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及阻礙因素
時間:2022-08-30 11:04:32
導語: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及阻礙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其生產運作理當切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但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的企業,導致了傳統技術創新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資源爭奪,最終使人與自然矛盾的進一步激化。〔1〕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綠色化趨勢,我國企業理當推行旨在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綠色發展觀,因應人民生態需要和當代技術創新的新要求,著力化解內外部阻礙因素,力行綠色技術創新,實現企業與社會經濟的綠色協調發展。
一、傳統技術創新到綠色技術創新的轉變
近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治理已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不少發達國家制定了關于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政策,從而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并提出了綠色技術的概念。綠色技術概念的提出,不僅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上提示了技術發展的方向,而且在企業發展層面提示了從傳統技術創新向綠色技術創新轉變的要求。〔2〕傳統的技術創新與傳統經濟發展觀一體兩面,始終以人為中心而忽略環境因素,其實質是“優先發展經濟、忽視生態保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最大化,向大自然一味索取;同時為了追求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使經濟獨立于社會系統之外,偏執于經濟的發展效益,而忽略了人、社會、大自然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認為發展與財富是可以無限增長的,所產生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用技術解決。于是,傳統技術創新在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為企業獲取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淪為人們掠奪大自然的工具,環境承載力和資源再生力被人類忽視,結果使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危機。概括起來,嵌入傳統經濟發展觀的傳統技術創新存在兩大弊端:一是以技術對自然的無限度消耗謀取偏狹的財富無限增長,陷入對環境資源存量有限性的枉顧和財富無限增長的虛幻;二是以單一的經濟效益作為技術創新的目的,忽視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環境資源價值的多樣性,這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矛盾的更加激化。對此,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必須立足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傳統技術創新轉向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理當成為事實上也日益成為當代企業的努力方向。黨的因應當展大勢、立足中國國情,提出了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內在地要求我國企業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揚棄傳統技術創新的園囿,在綠色技術創新上奮力前行,同時也為我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注入了新的動能。
二、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特質
綠色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內在于其自身的特點。進一步將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技術創新進行比較分析,可以梳理出綠色技術創新的四個顯著特質。第一,以新的發展理論為指導。傳統技術創新以傳統發展理論為依據,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始終把“利潤”放在第一位,其目的是以最小成本換取最大的利潤。這無疑會使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利潤的快速增長,而在生產過程中肆意利用自然資源、排放人工廢物。因此,傳統技術創新導致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雙重增加,最終導致以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而綠色技術創新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綠色發展理念等新的發展理論為指導,力求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整體最佳,追求天人和諧及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以其功能價值的多樣性凸顯環境資源價值的多樣性。“綠色技術創新為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產業、開拓綠色市場、引導綠色消費創造了機遇,成為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3〕和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因素。第二,與環境生態學緊密結合。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的技術創新最大區別在于其與環境生態學等學科緊密結合,綠色技術創新關涉技術、經濟、社會、自然諸多要素,在運行模式上師法自然生態系統的非線性和循環特征。它需要以環境生態學研究成果為支撐,依據節約資源、回收再用、閉路循環等生態環境特征來研發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實現物質能量的高效利用乃至生產循環與消費循環、生態循環的耦合。〔4〕與傳統技術創新相比,綠色技術創新以環境生態學為基礎,更注重技術與生態的兼容性,突出對技術創新擴張性與環境資源有限性矛盾的化解。因此,綠色技術創新對于企業人才隊伍的要求也更高,除傳統技術研發人才之外,還需要環境科學類專業技術人才與其相配合。第三,創新主體多元化。綠色技術創新與傳統技術創新不同之處在于其須有以企業為技術核心、政府為推動者、高校及科研院所為支持者、社會公眾為定制者和受益者的多元化合作主體。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為此就要減少生產成本和增加消費需求。在綠色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需要調和經濟利益最大化和生態利益最大化之間的矛盾,技術創新投入與其產出所創造的生態環境受益者之間的矛盾。〔5〕單獨依靠企業無法解決上述矛盾。政府作為綠色技術創新的推動者,一般從經濟、制度、規劃協調角度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通過對企業征收排污費、環境污染稅增加企業約束力,對企業的節能減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稅收補貼優惠,制定有利于綠色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保證綠色技術創新的順利實施。