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信譽度體系建立的思索
時間:2022-04-26 07:34:00
導語:企業會計信譽度體系建立的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越來越嚴重.從深圳原野、瓊民源舞弊案發生到藍田股份、紅光實業等企業造假上市及曾被譽為“中國第一藍籌股”的銀廣夏作假被暴光,嚴重打擊了我國脆弱的資本市場和監管體系。在美國,“雙安”事件剛剛結束,接踵而至的是世通、施樂等一批世界知名大公司的一系列會計丑聞的暴光,還有“安然事件”的發生。號稱“法制最完備、監管最完善”的美國接二連三地發生會計造假事件,使得會計的公信力和獨立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由此可見,會計信用的缺失已嚴重干擾了經濟的發展,重建會計信用體系迫在眉睫。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商品的生產者和服務的提供者,其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企業的一切經營過程和成果,都是通過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所反映出來的,所以盡快建立企業會計信用等級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生存的需要。
在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社會信用體系發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缺失問題成了困擾和束縛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為我國當前一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而會計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信用的基礎。因此建立企業會計誠信體系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一、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提出
(一)會計誠信體系的內涵。
會計信用是信用概念在會計領域的應用。由于會計是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采用系統的專業方法,對某一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信息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過程。因此會計信用是指會計行為主體(如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及行業準則、制度的要求,在其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和鑒證過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一種履約能力。最終體現為會計行為主體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及時、合法、真實和完整,為會計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以便于其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和判斷。會計信用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質量上,會計行為主體的會計信用越高,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越高,反之會計信息質量越低。因此會計信用體系包括會計信息質量信用和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信用兩部分,它是由會計信用征信機構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行業準則、制度等,搜集并評價會計產品和會計人員的信用等級,并實時動態的向社會公布會計信用信息的誠信系統,它是整個社會信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會計誠信體系是社會誠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企業會計誠信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經濟活動存在與擴大的前提和基礎。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高級形態,市場經濟由無序到有序的發展過程就是信用經濟的形成過程。美國經濟之所以連續十幾年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物價平穩、失業率較低),究其原因除了健全的法制、透明的規則,以及以小企業為代表的創新機制之外,核心就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在信用經濟條件下,為了實現公平有序競爭、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任何市場參與主體都應以信用作為市場關系的基本準則,從而形成和建立起了社會信用體系,其中就應包括公共信用、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等。會計信用作為一種行業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經濟活動的復雜多變,使得會計信息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資源,其經濟性和社會性日益彰顯,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國民經濟體系的公平與效率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會計信息質量能否得到有效保證,關鍵就是要看社會是否已經建立了完備的會計信用體系并已得到各個市場主體的切實履行。
(三)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必然要求。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有賴于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來維護。而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秩序顯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很好地加以規范和完善。但是規范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不能簡單地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突擊大檢查或嚴打等形式來解決問題,而必須要依靠規范的市場經濟規則和相應的制度建設來實現。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競爭經濟和信用經濟的有機結合體,一個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必然是在法制與信用結合基礎之上的競爭體系。為了實現有序競爭,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就必須充分發揮出法制與信用的約束性作用。其中,法律體系是外在規則,信用體系則是內在約束,兩者相互補充,缺一不可。
在當前信用意識普遍缺失的情況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更具有緊迫性,它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環節。同志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所作的“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的講話,為我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我國當前仍處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始時期。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現象,如逃廢債務、合同欺詐、假冒偽劣、財務舞弊等,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直接影響了市場體系的健康發展,成為制約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配置資源作用的障礙。在這眾多的失信現象中,會計失信表現得尤其突出,危害性也最大、最深遠。
1990及1991年上海證交所和深圳證交所相繼成立,中國有了資本市場,它拓寬了市場經濟籌資、投資的渠道,使得資源達到更合理的配置,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市場監管體系,加上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中,企業普遍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制造虛假信息,隱瞞信息,出爾反爾,偽裝上市,便成了家常便飯。信息的不對稱,讓上市公司通過粉飾、偽造編造會計報表,欺騙投資大眾,從中漁利,這不僅嚴重誤導了投資者等眾多社會公眾的經濟決策,致使其決策失誤,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經濟損失,而且也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導致社會資源無序盲目地配置和流動,同時更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給市場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對此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了高度重視。前任朱總理曾多次就會計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不僅對全國會計人員提出了殷切期望,同時還表明了構建和運行會計信用體系對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四)當前的會計工作的現狀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會計誠信體系。
