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設計與實踐
時間:2022-01-11 11:36:04
導語:大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設計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大學外語教學,已成為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新趨勢和新方向。本文指出,目前文化自信所存在的問題,本質上是“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惡傳統而不解中國傳統為何物”的產物。大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改革是高校文化自信建設的必由之路。在對大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學可行性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本文以“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教學理念為理論支撐,提出了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的設計方案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自信;國際視野;課外閱讀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五年來,“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大學外語教學”,已成為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新趨勢和新方向。目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對此問題展開了討論,學術觀點比較一致并且集中,主要建議從體制上進行根本性地改革,扭轉在現有的國內高校外語教育中中國文化缺席和失語的現狀,主張適當加入中國文化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中華文化自信[1-3]。然而,這樣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對于改變高校外語教育中國文化缺席和失語現狀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無論是出于文化安全考慮提出杜絕使用原汁原味外文教材,還是主張大學英語課程應該以傳播中國文化為課程目標,都難免有矯枉過正之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自信問題。文化自信所存在的問題,追根溯源,最早是近代政治腐朽、閉關自守的中國社會受到西方先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無情沖擊,而出現的文化自信不足或者文化自信喪失。2014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有很強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嚴重損害。”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國人“徒知侈張中華,未睹寰瀛之大”[4],對當時日新月異的世界知之甚少。究其實質,文化自信不足的問題,本質上是對東西方制度、文化缺乏深刻的理性認識而造成的盲目西方崇拜。“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惡傳統而不解中國傳統為何物”[5]。因而,要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自信問題,必須從源頭上入手,提升國際意識和綜合人文素養。
二、課外閱讀教學與高校文化自信建設
文化自信教育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以及必要的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國際意識”和“人文素養”元素,在2017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得到了充分體現。2017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學習英語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培養國際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同時為知識創新、潛能發揮和全面發展提供基本工具,為迎應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做好準備。”大學英語教材以精讀模式在國內的外語教學中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大學生的外語技能尤其是在讀寫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打下了較為堅實的語言基礎。但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本教材一學期”——只有精讀而沒有泛讀的課程與教材設置現狀,造成大學生知識面過于狹窄。對西方的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缺乏認識,無法進行東西方制度文化的比較互鑒,因而不利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中外的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專家都非常重視廣泛閱讀在外語學習和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大量接觸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是掌握第二語言的關鍵,輸入的兩個主要途徑就是聽和讀[6]。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馬克•埃德蒙森強調在人文素質養成的過程中閱讀無所不在,其作用不容忽視[7]。上海對外貿易大學黃源深教授認為“英語學習的功夫主要在課外——即學習者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8]。顯然,開展外文原著課外閱讀教學,不僅是外語教學改革的應然性和必然性要求,也是基于文化自信外語教學改革的應然性和必然性要求。在西方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等領域中存在著大量的著作文獻,無聲地駁斥、顛覆了西方國家所自我標榜的一切,有力、有理、有據地揭示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虛偽本質。如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獲得者卡洛爾•安德遜的《白色憤怒》(WhiteRage,2016),揭示了美國黑人在1865年《解放宣言》發表后至今150余年的血淚歷程,揭露了美國大多數白人根深蒂固的極端種族主義傾向和沙文主義白人優越論的荒謬本質;英國諾獎作家多麗絲•萊辛的自傳《刻骨銘心》(UnderMySkin,1995),揭示了為了維護少數人利益而發動的非正義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與無盡痛苦,表達了戰后英國人民對英國國家政府的無比失望,同時也譴責了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殖民統治的罪惡與黑暗;美國諾獎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中篇小說《人鼠之間》(OfMiceandMen,1939),揭露了美國夢的虛偽本質,再現了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勞動者的絕望與幻滅;加拿大諾獎作家愛麗絲•門羅的很多短篇小說作品,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西方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強烈的貧富差異,如《周日下午》(“SundayAfternoon”)與《受雇女孩》(“HiredGirl”)等。