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07 03:15:24

導語:護理學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學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摘要:將協同創新理念應用于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克服各培養環節中的短板效應,打破學校與醫院、政府、科研院所間的壁壘,實現校院、校所協同、校政間的深度協同,構建符合護理學科發展和高層次護理人才成長規律的協同發展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結合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研究生教育教學實踐,將導師、項目、平臺整合起來,探索出高校、醫院、政府和科研院所協同育人新途徑。

關鍵詞:協同創新;護理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

1護理研究生教育現狀

在我國的護理教育體系中,研究生教育處于最高層次。由于長期依附于臨床醫學學科,導致其人才培養模式缺乏自身學科特色,在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導師隊伍、科研水平和資源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

1.1課程體系建設不夠完善

護理學在2011年已是一級學科,但未形成完善的二級、三級學科,研究生課程依然沿襲了臨床學科的課程設置,護理專業課程數量較少,課程內容與本科課程同質化嚴重,同一門課程或不同課程間的內容相互重疊,缺乏針對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問題解決的知識內容。多學科融合的拓展課程在師資、學時、整合力度等方面受到較大制約,難以滿足護理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需求。

1.2師資隊伍參差不齊

受社會高層次護理人才短缺的影響,部分院校護理研究生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導師數量短時間內難以跟上人才培養規模的步伐,許多導師由其他臨床學科“借用”過來,部分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導師學歷層次較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對護理學科綜合知識的理解和護理學術前沿的駕馭能力,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造成一定的影響。

1.3科研能力薄弱

護理學科研分為學術型和臨床應用型研究2種,側重于學術型研究的研究生因學科綜合知識把握不到位,對學術型研究缺乏整體視野,學術創新性不足,總是徘徊在低水平層次的重復;側重于臨床應用型研究的研究生實踐時間較短,受到選題和科研方法的限制,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較大限制。

2協同創新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協同創新是多個創新主體間通過相互配合和協同,圍繞共同的目標,通過共享資源、信息,形成創新合力,共同開展創新活動[2-4]。在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過程中,協同創新的主體為高校、醫院社區、科研院所、政府和國際交流[5],各主體間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圍繞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對知識、能力、素質等培養目標和規格的要求,通過校院協同、校所協同、校政協同、國際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創新課程體系、完善師資培養、強化實踐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完善質量監控[6],促使人才、資源、信息和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有效匯聚[7],共享資源信息,形成創新合力,以構建協同創新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

2.1校院協同,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

校院協同是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打造特色,實現合作共贏的有效手段。校院協同既包括學校內部護理學院與學校醫學基礎學科、人文社會學科等其他學科間跨學科導師聘任、資源共享、科研聯合攻關、學生流轉等,也包括學院與兄弟學校間、學院與各醫院通過學生交換、師資交流、項目合作和教材聯合開發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打破學院與學校內部其他學院、學院與醫院間的行政壁壘,讓不同院系、不同醫院的人員共同參與到護理研究生同一課程或同一項目的建設與研究過程中,實現研究生學分互認、師資職稱互聘,強強聯合,提升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

2.2校所協同,實現科教融合

科研院所包括各類護理學會、護理或醫療研究機構等,他們在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資金,組建以項目為集結的科研團隊,針對當前空巢及失能老人護理、優質護理服務、循證護理等熱點領域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理論研究和應用成果轉化,為護理研究生提供參與科研的平臺,增強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識。

2.3校政協同,實現創新主體的有效聚集

政府主要負責護理學科發展規劃、相關政策制定、資源有效配置等,通過經濟杠桿和法律法規對科研院所、醫院和學校進行引導和支持。通過校政協同,可以針對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專科護理人才培養、護理產業與市場以及護理保障制度等社會亟待破解的難題,充分利用政府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吸納科研院所、醫院和學校等創新主體有效聚集,快速形成創新團隊,在對社會急需解決的護理問題研究中培養和鍛煉護理研究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

