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規劃論文3篇

時間:2022-03-28 10:33:48

導語:城市設計規劃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設計規劃論文3篇

第一篇

1.科技園區發展中問題反思

1.1產業定位難以準確

近年來,許多園區規劃中往往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沒有規劃指導,園區的發展完全由市場的指揮棒控制,導致園區發展沒有明確的定位,完全依賴市場力的調控作用,最終導致產業門類雜亂;另一種是雖然有規劃的指導,有明確的產業定位,但實際操作階段很難保持原有產業定位,最終使產業規劃的指導作用降低甚至失去[2]。

1.2空間結構不盡合理

從目前我國大多數科技研發園的發展來看,存在園區整體結構與實施操作脫節的現象,具體體現在規劃的彈性不足與控制性喪失,近遠期矛盾難以很好的解決。實際操作中,全局結構性考慮在規劃實施中困難重重,而結構的喪失直接降低了規劃的控制力。

1.3生活氛圍不夠濃郁

目前科技園區的規劃設計很多只是從物質性的層面來認識,大多數科技研發園更像一座工作孤島,一種純粹工作的地方,沒有充足的生活休閑設施。科技園區即使在日常的生活時間段中,也顯得活力不足,下班后更是變成一個毫無生氣的地方。

2.我國科技園區發展趨勢

我國的產業園區逐漸向多功能、綜合化發展,并更加注重園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科技研發園區的發展在類型、功能、產業、空間和市場需求等層面均呈現出新的特征,從而對園區的規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園區產業要求更加靈活

產業園區的發展一般要經歷園區化、鏈式發展和集群化三個階段[3]。集群化發展是未來產業園區發展的方向之一,未來園區的組織方式更加復雜,這就要求產業園區規劃編制必須站在“彈性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園區的必備產業和可能產業,并且需要進一步分析產業功能集群的相互兼容性,最終以空間形式予以應對,以提高園區發展的動態適應性。

2.2園區布局要求更具彈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和產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產業發展出現了融合發展的趨勢。建立完善的產業支撐服務體系,以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以功能綜合體的概念規劃產業園區,而與此同時園區功能布局中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這就需要規劃中不僅要有剛性的控制,更應該有彈性的規劃,才能更好的對園區發展中近遠期矛盾,現實和理想的矛盾給予解決。

2.3園區建設要求更加人性

現代化的人才對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還能提高園區自身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4]因此現代化的科技園區正逐步改變以往單純注重生產制造功能的認識。園區的規劃應充分利用這一趨勢,對人性化需求加以引導。反過來,未來的園區競爭應當是人才的競爭,更是人性化程度的競爭。

3.科技研發園規劃的新理念——“多解規劃”

3.1“多解規劃”的概念

俞孔堅在《不確定目標的多解規劃研究—以北京大環產業園的預景規劃》一文中,以預景(scenario)規劃的方法。從單一方法逐漸走向綜合。對一個似曾相識,而又不熟悉、極不明確的文化產業園區進行了多解規劃研究。通過多次頭腦風暴過程,從一個模糊的“大概”的目標,明確為若干個相對清晰的解決方案。形成對問題的“多解規劃”。[5]趙珂、趙鋼在《“非確定性”城市規劃思想》一文中將城市作為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開放性、復雜性、多樣性是這個系統的特征,是這個系統的必然存在。非確定性城市規劃思想是建立在確定性城市規劃思想基礎之上的,是對確定性城市規劃思想的辨證發展,它不回避城市系統的不確定性,而是利用不確定性的思想方法,來追求最大的城市規劃實效。[6]

