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誠信失衡及對策
時間:2022-07-03 03:16:17
導語:大學生就業誠信失衡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張,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就業需求與經濟發展不充分的矛盾凸顯。以至于在就業過程中,由于受到社會不良影響的侵蝕以及就業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有少部分大學生在選擇就業過程中通過簡歷造假、面試吹噓、隨意違約等不誠信方式以達到就業目的。大學生就業誠信的缺失,對社會、高校、用人單位都存在不良的影響,應認真對待。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誠信;實效路徑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張,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呈現上升趨勢。經濟發展趨緩慢,其崗位供給不足與大學畢業生人數驟增之間矛盾凸顯,使得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是大學生個人發展問題,又關系著一個家庭的期望以及高校培養的成效,更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步入職場是每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重要基點,可以說就業從某種角度講是大學生人生當中的重要轉折。為了更好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教育部、各省教育廳及各高校相繼出臺促進大學生就業相關政策。眾多大學生就業扶持保障政策中的多數是為保障畢業生基本就業的幫助性政策,如“就業創業補貼”“困難畢業生就業補貼”等,部分高校也提出了針對就業困難、家庭困難、就業心理壓力大的畢業生實行“一對一”就業指導和推薦的幫扶工作。從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角度來講,就業幫扶政策對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所以不管是社會、高校、家庭還是學生本人,在大學生就業問題面前,更多的是想方設法提升大學生就業可能性,幫助大學生順利跨出職業第一步。僅從物質支柱、就業指導及就業信息宣傳和推薦的實用性出發,以當前的實際就業率為目的,確實能提升大學生就業的可能性,但要從根本解決該問題,涉及面還很多,任務很重。我們不難發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現實下,由于受社會經濟利益急功近利的思維觀念影響,部分大學生出現誠信缺失的行為和現象,特別是在就業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為了獲得好工作、好崗位,偽造證書、美化簡歷等誠信缺失的行為。這些看似畢業生個人的行為,卻對企業用人計劃、高校聲譽及社會人才市場秩序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一、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誠信失衡的主要表現
(一)“美化”求職簡歷求職者的個人信息、技能證書、學習和實踐經歷、獲獎情況等均以簡歷的形式介紹求職者的能力和基本情況。簡歷是用人單位初步了解大學畢業生的基本方式,大多數單位以此作為初次選拔大學畢業生進入面試的依據。所以對于畢業生來說,能否獲得面試機會,走出就業的第一步,簡歷合適與否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簡歷制作在各種模板及軟件技術的支撐下變得極為方便,但簡歷的內容往往反映畢業生大學期間的表現,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簡歷內容是由大學生4年時間書寫出來的。現在,部分畢業生由于自身實力不足,急于獲得好的就業機會,通過虛假實習經歷、篡改課程成績、偽造干部經歷等騙取面試機會。(二)面試吹噓、自我拔高伴隨就業壓力的增加,畢業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也逐步增大。多數畢業生投出十幾份簡歷才換來一次面試機會,面對難得的求職面試機會,一方面畢業生從衣著到自我介紹等都會認真準備一番,另一方面由于畢業生自身綜合實力以及信心不足,使得大多數畢業生在正常的準備范圍外,還會對自己的實習經歷、干部經力以及學習經歷都會修飾性的準備。一般企業都會進行多次面試,為了抓住難得的面試機會,許多畢業生都會選擇在面試過程中,通過前期的刻意準備吹噓自己各種經歷,故意夸大自身優勢,甚至把沒有過的東西編造成為面試的“現實”。這樣使得用人單位綜合實力的面試成為了一種口才面試,畢業生通過“無中生有”“胡亂編造”“自我拔高”“憑空吹噓”等方式博取用人單位的好感,在有限的面試和篩選時間內“偽造者”獲得就業機會的概論極高[1]。當這部分畢業生通過面試進入用人單位后露出“馬腳”,完全沒有面試時自稱的技能,這對用人單位以及學生本人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時也影響了畢業生所在高校的聲譽以及其他在同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在用人單位內部的信任度。(三)偽造獲獎成果用人單位在對畢業生的考察過程中,由于時間短、辨識難度大及各單位對高質量人才需求的逐年增加,往往對畢業生的獲獎證書及在校期間獲得的專業成果有著特別要求。可以說在大學期間獲得不同的獎勵及證書或通過參與創新團隊及老師課題獲得專業成果,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種優秀特征的表現,同時也成為畢業生獲得用人單位青睞的一項較為重要的考評指標。面對就業機會的誘惑,許多畢業生通過私刻公章、影印證書等手段,偽造獲獎證書、科研成果、等級技能證書等。如部分用人單位招聘簡章中寫著學生干部優先,求職的畢業生中就曾出現私刻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公章,仿造優秀學生干部獲獎證書,更有甚者影印同學的科研成果,通過遮蓋方式修改姓名將同學的科研成果變為自己的。這些畢業生往往抱著一種用人單位無法核實的心態,大張旗鼓地進行偽造和欺騙。筆者在調查畢業生就業誠信問題的過程中,還發現這些獲得獎勵和證書的畢業生,對同學借用他們的證書進行造假并未有太大意見,表示只要不是面試同一家單位,對同學的造假行為甚至表示支持。可以看出當前就業誠信問題不僅僅是成績或綜合實力較弱畢業生所存在的,在畢業生中普遍存在一種為了就業可以“不擇手段”的心理,更有甚者部分教師也在其中成為證書造假欺騙用人單位的助推者,名義上是為了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壓力,但從道德的評判和欺騙的本質上看則是誠信教育失敗的重大表現。