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揭示控制風險論文
時間:2022-05-21 04:18:00
導語:會計準則揭示控制風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世紀文主要從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去留爭辯;金融危機下各國對公允價值采取的應對措施;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去留爭辯的結果及對我國的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美國的國際金融風暴挾萬鈞之勢而來,給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公允價值的概念、目前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表述不完全一致、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公允價值的確定、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的質疑、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去留爭辯——公允價值是否應為金融危機負責的正反方觀點、面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積極應對,紛紛出臺了一些應急辦法、小型企業可以按照年中的匯率來評估資產、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分析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產生質疑的原因,剖析公允價值是否應為金融危機負責的正反方觀點,總結公允價值去留爭辯的結果以及對我國的啟示。公允價值計量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備受指責。
【論文關鍵詞】公允價值,金融危機,爭辯
美國的國際金融風暴挾萬鈞之勢而來,給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將近一個世紀前的經濟危機催生了“公允價值”,而當下的金融風暴又一次把“公允價值”推到了前臺,曾被稱為“代表未來計量方向”的公允價值,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被指責為是金融危機真正的罪魁禍首。金融危機給公允價值出了難題,也給了財會界一個機會,讓其揣摩危機中的財會處理,促進會計理論的創新和會計實務的完善。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
(一)公允價值的概念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無論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SAB)還是FASB都積極地倡導采用。
目前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表述不完全一致。IASC323號認為:“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FASBSFASNO.157中則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我國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公允價值是這樣定義的:“公允價值是指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二)公允價值的概念理解
對于公允價值概念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1.經濟行為源自開放公平的市場,雙方對于交易的情況并不陌生,即信息對稱;2.行為的性質,即雙方自愿,也就是說交易雙方愿買愿賣,兩方商定的價格是雙方同意的,也就是達成公允;3.公允價值的含義,代表了資產和負債所反映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三)公允價值的確定
FASBSFASNO.157將金融產品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有活躍市場交易的金融產品,該類金融產品的“公允價值”根據活躍市場的報價確定。第二層是交易不活躍市場情形下的金融產品,該類金融產品的“公允價值”參考同類產品在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或者采用有可客觀參考支持的價值模型確定。第三層是沒有交易市場的金融產品,該類金融產品的“公允價值”需要管理層根據主觀判斷和市場假設建立估值模型確定。該準則還規定金融產品公允價值計量標準適用優先級原則——首先看是否適用第一層的標準,不適用的情況下再逐級向第二層、第三層判斷。
二、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去留爭辯
(一)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的質疑
公允價值的運用無論是在會計理論界與實務界之間,還是在會計準則制定者與相關監管機構之間,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本輪金融危機無疑將這場爭論推向了最高潮。
根據美國一般公認會計準則(GAAP)的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每季度都用公允價值評估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如果資產價值下降則必須在財務報告中進行披露。自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露出端倪以來,隨著房貸違約率的不斷上升,由房屋貸款衍生出來的資產抵押類證券如美國抵押支持債券(MBS)、債務抵押證券(CDO)的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金融機構不得不對其計提減值。而資產賬面價值的大幅縮水,又間接拉低了資本充足率,使金融機構在資本緊張的情況下被迫在短時間內變賣手中的次貸資產,進而引發新一輪由于更低市價引起的資產減值,結果,市場便陷入“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致使金融機構無以為繼,直至破產為止。
實際上,此次金融危機中,一些種類的資產已沒有市場可以作為計量參考了,如花旗和瑞銀等投行之前發售的標售利率型證券(ARS),ARS市場在2008年2月之前的總市值約為3300億美元,而此后至今這個市場已根本不具備流動性。在這種情況下,資產抵押類證券從157號準則適用的第一層直跌到第三層,而在第三層的估值世界中,是沒有什么價值能得到公認的。在謹慎的會計師和審計師堅持下,金融機構不得不計提了巨額的資產減值,這些天文數字的“賬面損失”扭曲了投資者心理,使市場陷入恐慌性拋售持有次貸產品的金融機構股票的狂潮。美國國際集團(AIG)持有的信用違約互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根據AIG內部的估值模型,這類金融衍生產品的損失約9億美元,但在普華會計師事務所指出其對信用違約互換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確認了110億美元的損失。于是,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和國會議員將矛頭指向美國會計準則,認為公允價值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讓銀行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銀行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的話,金融危機就會消退。
2008年4月國際金融協會(IIF)就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FASB游說,要求允許銀行中止使用公允價值會計。隨后60多名議員組成的兩黨聯立團體在9月下旬寫信給SEC,敦促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此前作為預防金融風險利器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在此輪金融危機中卻被指責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幫兇”。如果說在上一輪儲蓄和貨款危機中,會計處理被指責為沒能真實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機構財務狀況,那么在這一輪次貸危機中,會計處理卻被指責為過于真實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機構財務狀況。
(二)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去留爭辯——公允價值是否應為金融危機負責的正反方觀點
正方代表:準則的制定機構(如FASB、IASC)、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SEC、投資者。
公允價值會計代表未來計量方向,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會計體系會創造出一個“黑匣子”并對投資者隱瞞可能的損失,這可能會使他們更加緊張。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加強了財務信息的透明性,特別是在經濟下滑時期公允價值的信息更為重要,取消公允價值只會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并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會計的功能在于盡可能地提供準確的描述,公允價值會計方法提供了及時的價值衡量,捕捉到了目前的市場波動,但并非導致市場波動的原因。本次金融危機原則上是經濟問題而非會計問題,是許多因素相加的結果。因此,粗暴地取消公允價值會計并不能終結危機。157號準則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金融機構對該準則雙向和功利的態度:在金融產品價值持續上升時,金融機構樂于看到按公允價值計量而帶來的益處;在金融產品價值下跌時,就轉而抱怨和指責公允價值計量原則。因此,公允價值會計是華爾街銀行家們為逃避責任而推出的“替罪羊”。
