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四課型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0 09:35:00

導語:語文課四課型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四課型教學論文

傳統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曾一度令教師厭煩,學生頭痛。“上課講課文,復習背課文,考試寫課文。考后忘課文。”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窒息了語文課應有的生命力,面對這一現象,我在初中語文課教學中,初步嘗試了“閱讀--討論--解惑--探索”四課型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以主人姿態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覺悟。

所謂四課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材各部分的固有順序,把教材分為幾個單元,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都依次經歷閱讀、討論、解惑、探索四個階段。每一階段分別構成一種課型,簡稱“四課型”,下面我將四課型的操作要點闡述如下:

一、閱讀課

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所以,我先設置了閱讀課。一般是每一單元的第一、二課時,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和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5分鐘左右的必要的啟發講解:或背名言、或講個小故事、或講個成語的來歷等,針對每課的具體內容,確定啟發講解的內容和形式,提出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鄧稼先》一文時,首先放幾張關于人造衛星升空時的片子--(自制的課件),然后教師對照片子有聲有色地向學生講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的經過,再引導學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國“神州五號載人航天飛機成功發射”的場面閱讀本文,從而激發學生對鄧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閱讀在美好的氣氛中起步。

第二,指導讀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閱讀的路標和向導。

關于讀書方法,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閱讀的全過程來說要看到、讀到、寫到。所謂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謂讀到就是心到,邊讀邊思考。寫到就是要動筆進行點、劃、摘、記,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記憶。上述讀書法,從導言課開始逐步向學生介紹,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記好筆記,寫出體會,以推動學習向縱深發展。“發現問題,等于解決了一半”。這話很有哲理。學習中的問題,就是推動學習深入前進的動力。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時刻,才真正開始了向這個問題的進擊。在學習閱讀過程中,為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種方法。

1、聯系實際提問題。有些學生在閱讀《中國石拱橋》一文后,聯系實際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見過文中那樣的橋嗎?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橋,和現代人造出的形式各異的立交橋,那個更美、更先進?它們就僅僅像文中所說的‘天上的彩虹嗎’”?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關于各種橋的幻燈片(即自制的課件)和一些有關橋的圖片,這樣便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過來想想提問題。如學生在閱讀《口技》一文時,先放幾段有關藝人吹拉彈唱的錄像,再放幾段音樂,問“這幾幅圖畫上的人和錄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聽嗎?為什么?”“對,好聽,因為演奏技藝高超!”再提出“如果他們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聽嗎?”這樣反過來想想提出問題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強記憶。

3、前后對照提問題。在學習《故宮博物院》時,首先介紹有關故宮的一些歷史,再出示幾幅有關圖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照《蘇州園林》一文,向學生提出問題“兩文都力圖將有關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但在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聯系各科提問題。如《氣候的威力》一課,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課件----南極的冰川,然后讓學生聯系地理、數學、理化提出問題。

當然,提問題的方法很多,這是普遍常用的四種方法而已。

二、討論課

閱讀課之后,我設置了討論課。討論課上教師把學生閱讀時提出的疑難問題加以篩選,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首先討論的重點力求符合教材重點和學生思想實際。有時圍繞對某個概念理解展開討論。針對學生在講解《藤野先生》一文時,展示了關于敬佩教師的幾幅畫面(自制的課件):有名人敬師的,有少先隊員敬師的;有解放軍戰士敬師的……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理解魯迅敬師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確討論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組織,具體指導,對學生要求勇于發表自己見解,虛心聽取和思考別人意見,在平等的氛圍中展開爭論或辯論,堅持真理。

第三,指導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討論題目的中心點;充分運用課本中的要點,針對討論題目進行分析,恰當運用已學文化知識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討論,分析綜合,提出觀點。然后緊扣要點,理清思路,做出結論。

