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綜述
時間:2022-11-11 02:58:03
導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愈發重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是幫助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載體。近年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了哪些教學改革?文章對2008-2018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以及研究內容進行了進行梳理與歸納,并從深化理論研究,拓寬研究視角,創新研究方法等方面為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綜述
近些年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在20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網絡視頻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透露,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1],就業工作面臨嚴峻形勢,就業不穩定因素愈發突出。如何通過高校生涯教育合理規劃個人職業路徑,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為高校育人應有之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是幫助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載體。教育部辦公廳于2007年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求自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等學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目前大多數高校按照要求開設了該課程,但是課程的教學存在許多問題。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2008-2018年為時間階段,將10年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歸納,旨在為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文獻數量情況。從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便納入了人才培養工作以及就業“一把手”工程,課程建設與教學開始受到關注,相關教學改革的研究也在持續進行中。從已公開的學位論文來看,筆者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含“教學改革”為主題詞在CNKI知網進行精確搜索(下同),相關碩博論文共有10篇,圍繞課程教學的共有4篇,分別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張寧輝的碩士學位論文《體驗式教學———在高校生涯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2016),西南大學嚴怡的博士學位論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模塊化教學設計研究》(2015),上海師范大學劉中麗的碩士論文《項目課程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建設研究》(2016),重慶師范大學蔣雙雄的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學優化研究》(2017)。期刊論文方面,筆者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為主題詞從2001年迄今進行精確搜索,共得到相關文獻128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共有17篇。從時間上看,相關呈逐年上升趨勢,2007年之前,相關論文為0,從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始受到重視,從2007年的第1篇開始,逐年遞增,2007-2011年共有20余篇,而在2015、2018年,相關文獻發表達到頂峰,分別為22篇和20篇。(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方法。以現有研究文獻來看,從理論角度進行探討性研究的文獻總數為96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75%;通過實證或者調查問卷研究的文獻為29篇,其中以高校作為個案研究同時采用問卷調查的文獻為16篇,如王莎佳的《中南民族大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實踐》設計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認知與需求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結果反映民族高校大學生在職業規劃需求上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期望值很高”。[2]余明的《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構建》通過調查問卷“對比課程開設前、課程結束時、課程結束一年后的教學效果數據,發現該課程體系能夠提高課程的實效性?!盵3]另外結合個案進行定性研究的文獻約為13篇,如張寧輝的《J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證研究》(2016),張小賓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施-以石河子大學為例》(2015)。除此之外,還有對已有文獻進行研究,形成研究綜述,如劉甜甜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研究與走向分析》(2013),孟芳的《綜述與展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2015),王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方法述評》(2016)。(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視角。從現有的文獻來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視角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基于學科理論進行研究。如基于心理學的研究,包括萬洪芳《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研究》(2016)等5篇文章,分別以心理學基礎,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基于管理學的研究,以陳捷的《基于TOC理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研究》(2015)等3篇文章,主要從管理學的角度出發,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要素、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討;其余則主要從教育學學科角度進行研究。第二類是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研究。最早的如在教育部發文要求2008年所有普通高等學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背景下,尹玉斌的《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2009),以及后金融危機時代下張迎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2013),魏東初的《中國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新視野》(2014),刑曉楊的《大數據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創新探索》(2014),周麗妲的《互聯網+視闕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探索》(2017)等,王曉蕾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研究》(2017)等共有文獻19篇,分別契合時代背景,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實施和評價等進行了具體研討。第三類則著眼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本身,如陳文舉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課程構建思考》(2009)、郭海俠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探索》(2013)、詹曉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2018)等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隊伍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
