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語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1 05:21:00

導語:文化差異語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差異語言管理論文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沉淀。所謂“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識,也特指某一領域或某一范疇體現的思想觀念,道德和行為規范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有著鮮明的文化特性,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地位舉足輕重。

“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民族共同語與方言,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之間地轉換。作為語際的交流,把握文化所傳承的信息,至關重要。曾經有一個翻譯的軼事:一位外國人參加中國的朋友的婚禮,他稱贊新娘很漂亮,新郎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國朋友大吃一驚,以為是問哪里美,只好硬著頭皮說:“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無獨有偶,在我們地現實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為不懂文化的內涵,同樣犯了大笑話。BraniffAirlines(布蘭尼夫空公司)想宣傳其舒適的座位,可當它的廣告語從英語翻譯成西班牙語時,意思卻告訴人們乘坐他們的飛機可以不穿衣服。同樣theChevroletautomobilecompany(雪佛萊公司)試圖在拉丁美洲推銷theChevyNovacar,廣告譯文同樣也很糟糕。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語里是走不動的意思。

故而,翻譯不僅僅單純是語言的轉換,更蘊含與文化之中。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說:“對于真正成功的翻

譯而言,熟悉這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

語言文化離不開人類的生活的環境。正是在人們的生活中,語言漸漸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賦予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特色,有濃厚的地域風采。

英國是一個海島,漁業和航海業在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國傳統是內陸文化,農業在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因而在英語中很多習語與水有關,但在漢語中很難找到相同的對應。例如:

Restonone’soars暫時放一放

Allatsea不知所措

Drankthefish牛飲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千萬不要班門弄斧

氣候同樣也帶有地域特色。中國人喜愛東風,因為東風象征著春天,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通常用來比喻革命地氣勢和力量。而西風是冬天的象征,給大地帶來一片蕭瑟和凄涼,通常用來比喻沒落地腐朽勢力。“東風壓西風”(),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義,外國人勢不會明白其特殊含義。但在西方,英國是海洋性氣候,西風代表著春天,象征著生氣勃勃,大地復蘇。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同樣,中國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難耐,通常人們覺得不舒服。但是英國的夏天氣候涼爽宜人。莎士比亞曾經寫了《仲夏夜之夢》,并且還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把愛人比作夏天: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ure.

三、思維方式的不同

民族思維方式屬于傳統文化,這種觀念文化的主要載體式語言的句法結構。漢語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國人重“綜合”,英語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敘述事實的過程和動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幾個甚至十幾個句子。譬如在《水滸傳》中就多采用這樣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邏輯分析,慣與“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句子結構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攝到各個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層層疊加,形成“樹杈形”的句式結構。所以在英文翻譯中,譯者通常用連詞“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從句來表達原文層層遞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漢語多主動句,英語多被動句,反映了中國人不重本體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重本體的思維方式。漢語通常從已知到未知,從大到小的詞序和英語從未知到已知,從小到大的詞序,反映了中國人的順向思維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維。譬如在地址和時間地順序上,中國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則習慣與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四、人名文化的差異

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結構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習俗和價值觀。中國傳統的姓名由三個字組成,第一個是姓,第二個是家族的輩分,第三個才是名。名字的選取代表著取名者的所寄托的希望。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都有名有姓,但是在姓名的排列順序上,卻有很大不同。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這種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順序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傳統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宗族觀念,而姓代表這宗族、氏族、群體和血緣關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代表宗族、家族的“姓”必然在前,而代表個性的“名”理應在后。然而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西方更強調個性和個體,尊重個體獨立的人格和主體意識,所以必然把代表個體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故而,這種“重姓”和“重名”的觀念識中西方人人名文化中最明顯最重要的差異。所以中國有“百家姓”,蘊含深厚的文化積累,但西方的“姓”則多來源與以父姓、地名、諢名、職業、顏色或自然現象。

五、意識形態文化的不同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其文化與政治、經濟、文化相關聯。

(一)政治上的概念和知識

中國傳統信奉儒家學說,所以“孔孟”特指儒家學說。在美國,MartinLutherKing是美國著名民權運動領袖,他的生日“馬丁·路德·金日”是美國法定的節日,象征著著民權,尤其是黑人的民權。“lobby”是美國政治生活的一個常用詞。原指“休息室”,國會在會議期間對議員的游說活動多半在議會前面的休息室進行。“lobby”在政治生活中特指對議員進行游說。“Naverick”指在政治生活中我行我素。“Naverick”原為美國德克薩斯農場主的名字。因其養牛方法上與眾人不同,以我行我素著稱。所以這個詞指在政治生活中不循規常理、出人意料、不墨守成規,與一般人政見不同的人。

