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20 10:13:51

導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實施多年,重“技術”輕“素質”現象仍在發生。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教師為中心、以聽講和記憶為主的教學過程束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學英語課堂亟待引進新的教學理念,不再進行“半個人”和“單面人”的單純技能訓練,而是著重“全人”的素質培養,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熱愛生活的價值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自主學習的習慣。全人教育由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在我國對培養高素質人才要求越來越迫切的環境下,教學中應越來越關注課程,使學生通過感受、觀察、思考和參與體驗學校生活的所有表現形式,全人教育的理念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這正是本研究的價值所在[1]。

1全人教育模式

全人教作為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新視角,包括兩方面的意義:用全人類的教育代替民族利己主義教育,教育目的除傳授知識外,更多是對人進行教育,是讓受教育者心智得以和諧發展、人格得以健全[2-3]。目前,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已廣泛傳播至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研究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它在實踐層面的重要性近年來也受到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專家的關注,其蘊含的理念能夠契合《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符合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教學要求:“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關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學者已經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由教育論,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深度發展學生自身的潛能,最終成為易于成就的人。20世紀初期,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發展不僅包括知識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態度、價值觀、創造力、人際關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體發展,在于促進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和內在潛能的充分體現。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隆•米勒對人的整體發展理論作了系統闡述,把這種理論最終定義為“全人”教育。隆•米勒認為全人教育著力于重視人的全面完整發展,實現培養誠信、公平、正義、平和、同情、愛等美德[4]。20世紀末前后,“全人”教育成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運動,逐步傳播開來。全人教育理念在我國諸子百家思想中早有體現,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無不滲透著全人教育智慧。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全人教育的關注度不斷增加、研究不斷深入。《西方當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的作者譚敏和范怡紅指出:“全人教育思想是一場關于教育目的的革命,旨在糾正我國近現代教育的政治化、機械化、世俗化與功利化現象。”袁廣林提出,全人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單面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諧發展的人。馮建軍在《論全人教育》中提出:“全人教育是由自然教育、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四個維度構成的金字塔結構,四個維度是逐步遞進的。”吳立保提出:“全人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與指導思想,而且還是一場教育改革行動與教育實踐。”國內學者對全人教育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5-7],但具體到對于全人教育在教學實踐方面的研究尚顯不足。本文以全人教育模式為切入點,結合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的實際,試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導下探索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以期為推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進程助力。

2全人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2.1轉變教學理念和角色是前提

目前,我國關于全人教育觀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討論不多。一方面,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必需,還要與課堂以外的其他學習形態關聯;同時,學科內容不僅是課程的唯一組成,還應該在界限分明的學科之間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最終的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獲取一定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更遠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熱愛學習,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英語知識、技能的欠缺,產生畏懼和自卑心理,從而實現真正的“我要學”,不是在強壓之下的被動學習。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要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提升素質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內外的活動,在活動中溝通、交流,不斷鍛煉自己的學習實踐能力。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老師引導下的同學間互教互學,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角色,引導同學們集思廣益,通過相互溝通情感,增強學生之間的交往,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要在課堂上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關系,逐漸改變“一言堂”的角色,由“講授者”變成“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促進者”“幫助者”。要以一顆平等、友善、信任、寬容、尊重的心對待學生的情感、想法、觀念和錯誤,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如通過英語角鞏固所學專業知識,提高英語表達能力;以“探究”“合作”“釋疑”等教學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積極表現、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要善于搭建學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臺,引導學生討論、質疑、分析,發表自己的見解;重視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相互借鑒,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以提高個人素養。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比較中外不同文化氛圍的知識差異,積累民族文化,了解外國文化知識,做到互通有無,相互借鑒。只有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才能在學習、生活中更熟練地使用英語,培養較強的溝通能力,使學生在不斷的交流和合作中學會做人和生活,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承擔社會建設的責任感。如果堅持不懈在課堂貫徹這種理念,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必定會有長足進步[8]。