二、對大學生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研究內容的分析
(一)教學存在的問題研究。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是促使教學改革的源生動力。因此相關文獻很多都涉及到對當前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類觀點:1.重要性認識不足高校沒有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放到應有位置,資源傾斜不夠。張迎認為,“無論是經費的投入、師資的配備,還是機構的設置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4];馬小紅認為,“部分高校在教學中沒有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同步管理?!盵5]這些都反映了在當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過程中,其重要性和地位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相應的支撐。2.課程設計不完善課程設計是對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深度、連貫性等進行整體規劃與安排,是一門課程能否取得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學者認為當前該課程設計有了很大改進,但依舊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設置不完善,缺乏系統性。魏茜、尹玉斌等認為目前多數高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沒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學生展開系統化、連貫化、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2)內容缺乏差異性和深度。張競認為“課程編排很少考慮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學生就業去向等因素,使得所有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如出一轍”。[6]張愛芹認為課程內容陳舊,很多新的理論和方法沒有被及時吸納進來。[7](3)課程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等。張燁認為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為高等學校規劃教材,沒有根據本地實際就業形勢給出差異化指導,也沒有帶領學生深入就業市場或者企業進行實地的學習。[8]3.師資力量薄弱教育主體的專業化水平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當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隊伍雖正在逐漸增多,但相對于快速增長的學生人數以及日益提高的教學實際需求,教學隊伍的質量有待提升。梁建春認為“教師無論從機構設置、職能的發展、職業化和專業化隊伍建設很難達到專業化、職業化的要求”。[9]4.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反映的是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理念、內容、方法以及效果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考評。但是,當前的課程評價體系一直存在著缺陷。湯銳華認為,當前課程的評價局限于學校教學的評估,側重于評估學生知識理論的掌握,缺乏對學生實際職業發展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評價,沒有形成學生跟蹤調查和分析的機制,也缺少企業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聯動評價機制。[10](二)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的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對課程教學改革具有方向指引作用,約有23篇文獻對其教學目標和理念進行了研究。就教學改革目標而言,陳文舉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課程構建思考》(2009),認為教學目標包括核心目標、基本目標和總目標。邢曉陽(2014)認為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還要厘清“魚”“漁”“欲”三者的重要性及相互關系??傮w而言,教改的目標與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要求》保持一致,“大學生應當在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達到一定的目標”,要“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11]教學理念方面,隨著教學的深入和時代背景的發展,教學理念從內涵到外延不斷延伸。陳文舉認為,應建立起能適應新形勢的面向學生生活的、面向個體的、面向素養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系統[12];王莎佳(2011)認為堅持“以人為本,重在引導”;魏東初(2014)從“中國夢”,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隱含的德育功能對教學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趙?,摚?015)從實踐育人的角度提出有效促進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王曉蕾(2017)認為堅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成長,在教學中與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侯士兵(2018)則強調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推進高校生涯規劃課程改革。(三)課程體系的建立研究。完善的課程體系是保證課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有關課程體系的設立,當前主要觀點如下:1.建立全方位的綜合課程體系,使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貫穿大學教學的整個過程。[13]陳藍爝認為,要制定以“全程職業生涯指導”為理念的教學目標,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貫穿于大學四年的教學中。[14]陳文舉認為,職業規劃課程內容在大學四個年級應有所側重。第一年的重點:從入學教育開始;第二年的重點:收集本系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信息;第三年的重點:明確學生個人職業選擇的實際決策過程;第四年的重點:選擇決定畢業后最期望的職業目標。[12]2.構建實踐體系。張寧輝等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全面貫徹“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原則,把職業指導課程從課堂搬到校外企業。[15]馬潔認為,學校應該有目的組織相關的學生活動,例如組織模擬招聘大會、舉辦簡歷設計大賽和職業規劃設計大賽等創新型活動等。[16]杜文海認為需開設大學生職文化素質課程等。[17]戴鎰東認為要構建全新的雙向大學生職業規劃教學與實踐體系。[18]3.教學體系主體加強聯動,為課程改革提供組織保障。徐幼文認為,以就業主管部門為牽頭單位,負責整體架構、實施與協調;教務處要以職業生涯規劃為目標來設計學業知識體系,負責相關課程課時與學分的安排、認定以及授課教師隊伍的組建;學生處、團委負責為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活動提供平臺;心理教育中心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知識授課與輔導;各學院負責根據專業特性提供相應的實踐單位等。[19](四)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研究。有關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講授法之外,王慶林(2011),李玉潔(2013),古長畔(2015)均對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進行了專題研究,包括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李玉潔(2013)提出創新網絡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互動性、跟蹤服務法、實踐體驗法等。