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收藏品投資會計問題研究
時間:2022-06-21 09:28:25
導語:企業收藏品投資會計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收藏品市場已成為繼證券和房地產投資之后的第三大企業投資領域。然而,現行的會計核算體系在與這一新興投資業務對接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錯位,并導致了嚴重經濟后果的產生。本文基于收藏品特殊性質的經濟學分析,揭示我國企業收藏品投資會計實務面臨的困境、成因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后果,并提出相關的治理對策。本文對企業收藏品投資中存在的操縱會計盈余、逃避稅收監管等問題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收藏品投資;會計核算;經濟后果
一、引言
收藏品是不能進行再次創作、重復制造或發行且具有潛在價值增值功能的稀缺商品(馬健,2007,2008,2010)。收藏品投資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在北宋時期、明朝晚期、康乾盛世以及民國初期出現全國范圍內的收藏熱。近四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收藏品投資已經成為繼證券和房地產投資之后的第三大投資熱點(馬健,2010)。在收藏品行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已代替個人成為收藏品市場的投資主體(李振,2016;徐磊,2017;黃雋等,2017)。據《中國機構收藏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12年國內企業投入藝術品市場的資金高達450億元左右(李振,2016)。目前,包括萬達、恒大、騰訊、保利、今典、中凱、天地、金輪、阿里巴巴在內的眾多大型企業集團均已開展收藏品投資業務。與其他投資業務相比,收藏品投資往往金額巨大,單筆投資金額動輒千萬元,如恒大集團在2010年以1120萬元的天價買下嶺南派畫家周彥生的代表作《春風含笑》,騰訊集團以1700萬元拍下徐悲鴻的《四馬圖》,2013年11月,萬達集團以1.72億元買下畢加索的名畫《兩個小孩》,廣匯集團以2.668億元拍得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等等。許多企業還成立機構專門負責收藏品投資業務的運營。表1列示了我國部分企業集團收藏品的投資情況。然而,企業收藏品投資業務的興起對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兼具投資品和藝術品的雙重特征、不具有供給彈性、價值決定因素特殊、估值困難、流動性差、贗品多等特征使收藏品投資業務在經濟利益實現和風險承擔方面極具特殊性。雖然現有會計法規對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長期股權等投資業務的會計核算方法和信息披露進行了規范,但這些方法均難以公允地反映收藏品投資業務的經濟實質和風險特征。由于會計法規缺乏針對性,企業收藏品投資會計核算的隨意性很大,甚至成為企業操縱盈余、逃避稅收的不法手段。要改變目前的混亂局面,就必須要對收藏品投資業務相關的會計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但目前有關文獻較為缺乏,僅有少量文獻涉及企業投資性收藏品的會計處理問題(沈小平,房振武,2008;梁紅霞,2010;蔣勝文,胡玉蓮,2011;李振,2016),這些有限的文獻雖然對投資收藏品的確認、計量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但由于忽視了收藏品投資業務在經濟利益流入和風險承擔方面的獨特性,其結論對實務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對此,本文立足于收藏品投資業務經濟實質和風險特征的經濟學分析,揭示收藏品投資經濟利益流入的征與現有會計核算方法錯配的成因與其經濟后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性改進建議。
二、收藏品投資業務的經濟學分析
(一)收藏品的特殊性分析收藏品是有別于一般商品的特殊物品,即便是價值理論大師馬克思在論及收藏品時,也將它作為特例來處理。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指出,“在非物質生產中,甚至當這種生產純粹為交換而進行,因而純粹生產商品的時候”,出現了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產品同生產行為不能分離,如一切表演藝術家”;另一種結果則是生產出了“具有離開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獨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段時間內存在,能在這段時間內作為可以出賣的商品而流通,如書、畫以及一切脫離藝術家的藝術活動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那些本身沒有任何價值,既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勞動再生產的東西(如古董、某些名家創作的藝術品等)”的價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況來決定(馬健,2007)。