課外閱讀西方原著,并不單單局限在認清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虛偽實質,更重要的是使大學生通過閱讀,真正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差異性和互補性,認識到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通過閱讀自覺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求同存異,不卑不亢,以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形成文化大國公民應有的“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度和寬廣胸襟,以及開闊的國際視野;在未來擔當中國社會的文化中堅力量筑起一座堅不可摧的橋梁,逐步消解國際上對中國的負面消極的誤解、誣蔑,讓國際上任何抹黑中國的政治陰謀和企圖不攻自破。正如1999年余秋雨先生在湖南大學演講時所指出的,這樣中國才能從世界工廠逐漸升級為向世界輸出普適價值和文化思想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三、可行性問卷調查與教學設計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最早提出建構主義的思想。他強調,學習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認識既不是起因于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于業已形成的(從主體的角度來看)、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9]。因此,課外閱讀教學要產生良好的效果,就要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學生的思想動向,了解他們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一)問卷設計收集與研究對象筆者課題組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對遼寧大學在校本科生文科、理工科各兩個班,以及研究生人文、理工、經濟類各一個班,共328人(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93人)進行了課外閱讀情況問卷調查。本科生為2019級的在校文科生101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5人)和理工科生98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3人),研究生為2019級在校人文、理工、經濟類碩士研究生,共129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85人)。采用單選題和多選題對受試者是否具有課外閱讀習慣、對課外閱讀的態度、每周課外閱讀所用時間、所喜歡的課外閱讀內容的種類(可多選)、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可多選)、影響課外閱讀選擇的因素(可多選)以及常用的課外閱讀工具(可多選),共七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2019年3月中旬由相關任課教師在線上授課時將問卷鏈接發到各班級微信群。回收的328份問卷全部為有效問卷。(二)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1.開展課外閱讀教學的基礎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和無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分別占受試總人數的75%和25%。選擇“很喜歡”“喜歡”和“一般喜歡”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分別占受試本科理工科生總數的96.94%,占受試本科生總數98.5%,占受試研究生總數的93.8%,占受試總人數的96.65%。選擇“不喜歡”的學生在受試研究生中占比最高,為6.2%,其次是本科生理工科生,占3.06%。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課外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調查結果,無論是不同專業的本科生,還是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從整體上看,都已基本上具備了開展原著課外閱讀教學的基礎條件。無閱讀習慣者或者選擇“不喜歡”閱讀的學生可能需要慢慢適應,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和熱情鼓勵。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課外閱讀參與熱情,是課外閱讀教學必須妥當、及時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2.受試大學生存在著課外閱讀整體自主能力不足的問題。大多數的大學生每周課外閱讀用時甚少,每周課外閱讀時間低于5小時的學生,分別占受試本科理工科生總數的56.12%,占受試本科生總數52.76%,占受試研究生總數的63.57%,占受試總人數的57.01%。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存在著大量空閑的時間與空間可供靈活支配,為大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但是這一事實同時也凸顯了大學生存在著課外閱讀整體自主能力不足的問題。3.大學生課外閱讀以擴展知識和娛樂為主要目的。從統計數據來看,娛樂消遣和擴展知識是大學生課外閱讀最主要的兩個目的。以擴展知識和娛樂消遣為目的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分別占受試總人數的75.91%和78.05%。同樣,與之相對應的人文類和娛樂類讀物最受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在課外選擇閱讀人文類和娛樂類讀物的學生,分別占受試總人數的64.94%和57.93%。此外,影響課外閱讀的因素選項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閱讀的內容”(占受試者總人數80.49%),以及“老師或朋友推薦”(占受試者總人數69.51%)。4.手機和紙質書本是當今大學生中同樣重要的兩個最為普遍的課外閱讀工具。使用紙質書本和手機作為課外閱讀工具的學生,分別占受試本科理工科生總數的71.43%和88.78%,占受試本科生總數76.38%和88.42%,占受試研究生總數的61.24%和80.62%,占受試總人數的70.43%和82.32%。
四、課外閱讀的原著教學設計與實現路徑
(一)形成性評價機制與終結性評價機制相結合,平衡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主張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求知要求視為影響教學過程的關鍵因素[10]。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英語原著課外閱讀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閱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了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采用多角度的形成性評價機制與終結性評價機制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大學英語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各占總成績的50%。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較好地完成課外閱讀任務。同時也平衡了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關系,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依托。(二)自主學習與合作式討論相結合,形成從輸入到輸出的良性循環。自主學習絕不是一種完全脫離教師的學習,教師在幫助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11]。教師必須能夠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地引導,為學生設定每周的讀書任務,要求在個人自主閱讀與小組討論的基礎上以小組匯總的形式按時提交讀書報告。