(四)隨意主動違約通過簡歷投遞,層層面試選拔,畢業生“過五關斬六將”終于獲得就業的機會,與用人單位簽訂了人生中第一份就業協議書。可以說一份理想的工作來之不易,但部分畢業生在擁有一份工作后,往往會有“吃著碗里看鍋里”的現象,違約現象是大學生就業不誠信表現中較為特殊而有普遍的現象,甚至也是大學生就業不誠信帶來不良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行為。大量隨意違約的原因是由于畢業生簽約時間大多是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之前,而真正進入單位工作的時間是第二年的7月,這就使得畢業生在這段時間內有了諸多對比和選擇機會,當然更多的原因還是在于畢業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違約會來的后果往往不管不顧,只要自己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或發展前景,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其種類如下。第一,“繼續深造”型違約。部分畢業生對未來規劃的第一選擇是考研究生,認為研究生的就業平臺和發展前景更好,但他們對考研究生又沒有百分百的信心。所以這部分畢業生在考研究期間往往會選擇先就業進行保底,待考上研究生后必定會與前期就業的單位違約。考研同學大部分都是較為優秀的同學,呈現上進心強、成績好的特點,所以考研的同學找工作墊底的現象也較為普遍。此類考研畢業生多數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去簽約單位工作,只是覺得有保底單位后,能更安心地去考研究生,不至于出現未考上研究生又沒有工作單位的“失業”狀況。第二,“自我中心”型違約。雖說成績已經不再是用人單位選拔畢業生的第一標準,更多看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但考試成績好的畢業生還是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畢竟大學期間學習成績的好壞從某種程度上表現出畢業生在特定時間內對待自己所要完成任務的一種態度。所以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會出現全班成績第一名或綜合能力強的畢業生簽約幾個單位而全班成績第三四名一直沒有就業的這種難以理解的現象,這勢必造成成績優異或綜合能力較強的同學后期違約的情況。其原因就在于部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渴求,都希望錄用最優秀的畢業生,而畢業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以各種借口推脫簽訂就業協議書而只與單位簽訂就業意向。筆者在與此類畢業生溝通時,他們均表示就業是自己能力的表現與別人無關。成績第三四名或考試成績排名稍微靠后的畢業生往往因為這些畢業生的“自我中心”式的就業價值觀,而錯失諸多理想的就業機會。第三,“騎驢找馬”型違約。“先就業后擇業”已經成為大學畢業生以及部分家長心里的就業口訣,不管工作好壞,也不管是否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只要出現簽約機會就勢必抓住機會與用人單位簽約。然后繼續參加各種招聘會,第一個單位簽約的事實仿佛沒有對畢業生的就業行為造成任何約束,反而增強他們找更好工作的欲望和信心。當此類畢業生發現有更好就業機會時,會毫不猶豫的與前一家用人單位進行違約,以前一家用人單位作為“橋梁”,為自己找到更為滿意和心儀的工作打下心理基礎和備用條件。第四,“隨心所欲”型違約。由于社會進步,人們經濟條件豐富,多數畢業生家庭都較為富裕。這種家庭的富足使得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并不是急需解決溫飽問題,以至于部分畢業生對自身發展和第一份工作的認知并非是有意識的,甚至出現簽約某個單位僅僅是因為室友想去或者沒做任何了解,只是覺得大家都在找工作所以自己也找一個。據筆者了解,此類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違約并非是有了更好的工作或考上了研究生,他們的理由可能只是因為當時沒有考慮清楚或者是工作的地方自己不喜歡,而提出違約,完全沒有就業誠信的概念或意識,僅從個人喜好為出發點任意簽約和隨意違約。多數畢業生認為自己的發展才是第一位的,認為違約是個人的事情,包括違約金都是由自己承擔,與別人沒有關系,但從用人單位、學校及其他同學來說,違約實際上有著普遍性傷害的力量。首先是提高了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及人才選拔成本,多數用人單位招聘出動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招聘到可用的人才,用人單位也是不計成本全國招聘,招聘人員的交通費、住宿費、餐補費等都是招聘成本的組成部分,還不計算單位招聘所消耗的時間成本。據筆者了解,曾有單位在某高校簽約15名畢業生,第二年違約的高達13名,也就是說該單位不得不重新啟動招聘計劃,以彌補后期的人才空缺。其次是學校的誠信聲譽因為部分畢業生的就業不誠信而受到影響,畢業者在和用人單位的交流中得知如果某高校畢業生連續違約率較高,會使得用人單位對該校的畢業生招聘做成本評估,也就是說用人單位會因為部分畢業生違約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成本壓力,而不得不放棄到該高校去招聘畢業生。再次,其他畢業生也會因為部分畢業生的隨意違約受到影響,由于部分畢業生的隨意違約造成用人單位不得不放棄違約畢業生高校的招聘計劃,一來影響了同屆其他同學的就業,再者影響了該高校后期畢業生的就業。同時,部分畢業生的隨意違約,從某種角度上講,亦是浪費了其他同學想去該單位就業的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誠信失衡對策分析