3.2“多解規劃”的內涵

從當代科技園區的發展趨向看出,產業園區越來越復合,對問題的認識越難以用簡單的方法解決,未來科技園區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在規劃視角如何應對不確定性的存在,關鍵問題是如何構建“動態適應性”的發展模式。不僅體現在產業的靈活選擇,也體現在空間層面的彈性發展應對。“多解規劃”體現為動態適應性,既能適應未來發展過程中的多種可能,但又不是任意變化,沒有邊界,所以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處理彈性與剛性之間的關系。“多解規劃”中引用了基本單元為模塊,研究基本單元的基本特征,從而形成不同產業的若干不同單元模塊,再根據發展特點由基本單元組織形成園區。但這種組合不是隨意形成,如果將組合比喻成“活字印刷”,母版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關鍵。這也是設計中重點控制和把握的地方。設計的好壞在于形成公共體系構架,在于形成合理的交通構建,在于形成合理的公共設施分級組織。在這些基本架構確定基礎上,再把不同的“活字”布置其中,才能印刷出美麗的篇章。整個過程中應保證人性化空間和設施的剛性,但也放寬產業布置的彈性;所以“多解規劃”不是生硬的模塊化復制,“它是在重視對現實資源的尊重的前提下,尊重基地的基本文化特征、格局風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人性化空間架構,重視公共空間的設計和打造,使在其中的人群在工作的同時,擁有豐富多彩的公共生活。

4.案例實踐—高淳國際企業研發園城市設計

4.1項目背景

高淳國際企業研發園是南京紫金系列特別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處于南京的最南端,位于高淳縣城的東北部、高淳開發區的中部位置,整個規劃用地面積為6平方公里。可以說高淳國際企業研發園將是南京未來科技創新的重要產業基地,同時也是高淳科技創業企業集聚和開發區轉型發展的綜合平臺。

4.2問題和困惑

項目之初,面對研發園新的項目類型,項目組也存在多種困惑。首先,高淳開發區目前還處于產業園區發展的初期階段,產業選擇上具有很大的被動性,非常容易受到市場因素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發展產業是園區的主導功能,主導功能的不確定,就給規劃設計帶了一系列不確定性的難題,產業選擇的不確定導致城市設計中用地規模的不確定,導致了空間布局和空間形態的不確定。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又能處理好規劃的局部和整體,近期和遠期的矛盾,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設計,成為本次規劃的重點研究課題。其次,高淳國際企業研發園內部道路骨架基本形成,格網式的布局,現狀景觀環境的匱乏,也給城市設計帶來很大的難度。最后,高淳國際企業研發園的規劃用地規模為6平方公里,通過對國內外諸多案例的研究,一般產業園區實施規模在2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對6平方公里園區如何設計,不能簡單以2平方公里的做法和態度來處理6平方公里的問題,面積過大也是設計組面臨的一大難題。

4.3應對策略

應對未來發展的諸多不確定性,規劃重點從產業和空間兩個層面進行研究。(1)主導產業的選擇及模式研究首先,對開發區的產業現狀進行梳理,結合開發區區位特征、發展年限、各項經濟指標、產業發展路徑等諸多因子,通過與周邊開發區對比,分析得出未來確定發展產業和可能發展產業,規劃中以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的形式確定,既指明了產業發展的方向,又增加了產業選擇的彈性。深入分析規劃產業在功能組織、生產流程、環境配套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產業的布局模式研究,方便與空間布局對接,將產業特征轉化為規劃特征,提高園區空間對產業的匹配度。規劃結合案例,對最基本的產業組合模塊進行研究,確定多種產業的不同模塊化單元組合模式,如裝備制造業的建議布局模式,新型材料的布局模式,生物醫藥的布局模式等。(2)“活字印刷”模式的彈性空間布局在主導產業確定及基本產業模塊模式確定基礎上,規劃對6平方公里用地進行規劃設計研究,以國內外較為成功的科技園區規模(插入注釋,無錫三創園區相關經驗)為參考,首先對6平方公里用地進行合理切分,分為三個規劃單元,結合開發時序可分近中遠期分別開發。從而在大的關系上確定規劃及實施的彈性,避免不分重點式的平鋪式發展弊病。以2個平方公里為一個規劃單元,提出了“活字印刷”的空間應對理念,即空間的結構化保證和發展模塊化應對。結構化即是有剛性的結構保證,規劃設計的目的是滿足人工作生活的需求,規劃的重點任務是建立人性化系統構建,搭建安放“活字”的骨架,在此基礎上,規劃提出三分鐘社區概念,即形成開敞空間體系,道路交通體系,設施服務體系三級分別構建,從而形成園區人員三分鐘可以到達最近的開敞空間,三分鐘到達最近的交通設施(公交或輕軌),三分鐘可以到達最近的服務配套,以結構的剛性設計,形成人性化服務核心,以保證園區的服務品質。也為園區彈性布局奠定骨架。模塊化是指不同層級的模塊單元復制拼裝組合,以2平方公里為單元,以產業研究確定的基本模塊為最小的產業功能組織單位,假設標準模塊內以一種功能或幾種功能為主導。進行拼組,從而形成單元,當然這種拼組是在空間剛性控制下進行。每個單元內功能相對完善,結構相對完整,又能延伸復制,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區分片發展;標準模塊兩級彈性設置的形式,大大增加引進科技項目的靈活布局操作。此外,還對這種模式進行擴展,對除主導產業功能外不同功能兼容性進行研究,對產業園區中研發模塊、生產模塊與生活模塊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間置換關系原則,如研發模塊與生活模塊之間在保證生活模塊相對集中的前提下可以局部互相置換,最終強化園區在快速發展中的彈性及適應性。