具體來說,收藏品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收藏品兼具投資品和藝術品的雙重特征(Anderson,1974;Stain,1977;Singgle,1978;Frey&Pommerehne,1989;Ashenfelter&Graddy,2003;Mandel,2009;趙連昌,2012;石陽和李曜,2013;黃雋等2017)。首先,作為投資品,收藏品投資具有收益性特征,能給投資主體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有資料顯示,美國收藏品投資最近10年投資回報率高達24%,高于房地產行業(4.7%)和股票投資(17%)(艾凱咨詢,2017)。在我國,收藏品的投資回報率也十分可觀。黃雋等(2017)發現,中國藝術品投資在2000-2014期間的實際收益率水平為13.08%。其次,收藏品屬于文化藝術消費品,具有擴大企業知名度,傳播企業優秀文化,提升企業品牌效應和社會公眾形象的效用(黃雋,2017)。例如,萬達收藏的藝術品早已成為萬達集團的企業名片。在2013年11月4日佳士得紐約拍賣夜場上,萬達集團以1.72億人民幣高價購得畢加索代表作品《兩個小孩》,超過估價一倍多,一時轟動了海內外。萬達集團此舉旨在改變萬達房地產商的土豪形象,給萬達集團進軍文化產業提供積極的正面宣傳和支持。第二,收藏品不具有供給彈性。收藏品之所以成為投資品,就在于其稀缺性。對人文歷史類收藏品來說,由于不會被再次創造、生產或發行,存世量十分稀少。對自然形成的收藏品,如黃花梨木、紅珊瑚、翡翠、紅寶石、鉆石等,雖然可再生,但由于生長周期很長,生長環境苛刻,幾乎等同于不可再生資源。例如,田黃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形成于億萬年前的火山爆發,后經億年田地水土浸潤而成。第三,收藏品的價格決定具有特殊性。如果用傳統方法來估價藝術品,其結果將產生嚴重偏差。因為除存世數量和藝術價值外,收藏品的吸引力(Attraction)和炫耀性(Flaunt)也是影響收藏品價格的重要因素。Goldhaber(1997)認為,金錢和吸引力是雙向流動的。金錢可以買到吸引力,吸引力也可以贏得金錢,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藝術品收藏存在的全部意義。對于炫耀性,馬健(2007)認為,炫耀性是影響收藏品價值的突出因素,最引人著目的收藏品往往是價格最高的收藏品。目前在收藏界已經形成了凡是價格不高的收藏品就不能算美的觀念,收藏品的高價和美感這兩個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任何貴重的收藏品,必須同時滿足美感和高價這兩個要求。因此,收藏品對收藏者的效用一般不在于它們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而是在于占有名貴收藏品帶來的榮譽,如果收藏品價格低廉,不管它如何美也很難引起投資者的興趣。(二)收藏品存在的風險分析收藏品的特殊性使其投資面臨特殊的風險(Baumol,1986;Singer,1990;Goetzmann,1993;朱浩云,2016)。這些風險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贗品風險。收藏品市場是一個“難得買賣不騙人,鮮有買貨不受騙”的特殊市場。贗品充斥收藏品市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例如,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靜榮發現,在收藏品市場上,古陶瓷的贗品數量占古陶瓷總量的95%左右(馬健,2010)。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贗品生產日益專業化、集團化和規模化,使收藏品的鑒定異常困難。在收藏品市場上,許多珍貴藏品幾年甚至十幾年無法判定真偽的情況比比皆是。例如,《清明上河圖》就有若干個版本號稱是真跡,至今也難下定論。此外,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給贗品盛行提供了可乘之機。我國《拍賣法》第61條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換言之,即使原告拍得的藏品是贗品,只要拍賣行不是知情而故意隱瞞,就可免責。當然,這并不是我國拍賣法的特例,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已成為慣例,世界各大拍賣行均不作出真品承諾。第二,品相磨損風險。從表現形式上看,收藏品投資是一種實物投資,實物品相的磨損意味著價值的毀損。一般來說,不同質地的收藏品有著不同的適宜溫度和濕度。在高溫條件下中,如果保管不善,字畫、織物、漆器、木器等收藏品就很容易變色、褪色、變形、翹曲甚至變脆。長期處于溫度和濕度變化劇烈的環境中的收藏品,內部結構疏松的過程也會加快,如果這種變化過程反應在油畫上,會出現色彩層次剝落的現象;反應在琺瑯器上,則會出現琺艱彩從金屬胎上慢慢分離的現象(馬健,2007)。對一般企業而言,需要花費高昂成本才能達到藏品所需的收藏條件,否則藏品將面臨很高的品相風險。第三,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是收藏品投資轉化為已知金額現金的速度和難易程度。相對于其他投資品市場,收藏品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市場交易不活躍,因而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賣家不受損失地變現。