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8-01 08:29:09
導語: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中央國務院對學生體質健康高度重視,教育部與體育、衛生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從健康第一理念的提出、工作機制建立、教育教學改革、陽光體育運動推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政策法規,先后頒布或下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和組織保障。同時,將學校體育衛生條件改善(包括師資、場地器材等)納入相關教育工程和國培計劃,進一步加強了學校體育軟硬件條件建設[1]。隨著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具體表現為:身體發育形態有所提高,生理機能水平止跌增長,反映人體生理機能水平的重要指標———肺活量,在連續20年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了上升拐點。但也應清醒地看到,雖然青少年體質有所增強,但近視率居高不下、肥胖越來越多、心理障礙發生率增長迅速等問題也困擾著廣大青少年。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增強青少年體質、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時代需要。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頒布,共分為創新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20個篇章,其中第六十章第七條明確指出“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推廣普及足球、籃球、排球、冰雪等運動,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體系”[2]。從《綱要》的表述可以看出,健康中國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體現了國家意志,同時對學校體育的開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且還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幾方面缺一不可。但目前我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似乎沒有達到或完全達到這種要求。因此,必須對現有不合理或落后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為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夢想做出應有的貢獻。(二)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吨袊嗌倌牦w育發展報告(2015)》指出,近年來中學生體質水平呈現止跌回升的趨勢,而大學生在各項身體素質測試中仍處于較低水平,同一項目的測試成績往往還不如中學生。另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也即大學生正是心理問題多發的群體。近年來,大學生因遭受挫折而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這應引起高度關注。在社會適應方面,由于獨生子女受到家庭成員的溺愛,任性、自私、霸道、脆弱等人格問題較為突出,這也導致了在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等方面表現差強人意。因此,如何利用好體育鍛煉平臺來改善目前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問題,讓他們更好地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三)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現實需要當下,西方社會思潮的涌進、市場經濟的逐利思想等對我國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著錯綜復雜的影響。與“90前”相比,“90后”的學生群體更有個性、更有思想、更善于接受新鮮事物[3]。傳統的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攀巖、輪滑、網球、高爾夫、跆拳道等新興體育項目受到很多學生的歡迎。因此,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設置也應以人為本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減少或淘汰那些學生不太喜歡的項目,盡量開設一些新興體育項目,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二、大學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體育課程建設缺乏動力,項目設置與資源開發不合理。雖然在體育教學領域中“重競技、輕體育”的做法遭到不斷批評,但受教育理念、師資力量及場地器材等條件的制約,目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內容的設置與體系構建還是以競技運動為主,帶有明顯的競技化色彩。由于絕大多數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觸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到大學來還是學習相同的內容,有一種“吃剩飯”的感覺,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當然,課程建設也會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對資源的過度開發。比如,部分學校設置了棋牌類、釣魚、拓展訓練(益智類的團隊項目)等,這樣的課程無法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也不能實現新《綱要》五個領域目標[4]。還有的學校為了突出改革的效果,自行開發了一些校本課程,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項目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就直接進入課堂,對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效果值得商榷。(二)體育教師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有限,教學有效性與創造性發揮不足。體育教師文化資本的獲得與積累主要取決于所擁有的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通常是指體育教師通過家庭及學校體育教育獲得,并內嵌于身體和精神的師德修養、知識結構、體育教育教學能力、體育競賽和裁判能力、人文素養等文化產物。現階段,社會認識對高校教師的要求,不僅僅是要傳授原有的知識,更要創新知識。因此,高校體育教師不但要做好“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榜樣”兩個角色,更要做引導者、反思者、研究者和集體的領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單就體育學科而言,教師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近年來,隨著我國學歷教育的普及,高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綜合素質普遍有所提高,但從整體上來說還有所欠缺。周建華(2015年)選取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20所高校為研究對象,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師的情況做了專項調查,結果顯示:職稱結構與年齡結構趨于合理,學歷結構相對偏低;大部分高校學緣結構單一,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近親性;20所高校中擔任一門、兩門、三門及以上課程教學的教師,分別占總人數的50.1%、35.6%、14.3%[5],這說明我國高校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萬海波的一項研究認為,體育教師教學“疾病”主要有:教學失范、教學偏見、教學懲罰和教學阻隔,表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言行不規范,自我要求不嚴格,教學組織與管理缺乏嚴格與嚴謹;由于教師個人主觀偏見,情感的偏差而在教學上有失客觀和公正;運用不恰當語言或行動對學生進行管教,造成學生身體或心理傷害;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和交流,在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產生教學阻隔。