1.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現狀
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泛濫給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打上了問號,社會公眾開始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產生質疑,越來越多的會計信息受用者對手中的會計報表的準確性表示不信任,有人甚至用“會計行業出現誠信危機”來形容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會計人的信譽嚴重滑坡。
的確,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觀念的沖擊和侵蝕下,不少會計人員享樂私欲不斷膨脹,不顧一切地惡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以謀取個人利益。在我國,一度絕跡的丑惡觀象如權錢交易,行賄受賄,以權謀私、徇私舞弊、貪污盜竊等又重新抬頭,大量的違法貪污、挪用公款、堅守自盜等經濟案件甚是令人堪憂。
據財政部重點課題組調查顯示:(1)當會計人員在工作中同單位負責人的意見發生分歧時,僅僅只有16.8%的會計人員認為應當做到堅持原則,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居然有占83.13%的會計人員認為應按單位負責人意見掩蓋問題,應付社會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2)對當前普遍發生的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會計人員主動出謀劃策的占11.2%,配合單位負責人作假的占26.8%,被迫操作的占44.7%,因業務水平低而出錯的占17.3%。
對于會計造假案件的頻發,究其原由,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出現滑坡,價值觀念出現偏差。而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有效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是看社會上是否已經建立完備的會計信用體系并得到各個市場主體的切實履行。
2.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
由于會計信息占了整個經濟信息量的70%以上,因而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決定了經濟信息的質量,進而影響經濟工作決策的質量。但是,嚴峻的事實卻是,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普遍存在失實的情況,有些甚至非常嚴重,可以說是“造假”,直接影響了國家稅收,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整個經濟工作的秩序,阻礙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為加強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財政部從1999年以來已連續8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先后12次向社會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
下表是2001年至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會計信息質量抽查的范圍和結果,從檢查情況看,近年來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存在,少數企業甚至存在嚴重的會計造假行為。在2002年《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披露為例,僅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192戶經社會審計機構審計的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的抽審,就發現大多數企業主要會計要素的核算存在偏差,資產、所有者權益普遍不實。會計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公司受利益驅動,在會計信息披露中弄虛作假。
(表略)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年來,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少數的企業存在嚴重的會計造假行為,這大大提高了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場效率,直接影響市場體系的健康發展。會計信用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信用的基礎。正是因為目前我國缺乏完備的社會誠信體系,尤其是會計誠信體系,許多會計人員違背職業操守,造假賬、出具虛假財務報告,導致了大量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質量急劇下降。因此,建立合理、完善的會計誠信體系,以此來約束和規范會計行為,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它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更好地為投資者等眾多社會公眾提供準確的信息,從而幫助他們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有利于有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規范會計秩序、提高行業公信力,。
(五)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在加快,其本質是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資源。我國自2001年12月11日成為WTO成員國以來,也已全面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處于什么位置,爭取到多少市場份額,如何更加有利地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這些都與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信用環境不良,企業信用程度較低,將會極大地影響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導致市場份額逐漸流失,最終可能會被淘汰出局。同時,國內信用秩序混亂,也會惡化我國的投資環境直接影響投資需求的增加,使國外投資者望而卻步,甚至撤出投資,這必將會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中,會計信用水平的高低對我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影響尤其突出。這是因為企業會計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國際投融資和貿易決策的重要依據。如果企業會計信用缺失,披露會計信息失真,將會嚴重地影響我國企業走出國門和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同時也會對我國積極吸引外資、開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往來造成極其不利的負面影響。因此,為了盡快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爭取到更多的全球市場份額,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和社會聲譽,我國必須要盡快建立和運行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尤其是被企業視為生命線的會計信用體系。
二、會計誠信體系的主要內容
會計誠信體系應由會計從業人員誠信子系統和會計信息質量誠信子系統組成。
(一)會計從業人員誠信系統的主要內容
1、會計從業人員的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是衡量會計人員誠信與否的重要標志
誠信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信用是對人們長期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誠信的一種外在表現。誠實守信是會計人員的基本道德素養。會計行業是一個誠信行業,它要求會計人員在工作中必須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會計從業人員的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直接反映了其誠信與否。若會計人員執業道德水平低下、缺乏敬業精神,具體表現為在平時的會計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甄別違紀違規現象,不自覺地違犯了國家的政策法規;對會計信息不能進行合理合法的加工,隨意改變會計處理的一貫性原則或重要性原則;對經濟業務活動不能進行正確的賬務處理和會計核算等,造成的后果即為大量虛假會計信息涌現。這樣的話,誠信從何說起呢?因此,要從根本上杜絕會計造假,必須先在人們心里樹立起誠信意識,使人們自覺地抵制造假行為。在會計業界應該長期堅持對從業人員的公正平等意識、獨立自主人格、篤信虔敬態度的教育,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崇尚誠信的職業操守,捍衛“不做假賬”的精神底線。同時,要建立信用檔案,對違反誠信的單位和個人要記錄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隨時查詢,從而增強單位和個人的誠信意識。
2、會計信息質量是評價會計從業人員誠信的重要內容