4.4具體落實

高淳科技研發園區按照“多解規劃”的理念,首先形成“一橫兩縱,兩心多點多片”的總體結構。將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和活動空間集中布置,進行剛性控制,建構保證研發園服務品質的空間骨架,成為未來政府重點的著力空間,可對關系整體利益的內容集中控制和打造。而對不同的功能進行模塊化研究,不同單元主要布局為:(1)研發單元:將研發單元布置在雙高路兩側,作為科技園區的活動空間。這片區域內配置了生態核心、信息核心、創新核心和城市公共生活核心,是“多解規劃”的概念化的“中央處理器”,它設置有創新中心、會展中心、辦公區、商業等多種功能設施。(2)畢業企業單元:畢業企業單元布置在用地的南側,主要集中企業的生產、物流功能,單元中依然沒有忽視公共空間,利用一條景觀廊道貫通畢業企業單元,并按照服務半徑規劃設計了一定數量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3)居住社區:在園區的北側分布著4個居住社區,采取緊湊的布局方式,與相對自由的研發單元形成對比。地塊內居住社區還具有很大程度的示范功能,設計以板式高層住宅為主,形成不同特色風貌。考慮到園區的特點,住宅的建筑風格以現代風格為主。在居住社區內集中布置兩塊公共綠地,并集中最基本的城市功能設施,如娛樂、商業、金融、會展等,形成具有濃郁生活氣氛的居住空間帶。5.結語現代科技研發園區遠非新技術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簡單集中,而應是一個多功能的、有活力、生態型的城市綜合體,科技園區的“多解規劃”模式試圖從規劃層面擴展現代科技園區的內涵,探索一種新型的園區形態及發展模式。

本文作者:邊鵬張翔

第二篇

1相關概念解釋

1.1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即規劃師以正確的價值觀與設計哲學為前提,以功能合理和尊重人性的生活空間為目標建設城市環境空間,與城市規劃相比,它更注重通過城市三維物質空間的研究,以最優形態改進人們生活的生存環境[1]。

1.2公園規劃設計

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戶外活動與防災體系的場所。因此,公園規劃設計就是設計市民生活的容器。

1.3城市設計與公園規劃設計的關系

城市設計主要是研究人類生活空間的物質形態,分為線型和異型,其空間結構主要為顯性和隱性;公園規劃設計主要是研究人類戶外開放空間的物質形態,分規則式和自然式,其景觀軸線主要為實軸和虛軸。在包含關系上認知,城市設計包含公園規劃設計。通過類比,得出它們具有同質性和異質性(見表1)。