分組盡量以隨機形式進行,一定程度上實現人員結構的合理配置,從而確保課外閱讀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此外,李賦寧(北京大學)指出,讀書必須落實到筆頭,這是古今中外學人的共同體會[12]。因而,自主學習與合作式討論相結合,形成從輸入到輸出的良性循環,既是課外外文原著閱讀教學的重要實現途徑,也是課外外文原著閱讀教學順利實施并取得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小組內學生可以自由交流書中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就沒有讀懂的地方進行討論,既鍛煉了口頭英文溝通的能力,也鍛煉了英文書面表達的能力,體會思想碰撞交流的快樂,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在布置學生閱讀中篇或者短篇小說時,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故事排成短劇表演出來。這既是幫助學生樹立閱讀信心的一個有效可行的方法,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可以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三)充分汲取經典原著的養分,運用閱讀策略有效緩解外語閱讀焦慮。課外外文原著閱讀內容必須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既要喜聞樂見,引人入勝,又要具有深刻的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審美性。歷史、小說、人物傳記,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可以充分滿足這方面的閱讀需求。內容的選擇是課外閱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學生會非常重視教師或朋友的推薦,但起決定性的根本因素還是閱讀內容本身。課外閱讀應盡量選擇推薦經典的原著,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并了解大師的思想,繼承人類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將其內化于自己的行為、情感與思想中[13]。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內容時一定要特別慎重,要綜合考慮閱讀內容與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鍥合度、閱讀內容的文字難度與大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匹配,閱讀內容的長度與大學生的學期學習計劃是否協調統一等多方面因素。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正確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來緩解包括畏難心理壓力在內的外語閱讀焦慮,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閱讀信心。外語教師既是外來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本土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著雙重文化使命。既要幫助學生消除學習外語和外來文化的陌生感,又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弘揚本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外語教學效果[14]。(四)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網絡。學習平臺和信息資源教師在課外閱讀資料的選擇中,既可以給學生布置閱讀紙質書,也可以提供給學生免費電子書資源,由學生自愿打印,而電子書資源優勢尤為明顯。這樣,既不會增加學生額外的購書負擔,又可以保證閱讀版本的統一,保證課外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開世覽文等館際互借服務為高校外語教師獲得紙質或電子外文圖書教學資源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布置外文原版文獻閱讀任務的同時,隨時跟進國內國際新聞動態,聚焦熱點問題,及時向學生微信群分享,使大家可以隨時接觸鮮活生活中的時事英語,在碎片化閱讀中形成高度自覺的民族意識、國際意識和家國情懷。向學生推薦介紹相關的微信平臺、公眾號,如新華社公眾號的中英對照“說”、全民學英語、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等。鼓勵學生用英語討論國內國際政治、文化、經濟生活大事件,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確立文化自信。
五、結語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旨在打破一個舊的、落后的外語教學框架,改革因循守舊的教育思路,尤其是改革當前普遍存在的“一本教材一學期”的落后局面。“一本教材一學期”是我國在一窮二白時期的權宜之計。新時代外語教學,不能再僅僅滿足語言上的、知識上的輸入,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向未來人才的國際意識和人文素養。因此,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同時重視“精”與“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綜合素養,培養具有廣博的國際文化視野和深厚的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大學生。這是建設文化大國、文化強國,提升中華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淑梅,胡曉華.外語教育的文化安全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4):82-87.
[2]任海棠,鄧秀梅.芻論創新我國外語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理論導刊,2017(4):80-83.
[3]劉毓容.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6):35-36.
[4]魏源.圣武記[M].上海:世界書局.1936:359.[5]余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255-256.
[6]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17
[7]EdmundsonM.TheIdealEnglishMajor[N/OL].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13-07-29)[2020-08-10].
[8]黃源深.英語專家如是說[J].英語學習,2007(6):1.
[9]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王憲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1.
[10]佟艷光,趙紅軍.基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4):99-102.
[11]何蓮珍,等.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路徑之探索[J].中國外語,2011(5):18-24.
[12]董亞芬.我國英語教育應該終以讀寫為本[J].外語界,2003(1):2-6.
[13]宋艷芳.以提高人文素養和學術研究能力為目標的“英語閱讀”課程改革[J].外語研究,2015(3):57-60.
[14]夏笑娟.外語教師雙重文化身份的定位與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2):111-113.
作者:佟艷光 趙紅軍 單位:1.遼寧大學公共基礎學院 2.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概論研討式教學設計研究
- 下一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