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畢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0:12: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貿易畢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框架畢業論文
“擴大”:開放傳統經濟
在殖民地時期,擁有大量土地的農民經濟對國際貿易是“開放”的,這一時期擴大出口的“剩余產品出路”階段是擴大過程的最初例子。1960年代以來,在像韓國和臺灣這樣的東亞經濟中,最初因人口對土地的沉重壓力而開始的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出口的顯著擴大和相應的經濟高增長率,是國內制度框架深化的一個同樣明顯的例子。在這兩個例子中,僅根據按照比較優勢而進行的一種較為有效的特定資源的配置還不能充分解釋擴大出口率和經濟增長率的問題。我們必須尋找增長的某些“殘留”原因。
農民擴大出口的剩余產品出路過程是因引進有效的現代管理和政府幫助改善運輸通訊設施而發生的。由于這一有利的經濟環境,農民生產者就響應市場的刺激并通過在未開墾的荒地上擴大種植面積,采用傳統的農業方法來擴大出口生產。殘余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未開墾的土地和在生存農業中未被雇傭的勞動力。相比之下,在經歷了沉重的人口壓力的東亞經濟中,殘余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農業和制造業資源生產率的迅速增長,這種增長是通過國內制度框架的深化和農民與分散在農村地區的小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的加強而帶來的。
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制度框架的擴大是迅速但不平衡的。市場體制在外貿部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口公司通過一系列中間商接觸到農民出口商,而且當地市場的農產品也因共享運輸和市場設施而受益。但是,在傳統部門與包括進出口公司和其他大企業及商業銀行的現代部門之間仍然存在著二元性。
這種二元性表現在這兩個部門之間的價格差異上,它反映了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市場和傳輸體制。這一點在國內資本市場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傳統部門的小借貸者只能在“無組織”的市場內從當地放貸者那里借到錢,利息高出現代銀行通行利率很多。原因是信息不全、借錢給小借貸者的高風險以及當地信貸中間商這一職業階層的緩慢增長,這些中間商具有從銀行借錢所需要的信貸信譽,非常熟悉將貸款用于生產的當地傳統部門的條件。
大戰略與傳統部門的抑制
國際貿易進展畢業論文
一、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進展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和核心是比較利益理論和要素稟賦學說。按照比較利益理論,各國應致力于生產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交換中換取其相對劣勢的產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稟賦學說,各國應出口那些使用本國非密集要素的產品。因此根據傳統理論,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很大,兩者之間的產業間貿易應該占據世界貿易的主導地位。
而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超過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制成品內部的貿易比重上升,初級產品的貿易下降;發達國家之間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額越來越大。這些現象都與傳統貿易理論相悖。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及政策主張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二是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
1.利潤轉移理論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拓展畢業論文
一、國際貿易學科研究范圍狹窄,不能適應學科和外經貿實際發展的需要
現今的國際貿易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調整學科專業確定的,屬于應用經濟學,在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它同其它9個二級學科同屬應用經濟學,在國際貿易學(020206)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人員、知識產權交換及國際間的經貿合作,這些比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更為重要的內容沒有包括在內。在業務范圍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與管理,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組織”。從當今學科發展的實踐來看,它注重了理論與政策,貿易的實務,沒有指出國際經濟合作這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領域,業務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學位專業課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跨國公司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碩士學位專業課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經營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這些指定,一是籠統,二是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金融、國際經貿法規等類重要課程沒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關學科中,僅列出了“金融學和世界經濟學”。而與之關系極密切的國際經濟法、企業管理、國際關系等沒有提及,比起其他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來相關學科很單純。
在以上學科研究范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范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局限于以上給出的范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范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志,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里,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ff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于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說,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后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系,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系,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于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于無形貿易,如旅游、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于其他政府部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范圍是很寬泛的。
