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路徑探究

時間:2022-07-14 10:17:33

導語: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路徑探究

摘要:隨著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長,對旅游功能和旅游業態提出了新的要求。鄉村旅游在傳統休閑、觀光和體驗功能基礎上,需要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以旅游與文創融合發展形成新資源,拓展旅游與文化產品的新市場。因此,本文著手分析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通過探討旅游與文創產業的融合效應,發現二者深度互動發展的有效路徑,從而推動農村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關鍵詞: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近些年,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迅速,成為城鎮居民休閑放松、體驗生態、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同時,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可與傳承也開始引起社會各界重視,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滿足人們精神消費需求的主要業態,將鄉村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性開展新型旅游模式,是鄉村旅游經濟轉型的大勢所趨,有利于盤活農村旅游資源,豐富鄉村旅游形式,賦予鄉村旅游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1.豐富鄉村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隨著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緊湊的城市生活給人們生理和精神上均產生了較為負面的影響,焦慮的城市環境催生了人們追求慢生活的精神追求,這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鄉村旅游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放松與休閑的慢節奏生活的場所,有效帶動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助力。但是,傳統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旅游資源的利用相對較為單一,對城市居民的吸引力遞減,需要開發新的旅游資源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將農村傳統文化作為特色資源,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是一種創新,以文化創意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既挖掘了農村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又拓展了鄉村旅游發展空間,豐富了鄉村旅游資源種類,有利于推動鄉村旅游持續發展。2.創新鄉村旅游模式,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旅游經過了快速發展時期后,其單一的資源開發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相關產業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旅游業的跨界融合打破了原有旅游發展模式的瓶頸,傳統旅游與農業的融合滿足了旅游者體驗式需求,與互聯網及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的融合形成了智慧旅游,有效提升了旅游管理效率。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則是在傳統旅游項目中,融入特色文化內涵,發展特色文創項目,通過改變傳統鄉村旅游模式的要素配給結構,甚至形成新的鄉村旅游模式,從而優化鄉村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結構,推動新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質量。3.體現傳統文化特色,推進文化傳承與傳播。我國廣闊的地域形成了豐富了農村傳統文化與習俗,在歷史的發展中農村是傳統文化的延續地與傳承地。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地區不僅是地理和人口的逐漸萎縮,更重要的是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的逐漸消亡。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對歷史文化的傳承,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的有效融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借助于經濟與社會發展趨勢,采用現代社會發展途徑,將文化特色融入旅游產業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形成新的旅游資源形式,不僅在最大限度實現歷史文化的保留與傳承,還在更大范圍了促進了傳統文化的擴散與傳播,實現文化傳承與旅游經濟發展的共贏。

二、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存在的問題

1.政策性支持不足,限制產業深度融合。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屬于新興產業形態,在發展中涉及農業、旅游、文化等多個地方性政府行政部門,需要指導性和方案性政府政策支持,以協調各部門資源調配,為融合發展消除制度障礙。盡管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均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也是各地區著重發展的產業形式,但是,二者融合發展的政策性支持仍然不足。在我國地方行政管理框架下,各部門在現有政策指導下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體制與機制有效協調政府部門間的合作,促進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單靠市場的力量無法克服制度性障礙,導致二者互動融合受到限制,缺乏持續的發展動力。2.文化資源開發不足,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不足。作為一種新的產業融合形式,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落腳點是通過對當地文化資源的開發,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并最終產生新的產業發展增長點。但是,當前對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難以形成創新性的文化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產品種類較少。這是由于很多地區對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是建立在已有產業發展基礎上的,比如鄉村旅游的文化創新中,體驗式旅游如何加入文化要素。大部分地區是對二者融合發展的探索是在現有發展基礎上的修補與提升,雖然能夠保證現有產業發展能力,但也限制了文化資源開發的方向,約束了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難以形成系統性的產品體系與文化特色。3.產業鏈融合度低,難以支撐產業結構轉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的理想狀態是二者深度融合與互動,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共贏局面。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流于表面,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不足,在很多鄉村旅游地區中認為銷售一些紀念品、玩具就是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或者將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地搬遷至鄉村旅游地區,完全沒有與當地鄉村旅游項目進行合作互動,也沒有形成鄉村旅游新的增長點等。二者的融合發展程度較低,沒有形成新的產業價值鏈。即使有些地區在短期內出現旅游經濟增長,也不會形成長久的旅游吸引力,更不可能形成產業支撐力,無法帶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發展。4.融合發展人才缺乏,經營主體創新不足。人才缺乏是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服務業發展形式,需要掌握二者融合發展的切入點,并形成產品推向市場,這要求相關人員具有較高的旅游市場敏銳度與深厚的文化素養。但是,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是新興業態,在現有產業發展的人才引進與培養體系中,很少有針對此類新興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同樣不足的是能夠將二者融合推廣的經營主體,大多數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項目由政府作為主要承擔方,依托政府力量集合社會資本與企業參與,欠缺市場敏感性,產業發展組織的競爭性不足,難以通過競爭形成有創新力的產品與項目。

