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1-07 11:06:19
導語: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時代的發展對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社會呼喚良好的師德風范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道德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國家需要大批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高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重地,高校教師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力量。為了適應時展的形勢,滿足社會的需求,高校教師不僅要具備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專業素質,更重要的是必須養成良好的道德風范。因為教師的道德是教師教育實踐的內在基礎與支撐,教師隊伍的道德狀況,直接影響著即將走向社會的千百萬大學生的道德風貌,影響著整個民族的主流價值和核心價值。優良的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將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生活重要的風向標。因此,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對推動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進步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高校需要良好的師德支撐
作為培養層次人才的主要重地,有什么樣的教師就能帶出什么樣的學生。高校教師的道德風范不僅影響著學校的學風、教風和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著大學生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影響到學校的競爭實力和社會聲譽。可以設想,如果一所學校的教師總是與飛速發展的社會格格不入,不求上進,甚至道德敗壞,能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有用人才嗎?學生難以融入社會,社會也不可能歡迎這樣的學生。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以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高校教師的良好師德是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確保高校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三)教師離不開良好的師德根基
良好的師德是高校教師立足的基礎。絕大多數的高校教師都希望自己在教育教學的舞臺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使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充分的體現。師德是教師職業的根本標示,師德修養貫穿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過程。如果缺乏規范的職業道德,教師就不可能成其為教師,就必然失去作為高校教師的立足根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教師必須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地將自己溶身于社會的洪流之中,真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新時期賦予高校教師的神圣使命。
二、當前高校師德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條件下,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德失范、學術不端
當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與學科建設上,而相對忽視教學和育人問題。由于在高校的考核體系中,對科研的考核比較細化和完善,直接與教師的獎懲和晉級聯系在一起,回報快,收益高。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多數教師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書育人也就成了嚴重投入不足的次要問題了。有的高校教師在學術道德方面自律意識淡薄,迫于職務晉升的追求,在科研中盲目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不少科研成果沒有任何創新價值,抄襲現象嚴重。有的甚至弄虛作假,全靠人緣關系發表文章;還有的熱衷于炒作學問,書評文論大多流于自我吹捧或互相吹捧;更有甚者,有的學術帶頭人唯我獨尊,學閥作風嚴重,不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甚至對那些有新思想、創新意識強的青年教師視為潛在對手而蓄意打壓,等等。這些行為違背了基本的學術道德,阻礙了科研的創新和學術的進步。凡此種種,教師學術不端,言行不規范,何以為人師表!
(二)意識淡薄、愛心欠缺
教育的基本職能就是教書育人。有的教師片面理解教書育人的含義,認為只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就行了,育人意識淡薄,沒有真正體會到教師職業的神圣感。在那種科研至上,論文就是一切的氛圍中,有的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聞不問,對學生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視若網聞,對有困難的學生冷漠視之,很少花時間去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缺乏愛心。當前高校以量化為主要手段的教學、科研評估,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教師為評估而評估,使教師始終處于一種應付和焦慮狀態。這種單一的評價手段,漸漸地消磨著教師的使命感和教書育人的熱情,并引發倦怠和冷漠的職業心理。少數教師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往往通過一些非理性的方式發泄不滿,有的甚至在課堂上向學生發牢騷,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三)學風浮躁、急功近利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利益結構、心理狀態等方面的變化,人們越來越重功利和實惠。不可否認,當前部分教師的職業理想和信念發生了動搖,他們偏重眼前物質追求,至使學風浮躁,治學不嚴,急功近利。不少教師“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心想著個人創收,私自賺錢,不認真備課,不鉆研教材,不關注學生的成長,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有些教師一篇講稿打天下,多年不變,照本宣科。有的教師熱衷于“導師經濟”,在招生、考試等工作中進行錢權交易,等等。這些問題證明,目前高校教師中,有不少人在價值行為的選擇上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底線。
社會的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越來越高。師德建設要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探索新的途徑與方法。
(一)全面落實師德規范要求,切實加強師德教育