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就業誠信的缺失是難以規避的現狀,一方面誠信問題的產生有大學生自身誠信的缺失,另一方面就業誠信的缺失也有社會、高校及學生家庭的影響。雖然說“內因”在事物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但外部環境的影響亦是不可忽視。所以大學生就業誠信的改善及實效路徑不能僅僅從改變大學生的主觀內因去分析和實現。應結合實際情況將社會環境、高校教育及家庭影響等客觀因素與大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實現“自律”與“他養”的互動影響。首先改變大的社會環境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減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其次高校除了重視專業知識外,應將大學生就業誠信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培養“技術高超的怪物”,而是培養人格素質全面發展的“人”;再者畢業生提前規劃就業能力、技能水平,從本質上成為綜合實力強勁、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就業強人[2]。從根本上將“自律”與“他養”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問題。(一)政府加強調控力度,緩解就業壓力政府經濟調控對于經濟發展緩慢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到失業是社會生產需求不足所造成,在資產市場經濟中社會需求低于社會供給時,需求減少致使資本家必須減少供給這樣才能夠在市場中獲得利潤,所以其會減少生產同時減少對工人的聘用,當社會大規模出現需求減少的情況時,就業問題就隨之而來。同時凱恩斯認為,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且資本家自身在沒有獲取剩余價值的保證下是不會主動擴大生產,增加工人的聘用數量,所以政府的適當宏觀調控在社會轉型時期作用巨大。大學畢業生就業誠信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亦是由于就業資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社會資源充足,寬松的就業環境會實現“他養”影響,從外部環境緩解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的情況。政府應實行有效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加大經濟投入,大力支持經濟發展,增加基礎建設,增加就業崗位。對大學生就業困難進行系統性分析,施行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宏觀調控政策,通過緩解就業壓力的方式,改善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的現實情況。(二)積極營造誠信就業的和諧社會環境人作為社會化的人,是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社會當中的,人類的行為方式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來講,其很多都受社會輿論、環境以及他人言語和行為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同樣在整個大的社會背景下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誠信缺失問題很大程度受到整個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熏陶。“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然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真正的天性,而對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斷,也不應當以單個個人的力量為準繩,而應當以整個社會的力量為準繩。”[3]當下,網絡化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使得大學校園早已失去了“烏托邦”“象牙塔”的童話,大學校園和社會的“隔墻”早已在大數據時代被“推倒”,一方面是大學生對社會對世界的認知程度得到了加快,方便文化、知識的傳播;另一方面社會大環境下的負面影響也同時隨之而來,如“學術不端”“買賣官位”“貪污腐敗”等不良社會現象。如果社會大環境中誠信文化出現問題,那么大學生誠信意識也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和侵蝕。因此,營造誠信就業的和諧社會環境,提升對社會輿論和媒體的監督和引導,加大社會對負面問題的處罰和懲治力度,弘揚社會正氣,宣傳積極向上的誠信社會生活態度,使得誠信至上、以信待人的思想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在這樣一個以“誠信”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自然會受到“他養”的影響將反思和約束自己的不誠信行為。(三)堅守思想教育陣地,強化大學生誠信就業觀念當下,高校教育越來越傾向于專業化、職業化,從高校宏觀的教育管理方針出發,更多的是如何培養“高精尖”的創新性科技人才。在諸多高校的教學大綱中我們很難看到國學以及相關道德、誠信等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涵養的“人”的課程,更多的是關于技能、關于知識、關于實驗的職業化、科技化、專業化教育,即使有部分課程涉及到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問題,都是如“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多數留于形式的教育科目,授課老師和學生們并沒有作為重要學科融入其中,對老師來說只是課時,對學生來說只是學分[4]。高校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品行培養和形成的一個重要“陣地”,理應承擔起大學生的培養義務和責任,但這些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將大學生訓練成只懂“科技”“技術”的“人才”,同時也挑起將大學生培養成“知禮節”、“懂誠信”的“人”擔子。一方面,高校積極探索誠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教學管理制度和思想上將誠信道德教育從留于形式的“雞肋”轉變為授課老師和同學們都重視和喜愛的課程;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管理,狠抓“考風”“學風”,嚴懲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建立一套誠信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使得誠信教育體系化、專業化,并將誠信教育的觀念深入課堂及高校教育管理的方針政策之中。[4](四)強化就業服務管理,做好生涯規劃教育高校作為大學生知識及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加強誠信教育是高校必盡的義務和職責。