會計信息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企業經濟管理部門及其它社會公眾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保證。會計信息是現代企業的生命,會計誠信是會計的生命,會計信息質量是誠信的體現。但目前的會計工作中,虛假、歪曲的會計信息已讓眾人觸目驚心,會計信息質量急劇下降,會計行業出現嚴重的誠信危機。從根本上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會計誠信體系,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才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從而提高投資決策的可靠性,優化配置社會資源。
3、會計從業人員的后續教育是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重要手段
會計人員是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主要承擔者,因此他們的職業道德水準、業務技能水平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企業會計人員主觀上因利益因素往往與業主形成統一的利益體,客觀上受業務素質的制約,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調查表明,我國大專學歷以下會計人員明顯偏多,而大專以上偏少;高素質的會計人員短缺,整體結構失衡。此外,我國會計人員中還存在知識結構陳舊老化的現象。正是由于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職業道德不優、業務技能不精的現狀,使得會計人員需要通過參加后續教育來提高業務素質,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據此,《會計法》規定了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還首次以法定的形式明確會計人員必須參加后續教育,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上海市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試行辦法》要求單位負責人依法保障會計人員參加后續教育,使他們得以通過后續教育的培訓,增強法律意識,提升職業道德水準,以法律和道德的天平來衡量會計造假應承擔的責任;提高業務素質,避免因非主觀原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因此后續教育作為一個對會計從業人員產生重要影響的手段要加強對會計人員進行適應時代要求的會計信用教育,強化會計人員的會計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使會計人員具有“會計人”社會活動的會計人格精神。
(二)會計信息質量系統的主要內容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社會機制。會計信用體系作為它的一個子系統也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機制構成,包括會計信用評價體系,規范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
1.建立完善的會計信用評價體系,在對單位實施會計信用等級進行評定的同時,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也進行評定。
建立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包括:成立評定機構。首先,應改變現在政府對信用產業的管理模式,成立民間機構主導的信用評定機構.充分發揮市場的功能作用;其次,政府通過立法、定規矩、行政等手段由政府部門公布有關數據,包括工商行政部門、金融單位、司法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稅務部門、地方政府和其他各部委、局、辦的一些企業資料。加強市場秩序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為信用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再者,為了完善建立信用體系,信用評定機構應建立資料庫,信息庫,明確評價內容。
評定的內容不僅包括企業的會計信用,同時也包括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主要有以下7方面項目:單位負責人重視、支持財務會計工作的情況;財會機構、財務會計人員的配備和履職情況;單位建立和實施內部財務會計控制制度的情況;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情況;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考核情況;單位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依法實施注冊會計師審計情況;有關財稅法規、財經紀律專項檢查情況等。其中,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以往的信用記錄和會計信息質量是最關鍵的考核內容。
不僅如此,還可以建立會計從業人員誠信檔案管理數據庫,以加強對會計人員信用的管理和考核。會計從業人員誠信檔案主要內容包括:(一)完成規定的會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內容和學時情況;(二)工作單位、學歷、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或者會計職務變更情況;(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登記注冊情況;(四)已經注冊登記的持證人員執行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職業紀律情況,依法履行會計職責情況。誠信檔案重點反映會計從業人員依法履行會計職責中,體現良好或不良兩個方面的情況記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良好記錄:(一)個人被評為區級以上會計先進工作者的。(二)依法履行會計職責,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違法會計行為并有效制止的。(三)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并成效顯著的。(四)連續三年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被評定為A類、注冊會計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單位,其會計機構負責人。(五)財政部門可以認定為良好記錄的其他情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不良記錄:(一)個人因違法會計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的。(二)單位因違法會計行為受到行政處罰,其直接負責的主管會計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會計人員。(三)違反《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情況。(四)未按時完成繼續教育及年檢中發現的其他情況。(五)財政部門可以認定為不良記錄的其他情況。
制定對企業的評價標準——實行百分制。考核得分高于90分(含90分)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A類單位并實施A類管理;考核得分高于75分(含75分)低于90分的,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B類單位并實施B類管理;考核得分高于60分(含60分)低于75分的,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C類單位并實施C類管理;考核得分低于60分,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D類單位并實施D類管理。
規范評價程序一般的步驟:首先,由會計信用征集公司收集相關的信用信息;然后,由信用評定小組根據相關評價標準進行審查評價;最后,由評定小組確認單位信用等級,并予以歸檔。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公示制度、跟蹤管理制度和公告查詢制度。
2.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質量密切相關。
會計工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廈的一塊重要基石。由于會計人員是從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特殊行業,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因而從事會計職業的人們的職業道德優劣,勢必直接影響會計職能的發揮,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道德。因此,會計人員既要將本職工作置于法律法規的約束和規范之下,又要具備與其職能相適應的職業道德水準。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會計工作、會計人員的實際情況,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際上會計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堅持準則等等。會計職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種特殊職業,與其他職業道德相比,其具有自身的特點:①科學性和時代性;②規范性和約束性;③無私性和廉潔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從海南的“瓊民源”到“銀之廈”及廣東國際信托公司被關閉等都說明會計信息失真,造假等會計違法行為的存在,沉重打擊了廣大投資者的信心,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的順利運行,而且由于各單位無法向財政和主管部門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造成國家對各項事業宏觀管理的偏差與失誤,統一領導弱化。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規范財務行為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措施:
1、完善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會計人員的“復合人”特性,既具有作為“道德人”秉公辦事的傾向,又有作為“經濟人”追逐私利的傾向,致使會計人員總是在兩者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立場。這種多變的立場與會計本質不符,與會計發展的內在要求不符。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目的就在于使會計人員具有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的觀念和意識,并對其行為選擇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制定的過程中,其繼承性發展性的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在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的同時,要勇于借鑒和吸收最新會計道德建設的成果,建立起與時俱進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2、花大力氣抓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道德是無形的契約,這種約束力來自人們對道德規范的認可和道德修養的積淀。個人道德修養,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增強自律意識,另一方面還要依靠社會教育來強化,可以是院校課堂上的內容,可以是會計工作中的養成和長者的言傳身教,可以是學術會議或專題研討會,也可以是參觀學習與經驗交流。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單單應包括會計道德規范本身,還應包括政治意識,法制意識,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施,一是要堅持抓經常,經常抓;二是要堅持抓重點,重點抓,增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三是要抓系統,系統抓,以財務部門的自身行動來影響其他部門的道德建設,樹立道德新風。
3、社會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會計人員生活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其職業道德不可避免地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為了營造良好的會計職業氛圍,首先,著力打造信用政府,杜絕“官出數字”的浮夸風,把誠信作為一個地區、部門考核政績的首要內容。其次,深入貫徹學習《會計法》,不僅會計人員學法、用法、守法,社會各界,各個層次都要知法、懂法,進而達到守法的目的。最后,要加大會計行業誠實守信的輿論宣傳力度,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正確把握輿論導向,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公開鞭策反面典型,宣傳正面典型,使每一個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使所有會計人員真正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使會計從業環境真正得到凈化。
4、強化會計職業道德的自律性特性。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執行不是受制于外力,而是通過會計人員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涸節,自我約束來體現道德的內容及要求。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自律性要求我們必須強化會計職業道德的社會性和非強制性,會計職業道德的制定不宜借助行政的力量來進行,而應采取會計行業自律的形式,由專業性的會計協會或機構來制定,頒布與監督會計道德規范的實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有不棄小善,不為小惡,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才能積成大器,因此加強會計人員的自律形勢十分重要。
5、建立會計職業道德的監督和控制機制。會計職業道德的監測和控制系統是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完善會計道德規范的重要環節。它的建立有利于判斷會計職業道德的狀況并反映其所處的階段,也有利于及時發現會計職業道德演進的新動向。進行會計職業道德評價,就要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并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會計職業道德的評價方法應包括社會評價方法和自我評價方法兩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評價結果,應通過獎懲并舉,引導示范相結合的形式,充分發揮會計人員遵守職業道德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單位內部和社會公眾對會計人員行為的道德監督,讓具有軟性約束特征的道德規范“剛性”化,只有這樣,“道德法庭”才會顯示出強大的威力。
三、會計信用體系建設的有益嘗試
在黨的十六大作出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信用體系的部署后,進一步加快會計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會計改革與會計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一些地方財政部門對會計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試行了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取得了一定進展。試點情況表明,對企業財務會計情況作出評價并公示,有利于督促企業依法規范會計秩序和做好會計工作,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行業公信力。
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試行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既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規范會計秩序、提高行業公信力的現實需要,也是財政部門改革、完善會計監管模式,參與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時代要求。為此,上海市財政稅局率先于2001年探索建立了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并于2002年開始試行。基本做法如下:
(一)成立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機構
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工作一般由財政部門牽頭組成專門的機構進行。例如,上海市財政局設立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委員會,指導全市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工作。主管財政機關根據財政管理職責,設立相應的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小組,負責組織實施所轄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的評定和管理。主管財政機關可根據需要與可能,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參與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主管財政機關應將評定結果報市財政局有關部門備案。市財政局建立全市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信息庫,開展查詢、評價等工作。主管財政機關在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過程中,應充分聽取稅務、審計等部門對單位納稅、審計等情況的意見,并適當關注銀行、工商、海關等經濟部門對單位相關信用狀況的評估結果及其對財務會計信用的影響。由局內社會保障、行政政法、農業、經建、教科文、會計等處室組成,辦公室設在會計處。
評定機構的主要職責,一是指導當地信用等級管理工作;二是接受所屬評定機構信用等級評定結果的備案;三是建立信用等級管理信息庫;四是通過媒體公告信用等級評定結果。
(二)建立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相關制度
1.建立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
首先,明確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單位負責人重視、支持財務會計工作的情況;財會機構、財務會計人員的配備和履職情況;單位建立和實施內部財務會計控制制度的情況;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情況;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考核情況;單位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依法實施注冊會計師審計情況;有關財稅法規、財經紀律專項檢查情況等7項內容,其中,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以往的信用記錄和會計信息質量是主要考核指標。在7項內容下,又細分為若干具體項目,逐一量化、計分。