三、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1.以政府主導發揮政策協調與激勵作用。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發揮指導作用。首先,立足于各地區鄉村旅游資源與文化傳統,合理規劃并引導區域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重點突出不同區域差異化與互補性,防止各地區盲目推進造成的資源浪費。其次,以政策傾斜、技術支持和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以鄉村振興建設要求,整合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于文化資源,推動不同地區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特色。最后,以政府為主體推動典型融合項目的宣傳與推廣,挖掘不同融合特色與方式的亮點,打造區域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品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2.挖掘文化潛力,提升旅游產品文化附加值。以旅游消費者精神文化需求為痛點,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與鄉村旅游資源深度融合,打造鄉村文化旅游新形式,賦予鄉村旅游產品文化生命力。因此,要以保護性開發為主,將傳統文化、民俗習慣、娛樂技藝等融入到鄉村旅游產品與服務中,形成鄉村旅游的文化產品體系,例如,打造民俗特色景觀、地方性娛樂項目表演等。需要立足于當代文化與價值觀念,借助現代網絡、聲音、燈光等技術條件,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再加工;或者采用現代生產技術,研發具有文化創意的產品,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形式,提高文化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對于沒有市場價值的文化傳統也要進行保護,形成完整的鄉村文化開發、保護與傳承機制。3.鼓勵多種經營主體,促進產業融合與聚集。改變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單一主體經營局面,發揮產業組織的創新能力。首先,政府要鼓勵社會主體與資本進入鄉村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與產品創新中,改變以政府為開發主體和創新主體的情況,發揮市場競爭在促進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中的作用。鼓勵專業旅游企業與文化企業等通過合作方式參與投資、開發與經營。其次,要大力發展社會服務組織,鼓勵搭建產業資源與信息的共享平臺與合作平臺,為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提供資源整合平臺,通過信息共享與資源協調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4.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發揮人才作用。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可以保障人才供給不受約束。首先,需要設置相應的培養方案與培養計劃,打破現代人才培養體系中對專職人才的限制,針對鄉村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需求,逐步制定并實施綜合性人才培養方案,從長遠來看解決人才稀缺問題。其次,注重對現有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挖掘人才潛力。一方面,要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以政府和企業的雙重優惠政策吸引相關人才開展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鼓勵自主創業,發揮人才自主性。另一方面,對現有鄉村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層進行相關培訓,提升相關人員推動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建云.“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發力點[J].人民論壇,2019(16):138-139.

[2]秦志玉.山東省鄉村地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人文天下,2019(144):6-12.

[3]時高磊.濟南市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人文天下,2019(135):73-76.

[4]汪宏偉.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57):212-213.

作者:周雪 龔佳 單位:1.四川音樂學院 2.四川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