企業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發綠色技術的資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為企業提供綠色技術研發成果,雙方從科研、教育、人才培養和項目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實現綠色技術創新的聯動相濟和優勢互補。社會公眾需求既是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因也是歸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綠色消費意識也隨之加深,公眾作為綠色消費的主要市場會極大刺激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同時,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也會帶動公民綠色意識的提高,使公民發揮巨大的輿論與監督作用,督促政府和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砥礪前行。第四,以增進人民的綠色福祉為旨歸。“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6〕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增進人民的綠色福祉,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指向。傳統技術創新對生態性的忽視,有悖這一重要價值指向。而綠色技術創新在企業的推行,則將優化自然資源配置和利用,促進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和升級,擯棄傳統技術創新下原有經濟高耗低效的線性增長方式,轉向低耗高效的循環發展方式。這不僅能使企業為生態空間的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空氣常新貢獻力量,而且能為消費者提供宜人的綠色產品供給。換言之,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將為生態環境和人工產品的雙重增綠添磚加瓦。而“雙重增綠”恰是人民綠色福祉的現實基礎,因此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事關人民綠色福祉的普遍提升,具體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價值旨歸。總之,綠色技術創新在其理論蘊含、科學基礎、創新主體、價值取向諸層面超越了傳統技術創新,凸顯了對生態系統規律的遵依,展現出切合當展脈搏的特征。
三、目前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阻礙因素及其化解
企業技術創新的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綠色技術創新作為技術開發、轉化應用的新生事物,其發展壯大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各種慣性因素的阻礙。弄清綠色技術創新的阻礙因素,并有的放矢地予以化解,是加快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在其內外部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需要我們著力予以化解。首先要化解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動力欠缺的阻礙因素。綠色技術創新的科技水平、含量較高,需要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資金壓力會消解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力。綠色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連續性并不斷遞增的投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較強的資金投入能力,而且要面對來自市場、產品不確定性的挑戰,在短期內難以獲得滿意的經濟效益。因此,對于任何企業而言,在綠色技術創新的持續性資金投入上均存在很大壓力,雖然高投資、高風險有可能對應的是高收益,但是綠色技術創新的高投入,無法在短期內給企業帶來足夠的經濟效益,其收益回報比較滯后,投入風險更大,結果企業通常會習慣性地選擇投資和風險性較小的傳統技術創新方式,而對綠色技術創新望而卻步。綠色技術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也會造成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力欠缺。一項新的技術特別是綠色技術的誕生通常缺乏完善性,也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但對于企業而言,這種技術的提升空間和發展前景無法有效準確判斷,因為科技整體特別是綠色科技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決定了某項綠色技術的成長空間,這是企業所難以掌控的。同時,綠色技術創新通常需要基于環境生態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就大型企業而言,“環境生態學”因素的嵌入無疑會加大研發部門“協同”管理的難度,中小型企業則往往難以負擔多部門同時研發所帶來的人才壓力,更為糾結的是,企業即使完成了綠色技術創新研究也會因為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而難以把握綠色技術能否完善其商業化應用。所以,綠色技術創新面臨技術前景不確定的挑戰,最終導致企業在綠色技術研發投入上的猶豫。綠色技術創新自身所存在的投資風險高、無法獲得足夠短期收益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解決:(1)發展風險投資,引進國內外優秀資本投資,建立風險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為企業提供綠色創業創新支持和資金運營,以保障綠色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的持續性。(2)設立專項基金以激勵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為企業綠色技術研發提供更多籌集渠道。(3)企業應端正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態度,順應綠色技術創新時代要求,主動調整技術創新發展模式,增加綠色技術創新的投入,拓寬綠色技術創新的融資渠道,保證企業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投資持續穩定。〔7〕(4)企業要加強與外部的合作研發,通過與其他企業或外部研究機構的合作,有效減輕企業研發高投入的資金壓力,建立專業化分工的優勢,在降低單一企業研發風險的同時實現成果的共創共享。對于企業綠色技術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問題,政府要兼顧企業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從綠色技術保障和綠色技術配套服務體系著手,使企業消除對綠色技術的發展擔憂,激發其綠色技術創新活力。具體要求包括:(1)構建綠色技術信息服務平臺,完善綠色技術信息資源共享,使企業能夠及時把握當前綠色技術發展現狀。(2)暢通綠色技術創新項目申報和使用渠道,完善現有綠色技術的快速審查制度,設立專業審查機構對綠色技術進行專項審核。(3)擴大綠色技術創新專利許可范圍,給予相關企業合理財政資助和獎勵,提高綠色技術創新市場化程度。(4)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完善的綠色技術標準體系,鼓勵企業、機構或個人在重要國際組織中的發展,主動參與國際綠色技術標準制定;積極推進綠色技術貿易全球化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國際合作,促進綠色技術在一些重大基礎設施中的應用。