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7 04:23:00
導語: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同依法治教一樣,都是依法治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思想、促進教育事業健康快速高效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對新形勢下辦好學校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校,就是依據國家法律特別是教育法律法規來管理學校的事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依法治校的內容包括國家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普及、校內規章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全校師生法律意識的普遍增強、校園法制文化的建設、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嚴格施行、法律法規的自覺遵守以及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等。
依法治校的基本涵義就是學校中教育法律關系的各方主體都要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依法享有法定權利,同時履行法定的義務,對自己做出的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則必須承擔法律規定的責任。使學校的一切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保證學校的改革及各方面工作健康、有序、穩定、高效地向前發展。
實行依法治校,可以進一步強化廣大師生的民主法制意識,提高學校領導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的程度和水平,更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和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全校上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化解各種矛盾,平衡各種利益關系,維護團結穩定繁榮的良好局面。
二
以德治校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辦好各級各類學校一條基本經驗和重要原則?,F階段,高校堅持以德治校,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和育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標準,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認真實施《教育法》和各項教育法律法規中關于加強德育的條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先進文化,大力加強高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和教職工的職業道德建設,堅持與時俱進、弘揚中華優秀道德傳統與體現時代精神、開拓創新相結合,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在校園內真正形成和保持“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良好氛圍與風尚。
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既是治理學校的指導思想、根本原則,也是管理和領導學?;痉铰院头绞椒椒?二者統一于完成辦學根本任務、實施培養目標的教育教學的具體活動與實踐中。二者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學校工作中,二者同等重要,不能相互脫節、相互替代,只能緊密結合,有機統一。首先,二者統一于高校根本任務和培養目標中,統一于辦學理念和育人標準中。我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遵循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執行國家教育教學標準,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薄案叩葘W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發揮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對學校工作的導向、動力、保證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三個面向”,“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現德育工作,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從上述教育法規和主要政策文件的規定中,可見強調和重視德育,堅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育法律法規的明文規定,已從一般工作要求和號召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同時,加強德育也是有效地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條件保證,二者是不可分割、有機統一的。
另一方面,以德治校,開展師生思想道德建設,弘揚正風正氣,也離不開法制的保障。“德治”同“法治”一樣,也是生動具體、實實在在的,體現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在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在實施德育和開展思想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沒有紀律的約束,沒有嚴格執法執紀和對違章者的懲戒,思想道德建設就成了空中樓閣,德育工作就不會令人信服,收不到實際功效。
三
(一)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二者統一于學校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實際工作和育人實踐活動中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整體法制建設的步伐,已經初步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法律體系。1995年《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教育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和高校各項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包括招生權、專業設置權、教學權、科學研究權、對外交往權、校內人事權、財產權等。此外,根據《教育法》,高等學校還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和處分,對教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非法干涉等權利。《高等教育法》在全面規定高等學校的權利的同時,也對高等學校的義務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如“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等?!陡叩冉逃ā访鞔_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員高等學?;鶎游瘑T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高等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對高等學校的校長的職權,高等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都做出了相應規定,為校長正確履行職責,同時為高校實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提供了法律依據。依照教育法律法規的要求,學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在行使職權時,必須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嚴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做到公平公正辦事,不能任意越權或違章辦事。同時嚴格履行法定的義務,自覺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在廣大師生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從一定意義講,在學校工作中,管理也是一種教育。領導者和管理者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照章辦事,本身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可以從正面對管理和服務對象,特別是對青年學生產生積極影響。而做到這一點,要靠管理和服務人員良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素質,這又是平常教育和修養的結果。從這個意義講,“法治”不能脫離“德治”這個基礎。沒有優越的道德環境條件,法律法規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自覺的執行和遵守,“法治”就是一名空話。
(二)依法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實現二者結合的關鍵
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育法》規定:“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薄督處煼ā穼處煹牧x務做出六項具體規定,包括守法崇德為人師表、貫徹方針完成工作、教育學生德育領先、關愛學生促成發展、保護學生健康成長和加強自身修養等,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教師應該“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使命的承擔者,不僅應是遵守憲法、法律的表率,而且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覺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培養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當遵守職業道德,以自己高尚的品質和行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思想品德、道德、法律意識的形成發揮積極的影響。教師應該德高為范、為人師表,這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范,更是法律賦予教師應盡的基本義務。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校教師要以教學和培養人才為中心做好本職工作。即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進取的精神、淵博的學識做學生的表率,以甘為人梯的獻身精神傳授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促進學生成才,這是法律賦予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和思想政治工作應有的要義。因此,依照法律賦予高校教師的任務、責任和義務來開展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是教師教育與管理的新理念。
依法開展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把學法懂法知法、提高教師法律素質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經常性工作,把依法執教、依法育人作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二是依法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依法治校,要求不僅學校有對教師履行責任和義務的督導和約束,而且教師也能對學校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的工作進行合理監督。三是建立健全并不斷完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的激勵、約束、導向等管理制度,形成教師隊伍建設良性發展機制。這些制度包括教師職務聘任制,教師年度考核制以及對特殊人才的獎勵和對優秀人才的吸引等制度。
把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結合起來,是高校的一項基礎性建設和長期任務,需要全校上下、師生員工的不斷實踐和不懈努力。因此,要在師生的理論學習中增加鄧小平法制理論和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重要思想的內容,以多種途徑方式進行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特別是教育政策法規的宣傳普及活動,使廣大師生的法制意識、道德意識得到普遍增強,為高校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創造出更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論文關鍵詞:管理德治法治結合
論文摘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實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在正確認識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滲透關系基礎上扎實推進各項工作,通過改革創新促進發展進步,這是高等學校各項工作與時俱進的一個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事司組.高等教育法規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鄭良信.教育法學通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張福森.干部法律知識讀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勞凱聲.中國教育法制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 上一篇:質監系統“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城管作風建設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