2運用城市設計方法解析公園規劃設計

2.1城市設計要素運用

在這里必須提到城市設計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凱文•林奇(K.VLynch)的城市五要素。1960年,林奇探索出通過城市意向圖來分析居民對城市特色環境的認識[2]。這5個要素分別為路徑(Path),區域(District),標志(Landmark),節點(Node),邊界(Edge)。路徑:導向性很強的線形要素,人們通常順其移動,以公園為例,如道路,廣場,管網線,其他要素常圍繞路徑展開。區域(District):共同使用人群所形成的一種“領域”空間,相似的要素耦合所形成的面狀要素。強調人在其空間內部的體驗感。比如公園中各個功能分區,如安靜休息區,體育運動區,兒童活動區等,每個區域有相同的主題,有著極強的領域感。標志:城市中明確而醒目的點狀要素,大小不一,是人們在外部空間體驗的參照物,但不能進入。如紀念性塔,標志構筑物,庭院樹等,具有極強的引導性與控制力。節點:城市中的戰略要點,如道路交叉口、方向變換處、抑或城市結構的轉折點、廣場,也可大至城市中一個區域的中心和縮影,它使人有進入和離開的感覺。例如活動廣場,休憩草地,觀賞樹群,是公園規劃的布局點。邊界:一般以過渡或終點界面為主,可視為空間的圍合界面,且不作為道路使用的線性要素。“邊”常作為兩塊區域的分界線,如水域、林緣線、建筑外輪廓、山體所構成(見圖1)。

2.2城市設計三大理論框架

1)圖底關系。圖底關系理論,是將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理論應用于城市設計領域,是研究城市的虛體空間與實體體量之間存在規律的理論。知覺的選擇性是該理論的基礎[3]。2)關聯耦合分析。“關聯耦合法”強調關聯要素的系統性和系統的完整性與層次性,這有助于對城市設計的整體把握,使相應結論和策略在這種條件下達到最優,從而為城市提供最適合的設計[4]。以這種思維分析現代公園時可分為三大結構:a.公園肌理分析,分析公園與外圍道路的關系、地塊與道路的關系以及綠地與道路的關系。b.公園立體形態空間分析,包括開敞空間與私密空間,盡量保護場地原有的肌理,梳理其實空比。c.公園空間界面分析,包括界面的材質與圖案,對于體現場地的地域性有重要影響。如圖2所示,城市道路、河流、綠地、建筑單要素的耦合,以及不同要素變量的耦合,豐富了基地內容,梳理了城市肌理,將市民的工作生活融入基地中。圖2成都市浣花溪公園群關聯耦合分析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園不同要素耦合節點不同要素耦合節點單要素耦合路徑文化公園青羊宮濱水綠地3)視覺秩序分析。這種分析方法的實質就是對待觀察的目標進行空間的片斷性與連續性分析。具體方法是:在平面圖上連續有規律的標注一組具有代表性的視點,對其空間視覺特點進行觀察與分析[5]。通過分析使設計師理性的設計空間物質形態,使游人的體驗更具聯系性與豐富性。

3結語

運用城市設計理論與分析方法進行公園規劃設計:1)加大前期的現狀調查比重,使公園可以更好的融入周圍的環境與文化。2)可提高公園與周圍環境的聯系,更準確把握公園的功能性,用理性設計思維處理基地的限制條件。3)通過城市設計要素與風景園林設計要素類比,豐富公園設計要素,提高設計師對大尺度公園的把握能力,有助于豐富公園規劃設計理論體系,提供另一種設計思維。

本文作者:唐瑤高素萍工作單位: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第三篇

1我國的發展現狀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正因為如此,中國的許多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城市積淀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近幾年來,我國城市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矚目,尤其是近期美國金融危機后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國內房地產業迅速升溫,拆建、擴建、改建、新建在各大中小城市歷歷在目,尤其是新建建筑物層出不窮。在建筑行業繁榮的背后,我們同時也看到建筑行業暗藏著的巨大的浪費。建筑多而平庸,就造成很多建筑師在現代城市建設時,成為克隆高手,很多建筑讓人們分辨不出南北方的差異,幾千年的文化被建筑整合成相同的模板。城市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了。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一個國家在激勵的國際競爭中能否取得優勢,關鍵就是這個國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競爭實力。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力量的競爭,更是文化精神的競爭。一個新興的經濟型城市,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就好比是一架機器,動力發展不足似的。國際上的大都市,巴黎、倫敦、紐約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經久不衰,就在于它們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又不斷地與時俱進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領時代新潮流。因此,我們應該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實處理好建筑與城市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找回我們遺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實現城市個性化,區域不同化。達到以上目的就要做好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搞好它們的區別和關系。

