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進展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3:10:00

導語:國際貿易進展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進展畢業論文

一、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進展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和核心是比較利益理論和要素稟賦學說。按照比較利益理論,各國應致力于生產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交換中換取其相對劣勢的產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稟賦學說,各國應出口那些使用本國非密集要素的產品。因此根據傳統理論,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很大,兩者之間的產業間貿易應該占據世界貿易的主導地位。

而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超過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制成品內部的貿易比重上升,初級產品的貿易下降;發達國家之間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額越來越大。這些現象都與傳統貿易理論相悖。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及政策主張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二是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

1.利潤轉移理論

與傳統貿易理論主張自由貿易、實現“雙贏”不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提出了把壟斷利潤從外國轉移到國內、“損人利己”的利潤轉移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揭示了利潤轉移的三種類型:(1)用關稅來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2)用出口補貼為本國寡頭廠商爭奪市場份額。(3)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

2.外部經濟理論

外部經濟是指廠商(個人、社會)從某種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獲得的有利影響,而受益者原則上不必為此付費。某些產業或廠商能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出口的擴張,但由于這些外部經濟不能完全被廠商所占有,這些廠商可能不愿意投入資金用于研究和開發。如果政府能對這些產業或廠商給予適當的保護和扶持,則能促進這些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能力,獲得長遠的戰略利益。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最重要的政策主張是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即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通過關稅、出口補貼和進口保護等獎出限入措施,對現在的或潛在的戰略性產業(部門、企業)進行支持和資助,增強其競爭能力,謀取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之類的額外收益,并借機掠奪他國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最終實現增加本國福利的目的。

(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及政策主張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與傳統理論所描述的各國能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并都能獲益的模式與現實相距甚遠。認為一國興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又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要靠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

從宏觀層面來說,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還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和知識資源。又可以分為基本要素(自然資源、非熟練勞動力等)和高級要素(高科技、熟練勞動力等)。但比較起來,高級要素更有價值,如果一國基本要素不足,但高級要素在世界上具有優勢,這個國家仍可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2)國內需求。國內需求大,有利于企業迅速達到規模經濟。而且如果國內消費者善于挑剔,就會迫使企業不斷努力,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服務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3)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指為主導產業提供投入的國內產業。國內具有發達的、完善的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它們在高級生產要素方面投資的好處將逐步擴溢到主導產業中,本行業就能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從而建立自己的優勢。

(4)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企業的競爭能力與企業管理體制密切相關,而良好的企業管理體制的選擇,不僅與企業的內部條件和所處的產業性質有關,而且取決于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強大的本國競爭對手是企業競爭優勢產生并得以長期保持的最強有力的刺激,同時也迫使企業到國外市場去開拓。

除了上面這四個基本因素外,機遇和政府的作用也被認為對形成國家競爭優勢起著輔助作用。

認為一國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此階段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國在生產要素上擁有的優勢,即是否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第二階段是投資推動階段,此階段主要取決于資本要素,大量投資可以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和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第三階段是創新推動階段,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研究和開發。第四階段是財富推動階段。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具有重要的政策價值。它明確闡述了國家競爭優勢的確切內涵,使我們認識到國家競爭優勢形成的基礎在于主導產業優勢的建立,而產業優勢的建立又在于不斷進取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它還重視各國生產力的動態變化,強調了主觀努力在贏得優勢地位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過度強調了企業和市場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它認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為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而實際上,國家競爭優勢的四個主要因素,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可能要經歷很長的時期才能孕育成熟。例如生產要素中的高級要素的培育,僅靠企業自己是難以完成的,這樣就會導致原來處于劣勢的國家永遠處于劣勢,原來處于優勢的國家永遠處于優勢;就國內需求而言,如果國內市場得不到適當保護,國內企業沒有能力與國外企業競爭,更不可能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就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而言,也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來促進其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主導產業的發展。

二、新貿易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的啟示

1.一國興衰的根本在于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在于國家的競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是不同的概念,但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意味著具有競爭優勢。

長期以來,國際分工按照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稟賦差異形成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發展中國家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目前的貿易結構基本上也是這樣。但是從動態的角度看,各國的比較優勢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結構是不能長期化的,如一味地單純以自己的資源和成本優勢來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勢必會陷入“比較利益陷阱”。