其次,規定評價標準。實行百分制,考核得分高于90分(含90分)且無本辦法第十三條規定情形的,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A類單位并實施A類管理;考核得分高于75分(含75分)低于90分的,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B類單位并實施B類管理;考核得分高于60分(含60分)低于75分的,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C類單位并實施C類管理;考核得分低于60分或存在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為財務會計信用等級D類單位并實施D類管理。根據最終考核得分情況,評定出ABCD四個信用等級。同時,對A類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對D類單位實行一票認定制度。譬如,上海市規定,凡是單位負責人、財會機構負責人利用職權進行經濟犯罪而被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直接列為D類單位管理。
第三,規范評價程序。主管財政機關在評定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時,先由各單位向評定機構報送相關資料;再由評定機構進行審查,初步認定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后,通過報紙、網絡等媒介向社會公示;最后由評定機構確認單位信用等級、頒發等級證書或下發等級評定通知書,應自評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將評定結果通知被評定單位。主管財政機關應將各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及日常分類管理的有關原始資料,按有關規定歸檔并妥為保管。其中,對于A類單位一般實行自愿申報和評定機構審查相結合的評定方式。
截止2002年底,上海市共對728l家單位進行了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其中評為A類單位的有489家,占參評單位的6.7%;評為B類單位的有6054家,占83.1%;評為c類單位的有696家,占9.6%;評為D類單位的有42家,占0.6%。2003年上半年,上海市還對2002年已評定信用等級的單位全部進行了年度鑒定。
2.建立財務會計信用信息公告查詢制度
為了做好財務會計信用信息社會化服務工作,評定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將評定結果通過新聞媒體、互聯網絡予以公告,以備有關方面查詢。比如,上海市將A類單位名單在上海財稅網上予以公布。但鑒于信用評價初期以正面引導為主等方面的考慮,目前兩地對BCD三類單位還沒有實行對外公告制度。
3.建立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后續管理制度
首先,對信用等級實行動態管理。通過采用日常監督和年度鑒定相結合的手段,加強信用等級后續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凡被評定信用等級的單位,平時如出現違法、違規問題,一經核實,即由評定機構調低其信用等級;同時,對被評定信用等級的單位實行年度鑒定制度,根據年鑒結果,重新確認這些單位的信用等級。比如,上海浦東新區財政局2002年共評定A類單位26家,但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已將其中3家從A類名單中刪除,其中1家企業因內部控制執行不力、導致巨額資金被盜用而被直接降為D類單位管理;與此同時,有6家D類單位因為整改措施得力、效果明顯,在通過年度鑒定后,上調為B類單位進行管理。如有單位負責人、財務會計機構負責人利用職權發生經濟犯罪而被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直接列為D類單位管理。
其次,對信用等級進行分類管理。基本原則是,信用等級越高的單位,監管越寬松、優惠越多、辦事越方便;反之,監管越嚴、優惠越少。比如,上海市規定,對A類單位,在兩年內免除財務會計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簡化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年檢手續、優先評選會計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優先評定財務總監和高級會計師任職資格、優先辦理財政鼓勵政策事項、提供辦理納稅及購置稅票的綠色通道等。對D類單位,則將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財務檢查并加大處罰力度;同時,對單位年度會計報表及各項報批材料,實行嚴格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和專門審查,并要求單位負責人、財會機構負責人及會計人員參加特別舉辦的會計法制培訓等。
再者,實行會計信用等級復查制度。主管財政機關在每年二季度內對上年度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狀況進行復查,對于不符合本辦法規定評定標準的單位,重新調整其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并將調整結果報主管財政機關備案;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后,非經復查不得向上調整。但根據財務會計日常和專項檢查情況,并依據單位在從事有關經濟活動中的違法違紀記錄,主管財政機關可按本辦法規定向下調整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單位對財務會計信用評定結果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復議法》的有關規定申請行政復議。
四、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一些積極意義
1.提高了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一個企業會計信用等級的優劣,從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這家企業財務信息質量的好壞,信用等級越高,財務信息質量越好;信用等級越低,財務信息質量亦越差。通過財務會計信用評定檢查,一方面,評定人員可以深入企業,直接面對企業的會計核算等工作,對企業存在的會計失真現象可以及時告知企業予以糾正;另一方面,企業在信用等級自評過程中,可以通過自查認識到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對企業的不實資產、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等現象予以揭示和處理,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隨著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工作的逐步開展,筆者發現先期被評定的大部分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較好,能較客觀、正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但也有個別企業會計信息不盡如人意,如某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存在潛虧1200萬元未予以揭示,在財政機關的督促下,企業進行了整改,及時消化潛虧以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的領導和財務總監對此十分重視。為了使企業獲得良好的會計信譽,他們在2002年上半年度通過加強成本管理、不斷降低原材料成本等措施,對潛虧進行了消化處理,雖然報表上出現了虧損,卻保證了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2.促進了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是提高會計工作水平和建立健全正常的會計工作秩序的基本環節,也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基礎。雖然《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各項規定是會計人員最常見的內容,但也恰恰是最容易出現紕漏的環節。通過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定,發現部分企業包括A類企業在會計基礎工作中還存在著較多的不足,如原始憑證內容不完整、會計工作交接手續不符合規定、未配備會計機構負責人、無財務收支審批聯簽制度等等。財政機關及時與這些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上級主管部門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整理和匯總,共羅列出38個問題,舉一反三,要求所屬的全部企業根據會計基礎規范內容進行對照自查,并幫助企業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內容建立和健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及財會人員崗位責任制。經過努力,所有企業單位都基本建立或完善了各項財務會計制度,加強了會計基礎工作,為企業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打下了基礎。
3.完善了企業內部財務會計控制制度。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可以起到規范會計行為,明確責任,獎懲分明,防止工作差錯和舞弊的作用,它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內部監督管理制度。一套完整的內控制度可以保護企業資產安全,保證會計記錄的可靠性,及時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一套薄弱的內控制度本身就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誘因。所以,督促企業建立和實施內控制度有利于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通過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的評定,大部分企業都能根據企業的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內控制度,但總體來說還不夠健全。有一家A類企業,雖在銷售及應收賬款控制、購貨及應付賬款控制、存貨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執行得較好,但在信用等級自評中感到在投資控制、固定資產控制等方面尚存在著不足,便以此為契機,采取各種措施,將內控制度由原來的16項增加到23項,并要求各部門落實執行,切實加強企業的內控制度建設。