近年來,雖然在浙江已經出現利用收藏品進行融資的現象,即企業將收藏品投資用于擔保、抵押或證券化。但是,由于收藏品的真偽和價值不象其他投資品那樣容易估量,又加上實物保管成本高,許多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并不愿意接受收藏品抵押或質押。在收藏品證券化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企業不能及時兌現收益的風險事件(盧揚和陳麗君,2016)。第四,偏好轉移風險。誠如前述,收藏品投資收益率和市場的“注意力”關系緊密(Beggs&Graddy,2008)。“注意力”又表現為市場的偏好。偏好實質上是人們因對某種事物的喜愛或厭惡而形成的購買欲望。這種購買欲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改變。一段時間的熱門投資品,10年、20年后可能變得無人問津。例如,在清朝,四品官的頂子(官帽頂部裝飾)規定用青金石,青金石的價格很高,一個頂子就值幾百兩紋銀。然而,在清朝滅亡后,青金石就變得一錢不值,只能作為制作藍色顏料的原料(肖龍、汪明,1998)。又如,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崇尚勤儉樸素,收藏品被視為奢侈享樂的象征,很多在民國時期被視為珍品的昂貴收藏品被當作“四舊”而變得一錢不值。
三、會計核算方法與收藏品投資業務特征的錯位分析
收藏品投資主體的企業化傾向和收藏品投資具有的風險特征對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不管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還是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都只對房地產、長期股權、金融資產等投資業務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進行了規定,而沒有針對企業收藏品投資業務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核算方法,導致收藏品投資業務的會計實務出現了無章可循、會計核算隨意性大的困境。例如,有的企業將收藏品投資作為存貨來處理,有的企業將其作為固定資產來處理,有的作為無形資產來核算,有的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分期攤銷,還有的把收藏品投資直接作為收益性支出計入當期損益(梁紅霞,2010;劉云昌等,2011;李振,2016)。傳統資產的類別不能充分反映收藏品投資業務的經濟實質和風險特征是導致上述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會計學中,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資源。購買交易已發生、預期形成經濟利益流入、獲得所有權或控制權是判斷能否作為資產核算的三個標準。毫無疑問,收藏品投資均滿足這三個標準,因此應劃分為資產類會計要素進行核算。明確所屬的會計要素只是對收藏品投資進行會計核算的第一步,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所屬的資產類別即具體的會計科目。然而,現行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均只規范了房地產投資、金融資產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等三類投資性資產的核算,而這些核算方法均難以公允反映收藏品投資業務的經濟實質和風險特征。(一)收藏品投資與投資性房地產不同投資性房地產是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者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雖然從存在形態來看,投資性房地產與收藏品投資都屬于有形的實物資產投資,但二者在經濟利益流入方式和持有風險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首先,由于收藏品兼具投資品和文化藝術品的雙重特征,不僅能給投資主體帶來價值增值,還能給企業帶來擴大知名度、提升品牌效應和社會公眾形象等無形收益,因此經濟利益流入的方式包括物質(有形)和精神(無形)兩種,而投資性房地產則主要給企業帶來租金或資本利得等有形收益。其次,二者持有期間面臨的風險不同,房地產投資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較大,面臨較大的政策風險和利率風險,與此不同,影響收藏品投資的風險主要包括贗品風險、偏好轉移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二)收藏品投資與金融資產投資不同在會計學中,金融工具是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該合同具有明確經濟結果,在法律上具有強制性,協議各方難以避免這種結果。