我國這種貿易結構還存在如下問題:(1)面對發達國家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勞動密集型產品并不具有競爭優勢;(2)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收入,會由于進口技術密集型產品和投資品而漏出一部分到國外,大大削弱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3)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有其脆弱性,優勢容易喪失。這樣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雙重夾擊中可能陷入既喪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又沒有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確立優勢的境地。所以,我國不能滿足于按簡單的比較優勢原則確立自己的外貿戰略,而要把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

2.國家競爭優勢要以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為基礎,應大力發展高科技、優化產業結構。創造產業的競爭優勢,首先需要用科技對原有的比較優勢產業進行改造,使其具有競爭優勢,但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成為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領頭產業;其次是發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產業,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帶動全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獲得國家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國的對外貿易,不管是實施出口替代戰略,還是進口替代戰略,都始終要把提高產業結構水平做為重點。

3.要重視國內市場。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形成企業的規模經濟,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可以緩沖出口不利時的風險,也可以容納下大量進口商品以免國內產業受到毀滅性的沖擊。對國內市場的適度保護有利于培育本國戰略產業的競爭能力。我國的外貿發展必須以努力保護而非損壞國內市場為代價,即在努力擴大出口的同時,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國內市場進行適度保護。

4.要重視規模經濟的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國際競爭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以培養和獲得:資源稟賦競爭力、規模競爭力、資本競爭力和技術競爭力。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可以增強國際競爭的能力,但目前我國多數企業規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這削弱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使國際競爭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國外貿企業的規模經濟迫在眉睫。

5.重視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創造出新的比較優勢。國家對主導產業的支持,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提高,有利于培育產業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保護國內市場,促進外部經濟產業的發展,重視對高級要素的培育,有利于盡快獲得強大的國際競爭能力。

三、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1.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我國應在原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自已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來源于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是產業的競爭優勢,要在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必須致力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規模。

第一,擴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資本和技術投入,提高其知識、技術密集度。第二,在市場選擇上,國家要通過技術引進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徑有重點地培植一批技術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產業部門,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第三,通過兼并和聯合等方式,擴大我國外貿企業的規模、節約成本、形成規模經濟,走規模經營之路。第四,對外資進入我國要逐步提高技術含量的壁壘,鼓勵高技術產業進入我國。

2,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結合,培育優勢產業

出口導向工業的發展對我國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并對外向性產業結構轉換以及經濟增長的推動具有積極效應。我國的大國經濟特點,使我國不能過度依賴出口替代,而要同時重視進口替代,不過進口替代也是為了培養出口替代的能力。所以,我國應實行出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二者缺一不可。

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目標是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國際競爭力,其立足點是培植優勢產業。具體而言:(1)實行進口替代的產業部門一般應是關鍵的幼稚產業部門,并對其保護的期限有明確的規定,促使其發展成熟,具備出口替代的能力。(2)通過利用外資,同外商合資、合作或獨資發展現代創造的產業部門,有效地實現進口替代與出口替代的結合。(3)國家應選準戰略產業,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對其加以強有力的扶持和保護。

3.適度貿易保護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缺乏國際競爭優勢,客觀上要求實行適度貿易保護。但是貿易保護要在國際貿易慣例和規則下靈活運用,避免引起別國的報復。在加入WTO以后,要重視利用對發展中成員國的一些優惠條款,盡快使被保護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規模經濟,提高競爭力。

保護不是無限制的保護,而是一定范圍的保護,一定程度的保護和一定時期的保護。即只對那些具有發展前途而目前尚不成熟的少數產品如汽車、電子計算機等進行保護;度的設置以其免受國外產品的強大攻擊和圍困而又能充分感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從而激發其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的動力為準則,逐漸通過自身努力培育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最后作到成熟一個開放一個,將國際交流和國際經濟合作推向一個新高度。

貿易保護的手段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類。過高的關稅壁壘的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保護關稅日益受到限制,所以要靈活運用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政府采購和技術壁壘等非關稅壁壘手段來對國內產業進行適度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