(二)經濟上的概念和知識

以美國為例,“NikkeiIndex”即我們常常聽到的“日經指數”。它是由東京證劵交易所根據美國道瓊斯阿囡公司的股價修正計算方式計算出來的每日股價指數,列入計算表的股票有225種。它被經濟學家們認為是亞洲經濟狀況的晴雨表。“Fed’(federalReserveBank)指美國聯邦儲備銀行。“SiliconValley”(硅谷)位于美國加州舊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縣,該地區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導體公司及新興地信息產業而聲名遠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導體的原料,這個地區便稱之“硅谷”。同時,硅谷有時一大批網絡公司的聚集地。“硅谷“已經成為高科技信息產業地代名詞。例如中國北京西北海淀區地中關村匯集了大批知名信息產業,被稱為“中國的硅谷”。“bioeconomy”(生物經濟)是本世紀出現的一個新詞。它指以生物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例如克隆技術、生物工程食品、優生等生物技術。

(三)文化中的概念和知識

同樣以美國為例,“Hippie”指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現的一些年輕人,他們對現實不滿,標新立異,崇尚先鋒派藝術,表面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性格,稱之“嬉皮士”。”Yuppie”是指美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雅皮士,即城市中上階層的青年專業人士,是”YoungUrbanProfessional”的縮寫。他們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錢和享受、衣著講究、追崇時尚。”Broadway”是一條縱橫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大街”,集中了眾多家劇院,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每天都有大量的戲劇和娛樂演出,是被公認為紐約戲劇和娛樂中心,是美國戲劇和娛樂業的代名詞。著名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究坐落在百老匯大街上。

(四)其他典故傳說的反映

典故傳說是歷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濃縮,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典故傳說具有隱喻性,這一特點表明人們在以文化語境為基礎,通過想象、聯想、映射等途徑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時,典故傳說的隱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漢語中的“怒發沖冠”,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據說趙國大臣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換十五座城,獻璧時秦王拒不給城,“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沖冠。”由于這個典故,漢語成語“怒發沖冠”形容頭發豎立,表示非常憤怒。

有些典故本身就是對歷史事件的概括。如“臥薪嘗膽”、“負荊請罪”、“四面楚歌”、“聞雞起舞”等。

有些典故表達了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和評價,具有一定的社會認識價值。例如“助紂為虐”、“殷鑒不遠”等。

在神話傳說中,漢語“點石成金”來源于古代神仙故事,說的是仙人用法術可以使鐵或石編委金子。還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通過這些神話傳說,表達說話人的見解或對現實的隱喻。

在西方,“aJudaskiss”(猶大之吻)比喻口腹蜜劍,陰險的背叛,源自《圣經》。指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猶大以接吻為暗號出賣耶穌,導致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TheGordianknot”(戈爾迪結)比喻棘手的問題,源自希臘傳說,戈爾迪在木樁上系了一個眾人皆無法解開的繩結,后由亞歷山大王一刀斬開。

“theswordofDamocles”(達摩克里斯之劍)比喻臨頭的危險,源自希臘傳說,古Syracuse過往命令其廷丞達摩克斯坐在以一根頭發懸掛的劍下,以示君王多危。

“Crocodiletears”(鱷魚的眼淚)比喻假慈悲。“Eden”(伊甸園)比喻樂園,安樂之所。“olivebranch”(橄欖枝)是和平的象征。“aSphinx’riddle”(斯芬克斯)比喻難題或難解之謎。“Solomon”

(所羅門)比喻聰明人或賢人。

六、結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翻譯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翻譯。“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時代特征,因此不同地文化需要交流和溝通,而交流和溝通離不開語言地的翻譯,文化及其及其交流是翻譯發生的本源,翻譯是人員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產物”。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播,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只有充分地了解民族文化和語言,才能領悟到文化負載的內涵和信息,才能進行有效的翻譯。只有對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做一名優秀的翻譯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與英漢翻譯[M].外文出版社,2006.

3、汪濤.實用英漢互譯技巧[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外文出版社,2004.

6、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7、MarySnell-Hornby.翻譯研究:綜合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8、科米薩諾夫.當代翻譯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9、廖國強.英漢互譯理論,技巧與實踐[M].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

10、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