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建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02:19: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鎮建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小城鎮建設途徑論文
論文摘要:民族鄉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重要補充,民族鄉小城鎮化是我國城市化的組成部分。民族鄉建制為民族鎮是民族鄉小城鎮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文以省**縣民族鄉的城鎮化建設為例,投射出我國眾多的民族鄉在城鎮化建設中面臨的困難,以及怎樣解決的課題。
論文關鍵詞:民族鄉城鎮化建設**縣
民族鄉是我國特有的、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內部事務、依法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一種基層政權形式,是解決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問題的一種較好的政治形式,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一種必要補充形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散雜居農村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小城鎮是民族鄉城鎮化的途徑,也是民族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民族鄉的小城鎮建設面臨一系列問題:對民族鄉小城鎮建設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民族鄉自身不具備建制為鎮的條件;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民族鎮的法律地位等。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民族鄉的小城鎮建設問題顯得更加尖銳和現實。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采取諸如賦予民族鎮以民族鄉同等的法律地位等有效措施,加快民族鄉小城鎮建設的步伐。只有如此,民族鄉才能順利實現城鎮化,保障眾多民族鄉的少數民族群眾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進而順利實現現代化。
位于**省西南部**縣,西鄰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鄰涼山彝族自治州,有漢、彝、藏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著名民族學家李紹民老師曾說過:**縣處于“藏彝走廊”的結合部,藏族文化與彝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像**的自然資源一樣豐富。”因此,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縣。**縣轄1鎮、1個街道辦事處、15個鄉(其中10個民族鄉),分別是:安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蟹螺藏族鄉、回隆彝族鄉、擦羅彝族鄉、栗子坪彝族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田灣彝族鄉、草科藏族鄉。
近年來,隨著**縣經濟的迅猛發展,部分民族鄉的城鎮化建設已出具規模,有的已經達到或超過建鎮的標準。如安順彝族鄉,該民族鄉作為革命紀念和歷史、文化名鎮的安順場,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不僅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以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商貿流通為主的城鎮;地處**縣的咽喉要道,商貿活動十分活躍,是數鄉的商貿中心和物質集散地;安順場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一百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擁有眾多名勝古跡,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加之良好的旅游區位,使安順場成為**西部旅游環線上的一個重要旅游基地,每年到這里來參觀旅游、緬懷紅軍精神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加之,近年來因為**縣開發水電資源,眾多移民搬遷于此,久而久之,安順彝族鄉的人口飛速增長,場鎮也越建越大,儼然一個小縣城。民族鄉的建制已經與當前安順彝族鄉的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相稱。在**縣十個民族鄉之中,還有諸如:回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等民族鄉也遇見了同樣的問題,這也我國現在一千多個民族鄉在城鎮化建設道路上面臨的難題。作為全國城市化的組成部分,數以千計的民族鄉沒有基本建立小城鎮(截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1248個民族鄉,包括59個民族鎮),那么我國的城市化是不完整的。制約民族鄉小城鎮建設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民族鄉小城鎮建設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民族鄉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補充,作為國家保障散雜居少數民族平等權利的一項措施,體現了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關懷和重視,民族鄉小城鎮建設工作不僅有利于民族鄉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保障。然而長久以來,國家給予民族鄉的優惠政策始終難以實施;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難以對民族鄉給以大力扶持;認為民族鄉的城鎮化建設無關大局等。
農村小城鎮建設論文
引言:
盡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號文件中,就已經明確提出“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城務工經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濟熱點問題中,農民如何進城、農村小城鎮如何建設的問題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隨著九十年代中國地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之中各地“開發區熱(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之后各地大辦開發區導致經濟高速增長)”濫占耕地引發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鎮建設及其相關的政策問題,才逐漸引起國內外的廣泛討論。
1995年4月,中國國家體改委、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財政部、建設部、農業部、民政部、公安部、統計局、國土局等11個部委聯合了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并于當年11月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小城鎮建設高級國際研討會”;1996年,該11部委又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約18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還與各省協商確定了首批57個國家級試點城鎮。到1997年末,國家級試點城鎮已經擴大到100個。
