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科技論文:企業科技創新的動機探究
時間:2022-02-17 09:10:58
導語:企業科技論文:企業科技創新的動機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呂新業田德錄工作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關于市場結構對企業投資的影響,主要觀點有壟斷優勢觀、競爭優勢觀和折中觀。壟斷優勢觀認為,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來自對壟斷利潤的追求,只有擁有壟斷地位的企業才能獲得創新收益,從而為高風險的活動提供持續的內部資金來源。該觀點認為由于競爭不能使企業獲得全部創新租金,競爭將降低企業的創新激勵,高市場集中度的產業更有助于激勵企業的研究開發。競爭優勢觀則認為競爭性環境會給研發活動帶來更大的激勵,面對激烈的競爭,企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將不斷增加投資。創新企業獲得創新成果的利潤越大,競爭威脅越大,企業的投資就越大,并且競爭行業的最優投資均衡在于權衡動力與阻力。折中觀研究發現,的人員強度與市場集中度之間呈倒U形函數特征,即市場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的投入強度,但是如果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超過了某一臨界值,市場的力量就會反過來壓抑創新的投入。該觀點認為中等程度的寡頭壟斷最有利于激勵企業投入的積極性。國有企業的動機分析。近年來,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產業化效果顯現,自主品牌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產學研聯盟正在逐步建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地位的變化,是由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中的企業,而不再是計劃中的企業,均面臨生存和發展競爭。和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缺乏靈活的機制,必須選擇科技創新作為突破口。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國有企業必須以改進和創新,而不是使用壟斷去達到競爭市場的目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適應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企業創新。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在創新活動中走在前列,發揮關鍵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別是產業研發活動的全球化,會對我國資源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組織產生直接影響,具體表現在影響技術進步、管理經驗、人力資源等諸方面,同時將促使政府和企業協同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在國內進行產業活動的環境,這都為我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帶來了良好機遇。技術創新方面,從創新投入看,國有大中型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開發機構的建設,科研活動經費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從創新產出看,國有大中型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不斷增加,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發明專利;從創新機制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逐漸體現,社會中介機構發展迅速,產學研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同時,國有企業積極探索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并一直努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完善。但是,也應該看到,國有企業參與活動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具體包括(1)國有企業規模較大,對高新技術的反應不如民營企業快,受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深,行政管理色彩較濃;(2)國有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低,很多企業對此不感興趣;(3)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的機制尚待建立和完善,政策不配套,立法不健全,影響科技人員積極性的充分發揮;(4)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關聯度低,相互缺乏支持。民營企業的動機分析。民營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新能力,按照創新動機,將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分成三類:領先激勵型創新、模仿追隨型創新和生存適應型創新。②1.領先激勵型創新: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擁有和控制的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異質性資源。企業資源的異質性將長期存在,從而使得競爭優勢呈現可持續性。所以,企業的內部資源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內部資源的獨特程度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如何。競爭優勢的表現形式即超額利潤,組織和技術創新是超額利潤產生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是獲取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領先激勵型創新的企業更加傾向于采取獨立研發的技術創新方式。2.模仿追隨型創新:選擇模仿創新的企業必然在資源稟賦上比領先企業弱,未能擁有富余的資源,自主創新的成本和風險令其不能獨立承擔,但是可以進行模仿追隨,說明這樣的企業至少沒有陷入資源困境,基本上能夠達到資源均衡狀態。資源有限且基本達到均衡狀態的企業傾向于選擇模仿追隨型創新戰略;知識產權保護寬度的大小影響模仿創新的數量和速度,二者呈負相關關系。模仿創新的時序差異表現為模仿能力中等的企業采取緊跟領導者行為的策略,而模仿能力較低的企業收集和處理信息的速度較慢,其模仿追隨也會慢一步,往往在創新信息披露較多時才能進行模仿。而由于模仿收益的負外部性,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模仿,創新項目的預期收益迅速下降,甚至凈現值為負數。所以在企業創新的博弈中,先行者往往取得高額的創新收益,跟隨者則只能取得較少的收益,且模仿時序中越是靠后者收益越少,甚至收益為負而發生虧損。所以,模仿追隨型創新者的市場收益小于自主研發的領先激勵型創新者的市場收益。3.生存適應型創新:較差的績效引發企業及管理層的生存危機,會導致技術創新投入強度適應性增加。當市場需求下降,企業陷入困境時,常用的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或推出新產品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故此時管理層更愿意承擔技術創新的風險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所以,我們認為較差的企業績效會引發技術創新投入的增加。