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研究制定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已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頒發實行。該《規范》從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等6個方面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規范要求,是推動高校師德建設的指導性文件。高校必須依據《規范》的總體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實際且便于操作的實施細則,切忌那些模棱兩可的彈性條文。特別是在規范教育教學、規范學術研究、規范兼職兼薪等方面的措施要具體化,要方便落實到教師日常管理之中。在對高校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和對所有教師進行在職培訓時,都要將《規范》作為重要的培訓內容,使規范要求在每個教師頭腦中扎根,引導教師追求高尚情操,維護公平正義,遠離低級趣味,堅守道德底線。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教師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防止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參照目前全社會一年一度開展道德模范評選的做法,學校定期通過海選的形式,評選出本校教書育人楷模和師德標兵,大張旗鼓地樹立教師良好的職業形象。
(二)進一步完善師德建設的考核評價機制
切實將高校教師的師德情況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并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對高校教師師德的考核與評價,不能單看靜態的工作情況,更重要的是看長遠的動態的工作效果,要形成整體的考核、評議,優勝劣汰的機制。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不能單一化,教書與育人是一個總體,不能刻意分開。目前在高校師德考核中存在許多難點,特別是缺乏科學的考核指標。在考核師德時,人們往往只注重教學科研的成績,結果是一好遮百丑,使師德變成了軟指標。有的把師德考核當做例行公事,走走過場而已。這種考核不但不能發揮師德建設的導向與激勵作用,而且還會產生負面效應。為使師德考核切實收到實效,要把以往的年度例行性考核轉變為長期的動態性考核,并建立師德檔案,使之在長期的聘用、評優、晉級等過程中有案可查,有據可依;要把以行政管理部門為主的考核轉變為以學生評價為主的考核,發動學生對教師的師德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因為教師的師德狀況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要建立學校、學生、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為師德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社會氛圍。對師德的考核評價要有一套科學的標準。作為高校教師,在職業崗位上是否堅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和感染學生,是否堅持用自己敏銳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是否堅持以自己良好的人格來影響學生的人格,都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至少學生是可以感受到的。既然教學和科研的評價指標可以細化,為什么道德育人的評價標準就不可以具體化!有關部門一定要摒棄那種固有觀念,把評價的視線放寬點、放遠點。在做好學生評價和組織評價的同時,要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師德自我評價體系,使教師自覺地校正不良行為。學校定期對教師的師德情況進行調查,及時表彰先進,糾正問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用事實說話,嚴格做到獎優罰劣。
(三)加強人文關懷,提升教師職業情感
良好師德的養成,內因和外因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師要充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另一方面,學校要把對教師的專業責任權益保障與結合起來,通過人文關懷,提升教師的職業情感。高校領導要為教師安心教學、樂于奉獻搭建好平臺,采取實際措施來激發和保護廣大教師的敬業、樂業和勤業精神。要時刻把教師的冷暖和需求放在心中,切實關心、理解、體貼教師,使教師的社會地位、政治待遇和物質需求得到實質性的保障和提高,而不只是停留在幾句空洞的口號上。首先是改善教師的生活環境。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教師的報酬待遇仍難達到規定的水平。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時至今日,雖然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但高校教師的大多數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物質待遇并沒有大的實質性的改善,并沒有達到甚至超越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從這個角度看,“教師空有一身美麗的光環,雖肩負教書育人、提高民族素質的崇高使命,卻很難享有名實相符的物質待遇。”[1]因此,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其次是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不僅要給教師提供較好的教學科研條件,還要主動關心和幫助教師解決教學科研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為教師營造一個“多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的良好環境,把思想道德建設托寓于具體的實際行動之中,使他們真正捅有一個自由而舒暢的存在空間。再次是改善教師的心理環境。在教育內、外競爭日益加劇的現實中,教師的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從一定意義上講,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沉重的責任,教師群體成為了急需關懷和體諒的弱勢群體。為了使每個教師保持愉悅的心情,學校領導需要俯下身來,傾聽教師的心聲,理解教師的苦衷,解決教師的困難,努力幫助他們調整身心狀態,緩解心理壓力。
(四)內化自我修養,提升高校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是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教師良好的心理,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穩定的情緒,本身就是熏陶和影響學生成長的寶貴資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給學生提供示范,其人格修養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為人師表的內在涵義。然而,“高等學校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較長時期的社會實踐鍛煉逐步形成的,是通過教師個人長期刻苦自覺的修養而形成的。”[2]因此,高校教師從進入教師崗位開始,就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自身修養,以此提升人格魅力。一是要愛崗敬業,熱愛教師崗位,忠于本職工作,樹立牢固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是要熱愛學習,把學習轉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堅持活到老,學到老,通過學習提高審美情趣、充實精神營養、完善人格塑造;三是要熱愛學生,把“愛心”二字寫在手上,刻在心中。高校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胸懷理想,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激情飽滿的人。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以正確的思想影響學生的政治立場,以高尚的品德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以精湛的專業指導學生的學業發展,以迷人的氣質潛化學生的行為習慣。
作者:徐聲慧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 上一篇: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論文10篇
- 下一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