本文作者作為農業部的代表,參與了11部委對該項目的協調指導,以及上述國際組織資助的合作研究和試點。由于長期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我們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強調指出:考慮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教訓,中國農村小城鎮建設在人口壓力大而資源嚴重短缺的基本國情矛盾制約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城鎮,而是通過城鎮發展過程中資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即: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改革農村社區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通過培育城鎮積累功能和自我發展機制,使已經非農就業的、過剩的農村人口進入小城鎮,從而減輕有限的農地已經超載的農業人口負擔,以保證中國農業有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然而近年來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使我們意識到:在本世紀末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地方政府資本原始積累導致城鎮建設大規模占地已經不可逆轉。而且人們不得不承認,目前這種制度軟約束條件下的行政控制,實際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級地方政府在財政嚴重虧損壓力下,對耕地“農轉非(從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巨額增殖收益的渴求。為此,寫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應承擔的歷史責任:長期受制于資源短缺之苦的中國人,必須能夠找到一種相對較低成本的制度類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現代“圈地運動”中,得以說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種既對國家、集體、農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進地方城鎮化和二三產業發展的新辦法。
一、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緊約束
農村小城鎮建設論文
一、我國小城鎮建設的現狀和績效分析
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城鎮化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城鎮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遞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個百分點。1998年,我國共有小城鎮45462個,其中建制鎮19060個。另據1997年全國第一次農業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國共有建制鎮16126個,鎮區戶數平均1221.1戶,鎮區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71.5人,鎮區占地面積2.2平方公里。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的建制鎮數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呈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三類地區分別擁有建制鎮7479個、4682個和3965個,分別占全國建制鎮總數的46.4%、29%和24.6%;從人口規模看,目前建制鎮大多屬于小規模之列。鎮區人口在4000人(全國平均數為4518.6人)以下的鎮達到10544個,占全國建制鎮總數的65%;中等規模的鎮(鎮區人口4000~10000人)4235個,占全國建制鎮總數的26%;鎮區人口10000人以上鎮1347個,占全國建制鎮總數的8.4%,這部分人口規模較大的建制鎮雖然數量較少,但卻擁有建制鎮人口總數的36%和非農業人口總數的40%,屬于經濟實力最強、發展勢頭最猛的鎮。
盡管經歷了改革后的高速發展,我國農村城鎮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業化和非農化水平。1952~1978年,我國的人口城鎮化率只提高了5.4個百分點,但同期工業化率和非農化率卻上升了26.7和22.4個百分點[1]。改革以來自下而上的城鎮化把中國城鎮化帶入了快速推進的軌道,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整體的城鎮化進程,并逐漸彌合了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和非農化進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國的城鎮化率上升了12.5個百分點,年均上升0.625個百分點;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幅度從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個百分點;城鎮化滯后于非農化的幅度從54%僅下降到51.2%(見表1)。這說明滯后程度仍然十分嚴重。而如果把中國城鎮化放在世界整體城鎮化進程來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極為明顯的。1997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僅比低收入國高1.9個百分點,比世界平均數低16.1個百分點,更不用說與中等收入國和發達國家相比了(見表2)。
城鎮化的滯后帶來了一系列負面社會經濟效應。首先,形成和固化了城鄉產業—就業—收入與消費結構的長期失衡態勢。1978年,農業部門以70.5%的從業人員創造了28.1%的生產總值,而非農部門卻以29.5%的從業人員創造了71.8%的生產總值,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產業—就業結構總偏差為84.8%。1997年,中國的產業—就業結構偏差雖然有所縮小,但仍保持在62.8%的較高水平。產業—就業結構的過大偏差,使得農業部門的回報率(農業產值比率除以勞動力就業比率)相對過低,1978年為非農部門的1/6.25,1997年雖有所上升,但也僅為非農部門的1/4.41。回報率的低下直接限制著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長期以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維持在不到城鎮居民一半的較低水平,消費水平只大體保
表1我國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與非農化的程度單位:%
年份19521957196519781985199019971998
小城鎮建設可持續發展論文
1國內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資金短缺。目前,我國許多小城鎮的建設依然采用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由國家、企業以及群眾各出一部分建設資金,一些小城鎮通過不合理的手段征收各種雜費或者抬高地價獲得建設資金,這對于小城鎮的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人員缺乏凝聚性。目前,我國許多新建的小城鎮的人口數量不多,通過統計分析建制鎮的平均人口數量小于3000人,人口組成主要以當地居民為主,只有少量的外來人口,并且還有一些建制鎮的人口數量還表現降低的趨勢,城鎮建設嚴重缺乏凝聚性。
