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師生關系改善策略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3:03:00

導語:大學師生關系改善策略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師生關系改善策略探究論文

關鍵詞:高校師生關系途徑

摘要:高校師生關系是高校教育中最突出、最直接,對教育效果影響最大的人際關系,而在教育過程中,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系統是否暢通。文章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師生關系的狀況,主要從教師、學校和社會方面提出調整、改善高校師生關系的途徑。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之一,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師生提供一種心情舒暢、氣氛融洽的心理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形成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因此,高校應確立一種嶄新的符合人性的師生關系即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但是,由于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高校的師生關系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師生之間主要表現為情感的淡漠與道德關系的弱化等。從高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調整、改善師生關系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轉變教育理念成為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教師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不僅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育行為,而且還間接地影響著未來教育的性質與狀態,所以,確立現代教育理念是創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樹立新型的學生觀、人才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擺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不斷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不斷加強和改進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關系更加合理,符合時展的要求。

(一)教師應樹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自身素質。采取民主的教育態度是創建新型師生關系的關鍵。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念,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主張師生之間地位、人格的民主和平等,在教育中師生相互信任,保持平等,密切合作。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武斷和專橫,同時也不失去自己的獨立性,也不對學生放任自流,更不會把自己的觀點、思想以及意見灌輸給學生,而是以自己真實、完整的人格面對學生,真誠地與學生交往。當代大學生在師生關系上,更渴望“師友式”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最不樂意接受傳統的“家長式”師生關系。這就給教師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即在教育過程中樹立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風,養成尊重人的習慣、需要、權利、選擇及創造要求等。因為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倫理關系的核心要求,尊重是建立信息關系的前提,由平等待人產生的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有助于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膜與障礙,促進師生之間的心理交流與共融。

教育實踐表明,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和諧、融洽的基礎,而民主型師生關系有賴于民主型的教師去創造。因此教師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學生才會打開封閉的內心世界,變被動為主動?!暗隆焙汀安拧笔墙處熥罨镜乃刭|,教師一方面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能為人師表。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則令不從,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得有內在的人格魅力,教師應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素質和扎實的專業功底。事實證明,學生更喜歡和敬佩有知識、有本領、有能力的教師。總之,優良的教師素質應該是:品格高尚、學識淵博、多才多藝、風趣、坦率,并且尊重和熱愛學生。為此,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努力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這樣,學生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染下才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才能得到進一步深化。

(二)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關心愛護學生。堅持真誠的溝通與交流是創建新型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溝通不僅是信息的雙向流動,而且是交往的雙向理解和包容,關鍵是通過互知而達到共識,師生在溝通中協調彼此的情感與行為。因而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溝通,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僅是一種交流過程,更是一種思想碰撞的過程。大學生已初步建立起了個體化的認識體系,其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選擇性已有較大發展,只有平等、自由的雙向交流,才最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獨立人格、民主作風以及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他人的品德和學術品格。當然,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也應遵行主動、平等、信任、尊重、差異、目的的原則,不能把溝通庸俗化,把它作為拉關系搞特權的紐帶。所以,廣大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抑制不良社會風氣侵蝕的積極性和能力,為師生關系的純潔性創造有利的教育環境。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系,教師必須付出真情,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因為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教師要經常深入到學生當中,主動去關心、了解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情況下,情感的投入與回報是成正比的。教師自身的表率作用將感動和激勵學生,使學生將教師的關心化為自己的愛心,再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從而在學校中形成一個良好的愛心循環、一種溫馨的情感氛圍。可見,大學教師應對教師的職責重新調整和定位,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多和學生接觸、交流,以自身的才識和智慧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有效地激勵和引導學生。