2.2細研深挖教材是基礎

對于每個大學生而言,大學英語課程至少伴隨兩年的時光,毫無疑問是一門有重要影響的課程。在大學生人格形成、素質提升的關鍵階段,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特色,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素養的基礎。當前我國高等院校中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很多,但大多存在更新周期長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多年來一成不變,缺乏時效性,內容陳舊枯燥,不能與時代緊密關聯,課堂教學與現實社會脫節,學生面對這種死板的內容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除了及時更換、調整教材之外,還應該結合社會最新的內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外延,會發現課文中蘊涵著不少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好素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中許多文章就具有這些特點,富有時代氣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內涵,可以增進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實現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同步提升。如College-TheLaddertoSuccess?DancewithLove、LessIsMore、BeatYourFear、TheWaytoSuccess、WhenWorkIsaPleasure、SecretstoBeauty、PassionGuidesLifeChoices等文章,如果把這些文章巧妙解構、合理運用,可以變成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堅持不懈等健康心理品質的好材料,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面對成功、選擇、交友、戀愛、擇業壓力。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針對目前高校英語教材內容的選取,應與學生的文化知識緊密相關,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興趣,降低語言理解的難度。比如,可以結合外國總統的就職演講、國情咨文等,以及互聯網上最新的一些消息。在教學中,杜絕把不同類型的知識人為地割裂開來,孤立地去學習某一門課程,造成學科之間相互孤立,這種傾向可能會導致學生的片面發展和思維方式的僵化。要善于優化使用大學英語教材中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逐步增強大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審美情趣,善于培養美好情操,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只有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影響和滲透,跨越學科之間的各種鴻溝,才能開拓學生知識學習與問題研究的視野,這些目標的實現要求在教學中細研深挖教材,摒棄本本主義、唯教材論,大膽開拓,真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3引導學生探究合作是關鍵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唱主角的應該是學生。不能僅僅將英語教學活動作為交流工具,老師在課堂上僵硬灌輸,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漠視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最終由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需求的缺失,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找不到感覺,只能靠玩手機打發時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主體性地位的體現,需要英語教師長期的引導和熏陶。由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壓力,大多數學生難以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甚至不能靜下心來閱讀英語作品,體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神,為此,在課堂上要想方設法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作為彌補。由于學生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緊湊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要依賴老師的講解,被動參與知識的接受,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成為英語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被動執行者。在“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的目標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9-10]。要對學生正確的引導,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和思想表達能力、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學目標要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要著重于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貫徹終生,這一點極其重要而又極難實現,唯其難,所以要堅持。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一些變通的方式,穿插在課堂里面,比如授課前可以給學生10分鐘時間,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presentation;也可以讓學生就某個感興趣話題發表看法,展開即興演講。也可以在課中設計小組討論,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合作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互式體驗,深入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團隊意識、合作意識。還可以利用課文主題設計訪談節目,讓學生當主持人,采訪“名企業家”,探討他們成功的秘籍,以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悟[11]。黃源深先生指出,外語系學生易患“思辨缺席癥”,這與我國教育工作中長期以來過于重視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訓練,忽視對學生進行思維素質、能力培養有很大關系。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全人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最終實現以“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育人模式,也體現出人本主義思想在教學工作中的滲透。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能力、興趣點不一致,學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和討論,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個體素質。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平臺,用好它、挖掘它,會使英語課堂靈動有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

2.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離不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作為高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教授在《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中指出,“大學英語綜合評估體系還有待建設和完善;大學需建構和諧語言生態。提升教學質量才是堅持科學的大學改革觀的核心。”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是存在問題的,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視其是否通過某些考試等作為最終評價手段。對于老師的主要評價標準也是看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和級別(所謂二類、三類、C刊等)。這種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的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是片面的,不利于讓老師投入更多精力進行教學研究,最終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至于形成唯分數論英雄的局面。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把形成性評價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以及與之相關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時作出調整,隨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新的學習需求,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標之所在。而這種教育模式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在備課中、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精心設計,精心實施,關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因地制宜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大學英語課堂可以事先設計一個以“朗讀背誦”“自由讀寫”“口語交際”“課堂活動”“課堂表現”“作業測驗”“個人特點”為主的表格,依照這個表格對學生評價,取代傳統的以“出勤”“交作業”“參與活動”三大板塊為主的評價學生平時成績的做法,更新評價機制與模式。隨著大學英語教師工作量的加重,大學英語教師的評價機制要盡快加以調整和改革。要本著教學為第一要務的原則,調整教師的工作重心:教師平時進行科研、是必要的,搭建“教學和科研”的平臺則更重要,如何把“教學成績和科研論文”合理地結合起來客觀評價教師的工作,為他們職稱評審、績效考核“減負”更是一門重大課題,需要學校主動作為,切實為教師考慮,推進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

3結論

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標最終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格健全、和諧統一,被教育者在大學階段的教育活動中應該具有主體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運,是作為人的人而非作為工具的人,在精神、心理、人格上實現統一。因此,全人教育非常注重價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道德在此過程中始終是其最高理想和最終目的[11-12]。在大學英語教學面臨改革的重要轉型時期,引入全人教育理念,可以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注入新鮮元素,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把培養學生知識技能和內在品格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進入社會后成為有智慧、有教養的人;可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好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和老師共同進步和受益。只有這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學生才會自信昂然地走向社會大舞臺。

作者:張家進 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