國際貿易理論畢業論文
國際貿易理論在于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國際貿易理論也在不斷發展。二戰后,國際貿易表現出新的特點與格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或不能全部解釋這些現象,新貿易理論因此得以涌現發展。本文對新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主要內容、特征等作了簡要介紹。
一、戰后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
戰后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國際貿易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比重迅速上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部分;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工業國傳統的“出口制成品,進口初級產品”的貿易形勢逐漸變化,出現了大量的同一產業內既有出口又有進口的產業內貿易;跨國公司空前發展,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成為工業國總貿易量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針對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反思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是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核心內容,以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基礎,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以比較優勢為基礎進行自由貿易,可以實現貿易雙方的利益雙贏。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釋產業間貿易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與貿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新變化,必然會引起對傳統貿易理論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傳統貿易理論是以國家之間的差異和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解釋貿易,強調國家間的相似性與貿易量之間的反向關系,即國家間差異越大,產生貿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貿易更多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顯然不能解釋二戰后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事實。其次,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國應當按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進行生產與貿易,即所交換的應當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產品,應當是產業間的貿易。然而,實際的貿易構成中卻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產業內的雙向貿易,即產業內貿易。此外,當人們將注意力轉向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內貿易時,就會進一步發現傳統理論的不適應性,期望有一種考慮了公司行為的貿易理論。
一體化影響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一體化改變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格局,同時,從多方面推動了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管理貿易理論等的提出都與之密切相關。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擴大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范圍;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的融合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一、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實際上是同一企業面臨的不同選擇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主體——跨國公司既是一體化的主要體現方式,生產國際一體化的載體,又是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隨著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快和明朗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實際上是同一企業面臨的不同選擇,出口或到東道國建立生產基地所應考慮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國際直接投資理論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戰前的國際貿易理論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認定只有貿易才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的最明智的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則不被考慮,因此,早期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不是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框架內衍生出來,其創始人海默在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前提下,提出壟斷優勢理論,說明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和利益分配,這一前提與戰前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前提完全不同。
