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07 09:13:05

導語: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研究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本應契合鄉村振興的要求,進而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必然。但是,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著思維觀念滯后、投入主體單一和供給結構失衡等諸多內源性問題,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因此,亟需突破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實踐困境,從根本上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邏輯必然;實踐困境;支持策略

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這也是為了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變化的重要對策,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與城鄉關系的重構、農村產業的繁榮、鄉村文化的傳承和農村秩序的重塑密切相關,因而相應地對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從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本推動力量,應根據鄉村振興的具體訴求來探討農村職業教育的應然定位,以扭轉“離農”等異化傾向,進而重塑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體系。

一、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邏輯必然

(一)推動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所在。產業興旺是指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中心,集不同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于一體而形成的價值創造體系,在橫向上要求開辟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在縱向上要求延伸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內生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就對新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結構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而農村職業教育聯結著產業需求和勞動力供給,三者之間呈現相互制約又彼此促進的關系。因此,農村勞動力是否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能否適應新業態、新模式對人才的需求,無疑要取決于農村職業教育的供給水平。(二)助推精準脫貧。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關于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建議書(修訂)》共包括十個部分,而其中有七個部分論及扶貧脫貧問題,并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減輕貧困的有效方法。當前,我國農村反貧困的現狀是貧困人口基礎差、脫貧難且返貧率高,因而盡管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在持續減少但相對貧困仍可能長期存在。而農村職業教育不僅具有一般職業教育的價值功能,而且能夠最大程度地對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實現限時扶貧“消化存量”,并通過精準招生和精準就業幫助農村貧困家庭的子女改變命運,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進而促其形成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三)促進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封建迷信和惡俗陋習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泛濫,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并成為阻礙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且在農村貧困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當前,鄉村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勢必會影響到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而農民素質的高低與其責任意識、道德信仰和法律觀念等密切相關,農村職業教育具有文化素養和技術技能的雙重教育功能,因而能夠有效滲透到新農村建設的細微環節,有助于改變農村人口的行為習慣,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的精神動力。

二、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

(一)教育觀念落后。農村職業教育不僅是技術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更應體現出價值理性優先于工具理性的屬性。農村職業教育的使命和任務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然而,當前在自我發展或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觀念障礙,如將學生升學、發展非農專業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嚴重背離了鄉村振興戰略。同時,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下,資金和政策往往傾向于彌補基礎教育的“短板”和建設高等教育的“一流”,而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則很大程度上成為“邊緣者”,兼之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于鄉村振興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具有功能的遲效性和價值的潛隱性等特征,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和農村家庭忽視了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二)投入主體單一。雖然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經費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而受制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多地區無法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導致縣域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在個別地區出現了挪用和取締農村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的問題。同時,據來自于《中國教育報》的數據顯示,我國職業教育的生均辦學成本約為同級普通教育的2.6倍,而經費投入卻為后者的六成左右,因而現行體制下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存在著明顯的類型差異性,這種投入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嚴重缺項,投入增長水平滯后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且社會性籌資渠道不暢,加之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自我投入的能力,因而造成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緊張??傊?,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差、實訓條件落后,嚴重制約了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無法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三)供給結構失衡。從經濟角度而言,衡量供給結構是否合理的依據在于供應主體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與需求端相契合,而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短缺并存。一是無效供給過剩。表現在部分地區農村職業教育項目設計不合理,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理論內容過多而實踐內容過少,有些基層政府為了完成任務將培訓與福利掛鉤,只要召集到“開班”人數就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開課,這種供給自然是無效的導致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二是有效供給短缺。針對返鄉創業農民工和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群體的教育供給明顯不足,定制化、個性化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回應。同時,對于農產品的加工、儲藏和銷售等方面的知識也較少提及,以會代訓的培訓模式不利于學習者的消化吸收,也無法滿足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由此可見,整個供給側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結構性矛盾,無法實現與需求端的有效銜接。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職業教育的支持策略

(一)以“向農”為基點。因為受到人力資源數量降低、質量下降的雙重負面影響,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動能有所衰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農村農業的現代化作為鄉村振興的歸宿,理應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方向,這就要求農村職業教育要凸顯適農性特征,以提高農民的從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當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予以支撐,尤為重要的是對農村職業教育內生性動力的充分挖掘,科學界定農村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改進職業教育體系,以“向農”為基點扭轉脫離農村實際單純為城市和現代工業輸送人才的錯誤導向,讓農村學生能夠真正地扎根農村,即便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不能偏離甚至損害這個目標,否則“三農”問題永遠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二)拓寬資金投入渠道。要破解農村職業教育的公共性危機,應從資金保障入手。在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預算投入力度的同時,適度地向農村職業教育傾斜,通過建立長效的扶持機制以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短缺的掣肘,同時加強對農村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考核,以確保經費合理有效地使用;二是拓寬渠道。在依靠政府扶持農村職業教育的基礎上,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以打破農村職業教育投入主體過于單一的局面。近年來,在國家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民辦職業院校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且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改革探索也方興未艾。因此各級政府應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建立投資與回饋的互勵機制,加大對民間資本投資農村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時,民間資本介入之后,不但有助于解決農村職業教育運轉困難的問題,同時由于擁有足夠的辦學自主權,也能夠推進職業教育體制的創新和辦學水平的提高。(三)改善職業教育質量。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民和農村發展的政策,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推出了“鄉村工匠”等培育項目,這就要求農村職業教育應針對這些培育項目進行精準定位,以有效提升時效性。一是針對性。農民比較注重自我探索和自我導向,其學習需求、學習方法和學習特點與適齡學生迥異,同時農民在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需要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培訓服務,在擴大有效教育供給的基礎上提高農民的獲得感;二是時效性。農村職業教育成果相對于投入而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投入績效不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真實值。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應設立培訓項目清單,并根據鄉村振興各類項目的實施進度,不斷進行同步的修訂、完善、淘汰和更新工作,以有效提升培訓的時效性,彌補傳統職業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農村和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繼而對涉農人員的從業技能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充分發揮其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將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深入分析當前農村社會的人才供給狀況,推進農村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以大力培育滿足新時代需求的各類鄉村人才,化解“三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

參考文獻

[1]劉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公共性危機及破解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8(13):12-19.

[2]馬建富,郭耿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的功能定位及支持[J].職教論壇,2018(10):18-24.

[3]高俊梅,李峰.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當代職業教育,2018(4):22-25.

[4]張旭剛.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困境與治理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10):59-64.

[5]沈霞.農村貧困人口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脫貧研究[J].農業經濟,2019(1):78-79.

[6]胡艷華.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問題及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6):74-79.

作者:閆瑞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