(3)小城鎮建設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缺乏獨有的特色產業。目前,我國許多小城鎮的建設依然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小城鎮建設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同時也沒有形成小城鎮獨有的特色產業,導致小城鎮的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4)環境狀況較差。目前,我國許多小城鎮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進程,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量引入污染程度高、能耗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嚴重的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小城鎮中亂扔垃圾的現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城鎮居民素質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城鎮政府并沒有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導致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隨處可見,嚴重的污染小城鎮環境。
(5)粗放用地,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普遍較低。我國尚未創建完善的節約用地調控機制,許多小城鎮在建設的過程中采用粗放用地的方式,導致小城鎮的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用地結構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此外,還有許多小城鎮在建設的過程中只考慮短期利益,側重于新區的經濟建設,對于舊城改造等方面的投資相對較少,導致小城鎮的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論解決三農難題的措施提升城鎮建設
論文關鍵詞:小城鎮農村剩余勞動力規劃聚集
論文摘要:小城鎮建設時解決貧困問題和“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能有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目前,云南小城鎮建設在布局、規模、建設質量、經濟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突出問題,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的對策,旨在促進云南小城鎮建設的健康發展及“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
小城鎮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鎮建設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二、三產業提供條件,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的合理布局與健康發展,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云南作為我國西南邊陲的民族省份,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有了較快發展,城鎮化水平從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3年的26.6,但仍遠低于全國40.5的平均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云南的貧窮就是農村的貧窮,云南的落后就是農村的落后。因此,實施城鎮化戰略,加快小城鎮建設,對有效破解貧困問題和“三農”問題,推動云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云南小城鎮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云南小城鎮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建設速度加快。1999年至2002年,全省小城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34億元,年均33.5億元,到2002年底,全省各種小城鎮已達1419個,建制鎮發展到547個。同時,從1999年開始,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萬元資金專門用于扶持100個小城鎮建設。與過去相比,全省小城鎮體系初步得到調整,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提高,許多小城鎮改變了過去幾十年不變樣、“以路為市”、“有房無路”等落后狀況,小城鎮的聚集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不同程度地增強。然而,目前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仍不高,尤其農村貧困面大,2002年底,全省仍有261個鄉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貧困人口高達1050萬人。由于受現有發展基礎的制約,云南小城鎮建設中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
1.小城鎮發展不平衡,地域分布差異較大。由于云南境內山高谷深,94的國土面積為山區半山區,只有6的壩區(山間平原),各地的歷史文化、經濟基礎和地理環境存在較大差異,造成全省城鎮分布極不平衡。2002年,全省16個地州市中位于滇中、經濟發達程度較高和地理環境較好的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四州市集中了全省37.5的城市和39.9的建制鎮,建制鎮密度達22.7個/萬平方千米,遠高于全省13.9個/萬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而其它地區,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昭通、文山、思茅、迪慶、怒江等地州則因經濟欠發達和地理環境及位置相對較差而城鎮稀疏,建制鎮密度不到8個/萬平方千米,城鎮化水平較低,小城鎮對當地經濟文化的推動作用十分有限。
建設民族城鎮鄉策略論文
論文摘要:民族鄉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重要補充,民族鄉小城鎮化是我國城市化的組成部分。民族鄉建制為民族鎮是民族鄉小城鎮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文以**省**縣民族鄉的城鎮化建設為例,投射出我國眾多的民族鄉在城鎮化建設中面臨的困難,以及怎樣解決的課題。
論文關鍵詞:民族鄉城鎮化建設**縣