金融資產的本質為金融工具交易和持有期間形成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按照持有目的和風險特征的不同,金融資產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主要是指會計主體短期持有的、以賺取買賣差價為目的、交易市場活躍且能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債券、股票、基金等投資,這類投資業務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市場價格變動風險;持有至到期投資是到期日固定、回收金融固定或可確定,且會計主體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主要包括一年以上的債權性投資,這類資產主要面臨的是到期不能償還風險;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初始確認時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其目的在于規避投資組合中金融工具市場價格變動形成的風險,并且不存在短期獲利進行交易的目的(注冊會計師協會,2017)。上述四類金融資產的持有目的和風險特征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收藏品投資的主要目的和風險特征。首先,從持有目的來看,雖然收藏品投資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目的都是獲取買賣價差,但交易性金融資產主要用于短期投資目的,而收藏品投資期限一般較長。此外,與四類金融資產不同的是,炫耀性和獲取無形的精神收益也是收藏品投資的重要目的。其次,從資產用途來看,收藏品投資兼具投資和消費的雙重功能,而金融資產只具有投資功能。最后,從持有風險的內容來看,不管是歸入哪一類金融資產,均難以反映收藏品投資的贗品風險、品相風險和偏好轉移風險。需要指出的是,雖然2017年4月我國對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進行了修訂,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以攤余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三類,但其目的在于減少金融資產分類,簡化嵌入衍生工具的會計處理,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原有金融資產業務的實質和核算范圍,其核算方法也難以適用于收藏品投資。(三)收藏品投資與長期股權投資不同長期股權投資是通過付出現金或非現金資產等取得的被投資單位的股份或股權,享有一定比例的權益份額代表的投資業務。這類投資形成于投資合同或協議,其經濟實質在于投資方對被投資單位施加影響的程度以及該影響給投資方帶來的收益,收益的多少取決于對被投資方的可辨認凈資產市場價格的波動(非同一控制下)或賬面價值的變動(同一控制下),因此,其會計處理側重于反映投資方對被投資方擁有權力的初始成本和后續持有期間的收益,揭示的是長期股權持有過程中的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與之不同的是,收藏品是不能進行再次創作、重復制造或發行且具有潛在價值增值功能的稀缺商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投資,經濟利益流入的方式主要表現為收藏品市場價值的波動和無形的精神收益的獲取,贗品風險、品相風險,投資者偏好轉移等構成了收藏品投資后續持有過程中的重要方面,是會計系統需要反映的重要內容。綜上可知,在收藏品市場已成為企業投資新興領域的情況下,現有準則體系中關于資產類別的劃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企業投資性資產的所有組成內容,由此導致會計科目的設置在反映企業的投資性資產時違背完整性的原則,使企業在對收藏品投資業務進行核算時找不到恰當的會計科目,并由此出現了收藏品投資業務無章可循、核算隨意的現象。
四、收藏品投資會計核算方法錯位產生的經濟后果
(一)相關會計信息質量低下在實務中,有的企業將購買的玉器、寶石原石、陶瓷、工藝品等收藏品作為存貨入賬,而存貨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屬于企業的流動資產,將收藏品投資作為存貨入賬,并不符合存貨的定義和持有目的(梁紅霞,2010)。有的企業將持有的收藏品作為固定資產核算,固定資產是為生產商品有形資產、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勞動工具或手段,固定資產核算的最大特點在于必須反映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磨損而提取累計折舊,而這并不符合收藏品價值變化的特點。有的企業大多在字畫購買時直接計入當期的費用,若購買時價值較高,還會先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待以后分期攤銷,顯然,不管是把收藏品計入當期費用還是列入長期費用,都歪曲了收藏品投資具有的資產性質。此外,還有的企業將無償獲得的名家現場題字或作畫,往往不在會計賬上進行反映,形成賬外資產,并為日后企業資產流失埋下隱患。(二)稅款大量流失目前,有些企業將收藏品投資作為逃稅避稅的工具。據報道,有些企業開展收藏品投資業務的真實目的并非只為了保值增值,而是將其作為一個隱蔽的節稅手段。這些企業一般先在拍賣公司登記公司名字,繳納一定的保證金,然后參與競拍。競拍成功后,拍賣公司會出具一張購買發票,這些企業將其作為原始憑證把收藏品確認為“固定資產”。由于固定資產可以按每年20%的“設備折舊率”在所得稅稅前作成本扣除,所以5年之后該“固定資產”就轉換成“零資產”,不需繳稅了。以后隨著藝術品的不斷升值,這些已提足折舊的收藏品成為昂貴的賬外資產(劉云昌等,2011)。又如,萬達集團投資了30億在成都開了一家七星酒店,酒店大堂上的翡翠浮雕壁畫《天府盛景圖》以400噸玉石精心雕刻,總計68平米。