被一些西方學者譽為“跨國公司理論之父”的海默在1960年開創性地將傳統產業組織理論應用于分析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出了壟斷優勢理論,海默發現:知識密集型產業最容易產生對外直接投資,追求高利潤率并非是其惟一的目標。他主張從不完全競爭及市場不完善的角度出發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認為不僅國際市場,而且國內市場都是不完全的,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正是市場不完全性的產物。市場不完全性在商品市場表現為商品特異性、商標、特殊的市場技能或價格聯盟等形式;在要素市場表現為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資本市場上的便利以及受專利制度保護的技術方面的差異等,市場的不完全性還表現在規模經濟以及不同國家在關稅、稅收、利率、匯率上的差異等方面。市場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少數企業擁有壟斷優勢,正是這些壟斷優勢的存在,使得部分企業可以跨越國界,克服跨國經營中增加的額外成本,在東道國與當地企業展開強有力的競爭。跨國公司具有的壟斷優勢,是跨國公司確保其跨國生產有利可圖的條件,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出發點。
從新要素論開始,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走向融合,新要素論對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進行了擴展,特別強調“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在分析中,這一理論開始關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的關系。強調人力資本的理論認為,人力資本與貿易、許可證和國際投資有著密切的關系,國際投資實際包括人力資本在各國間的轉移,而貿易可能是建立在技能密集型(人力資本)基礎上的產品出口,許可證的轉移也往往產生于某國人力資本的優勢;強調自然資源的理論認為,自然資源稟賦除了解釋國際貿易以外,還可以解釋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尤其是企業為了獲得原材料的供給而進行的向后垂直一體化國際投資,但新要素論仍然假定各國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各國之間則不存在生產要素的自由移動。
國際貿易尋租畢業論文
一、國際貿易學者的DUP活動定義
1.DUP活動的定義。本世紀70年代,許多國際貿易學家進入對尋租的研究領域,極大地拓寬與豐富了尋租理論的學術空間。對國際貿易中尋租活動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成為當時經濟學分析的屈指可數的前沿研究課題之一。
盡管有眾多國際貿易學家對國際貿易領域的尋租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但只有巴格沃蒂等少數學者系統地給出了此領域中的尋租定義—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Activities,簡稱DUP活動):“這種活動帶來的利潤(收入)是直接非生產性的亦即這種活動能產生貨幣收入,但是這種活動既不會直接產生傳統效用函數中包含的商品或勞務,也不會直接產生傳統效用函數中包含的中間商品或勞務”(Bhagwati,1982)。
巴格沃蒂等人的DUP活動定義強調,這些活動盡管對個人是有利的,但對全社會來說卻是有害的。這一方面造成了經濟資源的耗費,另一方面使其結果的社會產出為零,因此它們導致對經濟可供量的收縮。
2.DUP活動與尋租活動的概念比較。公共選擇學派學者對尋租一詞的定義,集中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尋租一詞用來描述這樣一種制度背景中的經濟行為,在那里,追求滿足私利的個人竭力使價值最大化造成了社會浪費而不是社會剩余”(Buchanan,1980)。
國際貿易協調運行畢業論文
國際貿易協調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本質上是國家經濟調控的國際化。戰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國際競爭也日趨激列。競爭必然引起矛盾和經濟摩擦,世界各國為了緩和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國際協調手段。本文就目前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討。
一、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客觀基礎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是世界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機構為維持世界貿易的正常運行,對國際貿易活動進行聯合干預、管理和調節,以及相互調整、相互適應的方式及其起作用的過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實質是國際經濟領域競爭和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因此,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有其客觀基礎的。
首先,世界經濟是開放經濟。所謂開放既是一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聯系及相互依賴的程度,也是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溶為有機整全的發展過程。世界經濟最基本的特征是開放性,有了開放經濟才有世界經濟。正是世界經濟的開放性這一特點,決定了開放的國民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必然性。因為開放經濟間相互聯系的條件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開放的條件變了,國際協調就不可避免,相互開放本身就意味著需要相互適應、相互調整。因此,開放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前提,而協調是為了使開放進一步順利和健康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進程,就是國際經濟協調的過程。
其次,世界經濟是市場經濟。各國經濟不管其宏觀管理模式如何,分配體制怎樣,對于世界經濟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產者。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在于商品生產者在市場上為實現其商品的交換價值所展開的競爭。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商品生產者作為獨立的經濟單位或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實現的商品的國際交換價值,他們之間的競爭往往要超過國內市場上的競爭。但是,對世界市場和競爭行為的規范無法象一國國內那樣依靠強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來確立,而只能通過國際經濟協調來實現。當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所引起的矛盾尖銳化、激烈化,以至影響世界市場的正常運行時,國際經濟協調就不可避免。伴隨著國際市場商品競爭的日益加劇,協調就越來越經常和重要,可以說國際經濟協調是與世界經濟的市場深化相聯系的。