第二要化解綠色產品市場監管手段不足的阻礙因素。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是建立在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體系之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有意識的開展各種綠色發展理念宣傳,人們的綠色意識也在不斷進步,這種綠色意識集中表現在日常消費和生活方面,有綠色意識的消費者通常會在日常購物中選擇有綠色標識的產品。〔8〕但是這種綠色消費意識缺乏有效的辨別手段,個別企業用普通產品來代替綠色產品,在享受國家綠色技術扶持待遇的同時卻并未提供相應的綠色產品,而且綠色產品在價格上一般要高于普通產品,消費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綠色產品和服務,最終造成消費者對綠色產品敬而遠之。此外,部分企業沒有進行有效的市場調查就盲目投入綠色市場當中,把綠色技術變成綠色浪費。例如,為了響應政府倡導的綠色出行節能減排,部分企業推出了共享單車業務。最初的共享單車市場發展有序良好,但是后來有些企業看到共享業務帶來的融資能力,為了實現快速融資而相繼推出這種共享業務,嚴重超出市場需求,致使共享單車的無序停放和大面積占用公共通道,造成資源浪費,并且有少數共享業務企業在套取消費者押金后銷聲匿跡,使消費者對共享業務的信任度降低。共享業務的本質是為了推進綠色發展,但是當前共享市場混亂而無序的現象卻使得消費者對某些綠色技術應用產生了質疑,其原因正是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手段。對于綠色產品市場監管手段不足的阻礙因素,需要通過制度與時俱進的調適加以化解:(1)彌補綠色技術監管方面的缺陷,給予綠色技術創新企業一定時間內的新綠色技術獨家使用權和壟斷權,同時要擁有反壟斷措施,以保證綠色技術創新不會因為某些企業的壟斷行為所阻礙。(2)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企業和消費者聯合加強商標意識,防止被盜用、冒用,政府從保障綠色發展市場健康發展出發,加強企業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和行政執法能力,重點整頓和維護市場秩序,減少因為監督不力和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帶來的侵權。(3)面對現代網絡社會的大環境,執法監管部門要和企業之間建立聯動機制,及時掌握綠色技術相關產業的動態,避免某一綠色技術的“一窩蜂”使用及其資源浪費。第三要化解一些地方政府自身定位不準的阻礙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本應為規范市場提供調節作用,但是有些部門把自身權力當作市場資本,形成行業上的壟斷,其職責本該是調節市場活動,結果卻全程參與到市場活動中去,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在市場活動中,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會導致政企關系扭曲,使企業應有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無法發揮出來,同時擠壓了中介組織的服務空間。政府失位,管理方式單一,把職責視為權利的負擔,當需要其履行職能和服務的地方卻難有作為,造成市場混亂。在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以后,企業治理制度改革的后續任務就是進一步優化治理。〔9〕對于一些地方政府自身定位不準的阻礙因素,需要通過強化政府職能轉變予以化解:(1)政府在職責上要全面加速轉型,明確各部門責任,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改進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政策導向、宏觀調控和服務方式,把探索綠色技術研發方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多領域研發合作三者相結合,形成一條龍模式。(2)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術經濟實體,加速綠色技術的流動和技術轉移,并通過股份合作、產權轉讓、兼并重組等方式使企業和科技研發緊密結合,使綠色科技創新的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3)健全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綠色技術創新統籌協調機制,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為統領,進一步加強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決策統籌。〔10〕各地也應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協同合作,嚴格落實綠色發展的政績考核機制。綜上所述,面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時代大潮,企業欲求長期生存發展,在行業中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全力化解綠色技術創新的阻礙因素,以綠色技術創新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做社會經濟發展綠色化的踐行者和弄潮兒。從科技創新體系和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看,企業、市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會公眾的良性協同互動是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付幗,盧小麗,武春友.中國省域綠色創新空間格局演化研究231[J].中國軟科學,2016(7):89-99.
〔2〕潘錫楊,李建清.科技倫理視域下的綠色技術創新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6):82-88.
〔3〕劉慧,陳光.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一種科學發展觀[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8):82-85.
〔4〕賈軍,張偉.綠色技術創新中路徑依賴及環境規制影響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5):44-52.
〔5〕黃茂興,葉棋.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與當代中國的綠色發展-兼評環境與發展不相容論[J].經濟研究,2017(6):17-30.
〔6〕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3.
〔7〕張運生,鄒思明.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治理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5):785-792.
〔8〕呂福新.綠色發展的基本關系及模式-浙商和遂昌的實踐[J].管理世界,2013(11):166-169.
〔9〕張鋼,張小軍,綠色創新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科技論壇,2013(4):12-15.
〔10〕唐宇文.加快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N].經濟日報.2018-02-08.
作者:黃志斌 張濤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 上一篇: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思考
- 下一篇:V型濾池廢水處理研究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