這幅畫由藝術家董沁及中國傳統壁畫研究中心副主任邊朝暉合作,共用了3762塊玉石,由近三百人的團隊用去近兩年時間才完成,價值高達9000多萬。顯然,這幅畫已經具備了投資收藏品的典型特征。在沒有會計準則規范的情況下,如果萬達集團將其作為固定資產入賬,將會減少近億元的應納稅所得額。(三)收藏品行業監管缺位,市場風險加劇企業提供的微觀信息是行業監管的基礎,由于會計核算法規的缺位,從事收藏品投資的企業不能及時、準確、公允地向監管者提供所需的高質量信息,由此導致行業投資風險揭示不足、監管不到位,助長了收藏業的過度炒作、不正當競爭和暗箱操作等非法行為的泛濫,加劇了行業風險。目前,由于過度炒作,中國藝術品市場充斥著“泡沫”,我國藝術評論家黃河清指出,我國80%的藝術收藏品存在高估現象,將來95%的藝術收藏品可能成為垃圾(馬健,2010)。近二十年來,由于監管不到位,收藏品市場價格大起大落,與股市和期貨市場產生此起彼伏的聯動效應,加大了我國金融系統的風險(艾凱咨詢,2017;潘修平等,2017)。除此之外,收藏品投資還被用于隱匿資產、洗錢等非法目的(朱米軍,2013)。
五、結論與建議
隨著我國收藏品投資的迅猛發展,企業已成為收藏品市場的投資主體。與會計學中的其他投資性資產不同,收藏品是不能再次創作、重復制造或發行且具有潛在價值增值功能的商品,具有投資品和文化藝術品的雙重特征、缺乏供給彈性、價格決定因素特殊以及種類繁多等特征。這些特征使企業收藏品投資價值具有更大的波動性。由于現行資產分類方法有失完整性,導致收藏品投資業務的會計核算出現無章可依的困境,并造成企業收藏品投資信息失真、稅款流失、收藏品行業過度炒作等嚴重后果。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完善現有資產分類體系,新增“收藏品投資”這一類別,然后,根據不同的投資目的和市場狀況,分別設立“交易性收藏品投資”和“長期收藏品投資”兩個一級會計科目。“交易性收藏品投資”用于核算企業持有的、進行短期投機套利、以獲得資本利得為目的的收藏品投資。“長期收藏品投資”主要核算企業購買的、以長期持有為目的的收藏品。第二,針對不同的收藏品投資制定不同的計量方法。對于“交易性收藏品投資”來說,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計量屬性。對存在活躍交易市場、能夠獲取可靠交易價格信息的收藏品可以考慮用公允價值進行初始和后續計量,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交易價格信息難以獲得的收藏品則考慮用歷史成本計量。對于“長期收藏品投資”,由于市場價格難以可靠確定、現金流無法可靠估計,應考慮用歷史成本予以計量。由于收藏品投資一般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也不會發生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應規定這一類長期資產不計提折舊和資產減值準備。第三,制定收藏品投資風險的披露規則。不管是交易性收藏品投資還是長期收藏品投資,其面臨的贗品風險、品相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偏好轉移風險不容忽視。因此,企業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這四類投資風險水平并通過敏感性分析揭示風險變動可能對收藏品價值帶來的影響。此外,由于交易性收藏品投資和長期收藏品投資面臨的風險有較大的差異,還應對二者之間的轉換信息進行詳細披露。
參考文獻:
[1]黃雋、李越欣、夏曉華:《藝術品的金融屬性:投資收益與資產配置》,《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7年第4期。
[2]石陽和李曜:《中國藝術品投資收益———整體特征與杰作效應》,《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3]朱浩云:《藝術品投資風險來之哪里?》,《中國拍賣》,2016年第8期。
[4]朱米軍:《藝術品行業洗錢風險及其防范對策》,《經濟研究導刊》,2013年第30期。
[5]李振:《我國企業購買藝術品會計處理研究》,《現代財經》2016年第6期。
[6]袁華明:《收藏熱背后的市場悖論》,《觀察與思考》,2005年第6期。
[7]潘修平、崔盛楠、孫小涵:《藝術品證券化的法律困境與對策》,《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8]梁紅霞:《對企業投資性收藏品的會計學研究》,《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9]劉云昌等:《藝術品投資:稅務處理須謹慎》,《中國稅務報》2011年4月18日。
[10]盧揚、陳麗君:《撕開藝術品在線交易瘋狂假象》,北京商報2016年3月8日。
[11]趙連昌:《論我國藝術品的金融化趨勢———以藝術信托投資基金為例》,《汕頭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12]馬健:《收藏品投資》,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13]肖龍、汪明:《收藏投資顧問》,遠方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許新霞 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新舊租賃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 下一篇:新會計準則企業財務分析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