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4 03:56:54
導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JX小學教學點
海南省政府2001年9月發文《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開展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督導檢查活動的通知》,自此開始了在海南省的教學點改革。截止2012年有將近1400個農村教學點,在校學生近兩萬人。海南萬寧市在2005年后也開始對各偏遠地區進行布局規劃,到目前為止萬寧農村地區的教學點就46所,每所教學點的學生不足100人,少至10多人。平均教師6~7名,多至14人,少至三人。JX小學位于萬寧市LJ鎮JX村,JX村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與臨近的陵水縣隔山相望;村民以黎族為主,只有一戶苗族,該村只有一條從村頭直通村尾的鄉村公路。JX小學建于1953年,占地面積24292平方米。2010年撤并小學四、五、六年級到萬寧市思源實驗學校。目前小學部有一、二、三三個年級,各一個班,共有學生99人,學生都來自JX村,基本以黎族為主2013年春季開設附屬幼兒園:有小、中、大各一個班,共有幼兒80人。該小學共有10名教師,小學部6名,其中只有一名屬于正規師范學校畢業,平均年齡50歲以上。幼兒園部4名,其中4名沒有編制。在硬件方面,有教學樓一棟,教室里教學設備陳舊,沒有電腦、投影儀、電視機等現代教學設備;沒有專門的籃球場、田徑場。足球、排球、跳繩等體育設備奇缺;有五間教職工宿舍,人均0.5間。JX小學時在海南教學點中典型的少數民族農村教學點。
二、JX小學教學點折射出來的
海南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現狀
(一)以民族特色為主的農村教學模式
海南省共有少數民族38個,全省18個市縣中有9個少數民族聚居市縣和4個雜居市縣,世居少數民族主要是黎族、苗族、回族,他們大多聚居在海南島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縣和三亞市。海南省多年的“撤校并點”農村義務教育改革模式使得現存的多數教學點都存在在這些少數民族偏遠山區,能留下來的教師也往往以會講本地語言為主。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教學模式成為我省農村教學點的重要特征。這表現在:本民族或多民族的文化氛圍,教學手段、模式、理念等缺乏現代特征;農村教學中的放任式教學觀念存在。這些模式的存在有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如黎族傳統體育中的合理性和黎族傳統織錦技術的教學,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也只能發現少數具有天賦的學生。然而少數民族氛圍較為濃厚的農村教學模式不利于我省農村教學點的發展。
(二)教育政策的某種歧視性導致“硬件”投入得不到真正的落實
自2001年5月頒布《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后,海南省教育行政部門在農村基礎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農村基礎教育“硬件”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落后地區的教學點并沒有得到同等的改善。《海南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民族教育手段現代化進程。……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計算機教育和多媒體教學設備配置,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步代。”,并專門制定了《2011年海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設備配備標準需求參考表》給與地方政府參照執行。從“參考表”中可以看到:該表涉及的包括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設備幾個方面。然而:1.計算機教室和多功能媒體設備在很多教學點都沒有資格配置。由于教學點是一、二、三年級,學生總人數一般不超過100名左右,大多數學校很難平行班很難超過3個,這導致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設備基本與多數教學點“無緣”。2.滿足配置條件的仍然配置不起來。表中所示的參考標準規定平行班1~2個配備多媒體教室一間,電子閱覽室一間,其中計算機四臺。這樣的標準在任何一個教學點都應該能配置的。但在對JX小學的調研中,這也是個空白。在筆者調研的教學點,一棟兩層教學樓是希望工程資助下建成的,但陳舊的教學設備和較差的教學質量輸出和洋氣大方的教學樓卻顯得格格不入。
(三)教學點“軟件”方面的改革效果不佳
自《決定》頒布以后,海南省教育部門馬上起草了《海南省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意見》,并根據各市縣的具體情況對農村教學點的建設給予了專門說明。省教工委和省教育廳在2013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實現所有教學點優質數字教育教學資源全覆蓋及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調研中,發現教學點教學軟件資源也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JX小學教學點共有10名教師,半數教師來自本地,常以本地化(萬寧話)開展教學。小學部6名教師受教育水平不高,其中5名高中畢業,屬“頂班”出身的,只有校長是正規師范院校畢業。教師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屬“一張嘴,一支筆”的傳統教學模式。6名教師除了要教本專業外,還要教體育、音樂、美術等文化素質課,負擔很大。訪談中,JX教學點負責人談到:一個教學點往往只有一個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甚至有的教學點還沒有這樣的教師,教學點對經過系統訓練的正規高等師范畢業的教師可以說是求賢若渴。
(四)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工資待遇穩定增長
海南省從2004年底起,對全省18個市縣城鄉教師工資實行統一標準發放。2007年省政府出臺《海南省提高義務教育中小學教師崗位績效津貼暫行辦法》,從2007年1月起,將義務教育中小學教師崗位績效津貼提高到人均月150元;2008年提高到人均月300元,從2009年1月1日起,教師績效工資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拉平了學校教師與公務員收入水平的差距。海南省教育廳在2013年關于《報送農村教師特殊津補貼項目有關情況的通知》中對教學點的進行了專門的補貼,并且教學點補貼標準明顯高于村小和中心小學。此外,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還有民族地區、偏遠地區補貼,但這僅限于有編制的教師。
(五)社會關注度不夠,教育意識薄弱
JX村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小村莊,一條小馬路走到盡頭的山村里的學校是很難引起外人注意的,缺乏社會關注的教學就給教學點的資金等各方面資源的獲得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的存在面臨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快速發展的國際社會趨勢,帶來國際化的標準,一方面是停留在少數民族大山里的復合式教學模式。國際旅游島建設人才是關鍵,這無疑也成為了國際旅游島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在問卷中29.1%的家長僅僅希望自己小孩最多初中畢業就可以了。還存有一些父母覺得只要盡到一種國家九年義務教育附給他們的義務責任,小孩讀到幾年級不愛讀了,回來也隨便。
三、關愛農村教學點,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快速發展