當企業經營績效差時,所有者會增加對管理層的監管強度,甚至收回控制權,沒有留給管理者太多的長期投資空間和耐心。而自主創新不僅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長,而且風險也是較大的。因此,作為資源沒有富余的績差企業的管理者更傾向于進行風險小、投資周期短、有重大影響的育種科研項目。同時對大中型國有種子科技企業的科技創新項目也應給予大力扶持。總之,民營企業十分想參與國家科技計劃,但是由于自身實力的欠缺等因素,往往難以承擔相關的任務。所以,民營企業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不斷鞏固和強化既有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通過科技創新可以不斷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改善產品功能,不斷開發新產品,使企業效能更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具體來說,包括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途徑、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科技創新可以使民營企業快速崛起、科技創新可以使民營企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科技創新可以使民營企業競爭力得到提高。
外資企業的動機分析。外資企業投資的目的可以分為六種。一是生產支撐性是為了實現技術的本地化,以支撐其在東道國的生產,提高企業在東道國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多數外資企業在華設立機構的直接目的屬于此種類型。二是技術跟蹤或獲取型是為了建立情報信息窗口,跟蹤和獲取東道國和競爭對手的技術。這類機構一般傾向于設立在行業專業技術化程度高的國家和地區,且通常在地理區位上接近競爭對手,以從對方的知識溢出中獲益,所以投資主要集中在技術最先進的國家。由于中國目前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出于此類目的投資基本不存在。三是資源尋求型是為了利用東道國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環境,降低成本。中國廉價而又訓練有素的人才資源,為外資企業機構的人才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中國高科技人才相對集中的領域,反映出外資企業在華設立機構的人才利用和人才爭奪意圖。四是市場導向型,指的是外資企業主要考慮東道國的市場需求情況,選擇在跨國公司銷售較多的地區設立海外機構。五是戰略驅動型,指的是外資企業在戰略競爭的基礎上,為了爭奪生存空間而進行的投資行為。六是政策引導型,指的是外資企業主要受到東道國宏觀政策的影響,東道國政府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有學者調查發現,外資企業投資的主要動機是:5%是為區位生產性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32%是適應市場對公司主要產品或生產工藝的適應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區位市場條件;8%是開發利用國外技術資源;34%受政治因素、環境條件、東道國政策影響;24%為綜合動機。①隨著全球范圍內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外資企業尋求增強競爭力的要素已經延伸到技術的研究開發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機構網絡,使外資企業的分支機構更加分散化。它們不但在世界范圍內利用公司內部現有的技術,最大可能地獲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過不斷開發與更新技術,保持公司的長期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從發展趨勢來看,東道國擁有有利于提高外資企業全球技術競爭力的稀缺資源,將越來越成為吸引外資企業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目前,外資企業在我國投資及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并不顯著,不僅外資企業自身對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并不比內資企業強多少,在多數指標上甚至還遠遠落后,更為重要的是沒有有力地帶動內資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使得內資企業除了設備購置費占同類企業生產經營用設備原價比重提高明顯以外,其他衡量技術創新水平的指標都沒有顯著上升。我國讓出寶貴的國內市場給外資企業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過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提高內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但是外資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已經占據的重要地位,與其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存在嚴重的不對稱。②如果引進外資企業的主要目的是推動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那么就應該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外資企業對技術創新水平最大的推動,而不是盡可能地讓出寶貴的國內市場,來增加引進外資企業的規模。雖然外資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GDP的產值,還能增加稅收和就業,但是外資企業在大量搶占國內市場的同時,最終會擠壓國內企業技術創新的空間。我國的“對外開放”絕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對外引進”,認為只要是“引進”就一定是好的。這樣雖然能刺激GDP在短時期內的迅速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并不能有力地提高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所以,外資企業不應當是引進得越多越好,比引進規模更重要的是引進后的“質量”,即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外資企業在華研發通過影響本土企業研發創新要素而產生溢出效應,溢出機制可以分為顯形溢出和隱性溢出兩種。顯形溢出機制主要表現為增加本土企業研發資金、優化創新環境,即通過改善本土企業研發創新支持系統和宏觀環境來促進本土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的提高。隱性溢出機制利用示范模仿、人才流動、競爭和聯系等作用對本土企業研發創新系統各要素施加影響,通過增加本土企業創新動力、強化創新支持系統、提高企業創新意識與創新方法以及改善創新環境來促進本土企業創新。與溢出機制相似,擠出機制是通過過度競爭、弱化關聯效應、爭奪研發資源、增加技術依附性等作用對本土企業研發創新系統各要素施加了負面影響,通過弱化本土企業創新動機、動搖創新支持系統、惡化創新環境來阻礙本土企業創新。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的作用途徑可以歸納為“示范聯系”、“人才流動”和“競爭”三種,只是作用方向正好相反。①具體來說,有以下五點:一是內資企業自身的研發活動對生產效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內資企業購買技術和出口也同樣有利于促進生產效率。因此繼續促進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加入技術創新力度,仍然是今后一段時間的政策重點。