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宗族文化復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3:30:00

導語:鄉村宗族文化復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宗族文化復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近來,廣大農村出現了宗族文化復蘇的現象。筆者深入農村進行調查時,發現了宗族文化復蘇的深層原因在于村民對祖宗神靈的信仰依賴,并發現了其運行的內部機制——民主選舉、陽光操作和信仰支撐的構架。

[關鍵詞]宗族文化信仰路徑依賴

宗族、宗族文化研究向來是學術界研究中國社會的一個切入點。農村改革使農村的面貌大為改觀,農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許多農民對祖宗神靈(化身為菩薩)的信仰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筆者對江西F村宗族文化活動的調查,或許能透視宗族文化興起的內在根源。

一、宗族文化及其復蘇

1.宗族文化概念

宗族文化在很多專著或文章中有所論述,比較代表的有錢杭、謝維揚和周大鳴。張善斌認為,宗族文化有其特定的內涵,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和活動為基礎,以家族的認同和強化為特征,注重家族延續與和諧并強調個人服從整體的文化系統。宗族文化通常包括家族的結構、功能、行為、倫理、觀念、心理精神和禮俗等層面(張善斌,2002)。筆者認為,宗族文化是在特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相對穩定地積淀在族人心理層面的宗族觀念、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傳統。

2.宗族文化在鄉村的復蘇

宗族文化在鄉村的復蘇主要表現為祭祖聯宗、編撰族譜、修建祠堂、組織農村鄉俗活動等。F村是宗族文化活躍的典型村,全村不足四百人,以傅姓為主,劉姓只有少數幾家。傅姓族譜早已編撰完畢,2000年重修傅氏宗祠并且有宗祠的組織機構——傅氏宗祠神部,在神部的組織下開展了一系列宗族文化活動,如重要節日的祭拜活動等。

在農村重大節日,特別是春節期間,全村每戶(包括劉姓)村民都要派代表去宗祠祭拜,這種祭拜活動是村民自愿參加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希望神靈保佑,以求平安富貴。正月初一,宗祠尤為熱鬧,全村男女老少歡聚一堂,欣賞燃放爆竹的“精彩”,喜飲新添男丁家庭贈送的甜酒,暢談外出打工的喜怒哀樂。

正月初六是眾菩薩拜年的日子。這一天上午年輕的小伙子在神部負責人的組織下,在鑼鼓聲中,扛著菩薩走門串戶,給家家戶戶拜年。菩薩拜年,每戶須準備一個紅包、兩包香煙和其他祭品,并且菩薩到門口時有持續時間較長的爆竹迎接。如不這樣將被視為對神的不敬,定有災難降臨。

二、鄉村宗族文化復蘇的深層原因

關于宗族文化復蘇的原因,學界說法頗多:有的學者認為國家控制的松弛和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施行是其復興的制度環境;有的把它歸結為中國社會還沒有形成足夠的力量(強大的物質生產力)沖擊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這些原因不無道理,但卻不能解釋經濟發達地區為何會大量修建宗祠或宗廟的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宗族文化復蘇呢?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宗族文化復蘇的深層原因在于人們對祖宗神靈(化身為菩薩)的信仰,即對祖宗神靈存在心靈上的路徑依賴。

在談及為何修宗祠時,一位神部負責人顯得很激動。他說,你們年輕人不知道,我們祠堂里菩薩可靈驗啦,特別是那個傅老將軍能幫助我們驅鬼避邪,保護我們的平安。我親眼所見,那將軍附在人身上有神奇的威力。你想,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平時走路都困難,老將軍附體于他,他就會行走如飛,近一米高的村欄,他輕輕一跳就過去了。另一位神部負責人說,鄰村有一對夫婦生了幾個女兒卻沒有兒子,于是夫婦就到祠堂向觀音菩薩祈禱,不久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后來為了感謝觀音還特意包了一百多塊錢作為回報。他補充說,你說巧不巧,不去求就是女兒,一去求就是兒子,觀音真靈。