第四、教師組織重點問題全班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組代表圍繞重點問題展開全班討論。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直接參討論,但應做到“引而不發”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起穿針引線、因勢利導的作用。在全班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產生興趣時,教師應作畫龍點睛的講解,使學生對問題有明確認識。如講《事物的正確答案不只一個》時,先出示四幅圖畫--(自制的課件)即課前預習中的四幅畫,讓同學們找出正確答案,再學習課文,然后對課文進行討論,要求:找出文中的一個觀點談看法,必須用典型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找出文中的觀點“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舉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有的同學舉了伽利略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還有的同學舉哥白尼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最后圍繞“讀書有害還是有益”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認為:“讀好書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長知識,因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有的同學則認為:“讀書能使人走向歧途,因為不好的書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兩中不同的意見進行了激烈的交鋒。這時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和誘發:讀好書,如沐春風;讀壞書,如飲鴆酒。這種課堂討論活動既有學生之間的交鋒,又有師生之間的爭論,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深化過程,活躍了學生思維,培養了能力。

三、解惑課

討論課上的問題有的解決了,有的尚未解決,特別是全班爭論的重點問題,意見不統一,或理解不夠深透。這時,學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師,教師重點講解的時機到了。為此,我設置了解惑課,教師在課上的講解要力求生動有趣,言簡易明,擲地有聲,富有啟發性。

第一、教師講解的重點應放在“三點”上,所謂“三點”指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前后各節之間的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點,這些都是教材最本質的東西。

第二、教師的講解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興奮點是為學生普遍關注且同教材有緊密聯系的問題,教師應力求把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同學生的興奮點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愉快地進入思考過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首先放投影有關安塞腰鼓的圖片(教師自制的),再讓學生思考:平時你見過安塞腰鼓嗎?你打過它嗎?打鼓的都是些什么人?打鼓的那個場面你見過嗎?如果沒見過,想見嗎?等等,這樣便抓住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本文。

第三、教師的講解要從形象入手,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方法。語文課上的內容和有關問題,都是屬于理性的抽象的,學生較難理解。教師應使學生以形象為入門的向導,步步深入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道理。在學習《土地的誓言》一文時,學生提出“土地怎么會發出誓言?它為什么發誓言?如果不會,那又是誰發出的誓言?他發出了什么誓言?”于是出示圖片并講清本文的要點:原來是作者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時寫的一篇散文,抒發了對淪亡國土的強烈思念之情,為東北的土地所發出的誓言,在講清本文要點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使學生澄清了模糊的認識,同時也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

第四、探索課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應培養具有創造能力人。為達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學生做完幾道教師規定的練習題,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前進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課后設置了探索課。做法如下:

第一、專題探索。每學習一課,都要引導學生運用有關知識,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問題,進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礎上全班交流。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放幾幅有關的圖片(自制的課件)--如果你遇到一個孩子在一個危險的山崖上進退兩難時,你如何讓他下來?學習課文后再組織學生圍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你會怎么辦?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困難?你怎樣處理?從中受到哪些啟發?”進行專題探索。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既談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寫出了受到的啟發,端正了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使學生對困難的處理有了正確的方法,同時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第二、自擬復習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擬定本單元的復習提綱和自測題目。不搞束縛學生思想的所謂答案格式,而是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對具體題目進行具體分析,歸納總結出分析各種問題的思路。

第三、單元小結及寫小論文。指導學生書面表達每單元的知識序列縱橫結構,寫出學習每一個單元的心得體會,或小論文,初步聯系實際解決一些思想問題和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學習《斑羚飛渡》一文后,有的學生把體會小結融為一體,寫出《生命的永恒》讀后感,有的則寫出《我看鐮刀頭羊》,而學習《紫藤蘿瀑布》一文后,他們又寫出了我對“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的理解、看法等,這些,都是學生發自內心的體會,在知識上反映出的小論文。它大大的激發了學生自學的熱情。

運用“四課型”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有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轉化為覺悟;有利于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