民族鄉是我國特有的、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內部事務、依法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一種基層政權形式。是解決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問題的一種較好的政治形式,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一種必要補充形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散雜居農村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小城鎮是民族鄉城鎮化的途徑,也是民族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民族鄉的小城鎮建設面臨一系列問題:對民族鄉小城鎮建設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民族鄉自身不具備建制為鎮的條件;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民族鎮的法律地位等。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民族鄉的小城鎮建設問題顯得更加尖銳和現實。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采取諸如賦予民族鎮以民族鄉同等的法律地位等有效措施,加快民族鄉小城鎮建設的步伐。只有如此,民族鄉才能順利實現城鎮化,保障眾多民族鄉的少數民族群眾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進而順利實現現代化。
位于**省西南部**縣,西鄰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鄰涼山彝族自治州,有漢、彝、藏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著名民族學家李紹民老師曾說過:**縣處于“藏彝走廊”的結合部,藏族文化與彝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像**的自然資源一樣豐富。”因此,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縣。**縣轄1鎮、1個街道辦事處、15個鄉(其中10個民族鄉),分別是:安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蟹螺藏族鄉、回隆彝族鄉、擦羅彝族鄉、栗子坪彝族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田灣彝族鄉、草科藏族鄉。
近年來,隨著**縣經濟的迅猛發展,部分民族鄉的城鎮化建設已出具規模,有的已經達到或超過建鎮的標準。如**彝族鄉,該民族鄉作為革命紀念和歷史、文化名鎮的安順場,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不僅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以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商貿流通為主的城鎮;地處**縣的咽喉要道,商貿活動十分活躍,是數鄉的商貿中心和物質集散地;安順場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一百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擁有眾多名勝古跡,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加之良好的旅游區位,使安順場成為**西部旅游環線上的一個重要旅游基地,每年到這里來參觀旅游、緬懷紅軍精神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加之,近年來因為**縣開發水電資源,眾多移民搬遷于此,久而久之,安順彝族鄉的人口飛速增長,場鎮也越建越大,儼然一個小縣城。民族鄉的建制已經與當前安順彝族鄉的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相稱。在**縣十個民族鄉之中,還有諸如:回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等民族鄉也遇見了同樣的問題,這也我國現在一千多個民族鄉在城鎮化建設道路上面臨的難題。作為全國城市化的組成部分,數以千計的民族鄉沒有基本建立小城鎮(截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1248個民族鄉,包括59個民族鎮),那么我國的城市化是不完整的。制約民族鄉小城鎮建設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民族鄉小城鎮建設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民族鄉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補充,作為國家保障散雜居少數民族平等權利的一項措施,體現了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關懷和重視,民族鄉小城鎮建設工作不僅有利于民族鄉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保障。然而長久以來,國家給予民族鄉的優惠政策始終難以實施;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難以對民族鄉給以大力扶持;認為民族鄉的城鎮化建設無關大局等。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及其機構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鄉鎮行政區劃經營城鎮企業化
論文摘要:現階段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迫在眉睫.首先提出了現階段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應遵循科學性原則,有利管理、規模適度原則,經濟性原則,尊重歷史相鄰相近原則,經濟穩妥、引導自愿原則,優勢互補、強弱搭配原則及群眾性原則等7個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對區劃調整思路進行了探討,認為因地制宜、分類實施,要反對“一刀切”.最后在鄉鎮級行政體制及其機關的改革這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政府企業化、小政府大社會等觀點并對機構的設置提出了適度性的方案.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全國各地涌現出一大批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強鎮、強村,鄉鎮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鄉鎮體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弊端,如小城鎮數目多,整體規模小;城鎮體系中,小城市發育不良;受地方政績影響,城鎮之間爭項目、重復建設嚴重;城鎮的集聚和擴散受行政區制約,阻礙了城鎮上規模、上檔次;城鎮發展受行政體制——管理體制、財稅體制、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資體制、社會保障制度等制約,城鎮發展軟環境日趨滯后等.這些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對目前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機構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1.行政區劃調整原則
行政區劃調整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1科學性原則
選題的原則
要能夠正確而恰當地選題,首先要明確選題的原則,明確了選題原則,就能比較容易地選定一個既有一定學術價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適合個人研究能力,因而較有成功把握的題目。一般來說,選擇畢業論文題目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現實意義