可見,宗族文化復蘇的根源在于人們對祖宗神靈的信仰,這種信仰成了村民開展宗族文化活動的路徑依賴。眾所周知,思想支配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反映人的思想。在對祖宗神靈共同的信仰支配下,宗族文化活動才有可靠的信仰支撐,人們的行為才能一致。這種信仰,無論多大的物質力量都難以摧毀,經濟發達地區發達的物質力量并沒有阻止大量宗祠或宗廟的建立及大量信男信女們的祭拜活動。

三、宗族文化復蘇的評價、啟示和歷史性的消解

(一)宗族文化復蘇的評價

對于廣大農村發生的宗族文化復蘇現象,學界爭議頗多。有人認為是封建主義回潮,是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如肖唐鏢、幸珍寧認為,宗族勢力的發展已成為影響農村社會改革、發展與穩定的一股不可忽視的破壞性力量,它危及到農村基層政權和基層組織的穩定,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肖唐鏢、幸珍寧,1997)。

有的學者把宗族文化活動視為中性,如劉小京認為,宗族組織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和內聚能力,是一種中性的社會組織,并非對社會有害無益(劉小京,1993)。還有的學者認為,宗族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滿足了村民的需要。如錢杭、謝維楊認為,宗族的出現和持續存在,從根本上說,是漢人為滿足對自身歷史感和歸屬感需求的體現,是漢人的本體性需求(錢杭、謝維楊,1995)。

筆者認為,宗族文化活動是基于對祖宗神靈的信仰而開展的活動,它要求人們為善、趨利避害。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能滿足村民的精神需要,化解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與不安,具有合理性。而且,村民開始從對宗族文化活動的關注到重視事關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衛生和道路建設:在F村宗族負責人的領導下,村里修起了水泥路、翻新了公廁,村容村貌大為改觀。由此觀之,宗族是一股建設性力量,促進了農村的發展。(二)宗族文化復蘇的啟示

宗族文化復蘇在許多鄉村已是一種不可回避的現象,正確正視這一現象對探索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宗族文化復蘇給我們以下啟示:

1.民主推選的集體領導機制

F村宗族文化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有較有力的組織機構。神部的七位負責人是由村民選舉產生的,他們自愿為村民服務,他們的活動要經集體討論決定,并接受村民的監督。

2.宗族文化活動的陽光機制

F村宗族文化活動中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時采取的是陽光操作,活動所花費用和捐款都非常清楚,不存在貪污挪用現象,宗祠門口常有捐款的詳細數字公布。如神部功德箱于2005年6月15日(農歷)公布了一組捐款數字:共得捐款379.2元。神部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公布捐款,這也就保證了宗族文化活動的持續性。所以,村民對神部組織的活動比較放心。

3.共同的信仰支撐

無論是民主選舉的集體領導機制還是開展活動的陽光機制都基于村民對祖宗神靈的共同信仰。他們在心中已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祖宗神靈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干壞事都會受到神的懲罰。祖宗神靈的潛在威力使村民不敢妄為,這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村民和負責人的行為。

(三)宗族文化復蘇的歷史性消解

然而,宗族文化活動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基于年輕人對祖宗神靈的信仰發生動搖,那些神靈的威力和影響在他們身上正在淡化和消失。年輕人對菩薩的信仰提出質疑。當對“神會保佑你嗎?”展開辯論時,一位老婦人說,神會保佑的,要不還有那么多人進廟求菩薩,電視上不是經常看到有人到廟里求神拜佛嗎?一經常外出打工的小伙子則反駁說,你說神會保佑人,那為什么神部的首位負責人會得癌癥?按理說,他是最虔誠的,早晚都去祠堂祭拜,菩薩們應盡力保護他的健康才是。另外還有村里一老奶奶也經常去祠堂祈禱,那為什么還會在祠堂拐角的地方摔壞了腳,臥床三個月不起呢?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些鄉村還會重新出現宗族文化活躍的現象,他們正在仿效已經有聲有色開展宗族文化活動的村莊。

[參考文獻]

[1]張善斌.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傳統宗族文化與農村社會發展[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2.

[2]肖唐鏢、幸珍寧.江西農村宗族情況考察[J].社會學研究,1997.

[3]劉小京.略析當代浙南宗族械斗[J].社會學研究,1993.

[4]錢杭、謝維楊.傳統與轉型:江西泰和農村宗族形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