4.增強了單位負責人重視、支持財務會計工作的意識。如果企業申請A類會計信用等級,則必須做到:單位負責人員采取有效措施重視、支持財務會計工作,依法承擔對本單位財務會計工作和財務會計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責任。如果單位負責人未依法履行組織和領導本單位財會工作的職責,存在打擊、報復財會人員現象的,將被評定為D類會計信用等級。財務制度、法規能否得到應有的執行效果,領導是關鍵。一些單位或部門在會計工作上弄虛作假,策劃者往往是這個單位或部門的領導,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考核硬指標,便指使或強令會計人員變更會計資料,以達到粉飾領導政績等多種目的。領導干預在會計違法違紀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當中往往起著主要的作用。如何提高企業負責人的法制意識,增強其重視、支持財務會計工作意識,已現實地擺到了我們面前,而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可以說是企業負責人是否具有上述意識的一面鏡子。一位被評定為A類會計信用等級企業的老總曾經感嘆道:“在這個講究誠信的市場經濟社會里,能被評為A類會計信用等級,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和認可,真是十分令人高興和振奮。”從其言辭中不難看出,他所獲得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將激勵他更好地肩負起重視會計工作、提高財務管理地位、加強財會工作等職責。
5.加強了財務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作為一名財會人員,業務素質是搞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而要提高業務素質便要加強學習。一是日常的勤奮和鉆研,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各種具體的會計準則和規定相繼出臺,財會人員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及時“充電”,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二是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在提高業務素質的同時,財會人員還要不斷提高會計職業道德的素養。會計人員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特殊參與者,肩負著提供真實、完整會計信息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任務,應當受到一定的職業約束,這就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從事會計工作人員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職業紀律,與會計法規互為補充,共同起到規范和約束的作用。通過對企業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的評定,給予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執行會計制度法規情況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其財務會計人員應得到大力表彰,使其有榮譽感和成就感。對信用等級差的單位,應當對其財務會計人員加強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使更好地擔當起企業財會工作的重任。
五、亟待完善的一些問題
1.應將會計人員有過信息納入誠信體系
在會計誠信體系中應納入會計人員的有過信息,把會計人員的信用情況進行備案,這方面內容的記錄既可作為對會計人員信用的一種評判依據,又可作為對曾經犯錯的工作人員的一次教訓,對本人和其他會計從業人員都可起到警戒作用,避免錯誤的重演。會計人員有過信息納入誠信體系,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誠信意識,有利于改善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2.評價過程相對孤立,政府不同部門的信息共享率低。
財政、稅務、審計、工商等部門每年都會不同程度的對企業進行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很多部門都會將檢查鎖定在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上,這使得檢查中出現了很多共性、交叉的地方,針對企業會計信息,企業會接受不同部門的檢查,這即使得企業對林林總總的檢查產生抵觸,也說明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互動性較差。會計信用等級的評定工作是個綜合性的工作,政府機構在利用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時,包括會計檢查,稅務稽查、審計等,發現企業的財務信息不真實、不完整,都可以作為信用等級的評定資料納入到企業的會計信用等級中去,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用體系的完整和充分。以上海為例,目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僅僅是由上海市財政一家政府機構進行評定,沒有充分利用其他政府部門的檢查鑒定結果。目前我們走訪了上海市某區財政局,在那里我們了解到財政局每年在對會計信用等級年度鑒定中,會會同稅務、審計、工商、國資委共同對A、D類的企業進行鑒定,但其他部門的鑒定往往比較簡單,只要企業沒有重大的違規違紀,基本上都會維持財政部門初始意見,信息沒有能夠很好的利用,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構建一個公共的平臺來對企業的財務會計信用進行采集,使得分散在不同部門的信息沒能充分利用,導致對企業的財務會計信用評定不充分。
信用是依賴于信息而產生的,沒有信息就無所謂信用。在會計信用評價中,如果無法提供充分的信息,勢必產生信息缺失,信用體系殘疾的局面,必然無法建立一個完善的信用制度。然而,信用的多少、傳遞速度與方式卻主要是靠技術的發展水平。
3.如何解決靜態信用等級與動態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
《上海市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試行辦法》第六條中規定:主管財政機關對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實施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管理辦法,可以根據單位依法從事財務會計活動及違法、違紀的情況,按本辦法有關規定確認和調整單位的財務會計信用等級。但目前每年只對評定為A類和D類的單位及需要調整等級的B類和c類單位的財會信用狀況進行年檢。而大量不做信用等級調整的B類和c類單位則不屬年檢的范圍。這些單位的經營行為如發生變化,不主動申報。主管財政機關對其財會信用狀況的管理就顯得被動和乏力,不能完整、確切地掌握此類單位的真實會計信用情況,那么,其會計信用等級就存在與現實相悖的可能性。
4.評定機構如何應對存在的風險問題
評定標準不完善,評定風險較大。在短時間內對企業財會信用狀況進行評定本身就存在各種風險,如果評定標準不夠完善,無疑會加大評定風險。當前的評定標準已經過修訂,但在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如單位領導人重視支持會計工作的具體情況難以客觀考量,在實務操作中基本按照企業的自評分評定;財務法規、財經紀律專項檢查情況中,沒有涵蓋未經相關單位檢查的企業情況,缺乏橫向可比性與公平性。
5.對評價信息的開放與共享的問題
會計信用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外界了解被評企業的會計信用情況,對會計信用評價信息進行有效地開放與共享不僅對會計信息使用者,而且對整個社會信用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對會計信用評價的結果進行有效的公布是會計信用評價體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我國開展企業信用評價研究和實踐已有十多年的時間,而會計信用評價則是從2001年才開始的。企業信用評價信息開放與共享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信用行業管理等基礎性問題,這也都是會計信用評價信息開放與共享中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會計人員的信息無法集中管理
對會計人員的基本信息的獲取應該是比較容易的,如姓名,性別,年齡等?但是,會計人員的基礎信息一般存放于其所在企業,由于相關管理部門間信息不能互通,造成信息孤島現象?而會計人員其他信息的管理在各個部門自成體系,如會計人員資格管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等,缺乏信息的共享和制約,削弱了管理的總體效能?
(2)會計信息共享的保障措施落后
首先,雖然各個企業已基本實現用計算機處理企業的各項事務,但是,企業會計人員的信息管理專用硬件與軟件并沒有引起各單位管理人員的重視?企業內部會計人員的行為被認為是企業內部的事情,而不愿意增加企業費用,對會計人員的信息進行專門管理,以便于社會共享會計人員的所有信息?其次,會計人員信息的管理軟件缺乏?目前,多數會計人員的信息只是各個單位間以文檔或表格的形式進行相互傳遞,還沒有正式的會計人員信息管理的通用化軟件,所以,各個單位對會計人員信息的收集范圍?衡量標準等都無統一標準,造成會計人員信息不完整?最后,信息管理人員缺乏,在領導不重視?相關教育不完善的情況下,信息管理人員得不到技能培訓?