畢業論文的題材十分廣泛,社會生活、經濟建設、科學文化事業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問題,都可以成為論文的題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為實踐服務。因此科學研究的選題首先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第一,注意選題的實用價值,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所謂論文的實用價值,就是指我們選的題目,應是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為干百萬人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反映著一定歷史時期和階段社會生活的重點和熱點,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我們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其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很有意義的。這不僅能使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得到一次實際的運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現實意義的題目大致有三個來源: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抑制通貨膨脹,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廉政建設等等。二是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如從事農業工作的同志就會遇到諸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問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農村青少年的教育問題,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問題,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問題,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實踐中提出來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如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問題,職業道德教育問題,等等。
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與黨和國家或與國計民生有關的重大問題。這類問題關系國家發展方向、速度,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因而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吸收外國的經驗和技術,引進外資,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等問題。在當前貫徹十四大和十四屆四中全會精神中,要注意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加強法制建設,反腐倡廉,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等等。二是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這類問題雖不是全局性的,卻是人們關注的、或期待解決、或有疑慮需要進行理論探討和解答的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些具體政策,像工資改革、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物價的調整、住房制度改革、城鎮建設、社會治安、法制教育等等。還有各行各業的經驗總結、改革預測、研究決策等。另外,有些題材看似具體小事,卻關系著干家萬戶,也可作為選題。如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問題,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勤儉持家問題等。三是雖屬具體又未引起社會重視,卻代表一定傾向的問題。一種是意義尚未被認識,作者用理論觀點分析、預見到它的生命力。如農村土地向種田能手轉移,選送農村村級干部上大學,為農村培養致富帶頭人等;或預測到危害、惡果,及時提出問題,引起社會重視。如農村蓋房、修墳擠占破壞耕地,小城鎮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基礎設施不配套,農戶引種、引養外地產品不經市場調查,一哄而上,等等。另一種是群眾議論紛紛,反映很大的,要作出理論分析,引導正確對待。如在分配問題上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等等。
第二,要注意選題的理論價值。我們強調選題的實用價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也絕非提倡選題必須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為論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和工作總結、調查報告有著區別。一般說來,它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構成,文章要以邏輯思維的方式為展開的依據,在事實的基礎上展開嚴謹的推理過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它著重探討和研究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闡述自己對這些規律的了解與認識,給人以認識上的啟迪。因此,選擇現實性較強的題目,還要考慮其有無理論和認識上的價值,即有無普遍性的意義,能否能進行理論的分析和綜合,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具體上升為抽象。有些題目也并不一定直接與現實掛鉤或有直接的實際用途,如對歷史問題、典籍問題、外國問題的研究等。但從發展的眼光看,這些題材能夠表示某種趨勢,或對現實有借鑒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論價值,這樣的題目當然也是可以選的。我們所要反對的只是那種脫離現實、咬文嚼字、繁瑣考證、追求時髦等毫無意義的東西。
論文的格式:畢業選題的原則
要能夠正確而恰當地選題,首先要明確選題的原則,明確了選題原則,就能比較容易地選定一個既有一定學術價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適合個人研究能力,因而較有成功把握的題目。一般來說,選擇畢業論文題目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現實意義