三、南華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一)課內外校內外緊密結合,構建大課程結構體系。一周一次的體育課顯然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體適能,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鍛煉并從中獲益,課內外、校內外要緊密結合、構建大課程結構體系,搭建較為完善的服務平臺。一是利用現代化的媒體,建立QQ群、微信群等,為學生進行在線答疑,增長理論知識,解決他們在鍛煉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二是開設夏季學期體育選修課,主要進行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的裁判法學習;三是每年定期舉辦籃、排、足三大球聯賽,實行升降級制度,使比賽更具競爭性和觀賞性;四是成立男女田徑、男女舞龍舞獅、男女籃球、男女足球等業余體育訓練隊,將有運動基礎的學生招入隊中,由體育學院選派老師進行系統訓練,并為他們外出比賽交流提供便利;五是加強與學校團委、學工部等職能部門的聯系與合作,派出相關專業教師對體育社團進行定期指導,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幫助學生盡快提高體育技能。經過幾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通選課程+必修課程+選修項目的課程基本結構,學生自主選擇性進一步得以提升。(二)逐步完善選課系統,盡量滿足學生個性需求。學校從2006年起實行體育課三自選模式,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雖然有的學生選到了自己理想的專項,但由于同一專項學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因而導致了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吃不飽”,覺得沒意思,而有的學生感覺“吃不了”,覺得難度太大。針對這種情況,對原有選課系統進行了完善升級,實行分層次選課。在體育學院的二級網站上,學生只需回答簡單的幾個問題,系統就會自動識別將進入哪個班級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再回到學校的教務在線選課系統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班級。另外,在開學第一周,教師也會對任課班級學生進行摸底測試,對明顯不符合要求的學生進行再調整,因而保證了學生技能水平基本在一個層次,從而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三)弘揚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豐富課程內容與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的基本來源是“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科發展需要”[6],是為了達到課程教學目標而選用的知識和技能的體系。為了豐富教學內容體系,學校將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到教學中,開設了體育養生課程,主要學習八段錦、五禽戲、體育養生功等課程。同時,將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列為大一、大二四個學期的體育必修課程,并規定太極拳不及格者本學期體育總評成績不及格,促使學生更加重視太極拳的習練,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練習氛圍,主動練習人數逐年增加。另外,根據自身的師資力量,在2015年開設了舞龍舞獅俱樂部。實踐證明,即使是沒有任何基本功的普通學生也能學好舞龍舞獅這個項目,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這些做法豐富和創新了“綱要規定+傳統養生+校本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也進一步弘揚了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四)注重激勵與發展功能,優化體育課程評價方法。體育考試既要重視最后的結果,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性、發展性,強調體育鍛煉的過程評價,而不是一味地以期末考試結果為唯一標準。在考試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興趣指向”“努力程度”“創新精神”等多種因素,從多個角度、多個方向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情況作出合理客觀評價,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因此,采用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將學生學習態度、努力程度、進步幅度納入考核指標,使考核結果更加科學化、人性化。另外,學校規定:對于有二級及以上運動員等級證書和獲得過省級體育比賽前三名的學生均可以憑相關證明材料免修體育課程,使其有更加充裕的時間來進行專項的練習。同時,也釋放了一些教學資源,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學生學分評定靈活多樣,形成了“體育課程+體質測試+運動競賽”的綜合學分評定模式。(五)加強教學質量督導力度,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為了加強教學質量監督,學校教務處成立了以退休老教授為主的教學督導團,不定期隨堂聽課,并將意見直接反饋給學院;每個學期都進行學生匿名的網上評教評學活動,對任課教師打分,同時還有專家評價和同行評價,從全方位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測評,其結果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評優評先以及職稱晉升等;從每個學院抽取2~3名有責任心的學生擔任體育信息員,定期向教務處反饋教師平時上課情況。這些監督機制的建立,給教師敲響了警鐘,使他們更加重視教學活動,教學質量得到了有力保障。另外,體育學院鼓勵和支持教師外出進修、學習等繼續教育行為。如利用寒暑假選送教師到北京體育大學學習毽球、體育養生等課程,或為教師積極創造條件,送他們去國內知名體育院校進行脫產學習,這些措施的實行,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經過六年的不斷探索,南華大學公共體育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學生受益廣。自2012年在大一、大二年級中實施以來,直接受益學生超過45 000人。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得知:95%的學生對體育課變得“更喜歡”;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率高達92%;大學體育課程被評為南華大學精品課程。二是媒體報道多。南華大學田徑運動會開幕式“千人秀太極”“龍獅也跳小蘋果”等節目受到搜狐新聞、新浪網、新華網、中國青年網、衡陽新聞網等多家媒體的廣泛報道,社會反響強烈。三是參賽成績優。2018年7月12日至17日,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第十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在廣西師范大學隆重舉行,南華大學龍獅隊獲得甲組男子北獅自選冠軍、女子北獅自選冠軍、傳統北獅亞軍,以及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作者:楊棟 單位:南華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國才考試對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 下一篇:曹安和民族音樂觀現代性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