(3)信用信息開放缺乏全國性法律法規的支持
我國的《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公司法》、《會計法》等法律,都涉及到了信用方面問題,但對信用信息的開放,包括可不可以開放、如何開放、向誰開放、開放的范圍以及信息開放與商業秘密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等,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在目前的《會計法》中也沒有對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對會計信用評價信息的開放也就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這會使得一些企業(尤其是評價等級比較低的企業)對評價信息的對外公布提出質疑。審議中的《民法通則》修正案有望對信用信息的開放做出框架性規定,但其出臺還需要一段時間。2002年,汕頭市制定了《汕頭市企業信用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試行》,在該管理辦法中,對征信機構披露企業信用信息的范圍以及披露信用信息的原則作了規定,但是并沒有對信用信息(尤其是會計信用信息)開放其他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作出進一步的規定。同年,汕頭市又制定了《汕頭市企業信用信息采集管理辦法》和《汕頭市社會信用信息網絡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和規章。這些法規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信用信息的開放。但是從全國來講,信用信息的開放法律支持還很不夠。
(4)信用信息開放的行業管理體系尚未形成
信用信息分散,地方和行業各自為政建立信用信息系統,加劇了信用信息的進一步分割和壟斷。目前,信用行業的宏觀主管部門還比較模糊,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等部門在相應的范圍內制定了信用信息共享的有關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在一定范圍內推動了信用信息的開放。但是,從宏觀管理角度看,己出臺的有關政策和制度還比較分散,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開放行業管理體系。自1999年上海率先開展個人信用聯合征信試點以來,北京、深圳、汕頭、溫州等許多地方都先后進行了聯合征信的實踐,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統。行業方面,財政、銀行、稅務、工商等行業也建立了本行業的信用信息系統。涉及會計信用、重合同、守信用、納稅信用、貸款信用等等方面,這些信用評級形式上相互獨立,內容上相互交叉,既影響信用評級的權威性,又無法依靠信用信息進行商業化、社會化和公正獨立的信用調查、評級、報告以提供信用管理服務,導致信用信息資源阻隔和浪費,影響統一的信用信息市場的形成。
(5)會計信用評價信息披露和利用的范圍太窄
目前在實施會計信用評價的省市普遍實行百分制,對被評價企業評出ABCD四個信用等級。得分在9O分以上的為A,是信用最好的等級;得分在75—9O分的為B等級;得分在60一-75分的為C等級;得分在6O分以下的為D等級,是信用最差的等級。目前各省市都是僅對外公告會計信用評級為A類的單位,對B、C、D三類單位都沒有實行對外公告的制度,尤其是D類單位暫未實行公告制度,從而給授信單位了解這類企業會計信用狀況,尤其是了解有負面信用的企業造成了困難,使得會計信用評價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加上目前實行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評價的地區面還不廣泛,致使會計信用評價信息難以實現跨地區的共享。
根據《上海市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試行辦法》,市財政局將建立全市單位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信息庫,對企業會計信用等級開展查詢、評價等工作。在實際調研中我們發現,這個信息庫只對A類企業的信用情況通過財稅網向外界開放,任何個人和機構是沒有辦法獲得信用為B、C、D企業的信息的,這大大降低了會計信用等級評定結果的利用率,同時,即便是各區財政局也只能在系統內看到自己管轄區域企業的信息,而無法查詢區域外企業的信用情況,信用建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而造成資源配置的浪費減少不確定性,然而在信用的使用上如果加以限制,部分公布信用等級,那么就嚴重的削弱了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對政府信息資源的一種最大的浪費。
6.制度建設上的問題(從規范性文件提升到法律、法規層面上的思考)
目前,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在制度建設上存在很多問題:
(1)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應盡快制定和出臺有關會計信用的法規和制度,比如《信用信息公開法》、《會計信用評價條例》等,并且盡快修改涉及會計信用行為不合時宜的法律規定。
(2)各主體的法律責任不夠明確。應進一步明確我國政府會計管理部門、會計中介機構、企事業單位、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分別應當承擔的各種法律責任,以便進行具體操作和依法治信。
(3)執法力度有待加大。相關的監管部門應通過加大對違法會計行為的懲處力度來遏制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促使會計人員謹慎執業,從而提高會計信用水平。
(4)責任追究機制有待完善。應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民事賠償機制,加大企業的會計造假成本,從而對企業的會計造假行為起到一種威懾和震撼作用。說到造假成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克認為,造假成本有三種:一是直接成本,即實施造假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包括造假工具、材料、經費等直接開支;二是機會成本,即由于選擇造假而自動放棄合法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純收益;三是處罰成本,即被查處、沒收、罰款或判刑的總和。要從根本上治理會計造假行為,必須要提高其造假成本,加大打擊會計違法犯罪的力度,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決不姑息遷就,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營造一個良好的“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依法保護企業、會計中介機構和會計人員的合法利益,不僅要提高執法的透明度,還要注意保護商業秘密和信用好的企業、會計中介機構和會計人員。而且現在實施的《上海市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管理試行辦法》只是地方主管財政機關制定的一個規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區、縣財政機關每年確定參評單位的時候,總有一些外資、民營企業以種種理由不愿參加評定,而主管財政機關也無可奈何。