郭海俠(2013)則是在“聽中學”“看中學”“說中學”“做中學”中將用課堂研討法、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融入教學過程中。張悅(2018)對團體輔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進行了專項研究,李茂平(2016)認為“高校在普及生涯規劃知識的同時充分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立足專業、年級、需求等制定規劃輔導方案,通過開展個體、團體生涯咨詢輔導,輔之以課程教學”。[20]此外,楊春梅(2012)還研究了榜樣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有關教學方式研究,張玉婷(2012),馬小紅(2015),顧亞莉(2017)均對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提出體驗性教學模式運用策略,以期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夏佩(2015),顧華(2018)則著眼于翻轉課堂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實踐,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和個性化的教育培養。王海紅(2015),呂華芹(2016)則明確任務型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呈現、任務學習、任務運用和任務反思幾個模式環節,使學生“通過任務引領來開展學習,在任務完成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展開自我管理”[21],達到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此外,在互聯網背景下,李娟(2016)研究了“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教學方式的課程開發與設計,賀修裕(2018)研究了圍繞微信平臺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移動學習模式。(五)課程評價與教學效果。課程評價機制的確立,是生涯發展課程規范化建設的標志之一,也是促進其不斷完善的動力之一。對于該課程評價的研究,逐漸成為近年來教學改革的研究對象。李仁偉(2018)對課程考評體系進行專題研究,通過打破傳統考核模式、倡導學以致用,增強課堂學習時效性,小班型、小組討論方式教學,注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建立課程評價體系。[22]陳捷(2015)認為量化評價與質化評價相結合,可以通過測驗法和等級評價法進行量化評價,檔案袋評價和逸事評價進行質化評價。[23]湯銳華提出需要構建一套科學的多方聯動課程評價體系,一要建立課程評價標準,二要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聯動評價機制,三要掌握科學的評價工具。[10]李志鋒強調對評價結果科學的分析與處理,加強校友聯系,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制度,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庫。[24]對于教學效果的研究,不少學者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如王莎佳,在課程前對首批上課的2450名學生進行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認知與需求”問卷調查[2],課程結束之后,又組織進行教學反饋問卷調查。余明則向華南農業大學2012級本科生發放問卷,對比課程開設前、課程結束時、課程結束一年后的教學效果數據,探索課程體系提高課程的實效性。[3]許明采用層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構建了職業規劃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以實現對職業規劃課堂教學質量的量化評價,他認為在職業規劃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更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更應該強調師生互動以及學生的高度參與。[25]
三、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以及研究內容梳理來看,現有學者已經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改革給予了高度關注和積極探索,主要從教學現狀,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評價,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借鑒??傮w來看,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本土化欠缺。當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部分借鑒的是西方國家的理論和方法,因此,當前高校在使用帶有西方社會文化特點的生涯教育理論時”[2],會產生“沖突”,例如“認知自己”中的“價值觀”。雖然目前也有部分學者已經開始將“實踐育人”“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教學,但是尚處于初級階段。2.研究視野不夠開闊,多元化不足。目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和論述,主要聚焦于教學論和課程論等,存在研究內容重復的現象。而對于師資隊伍以及大學生的研究不足:師資隊伍建設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取得成效的主體保障,大學生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真正踐行者,是學的主體,教學活動需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進行。因此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體系、技能水平都是教學活動的發展基礎。目前的研究比較膚淺,有待進一步拓展。此外,教學改革研究還可以借鑒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理論來充實。但是從現有128篇文獻來看,從心理學、管理學的學科角度對教學改革進行研究的只有8篇文獻,數量明顯偏少。3.研究方法單一,研究方式固化。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還是基于理論分析,實證研究較少,如前所述,檢索到的2007到2018年的10年文獻中,通過實證或者調查問卷研究的文獻僅為29篇。通過以上分析,未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1.深化理論研究,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是關系到大學生就業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應給予政策支持,加大經費投入,將國外高校的優秀理念和手段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思路和模式,為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提供多角度學術支持,并組織力量將研究成果編寫成教材,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理論體系或學科體系。2.拓寬研究視角,豐富研究內容。隨著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提升探索的空間。如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加大對師資隊伍研究;從心理學角度加大對學生研究。另外,不同類型的學校定位,特色不同,相應的研究重點也應當有所區別。此外,還可以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改革研究。3.創新研究方法,加強實證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聚理論和實踐于一體,對其理論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路以對教學提供指導作用。但在現有研究中,理論和實踐是相互獨立的。因此,結合社會科學,創新研究方法。同時,通過對教學活動要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對教學改革的規律研究中,為大學生提供更加淺顯易懂和便于操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方法。
作者:林娜 陳南坤 鄧琳 單位:1.深圳大學 2.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 上一篇:編輯職業素養新要求分析
- 下一篇:投資學課程改革體驗式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