反方代表:金融機構、美國銀行家協會。
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導致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公允價值會計準則與金融機構資本充足要求的聯動引起了一些金融機構的倒閉,因而是金融危機真正的罪魁禍首。公允價值會計具有放大效應,人為地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性:繁榮時期使企業的財務報表非常“好看”,導致人們盲目樂觀;危機時期又使其過于“難看”,影響公司業績表現和投資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同時公允價值難以確定,計量結果往往不可靠。
三、金融危機下各國對公允價值采取的應對措施
面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積極應對,紛紛出臺了一些應急辦法,以減緩危機帶來的金融資產賬面大幅縮水的局面,其中就包括修改“公允價值”的計價規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宣布可以從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調整新會計準則,受影響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歐盟、香港等)都為此松了一口氣。各國修改會計準則行動可謂爭先恐后,以此來保護自身的資產安全。
美國:2008年9月30日,美國《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即對于不具備市值計價條件的企業來說,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設參數來估算。該方案雖可避免資產減值帶來的損失,但模型和假設參數的合理性難以確定。12月16日,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同意放松購買銀行業務的資本規定,允許企業使用無形資產增加資本水平,這對于通過并購形成的大型企業來說,降低了門檻。德國:德國的新會計規則是可以將金融資產重新分類以及區別定價,以避免計提跌價準備,從而在賬面上可以實現利潤。如果按照原準則核算,無疑經營將是虧損的。這一改變對于市場信心的建立效力明顯。日本: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將審查市值計價會計準則,允許企業根據買價重新估價證券。此舉是為了保持證券資產穩定,給經營贏得時間,言下之意是要取締公允價值。政府宣稱2009年前完成政策修訂,提前放出消息以給予市場信心,同時給企業一個過渡期。韓國: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2008年12月22日發表聲明,針對貨幣貶值產生的外債風險,將考慮修改會計準則,放松會計規定。允許大型企業與上市公司將外幣資產等列為避險工具,產生匯兌損失不列入當年盈利。小型企業可以按照年中的匯率來評估資產。通過對記賬匯率的選擇,企業的部分資產將不受匯率變化的影響,從而促進穩定,同時影響企業的資金信貸渠道,以達到給企業補血的目的。
上述國家對公允價值的修改雖有差異,但其核心都是為了避免企業出現大面積的虧損,以及降低由于賬面價值下降而被收購的可能。
四、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去留爭辯的結果及對我國的啟示
2008年10月3日,布什簽署國會通過的《緊急經濟穩定法》,提出7000億美元經濟救助方案。在該法案中,引人注目地專門制定了兩條針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規定:一是授權美國證監會可以在其認為必要的情況下,有權停止執行157號準則等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規則;二是要求證監會在美聯儲和財政部的協助下,調查157號準則中提出的公允價值計量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投資者的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修改現行會計準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經過近三個月的緊張調查、研究之后,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國會提交了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報告,正式提出反對廢止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并提出改進現行慣例的建議。
1.改進157號準則,但不是廢止;
2.現行公允價值計量要求不應當廢止;
3.雖然不建議廢止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但需要采取措施改進現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應用;
4.金融資產減值需要重新設計;
5.需要更清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確的判斷;
6.會計準則需要繼續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7.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規范現行會計準則的實踐;
8.進一步簡化金融資產投資會計要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發表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采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仍然是未來的趨勢,不過該準則有待進一步改進,以減少一些估值技術夸大的影響。其中一個關鍵挑戰,就是要改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框架,以加強市場約束和促進金融穩定。估值采用的不同會計、審慎管理和風險管理方法需實現一致,以促進實現更穩定的金融體系。
我國2006年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股份支付、生物資產、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換,特別是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等準則中,要求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和后續確認。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比,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作了審慎的改進。目前根據上市公司和央企執行新準則的情況來看,運用公允價值的企業較少,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影響微弱。可以說,我國目前對于會計計量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公允價值計量為輔”的,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現階段影響不大。對于正在全面推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中國來說,面對世界各國“公允價值計量”的政策變化,我國應逐步建立與完善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充分而有效的市場數據支持,同時通過加強公司治理、建立誠信機制、提高會計人員素質來保證公允價值合理而恰當地運用。
正如德勤亞太區金融服務領導人菲利普·哥特所言,現在的金融危機原則上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不是會計問題,公允價值計量對金融危機只是起到了一個放大作用,而非金融危機的根源。筆者認為此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在于次貸引發的流動性不足、金融創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監管,而不是由公允價值所導致的;恰恰相反,應該通過這次金融危機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會計準則,提高會計準則在揭示、控制風險方面的功效。
【參考文獻】
[1]張連起,王紀平.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思考[J].財務與會計,2009(1):33-37.
[2]侯立新.公允價值“原罪”—解析金融風暴背后的會計秘密[J].財務與會計導刊,2009(1):9-10.
[3]張敦力.公允價值計量是金融危機的“元兇”[J].財務與會計導刊,2009(1):11-15.
[4]葛家澍.公允價值的定義問題—基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J].財務與會計導刊,2009(3):4-7.
[5]司振強.金融監管視角下的公允價值計量研究[J].財務與會計,2009(3):17-19.
- 上一篇:農民增收制約因素及對策
- 下一篇:數學老師培訓心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