政府主導下的“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是改善我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點的根本原則和思路。教育公平強調的“不僅要在一種形式的意義上開放,而且應使所有人都有一平等的機會達到它們”①堅持這一原則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顯得極其重要。這有利于更好的協調城鄉之間、農村教學點和各中心學校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學點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是改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點的主體,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更要以實質平等作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出發點。
(一)充分認識教學點在我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點是海南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生力軍。教學點不僅僅是有助于解決偏遠地區孩子上學遠上學難、降低農村地區家庭教育成本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國家義務教育的實現,防止因上學遠上學難問題導致輟學現象的產生,避免發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現象。相關研究表明,教學點作為小型學校往往能借助其靈活多變的課程和教學方式而輸出較高質量的課程。教學點在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中將長期存在。很多地區在對教學點的相關政策當中都沒有給予教學點以優先性的考慮,甚至有相當的歧視性的意識或政策,這就要求各界人士提高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點存在價值的充分認識,理解教學點在國際化背景下的多民族族際關系中的重要意義。
(二)完善投資體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教學點的教學費用都是按照人數多少進行分配的。農村教學點正常的運行經費主要是依靠上級政府下撥的公用經費,各教學區教育主管單位往往是中心學校。因此,該經費又由中心學校統一管理并按照各小學,農村教學點的學生人數進行再次分配。經費的層層管理導致經費的使用總是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從筆者調研的茄新小學得知,由于所有教學點的經費都由中心學校統一掌握,而中心學校的經費本身也短缺,中心學校對上級下撥的經費有配置權。在經費的使用過程,中心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情況支配一些他們本校需要的教學設備,這種由上而下的分配模式無形中也會對農村教學點的發展上起到了阻礙的影響。如在教育相關部門成立一個專門管理農村教學點的機構,并按國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和我省“關于提高村小學和教學點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的要求去管理農村教學點,有關的教學經費要在第一時間充分地利用在農村教學點上。
(三)促進教師流動,合理配置教學點師資
影響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問題的焦點在“教師”方面。在筆者調研的教學點,由于“撤銷并點”,多數優秀教師都去了中心校。該校負責人對筆者說得最多的就是:“你們這批支教調研的留在這里最最好了”。教學點的師資力量亟需得到改善。這就需要促進教師流動,合理配置教學點師資。首先,根據客觀因素適當放寬農村教學點教師的編制標準,合理調整各科課程,由相應專業的老師負責,保證不會出現嚴重的缺教師現象;其次,應該定期多開展一些針對農村教學點教師的培訓,并定期考核培訓的效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教學點教師工資績效進行嚴格的管理評定。第三,多鼓勵優秀教師到偏遠的農村教學點任教,并對到農村教學點任教的優秀教師給予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如崗位補貼、職稱晉升的優先權。第四,充分利用志愿者這個平臺,比如通過“走教”“支教”“帶教”等方式,來緩解教師暫時性的短缺,促進教師流動,合理配置師資力量。
(四)建立高校對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長期幫扶機制
高校擁有優秀師資、先進教學設備、教學理念等優勢,高校更應當充分發揮其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用。(1)設立資金項目,以“國培計劃”為主導,以校際長期幫扶機制為內容開展對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的長期幫扶。從2010年開展的國培計劃已經有對海南省偏遠地區教學點教師的培訓,但名額與眾多的農村教學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需要培訓和幫扶的對象也是難以面面俱到,這就需要發揮民族地區高校的服務地方的重要職能。(2)開辟資金渠道,開展寒暑假支教服務活動。高校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教服務活動不僅能給教學點帶來新鮮的信息,也能為大學生提供磨練心智、鍛煉能力的機會,培養在校學生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和奉獻精神。(3)建立高校教師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教師的溝通機制。這既可以給經費的支持,也可以給職稱評定優先權的鼓勵。此外,這種幫扶機制還應當以網絡等平臺作為載體。
(五)以《海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為契機,大力改善教學點生存環境及教學效果
《規劃》提出,未來鄉村空間重構的方向是:依托現狀條件較好、人口規模較大、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集鎮和中心村,集約建設新農村中心居民點,使其成為農村地區的主要聚落形式,同時保留和適度發展具有鮮明特色和區域代表性的村莊,從而形成以小城鎮、中心居民點和特色村莊為主體的鄉村居民點體系。這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建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按規模經濟理論,在既定的市場條件下,生產規模擴大,可以導致最低平均成本的下降。這就需要改變農村教學點分散、師生人員少、收入效益低、教育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的局面。在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見著總體規劃下,“小城鎮、中心居民點和特色村莊為主體的鄉村居民體系”的構想能解決教學點存在的地理位置和公共資源投入的瓶頸問題。
四、結語
海南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學點具有的民族性、草根性和教學點的不完整性決定著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對它們的關注一刻也不能含糊。海南廣大少數民族地區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中堅力量。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將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教學點的建設提供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契機。
作者:趙凱楊偉麗工作單位:瓊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農村服務論文
- 下一篇:教師信息素養下的農村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