畢業論文的題材十分廣泛,社會生活、經濟建設、科學文化事業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問題,都可以成為論文的題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為實踐服務。因此科學研究的選題首先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第一,注意選題的實用價值,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所謂論文的實用價值,就是指我們選的題目,應是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為干百萬人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反映著一定歷史時期和階段社會生活的重點和熱點,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我們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其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很有意義的。這不僅能使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得到一次實際的運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現實意義的題目大致有三個來源: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抑制通貨膨脹,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廉政建設等等。二是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如從事農業工作的同志就會遇到諸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問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農村青少年的教育問題,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問題,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問題,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實踐中提出來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如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問題,職業道德教育問題,等等。
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與黨和國家或與國計民生有關的重大問題。這類問題關系國家發展方向、速度,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因而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吸收外國的經驗和技術,引進外資,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等問題。在當前貫徹十四大和十四屆四中全會精神中,要注意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加強法制建設,反腐倡廉,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等等。二是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這類問題雖不是全局性的,卻是人們關注的、或期待解決、或有疑慮需要進行理論探討和解答的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些具體政策,像工資改革、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物價的調整、住房制度改革、城鎮建設、社會治安、法制教育等等。還有各行各業的經驗總結、改革預測、研究決策等。另外,有些題材看似具體小事,卻關系著干家萬戶,也可作為選題。如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問題,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勤儉持家問題等。三是雖屬具體又未引起社會重視,卻代表一定傾向的問題。一種是意義尚未被認識,作者用理論觀點分析、預見到它的生命力。如農村土地向種田能手轉移,選送農村村級干部上大學,為農村培養致富帶頭人等;或預測到危害、惡果,及時提出問題,引起社會重視。如農村蓋房、修墳擠占破壞耕地,小城鎮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基礎設施不配套,農戶引種、引養外地產品不經市場調查,一哄而上,等等。另一種是群眾議論紛紛,反映很大的,要作出理論分析,引導正確對待。如在分配問題上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等等。
第二,要注意選題的理論價值。我們強調選題的實用價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也絕非提倡選題必須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為論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和工作總結、調查報告有著區別。一般說來,它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構成,文章要以邏輯思維的方式為展開的依據,在事實的基礎上展開嚴謹的推理過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它著重探討和研究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闡述自己對這些規律的了解與認識,給人以認識上的啟迪。因此,選擇現實性較強的題目,還要考慮其有無理論和認識上的價值,即有無普遍性的意義,能否能進行理論的分析和綜合,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具體上升為抽象。有些題目也并不一定直接與現實掛鉤或有直接的實際用途,如對歷史問題、典籍問題、外國問題的研究等。但從發展的眼光看,這些題材能夠表示某種趨勢,或對現實有借鑒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論價值,這樣的題目當然也是可以選的。我們所要反對的只是那種脫離現實、咬文嚼字、繁瑣考證、追求時髦等毫無意義的東西。
高房價及高地價的治理探索
論文關鍵詞:高房價,高地價,土地供給,農村土地
論文摘要:城鎮建設用地緊張,確也是實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數城市早就在透支國家下達的指標。治理高地價的關鍵是什么--增加供給!市場經濟真的很簡單,價格是供求關系的反映(當然,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價格失靈),開發商拿地熱情高漲,政府硬按著地價不讓漲,則企業只能尋求托關系、搞公關來購地。
近期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總結、規范和完善“限房價競地價”、“雙向競價”、“綜合評標”等多種房地產用地出讓模式,推動土地供應由“價高者得”的單一目標向完善市場、保障民生等多目標管理轉變。近兩年來,經營性用地“招拍掛”的出讓方式,持續不斷的受到質疑和反對,很多人認為這種賣地方式很容易推高地價,最大的受益方是地方政府,從而導致土地財政肥得流油。
由此看來,國家確實正在緊鑼密鼓的研究和推進土地出讓方式改革。實際上,部分城市早在2009年就開始嘗試了,比如上海積極嘗試“預申請”、“綜合評標”、“一次競價”。再如,近期北京有塊土地,出讓時對報價進行限高,如果有多家企業都愿意出限高價,則就讓他們競配建保障房面積,誰愿意為政府免費配套最多的保障房,誰就最終勝出。
顯而易見,進行這項改革的目的是限制地方土地財政,同時抑制地價,進而有助于穩定房價。無疑,這一政策的指向是正確的。在房地產調控一波緊似一波的背景下,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居然高達2.7萬億元,同比增加70.4%,超千億的城市數量劇增。而且,從價格上看,去年全國新建商品房成交均價大概同比上漲7%,而開發企業購置的土地成交均價卻大漲34%左右。
抑制地價、減少地王,正在成為重要的政策選擇。去年12月19日,《國土部關于落實房地產用地調控政策通知》要求:對招拍掛出讓中溢價率超過50%、成交總價或單價創歷史新高的地塊,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在成交確認書簽訂后2個工作日內,填寫《房地產用地交易異常情況一覽表》,分別上報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明擺著,這是向地方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