拙、唐時舒朗、宋時纖麗的時代特色給予足夠筆墨。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雷同景觀建筑,已經很難吸引逐漸將旅游作為日常休閑生活的大眾,在重復多次的視覺疲勞中,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心理抵觸。其實,各地以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景觀設計,其相關景觀要素本身有著獨樹一幟的地方特色和時代風格,下文試以冀南地區說明。冀南地區位于河北省最南部,歷史源遠流長,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以(第一至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例,邯鄲市擁有34處、邢臺市擁有21處①,這些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多個方面,時間體系上溯至石器時代,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絕大多數都與傳統建筑發展密切相關,它們構成了景觀要素豐富的內涵.如趙王城、午汲城、王郎城遺址和朱山石刻等景觀主要體現先秦及兩漢文化,其景觀建筑特點是“高臺榭美宮室”,這種高臺建筑是以一組小空間木構架建筑圍繞著兩至三層的巨大夯土臺而成,其體量巨大,但技術較原始,建筑單體簡單,屋頂平直,斗拱形式雜而多,很多構件遠未定型化;沿平寺石塔、五禮記碑、狄仁杰祠堂碑等景觀主要體現盛唐文化,其景觀建筑特點是開朗舒展,屋頂出檐深遠,內部空間闊敞,斗拱構件碩大且有著不可替代的結構作用,以版門和直棱窗為主的門窗樸實無華,土朱、白、黑灰搭配的色調簡潔明快;大名府城、武安舍利塔、白家莊摩崖造像等景觀主要體現宋代文化,其景觀建筑特點是裝飾華麗,裝修精美,色調以金、藍綠、青綠為佳,建筑構件做法精致細膩,琉璃面磚、瓦等常被使用另外,冀南地區特有的屋頂脊飾、斗拱假昂、門楣裝飾等也都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將其作為文化遺產旅游景觀的構成要素,無疑增加了景觀文化的獨特性。

二、審美意象的多樣性

景觀審美意象是在景觀審美活動中產生的認知與情感,是通過景觀設計的實體形象認知,將之加以想象與理解,從而得到情感的滿足與共鳴。審美意象作為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重點,它既關心形象的創造,又關注精神的滿足,真正達到了情與景的交融。文化遺產旅游的審美意象,為景觀文化的設計提供思路與依據,它使公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化遺產的內涵,從而在旅游景觀體驗過程中達到感性世界美的愉悅。審美意象是景觀文化“形而上”的部分,涉及景觀文化的規范制度、人文意識、價值觀念、哲學理念、思維方法等各個方面。由于其綜合性,因此在某個文化遺產景觀設計中應深入挖掘盡可能多的內容,否則有可能流于單調與空洞。以冀南地區鄴城遺址景觀審美意象為例,可概括為:城市營建之禮制規范;建安文學之人性覺醒;佛教興盛之文化交融;山水園林之無為隱逸;典故傳說之人生智慧等如城市營建之禮制規范的審美意象是鄴城首創了一種全新的棋盤格式城市格局,其功能分區明確,宮城位北居中,聽政殿前至南城廣陽門有著一條筆直的御道,御道兩側分設衙署,這種將宮城中軸線設為都城御街、皇城布局力求規劃嚴整的城市營建,直接影響了后期北魏洛陽、南朝建康等的南北都城的設計,是隋唐長安、北宋東京、明清北京等都城規劃的藍本。其實,鄴城的城市營建正是體現了在中國占主流地位的禮制規范,它強調尊卑有序的社會等級秩序,規定人與人之間特定的道德倫理關系,其影響滲透到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領域之中;而建安文學之人性覺醒的審美意象,是源于在鄴城曹氏父子與王粲等“七子”開創了建安文學,一改兩漢時頌功德、美育化的儒學宗旨,而將關注點集中于對人生的思考與感嘆。他們吟詠“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年壽有時而近,榮樂直呼其身”“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感嘆生命之短暫、悲涼人生之苦難、哀傷歡樂之易散,放縱身心之享樂,這種看似悲觀、消極、頹廢的人生觀,卻恰恰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戰亂紛爭時期人們對于人生強烈的追求與留戀,其強調個人存在意義與價值,主張充分把握個人命運的人生主題,標志著中國文化人性的覺醒,它使人之個體和其內在的才情、品貌、精神等成為這個歷史時期審美的重點;至于佛教盛行之文化交融的審美意象,是因為鄴城及其周邊地區的佛教,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蘊,這既不同于絲綢之路上有著濃郁古印度風格的藏傳佛教,也迥異于唐之后中原地區盛行的漢地佛教,而是兼收并蓄,在繪畫、雕刻、裝飾等各方面,不但有著希臘、波斯等地區的藝術特色,而且更多彰顯了印度曼陀羅文化與中原傳統的“河洛文化”、算數文化的的呼應與融合

三、環境規劃的生態性

目前,生態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景觀設計人員對此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可以說,每個景觀的環境規劃都會將生態的概念加以強調,但是在實際工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誤區,如將景觀的生態設計等同于大量綠色植物的種植;忽略地區區域環境特點,片面強調與國際接軌,盲目照搬國外已有生態設計實例;或者對地區文化傳承脈絡認識不足,僅對文物建筑本體予以保護,而對其周邊延續日久、有著不同時期文化烙印的大量一般性建筑視而不見甚或一拆了之.等總之,景觀環境規劃的生態設計仍有不少需要設計人員深入推敲的問題。關于冀南地區建筑文化遺產旅游景觀環境規劃的生態性設計,建議可從哲學思想、策略原則、技術手段等三層面給以思考:

1.與西方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想不同,中國的哲學思想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它秉承物我一體的自然觀念,認為人與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萬物均從屬于物質世界的體系,強調綜合氣候、地理、人文等各種環境影響因素,加之豐富的心理效應、獨特的審美意境,因地制宜地構建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關系。這種將人與天地萬物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哲學觀念,可說是人類最早的生態觀念。在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有著對于處理景觀生態非常得心應手的方法,就是以“相地嘗水”的堪輿術來創造“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天時地利人和”的理想景觀模式,安徽的宏村、山西的丁村、福建的客家土樓等都是其中頗具盛名的的成功案例。直至今日,挖掘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景觀生態性的深刻內涵,仍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在當前能源、環境、人口等危機之下,世界各國已經認識到在各領域進行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景觀環境規劃領域亦是如此,只有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才能取得景觀生態的平衡,使其得以長期生存與發展。在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之下,應著重從降低能耗與提高環境利用率、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環境的耐久性和適應性、使用對景觀環境影響較低的構筑材料、綜合考慮景觀環境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發掘景觀環境的場所精神、延續景觀所處區域的文化脈絡方面進行策略研究。

3.關于景觀環境生態性設計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從最初場地規劃考慮可持續策略、充分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與材料、借鑒傳統生態技術、減少垃圾與污染、營造自然舒適的生態小氣候、對舊有場所進行功能更新、建筑單體設計選擇最佳的體形系數、應用當代最新高科技手段等。這些技術有的經濟實惠、有的成本昂貴,但是只要景觀設計人員能夠按照不同的造價要求,選擇恰當的技術手段,就能夠構筑符合各種不同需求的生態技術體系,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作者:武晶單位: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