2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區別

建筑是人工創造的空間,是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總稱。它的構成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物質技術條件和建筑形象。建筑設計是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根據任務書的要求,綜合考慮基地環境、使用功能、結構施工、材料設備、建筑經濟及建筑藝術等問題,著重解決建筑物內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筑物與周圍環境、與各種外部條件的協調配合,內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各個細部的構造方式等等,創造出既符合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建筑設計是建筑得以實現的手段。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是組成城市的基本細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藝術性。建筑功能在建筑設計中成為建筑設計的主題,建筑形象只是外皮,但它是決定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中是必須考慮的問題。許多建筑師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組成元素,然后在某種法則的指導下,進行建筑設計和重組,從而展現嶄新的單體建筑和群體建筑形式。建筑的設計手法現在基本有3種:模仿、再生、創新。建筑的外皮現也成為單獨研究的一個課題,其保溫、承重、生態、維護等諸多功能被分層研究,再進行組合,從而形成有獨特內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這種解構主義的創作手法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先思而后建,能創作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來,比施工圖設計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體的藝術環境。城市建筑像樹的年輪,記載著城市的歷史;城市建筑像一本書,沉淀城市的文化。任何一座城市的老街、老巷、老房、老院,都在述說著它的歷史,注入著地域風情,沉淀著人文精神。城市設計是以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為對象,以人為主體、以整體效應為原則,以建立城市良好形體秩序和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為目標的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做的整體構思和安排。所以城市設計不是機械的重復,也不是隨意拿來,而是要根據地域環境、風土人情和城市的發展綜合考慮。現代城市設計是一門正逐漸完善和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正在實踐中安排城市發展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相關聯的適用性學科,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的區別是城市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的問題。同時城市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城市設計的內容也能夠細微到桌椅、燈具甚至標志物。而建筑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的前提下,主要解決城市的面和點的問題。城市設計對城市是從整體形象把握,即使具體到任何細小局部時,設計師依然將每個細部作為城市空間體系中的一個部分進行設計。而建筑設計只是關心在特定空間的某一建筑,它主要強調建筑本身和其周圍環境問題卻很少關心他的鄰居,缺乏對城市空間的整體認識和把握。在城市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本身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與空間等。必須強調“城市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是將不同的物體(包括建筑物)進行聯合,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設計者不僅不需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還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這就要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3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相協調的問題

大多數城市的設計以城市的建筑群體空間環境作為主要對象,而一個單純的建筑單體設計,不單純是整體環境的和諧、優美,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建筑設計、戶外空間和園林綠化融為一體,形成統一的整體。所以,在城市設計中并不能提出過分的要求,但是能引導其滿足一定的需求,實現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協調。為了建筑實體不影響城市環境,就要看建筑群體和構筑物的群體效應如何,關鍵不在于樓房本身的優劣。在建筑群體時,不僅要考慮城市環境中的歷史文脈,也要考慮環境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城市與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我們很多建筑設計,缺乏的就是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筑物與建筑物之間沒有關系,我們單獨看的時候還比較不錯,但是整到一起就是亂七八糟。建筑理論中的日照間距漸漸被開發商的利益給縮減了。只有在正確方針的指導下,才能實現建筑與城市的協調問題。根據上述,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在許多理論和觀點上都是一致的,他們在設計領域有著共同的交集和設計集合。但是,二者在城市建設的領域中,因為處的層面不同,擔當著角色也就不同,利益不同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矛盾。所以為了能在實際工作中有更好的相互合作,實現建筑、環境和城市一體化的現代化城市設計標準,就要認真研究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關系。

本文作者:林鈞芳工作單位:撫順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