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環境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7-26 10:44:10

導語:新經濟環境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環境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和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互聯網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已經成為常態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農業經濟中融入新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并促進農業經濟完成轉型升級。分析了制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及突出問題,提出了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經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面對我國社會不斷涌現的新經濟模式,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符合未來趨勢。為了提升發展質量、增強發展效果,我國經濟轉型應當從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入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當前的基本方針,需要改進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新經濟模式的應用,為改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綠色、生態、科技、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大方向。將原有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生產模式轉向以綠色、生態、科技、創新等驅動的新模式,優化升級現有的農業生產結構,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之一。完成新經濟和農業生產之間的融合,發揮我國農業生產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創建現代科技農業和綠色智慧農業,有助于將我國建成現代化農業大國。

1新經濟環境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1.1拓寬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

隨著新經濟的興起,農業經濟發展空間得到極大拓寬。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時代已經到來。新一輪產業革命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為主要代表,互聯網經濟在各行業滲透發展。在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和二三產業加深聯系并融合發展,拓寬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傳統的農業經濟中,農產品生產占據了農業經濟的主要地位,是農業的基礎領域。隨著新經濟興起,農業經濟在新經濟提供的便利條件下,完成綠色農業技術的應用推廣。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先進的農機裝備,農業生產和農機裝備制造深度融合使得服務業和農業之間有了緊密的聯系。新經濟環境下,旅游農業、電商農業和機械化農業等新業態開始興起并良好發展。

1.2改善農業經濟發展的市場格局

科學技術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市場格局被優化和改善。有了強大的互聯網普及發展作為先決條件,農業經濟改變了傳統的被動模式,依靠信息技術向著市場導向型農業經濟模式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產業平臺更加多元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解決了傳統農業經濟與外界聯系較少的問題,并進一步打開了農業經濟的消費市場。很多地區探索了“互聯網+”農業生產和銷售模式,有機融合線上和線下操作,給生鮮農產品提供快速運輸渠道,建成農產品生產、信息服務和物流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業流通模式。這樣的農業生產銷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農業經濟產業鏈延伸,并提升了農產品價值。

1.3提升農業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益

依靠新經濟的支持,農業經濟資源配置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快速發展的新經濟也催生出新模式的農業經濟。新模式的農業經濟得到普及,逐漸淘汰原有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現在的農業生產過程更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效合一,對于以往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例如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利用等采取了有效的解決方法。綠色生產模式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向之一。為了減少農業生產中的資源消耗,我國應加大綠色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力度,讓綠色、科技和創新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2制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及突出問題

2.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我國盛行。受這樣的大環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需要打破原有體制機制的束縛和障礙,才能走得長遠。目前,農業生產體制機制不健全,缺少相關政策和法律保障,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1]。

2.2農業生產集群化程度不高

從長期實踐經驗可知,農業生產集群化程度不高,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想快速發展農業經濟,應當轉變目前農業生產集群化程度不高的狀態。我國地域廣闊,農業經濟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包地種地”無法實現土地的最大化利用。這種缺乏大規模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新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大大拓寬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也給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應整合農業經濟發展的各類資源優勢,培育符合地區特色的支柱型產業,進一步帶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2]。

2.3農業經濟與信息技術之間的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農業經濟和信息技術融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農業經濟和信息技術脫節,融合程度不高,需要作出改善。很多地區農業發展方式依然是傳統模式,農業生產結構比較單一。應利用信息技術,培育新興農業,破除傳統農業經濟模式的落后性和封閉性。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業產值,保持地區穩定,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3]。

2.4農業創新人才缺乏

各行各業都需要創新性人才,缺乏創新性人才是制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科技創新能夠給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強有力的動力。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等環節都離不開創新性人才以及農業科研團隊的支持。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創新性人才較少,缺乏“新鮮血液”。“土專家”雖然不少,但很難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農業生產發展后勁不足,影響了農業經濟發展。

3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完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應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土地特點發展農業經濟,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政策。根據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結合傳統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有效的管理和發展方法。我國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還有一些地區土地沙漠化,改善土地質量、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工作是這些地區的首要任務。

3.2實現農業經濟的規模化與集群化發展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趨向于規模化和集群化的產業模式。一是提升農產品產地的組織化程度,拓展新的供應鏈,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保障農產品質量。相關部門應制定生產標準,建立綠色農產品示范基地,發揮農產品品牌效應。二是完善農產品生產供應環節,拓寬銷售渠道。以前農產品銷售主要在線下,單一的銷售方式不利于提升農產品價值。隨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產業借助信息技術找到了更多的發展方式。農產品銷售可以利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拓寬市場空間,發揮集聚效應,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三是制定相關策略,完善和健全農業經濟的生產和服務體系。利用新經濟模式,引導和培養適合本地的龍頭企業,執行現代化企業制度,實現生產、供應、銷售三者一體化。新經濟模式下,農業經濟發展可以延伸農產品價值鏈,進一步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3.3探索智慧農業與信息農業等多元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在互聯網興起和信息技術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先進的信息技術成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我國應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經濟生產模式,例如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和信息農業等。“互聯網+”農業是逐漸興起的農業生產模式,依靠互聯網作為技術支持,建立綜合性網絡平臺。平臺及時收集農業發展的各項動態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供信息服務,使農業生產經營可以得到遠程技術支持以及綜合信息服務。互聯網對農產品品牌推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應選擇合適的線上銷售渠道,例如淘寶直播等。可以通過推廣電子商務實現農產品網絡化經營銷售,使農產品流通變得容易,使流通渠道多樣化,降低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成本。

3.4培育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發展模式創新,而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地區,應該加強與當地農業高校或農業科研院校的聯系,建立合作機制,培養創新型技術人才。生產和科研的有機融合,有利于轉化科技創新成果。應完善培養政策,改進培養模式,增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業科研人員待遇,解決農業科研人員的生活問題,使專業人員有時間、有精力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4結束語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應改變原有的農業經濟生產模式,形成現代化農業發展格局。完善農業經濟機制體制,實現農業經濟的規模化與集群化發展,加強信息服務和人才培育,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想.關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商訊,2020(18):160-161.

[2]李振華.試論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8):100-101.

[3]郭基偉.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析———評《中國現代農業經濟問題的多角度解析》[J].中國蔬菜,2020(5):113.

作者:呂華杰 單位:鄆城縣楊莊集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