當然大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的過程中,因為經驗不足以及對未知社會的不了,所以需要高校系統性的引導和教育。除去常規的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就業能力的教育和指導外。高校還應該在就業服務管理、就業心理咨詢及大學生生涯規劃等方面強化引導和教育。一是提升高校就業指導的水平和質量,從技巧性就業指導逐步轉化為專業化、全面化、精準化指導。不僅僅關注畢業生就業能力還應從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及生涯規劃角度,對畢業生進行精準幫助和引導。早期生涯規劃指導及就業心理引導,很大程度上可杜絕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騎驢找馬”“盲目從眾”以至于最后不得不違約的誠信缺失現象。二是加強就業協議書的管理,從就業管理角度實現對大學生誠信就業的督促和監管。筆者了解到多數高校領取到就業協議書后,幾乎都會無條件發放給畢業生,這樣使得就業協議書在發放到學生手里,一直到畢業生簽約交回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這段時間內出現“真空管理”的狀態,以至于出現畢業生大量違約,更有甚者借用他人的就業協議書簽約多家單位現象。所以高校應提升對就業協議書的管理力度,不能把就業協議書“放任自流”地發放給畢業生,而是建立系統的協議書管理機制,規范就業協議書的領取流程,使畢業生在嚴格的就業協議書管理制度中,感受到就業協議書的重要性,對就業協議書的簽訂產生慎重而又敬畏之情,以此改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不誠信現象。(五)提升自身競爭指標,轉變就業觀念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誠于中,形于外”,內在的品格會通過人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來。同樣大學畢業生所承受的就業壓力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社會大的經濟環境的影響,但就業難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自身的就業技能、綜合素質不夠完善,以至于在就業過程中無法體現出自身的優勢。以學為主是大學生在大學中的主要任務,學好專業知識亦是大學生提升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就業過程中所出現的簡歷造假、面試吹噓等不誠信的表現,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自身在大學期間學藝不精。當然專業知識是其中一個方面,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如組織、協調、社交等能力對其在就業過程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總的來說大學生只有在大學期間學好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才能在就業過程中擺脫被動的處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此外,曾經的“天子之驕子”到今天的大眾教育,過程難免讓大學生出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感。就業過程中大多數同學通過網絡、學校老師、師兄以及社會輿論等途徑了解到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但在真實就業過程中難免出現“這山看著那山高”的想法,甚至自己給自己定下就業“地域限制”“薪資底線”或“一步到位”的基本目標。在真實的就業過程中由于這些目標的定制使得就業面越來越窄,以至于部分畢業生不得不通過不誠信的手段“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去滿足自己的就業目標。
三、結語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在報告中提到當下的社會矛盾已逐步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大學生就業亦是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方面。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亦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衡量標準,不僅要看重大學生就業的數量,而且要提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道德素養。當下針對大學生誠信就業的系統性分析和研究還十分薄弱,更多關注的是大學生如何就業,如何就好業,忽視了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筆者從社會、學校及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全方位分析大學生就業誠信的現狀和影響,并試圖探析解決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的實效路徑。改善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的現狀,不僅僅是學生“自律”單方面的提升,更需要政府的調控、社會的引導、高校的教育,這樣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實現“平衡”“充分”發展,從本質上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劉欣.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及重建[J].人民論壇,2014(17).
[2]唐霄,等.對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構建淺析[J].學術論壇,2014(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歐巧云.探索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三維建構[J].德育新思維,2009(5).
作者:石懿 楊德祥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校團學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 下一篇:“三大自主權”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