2.4擴大國際交流,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

近年來,在中華護理學會等組織的推動下,護理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國際交流的形式有多種,如互派專家講學、互派交流生、師資進修及雙語授課等。通過整合全球優質資源,特別是利用協同化網絡信息平臺,克服地域的限制,加強溝通與協作,建立廣泛而密切的教學和科研合作,將先進的護理教學理念和護理技術引入到研究生教學和臨床實踐中,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8],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協同創新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策略

3.1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

2011年我校護理學專業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來,為了適應老齡化人口增加和專科護理的人才培養需求,共設置了老年護理研究、護理管理與護理教育研究、護理心理研究、臨床護理研究、社區護理研究5個研究方向,根據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將研究生課程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3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包括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和外國語等課程,主要由學校老師承擔;學科基礎課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科研思路與方法、病理生理學等課程,主要由基礎醫學院和護理學院共同承擔;專業課包括當代護理理論與發展前沿、循證護理學、護理心理研究、老年護理研究等課程,由護理學院和山東省立醫院、山東省中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等共同制定課程計劃和實踐方案。形成了以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3個平臺為基礎的校院協同培養的課程體系模式。

3.2打造學院與臨床相結合的師資團隊

我校護理學專業與省立醫院、千佛山醫院等6家三級甲等醫院實習基地共同制定了研究生培養方案,形成了校院聯合的培養模式。每學期有計劃安排部分院內導師到附屬醫院進修學習,進行相關專業技能的進一步強化,掌握護理學臨床發展新動態,學院還將從臨床教學醫院中聘請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業務能力出色的護理專家,加入到導師隊伍中來,并對臨床導師就教學方法、教學技巧進行系統培訓,以期將臨床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最大限度縮小學生在校所學與臨床實際的距離,更加貼近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總體目標。通過在醫院遴選專業知識扎實、臨床經驗豐富的臨床導師與學院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強化學生的特定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同時有利于臨床導師科研、教學水平及學院導師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

3.3構建遠程教育平臺,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

依托國際通用的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構建了教學資源共享、網絡教學互動、教學管理等功能一體的教學管理平臺,促進了學科和學生間的交流協作。依托該平臺,學院開設了護理管理學、中醫護理學、護理綜合實訓、急救護理學4門省級精品課程,每門課程均開設了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在線視頻課堂、課后練習、第二課堂、互動交流等欄目,護理學專業研究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水平、知識背景、時間安排靈活選修課程,特別是為跨專業、跨學科的研究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

3.4強化實踐教學

護理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護理學專業科學學位研究生臨床實習的時間一般為半年,在培養方案中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臨床實踐主要包括公共科室輪轉和專業方向科室實踐,公共輪轉包括了內科、外科及急救等護理學高層次人才必備的操作技能科室的輪轉,專業方向科室實踐需結合具體的研究方向和畢業論文進行專業實踐,目的是培養應用型專科型護理人才。我校護理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依托學院23所三級甲等實習基地,采取校院聯合實踐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既要在西醫院實習,還要在中醫院實習,以提高研究生中醫特色臨床護理技能。

3.5建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

為保證護理研究生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建立了適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機制,將質量控制從課堂授課擴展到課堂教學、教學計劃、開題報告、畢業論文、課程建設、教學效果、教學改革等整個主要教學環節,并對影響質量的學習者、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設施、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予以控制,以確保質量,形成了學校、醫院、用人單位多方位監控的監控體系。護理研究生作為高層次護理人才,是未來護理事業的生力軍,其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決定著護理事業的發展前景。創建協同創新護理學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將人才、資源、信息和技術等創新要素在政府、醫院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推動下有效聚集,打破學校與醫院、政府、科研院所間的信息壁壘,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學術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有效提高護理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尹永田 陳莉軍 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文陸,崔慧霞,張會君,等.護理專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策略[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7):58-59.

[2]李祖超,梁春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基于高校創新主體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2(7):81-83.

[3]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2):166-168.

[4].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01).

[5]顏軍梅.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類及實現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9-31.

[6]徐福蔭,黃慕雄,胡小勇,等.“五個三結合”協同創新教育技術學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110-114.

[7]陳敏生,林新宏.高等醫學院校協同創新策略探析[J].高教探索,2013(1):49-50.

[8]周英,葉盛,嚴夏舒.試論護理教育的協同創新[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702-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