第三,世界經濟是一個聯系緊密的生產體系。一方面,國際分工的存在和擴大,使所有國家的生產愈來愈專業化,各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賴于他國的生產,同時也滿足他國的需要,世界生產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國際分工的參與者被特定的經濟制度和國界所阻隔,但所有的參與者之間已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產關系,即參與國際分工的企業不僅必須遵守自己國家的規則,而且還必須遵守其他主權國家的規則。世界市場和生產體系與各國政府的管轄權是矛盾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的國家的自決能力,使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難以獨立地實施,政府決策的效應弱化,這就在客觀上需要進行國際經濟協調。從協調建立國際經濟行為規則,適應世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一角度而言,國際經濟協調本身就是世界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國際經濟協調的過程,也是世界經濟整體性不斷增強的過程。
公正理念下的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一、公正對國際貿易的重要意義
(一)公正是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基本依據
國際貿易要長遠的發展,必須依賴于體系化規則的保障,缺少規則規范的國際貿易,其經濟活動秩序必將失衡,呈現出不穩定的局面。然而,國際貿易作為社會長久的經濟活動方式,缺少規則的支撐與制約,人們的安全將會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導致其國際貿易合作失去相互的信任。公正作為制定合理有序的國際貿易規則,是其基本價值的理念源泉。缺少公正的規則體系做保障,國際貿易發展必將陷入一種畸形的狀態,最終導致崩潰瓦解。
(二)公正對提升生產效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正的機會平等原則與貢獻原則在激發人的潛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機會平等原則將先賦性等不公正的因素排除,使每個貿易參與者都處于一個相對平等的合作地位與公平的競爭環境,保證了每個貿易參與者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能力,以積極的投身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中。另外,公正的貢獻原則保障了每個貿易參與者能夠按照自己的貢獻付出的所燒,而獲取其應得的部分。很好的將每個貿易參與者的利益納入整個國際貿易經濟活動鏈條之中,充分地激發調動了每個貿易參與者的工作熱情。以上兩種原則的提出,為國際貿易良好的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道德支撐與保障,對于提升各國際貿易主體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國際貿易的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引導意義。
(三)公正是保障國際貿易健康發展,實現國際貿易安全運行的必要條件
國際貿易策略調整畢業論文
在全球經濟失衡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力總體上還不夠強,尚沒有力量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應該從自身平衡出發,主動對開放戰略中的外貿、外資、外匯、外交等對外經濟政策進行適時調整,以適應世界經濟變化的挑戰。
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和貿易政策,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水平和比較優勢在貿易上的真實反映。改革開放我們走過了20多年歷程,經濟發展的模式主要是模仿型經濟、粗放型經濟、生產主導型經濟,那時候我們缺資本、缺技術、缺人才、缺管理經驗、缺商業運營模式,不得不走這樣的道路。如果說我國過去主要是世界加工廠,將來主要應該是世界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區域;過去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低端,今后主要是向高端發展;過去在“微笑曲線”的底部,將來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在經濟增長方式上,過去我們注重的是流量、是銷售總額、是進出口總額,未來我們追求的是創造財富的存量和增量;過去我們注重的是GDP的總量,是經濟增長的速度,未來我們更注重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創造了多少利潤,創造了多少稅收,創造了多少就業,創造了多少研發能力,創造了多少技術專利,創造了多少知名品牌,特別是跨越國界的世界名牌。
中國1978年以來經歷了28年的改革,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我國經濟已經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轉向商品經濟,從封閉型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從總體上短缺經濟轉向總體上的過剩經濟,從供給約束型經濟轉向需求約束型經濟,從政府主導型經濟轉向微觀經濟自增長型經濟。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著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新的轉型,即從模仿型經濟轉向創造型經濟,從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循環型經濟,從生產主導型經濟轉向流通先導型經濟,從速度型經濟轉向和諧型經濟。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而是一種財富創造方式的轉變。認識這一點,主動地進行對外開放戰略包括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要推動我國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
這是戰略目標的轉變。我國現在是第三大貿易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68倍,年均增長16.8%。專家預測,在未來三年內,中國有可能超過德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我國貿易總量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不僅僅是位次的上移,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全球貿易格局、全球經濟格局乃至全球政治格局新的洗牌和調整。
我國雖然貿易總量迅速上升,但是國際競爭力還比較低,應該改變這種規模擴張、數量擴張和外延擴張的道路,改變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低下的被動格局。中國對外貿易已經走過的路程,一些代價是中國改革開放和鑒于中國國情必須要付的成本,但是現在到了轉型時期。對于已經獲得的國際市場份額,決不能輕易放棄或收縮,這是幾代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經過20多年艱苦努力形成的世界貿易格局,是來之不易的成就,一旦由于我們的政策舉措不當失去,再想重新獲得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力量下在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上,通過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和貿易政策的調整,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完成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強的轉變歷程。