(5)存在進度問題。長寧區有近萬家企業、100多個行政事業單位,三年來全區共評定1303家單位,僅占現有單位的十分之一,按照這個速度,要完成全區所有單位的評定顯然還需很長時間。
(6)存在效果問題。目前,雖然對A類財會信用單位有一定的鼓勵措施,但總體感覺是榮譽很高,“實惠”不多;而對C類D類單位的管理措施也不能有效發揮警示作用,無法完全體現“守信收益、失信懲戒”的評定宗旨。
(7)存在權威性問題。日前財會信用等級評定工作雖然已在全市全面展開.但由于評定標準過于籠統,可操作性不強,彈性過大,難免造成區域之間評定質量的差異。
(8)存在行政風險問題。由于評定工作是由市財政機關組織實施的,各區縣財政機關具體承擔評定工作,不能排除潛在的行政風險,對評定質量負有較大的行政責任。
7.信息技術手段的落后為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帶來了困難
目前上海市財務會計信用等級的評價體系中將企業電算化備案納入到考評范圍內,A類信用等級的企業均是通過電算化備案,但是目前電算化備案中存在一個典型的會計誠信問題,很多企業為了能夠順利通過備案,經常在幾分鐘內將尚未通過的備案數據人為進行調整,而并不是真正的在企業的賬套中調整。財政部門很難辨別企業備案的數據是否全部來自企業內部,甚至有的軟件公司為了達到備案的目的,將自己使用同一軟件的多個客戶用一套通過的數據在不同區縣進行測試,這是企業嚴重誠信缺失。而目前由于信息技術水平的落后,備案回訪的工作量較大,經常感覺人手不夠,很多回訪都是在財務檢查的時候順便附帶的,因此備案結果的有效性是值得質疑的。
技術創新是制度演進的巨大動力,技術創新也是會計信用制度演進的動力。與會計信用制度發生最緊密的技術就是會計信息技術,會計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會計信息技術標準的建立,從技術上優化了會計信息的供給質量,也將從手段上給現代會計信用體系帶了巨大的變革,利用會計技術標準可以拓展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提高評定效率。
(1)會計核算軟件技術標準和電算化備案
為了提高我國會計軟件的性能,使得我國的會計軟件能早日與國際軟件發展結果,2002年3月15日上海市質量監督局頒布了上海市地方標準《信息技術會計核算軟件標準接口規范》。2003年2月,國標委以[2004]41號文通知上海市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將《信息技術會計核算軟件標準接口規范》正式列入2002年度國家批準項目計劃,該標準于2004年9月20日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批準。
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接口規范是財會領域的第一個信息技術標準,它規定了會計核算軟件的數據接口要求,包括會計核算數據元素、數據接口輸出文件的內容和格式的要求,提出了數據要求和數據核算的概念,為標準使用者理解會計核算的數據奠定了基礎,規范了文本格式和XML格式的數據接口,這個標準實施后不同的財務軟件以及相同財務軟件的不同版本之間都提供數據接口的尷尬將不復存在。
現在《數據接口規范》主要用于統一各會計軟件的數據接口,保證導出的財務數據有標準的格式,符合《會計工作基礎規范》。為了檢測企業所使用的會計核算軟件是否符合會計數據接口規范,上海作出了表率作用率先研制出檢測軟件,在會計數據接口規范實施之初,上海市財政局就取消了會計電算化應用行政審批制度,改為檢測“標準接口”加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備案形式。通過“會計數據接口檢測軟件”來檢驗各財務軟件是否符合數據接口國家標準、《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的檢驗,既有效的規范了會計核算數據格式的標準化,又能及時糾正單位在會計電算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保證了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
(2)會計技術標準下的會計信用等級評價體系
I.數據接口規范為不同部門間會計信息的共享和校對提供了可能
不同的動因導致行為主體的不同行為,面對一份簡單的財務報告,可能因為報送的主體不同,企業的報表可能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報稅的時候,企業會考慮如何多計費用、少計收入等手段逃避稅收負擔;為了騙取上市資格、達到增發新股的條件、博得股東的信任,企業可能要以人為手段使本來不佳的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表現良好,如虛增資產、虛減負債等手段來調高利潤來刺激市場,拉高股價;因為要向銀行貸款企業會提高資本周轉率,“做”出一副既有潛力又有能力的報告,然而這些部門卻無法或無力獲得其他部門的財務報告,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企業逆向選擇行為比較普遍,有的放矢向不同的部門報送不同的報表,這也是目前會計誠信系統下的一個空白。
因為數據接口的存在,規范了企業的財務軟件,使得我們能將來自不同軟件的財務數據能夠通過數據接口按標準格式導出。如果不同的信息主體都能從同一個報表數據庫中導出數據,這樣就能切實緩解企業信息虛假、披露的情況,畢竟編造一份滿足債務人、投資者、稅務部門的報表是一項非常矛盾的事情,這可以有效的規避企業的逆向選擇。
財務部門可以在電算化備案的基礎上拓展會計信用等級評價體系,每年年初企業將會向財務部門報送年報,對使用電算化核算的企業,完全可以要求企業按照接口標準導出財務數據,這就如同電算化備案時一樣,把不同企業的財務數據通過轉化成財務報表,放入財政專門開發的數據庫中,這樣保證了數據的唯一性,可以供不同的部門使用。任何企業如果想取得銀行的貸款,銀行可以向財政部門有償取得年度報告;證券市場的年度報告也可以直接由財務部門向證券交易所發送,由于證券交易所在年度報告中使用了XBRl格式,標準的建立能夠使得財政部門的報表轉化為該格式,這也大大提高了報表的利用效率;稅務部門同樣可以解決報表的唯一性問題。
目前,因為備案不是強制性,所以很多企業沒有參加備案,在徐匯區有2萬家企業,而目前只有幾百家進行了備案,很多企業因為怕無法通過,或是麻煩,不來備案,這嚴重的影響了備案的推進,如果將年報的報送納入到信用評價中,建立一個數據庫,任何需要貸款的企業(一般都是有些規模的),都會到財政備案,因為任何一個銀行也不會放心將款貸給一個連財務核算軟件都沒有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內控也將值得懷疑。為年報建立公共數據庫也促進了備案制度的發展。
II.將備案回訪情況納入到會計信用等級評價中去
備案回訪難已經是一個困擾財政人員的難題,如果能夠將備案檢測軟件中加入一個校對模塊,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比如說,一家企業將2006年9月的財務數據拿來財政部門備案,備案通過了,2007年財政部門在回訪的時候,可以現場從企業的財務軟件中調出2006年9月的財務數據,根據軟件接口導入到檢測軟件中,通過備案檢測軟件的校對模塊,通過數據對比,如果兩次數據不一致,說明企業備案時對數據做了手腳,財政部門在處罰的同時,也為信用等級評價提供了有效的指標,有效的回訪工作促進了備案工作正常開展。
- 上一篇:對現金流動數量表的認知及探析
- 下一篇:會計人才培養與會計教育改革難題的研討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