二是外資企業的研發活動對內資企業有顯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內資企業提高生產效率。不僅是外資企業的研發活動,外資企業的生產活動本身也對內資企業有正向的溢出作用,這種溢出效應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通過對外資市場占有率最高的4個行業進行分析發現,在這些行業的外資生產和研發活動對內資企業不再有顯著的溢出作用。因此,我們既要繼續引進外資,發揮外資的積極作用,但也要看到引進外資的有利影響也是有限度的,要加強對引進外資的行業引導,更好地利用外資促進國內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②四是外資企業的進入會給東道國的企業造成強大的外部壓力,迫使他們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同時又積極地模仿和學習,以盡快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東道國企業的技術行為和研發努力反過來又會給外資企業造成一種壓力,使得它們也不得不在提高自身的技術同時,不斷地在東道國采用更新更先進的技術,以保證自己的技術領先、競爭優勢和較高的利潤水平。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之間的這種互動行為,最終會使得東道國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并接近或趕上外資企業及其母國的技術水平。同時,由于東道國企業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外資企業及其母國的技術成長和發展。五是外資企業機構不僅自身從事著產品與過程創新活動,還與東道國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創新機構通過戰略聯盟、研發合作、產業關聯、集聚作用、人才交流等形式發生相互作用。這種互補—互利、示范—模仿—學習、競爭—跟進、關聯—共同發展的傳遞機制,促進當地機構創新意識的提高、創新水平的改善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校辦企業的動機分析。校辦企業是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把校辦企業作為促進大學和社會的聯系的紐帶,同時也可用其收入補充大學的經費不足。目前,我國高校校辦企業是高校產業收入主要支柱之一,為高等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搞好校內基地建設,提高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供必要的保障。③高等學校與其他社會企業相比,它的優勢是學科齊全、信息靈通、人才濟濟,有一批專門的科研機構和專職科技人才,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技術人員和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及技術儲備,同時也具有實驗設備齊全、儀器設備較先進等優勢。高校校辦企業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這一優勢強化在企業內部。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企業的產品能否打入市場,引導市場主流。校辦高技術產業是高智力、高投資、高風險、高效益的產業,它不僅打破傳統產業的人才結構,而且科研人員必須具有人員素質高,能吃苦耐勞,攻克難關,能打硬仗。這就要求校辦企業在不斷引進科技人員的同時,組織自身的科研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聰明才智,調動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并且把企業精神貫徹到每一位科研人員身上,使之與企業同命運。在企業商品化的過程中,科研人員加入到競爭機制中來,是校辦企業強化科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內部吸引科技開發帶頭人,在企業內部做到科研人員優勝劣汰,使他們具有緊迫感和壓力,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競爭創新意識。但是目前,校辦企業研發投入不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它不但需要科研力量的鼎力支持,需要有市場前景的高科技項目,而且需要有較大的資金投入。校辦企業由于有學校作后盾,缺少一種商業競爭意識和環境,缺乏市場運作能力,絕大部分校辦企業沒有融資渠道。
針對企業科技投資的利益分配問題,首先,加強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系統,使企業真正成為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技術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其次,鞏固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盡快將其比重提高到10%左右,把科技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源源不斷地培養大批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最后,發展與完善制度環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并制定相關的創新政策。具體來說,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業的科技研發主體地位,在知識產權方面,除了涉及國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專利之外,其余的專利權應該歸進行科技研發的企業所有,并且嚴格按照知識產權相關要求和程序進行申請與批準。在科研經費的分擔上,原則上應該按照國家最多出資40%的項目經費,其余60%由企業出資。除去直接的科研經費資助,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進行資助。在科研成果向市場應用轉化時,政府和企業要處理好科研和產業銜接的問題,保證順利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這樣也會鼓勵企業進行新的科技研發,從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促進企業和政府科技投資方面的合作共贏。在最終的利益分配上,企業還要處理好科技研發人員的利益分配問題,可以根據實際的科研數量及質量進行績效評估,也可以采取各種激勵措施,例如競爭激勵機制和淘汰激勵機制等。此外,針對企業和政府利益分配上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可以進一步加大實施第三方評估咨詢機制。因為科技項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項目組織單位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加之管理資源的有限性,在博弈過程中往往處在信息劣勢的地位上。通過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可以有效補充管理資源的不足,豐富項目管理的手段。第三方機構通過組織相關項目管理專家、技術專家和財務管理專家等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可以促使項目按照進度要求順利實施,保障項目質量達到要求,降低項目執行風險;而通過為項目組織單位提出合理建議,對項目承擔單位進行有力監督,促使項目承擔單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技術路線,實現項目雙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終提升我國整體的科技實力。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