國際貿易技術保護畢業論文
加入WTO最重要的一點是關稅的問題,關稅逐步下降,我們應該怎么應對。新一輪多邊談判又要開始了,除了關稅之外,還建立一個壁壘是可以的,很多國家盡可能的建立這種壁壘,建立這種技術性保護措施,但他的目的不僅僅是按照WTO的宗旨,更多的是為了他的貿易保護,這是我們講的新貿易保護主義,這是當前國際社會WTO這個大家庭中最敏感入WTO,大家都覺得好,就像一個人在爬一個房子,借助樓梯可以看到樓頂,樓頂風光也是最傷腦筋的一個問題。技術性保護措施這個問題像一個玻璃天花板效益,比如咱們要加好,可當他爬到一半,突然覺得頭頂被一個東西頂住了,原來這兒有個玻璃天花板,他在樓下是看不見的。當前國際社會的競爭,包括我們的貿易競爭以及其它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落腳點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由產品質量的好壞、高低,體現的是你的科學技術水平,科學技術里技術法規、標準,還有認證、認可檢驗制度,這幾點是做為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不可缺少的內在因素,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情況,世界上各個國家對這個問題都很重視。
從好的方面講國際慣例,它對全球生產力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各個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各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不同的國情是有差異的,各個國家之間利益的不協調,所以,國際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技術的法規、標準,認證認可與檢驗制度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甚至國與國之間有沖突,由于這幾個原因,所以,這些技術法規、標準、認證認可制度為新貿易保護主義找到了一條途徑、一種手段。根據有關的研究,70年代,在國際貿易非關稅壁壘中,有30%是由于技術性因素造成的,進入90年代后,指標升得更高,中國在這種國際競爭中,總體來看是處于一種不利地位的,我們科學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對國際慣例,對國際通行的做法的認識,了解程度等等多方面來看,我們處于一種不利地位,這個不利地位使我們加入WTO后,在貿易中,經濟發展中,我們可能會受到影響,我們要盡力改善這種狀況,但這個目標還具有一種長期性,不是很簡單,我們現在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要分析體制上的不足,找到一些有效的手段和對策,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國際上的挑戰。
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是指一國在對本國市場上流通商品進行管理時,由于其技術法規,技術標準,以及為證明商品和企業符合法規和標準的要求而建立的合格的評定程序及認證、認可制度、檢驗制度等與其它國家不一致所形成的影響,自由貿易的壁壘。壁壘從一個方面講它也有正當的,WTO專門有一個關于貿易壁壘的協議,在這個協議中,明確的界定了什么樣的壁壘,什么樣的技術措施是正當的,什么樣的是不正當的,一般而言,凡國際公認的有正當動機,而采取的有關政策和措施,不論其施行者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將對其國內發展和國際貿易發揮積極作用,這是正當的壁壘。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個政策和措施還可以承擔維護其國內社會經濟穩定,營造必要的發展的空間,這樣的一種任務,在這方面,國際上已達成共識,并成為世貿組織宗旨之一,這種技術性壁壘是正當的。如果不是出于正當動機,出于實現貿易保護的目的,以正當動機為名,故意曲解其實質,以進行貿易保護,甚至限制特定的國家,比如:中美貿易它針對一個特定的國家商品進出口而采取的有關正當措施,這都可以稱為貿易技術壁壘,由于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科技的領先地位主導國際標準,這使他們都保持了在世界上的壟斷、統治地位。他造成的世界經濟格局往往犧牲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造成了一種世界格局的非均衡特征。實際上,現在,貿易壁壘的主要實行者是發達國家,貿易技術性保護內涵也在不斷的擴展,傳統觀點認為它主要是與貨物有關的標準和法規、衛生檢疫規定以及商品包裝等,現在普遍認為,它包括一切對進出口產品限制作用的標準、法規認證認可檢驗制度,涵蓋了商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包裝、運輸、環保等方面,技術保護措施已恰似商品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方面,還延續到金融信息等產業。
當代國際貿易基本特征表現在傳統貿易方式與國際經濟合作方式日益融合上,全球化市場正在逐步形成,技術因素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政府應該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國際貿易整體上遂步趨向自由化。由于發展水平的差異,由于利益的相互中突,貿易保護的政策和實踐,事實上始終沒有消失,貿易保護的形式已從關稅措施為主發展到以非關稅措施為主,這也是我們區分新舊貿易主義的根本牲,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出現雙向發展的格局,一方面隨著關稅水平的降低,關稅壁壘逐步在排除,另一方面,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強化,其技術性保護措施也占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技術性保護措施地位之所以要加強的直接原因,一個是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不平衡、發達國家憑著他競爭的優勢,比如技術水平使發展中國家出口受到嚴重的限制,另外一方面,在技術性保護措施成為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武器之后,WTO協議某些例外規定,給技術性保護措施濫用提供了法律借口,也使它成為一種事實上的壁壘,我國應對這個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首先我們應順應國際潮流,加入WTO后,我們應取消許可證制度,進出數量限制等等,中美農業談判里有一個承諾,這個承諾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另外一方面,要研究,要面對,應對這個問題,我們的傳統產業現在增長乏力的情況,計算機、電子、通訊等新技術增長比較迅速,它主要要替代傳統產業,成為我國吸引外資的主導產業,這些產業要出去,它面對的技術性壁壘很強大。從我國目前現狀看,成功的案例,比如:海爾冰箱,冰箱出口遇到阻力出不去,國外對氟的指標限制很嚴,我們國內冰箱出不去,海爾馬上從國外引起最先進的技術生產設備,不僅氟的指標達到你們要求的水平甚至還低,不僅沖破,還領先了這個標準,我們必須讀懂它,總之,我們的應付措施很重要。
技術性壁壘的主要內容:
1、技術法規。
- 上一篇:貿易論文范文
- 下一篇:國際經濟貿易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