二、學校拓寬師生交往渠道

(一)明確倡導師生間要保持良好關系。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教育。在教育過程中突出“人生與交往”的內容,用馬克思主義的人生哲學去指導人際交往的實踐,凈化育人的思想環境。由于受社會消極的負面影響,加上有的學生分析、判斷社會問題及是非的能力較弱,片面地“以點帶面”,認為社會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丑惡的。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關系中的主流與支流,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此外,高校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應注重貼近生活,提倡多樣化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懂得人生價值和怎樣為人處世,從而樹立良好的人際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二要加強以“尊師愛生”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美德教育。同時要認識到“尊師愛生”不只是一種思想,更重要的是一種行動與實踐。自尊與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的心理需求的最高境界,如果學生不尊重老師,老師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會使老師對學生產生厭煩之情。因此,學校以及社會都應該倡導尊敬師長,尊重人才的教育,開展一些尊師重教的活動。三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師生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質。在高校,人際溝通是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聯系的重要形式,是促進人際關系改善的重要手段。大學生通過交往,可以溝通、交流情感,尋求理解,建立友誼,探討人生,但一些不良的如自卑、害羞、嫉妒、恐懼、猜疑、自我封閉等心理因素時常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有的大學生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甚至不能交往。而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培養自己具備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質,是搞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立心理健康咨詢站,注重對師生真誠、自信和信任的良好交往心理品質的培養。

(二)采取有效措施調動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積極性,加強師生聯系。當前,高校教師的主要注意力普遍用于科研與教學上,沒有太多的時間或精力放在指導學生或與學生溝通。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應該通過政策調整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使教師認識到發現和培養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其意義和價值不亞于或晉級;另外,也可通過制訂制度讓大批學識淵博的專家、教授有機會給廣大學生上基礎課、專業課,使大學生們有機會向國內外著名學者學習與交流。同時,采取措施建立師生間的交流機制,多開展學生社團、科技活動,師生交流活動,讓教師多與學生接觸,促進師生相互溝通和了解,從而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拓展路徑。

(三)建立科學的能力考核、管理制度。加大教師在學生能力評估以及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種“立體管理”。也就是說,對學生的量化考核、評優鑒定不應全由班主任統管,而應該讓所有任課教師都成為管理學生的“輔導員”,這樣可促使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學校的管理與運行,要淡化單純的制度化模式,注重各種關系的協調與整合,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和氣氛,這才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同時,學校要注重激發教師的專業意識和角色信念,讓教師覺得自己在學校有地位、有價值;要努力維護教師權益,尊重教師權利,關心教師疾苦,聽取教師意見,幫助教師進步,鼓勵教師創新,科學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勞動,真正把教師的專業自主性發揮出來,以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四)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校園環境主要包括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教學和生活服務設施以及校風、學術文化氛圍、群體心態、人際關系等。其中,良好的文化環境能感染和影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個人,使他們從思想感情上、行為習慣上自覺遵從這種文化氛圍,約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在建設校園環境時一方面需要學校增加建設投入,組織師生義務勞動,建設美麗的校園,以增強大家的責任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率先表率,以影響、感染和帶動學生自覺主動融入到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此外,也要注重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與建設,為學校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為學校周邊環境的惡化一定程度上使學校環境也受到了污染,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導致師不思教、生不思學、唯利是圖、道德墮落、人際關系緊張等。只有內外一起抓,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和優化校園文化的層次和品味,杜絕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

三、社會創造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條件

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培養人、教育人的系統工程。師生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會受到許多社會因素的影響。目前,社會對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主要是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教師的社會地位即教師職業的社會聲望,是社會大眾對教師的評價和認可。教師職業聲望的獲得,既有賴于教師自身形象和歷史文化傳統中的教師觀念,更有賴于現實的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的形成。而教師的經濟待遇主要是指教師的工資收入與工作、生活條件。從社會學角度看。經濟待遇是人們判定和選擇某種職業的重要依據。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能激發教師的信心和愛心,激發教師的角色責任感,促使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一方面要切實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大力倡導尊師的社會價值觀念,使教師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應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讓教師獲得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公務員之家

總之,在新時期調節和優化高校師生關系,是關系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一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重大問題。各教育部門、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共同塑造新時期新型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