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影響企業價值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0 09:26:00
導語:風險管理影響企業價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內部重要的決策和經營管理行為。在MM定理假設下,企業風險管理是一項多余的政策,不會影響企業價值。然而,不完全市場條件下,稅收、交易摩擦、信息有償獲得、信息不對稱以及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表明,風險管理會直接影響到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公司層面的風險管理能夠增加公司價值。本文將探討風險管理如何在有摩擦的現實世界中增大公司價值的內在機制及相關影響因素。
[關鍵詞]風險管理;企業價值;交易成本;不完全市場
Abstract:Riskmanagementisoneofimportantdecision-makingandoperationactivitiesinafirm.UnderthehypothesisofMMtheory,riskmanagementisaredundantpolicyandwillnotaffectfirm’svalue.However,intheimperfectmarket,theexistenceoftax,transactionfriction,informationcost,informationasymmetryandagentcostindicatesthatriskmanagementwilldirectlyaffectthevaluemaximizationgoalofthefirmandthenincreasefirm’svalue.Thispaperdiscussestheinternalmechanismandcorrespondingfactorsofhowriskmanagementincreasesfirm’svalueinthefrictionalrealworld.
Keywords:riskmanagement;firm’svalue;transactioncost;imperfectmarket
一、引言
長期以來,傳統風險管理理論將企業風險管理動機建立在期望效用模型基礎上。假設公司和個人具有相同的風險偏好,即公司和個人一樣屬風險厭惡類型,代表企業的股東就是風險規避型的。股東最關心的是持有企業股票的價值,企業存在的各類風險會降低股票價值,因此,根據期望效用原則,如果企業能夠代表股東對風險進行管理,則會增大股份的價值,有利于股東的利益。這種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曾經被廣泛地運用于傳統的風險管理理念中。然而,把企業看作風險厭惡類型,并且用一個效用函數來代表,這種過于簡單的理解往往會導致錯誤的結論。首先,公司是利益群體的集合,包括股東、債權人、管理者、雇員、顧客、人等在內的任一個群體對公司都有求償權要求,公司風險管理決策過程必須反映出解決這些求償權的機制以及對公司的影響。其次,這種觀點忽略了資本市場的分散化投資對風險管理帶來的影響。
組合理論表明:通過持有多樣化股票,股東可以將單個企業的風險對其風險組合的影響降至最低。也就是說,股東可以利用資本市場分散風險以代替企業進行風險管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以更準確的方式闡述同樣的道理。該理論區分了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多樣化減少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指不能夠通過多樣化消除的風險,如果投資者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機會,對投資者來講,系統風險唯一可以用風險報酬來補償。根據上述定義,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者,多樣化均不能減少系統風險。通過調整持有風險資產和安全的現金資產的比例,或者通過利用期貨、遠期、或者互換等衍生產品合約,投資者能夠控制他們所暴露的系統風險,但代價是降低了預期回報。假如投資者清楚企業面臨的風險,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增強投資者管理系統風險的效率。企業外部投資者具備調整他們所暴露的系統風險的能力,這似乎說明企業層面的風險管理不發揮任何作用。
另一個說明企業無需進行風險管理的理論是MM定理(Modigliani&Miller,1958),其核心內容是:在MM定理假設條件下,企業價值僅產生于公司的實際投資活動,資本結構、股息分配等財務政策不改變企業價值。并且企業的風險管理對公司的價值也不產生任何影響。
總之,根據傳統的金融理論,企業股東顯然對企業風險管理沒有興趣。如果風險管理不能為股東增加價值,風險管理的直接成本將會導致風險管理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負的凈現值。因此更沒有必要進行公司的風險管理。然而,與MM定理的假設條件不相符,現實世界是充滿摩擦的不完全市場,稅收、交易摩擦、信息有償獲得、信息不對稱以及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表明,風險管理會直接影響到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公司層面的風險管理能夠增加公司價值。[1]本文將探討風險管理如何在有摩擦的現實世界中增大公司價值的內在機制及相關影響因素。
二、公司風險管理的動因分析
(一)通過減輕稅收風險管理可以增大企業價值
Smith&Stulz(1984)提出,公司的稅收函數一般來說是凸函數,即公司實際納稅額與公司應稅收入之間并非線性變動關系。這種累進型曲線或者說稅率遞增的結構由三種因素導致。首先,累進型稅率從根本上決定了公司稅收的凸性特征。許多國家的所得稅征稅安排均體現出一致性的規律。即公司收入的初始部分,與個人收入的開始部分一樣,免征所得稅。超過初始限額后,則會根據實際收入規定幾個常數型的邊際稅率。其次,公司可以用某些支出,如折舊支出和損失后重置費用來抵扣應納稅收入,這種抵扣所帶來的影響是增大了享受零邊際稅率的收入范圍。再次,旨在鼓勵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加大了稅負曲線的凸性特征。[2]
非線性稅負意味著應稅收入和所適用的稅率之間的非對稱性關系。在稅收是凸函數的情況下決定了確定應稅收入或不確定應稅收入與期望納稅額之間的不同結果。即應稅收入確定下的期望納稅額小于應稅收入不確定下的期望納稅額。假設收益在10萬或10萬美元以下的稅率是20%,超出10萬美元邊際稅率是30%。假如一家企業兩年內每年的收益是10萬美元,兩年內總稅收是400萬美元。假如該企業在兩年內的平均年收益是10萬美元,但第一年的收益是0,第2年的收益是20萬美元。它的總稅收是500萬美元。比前一種情況多繳100萬的稅收。現實中,如果企業損失向前結轉和向后結轉的能力有限,納稅收益波動的懲罰更大。因此,平滑收益有利于企業減少稅收。
風險管理不僅可以平滑企業收益。減少企業稅收支出,增大企業價值。風險管理還能增強企業債務融資能力,使企業享有稅盾的優勢。運用債務的稅盾額,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債務水平增加稅后期望現金流。通過風險管理降低企業的波動性從而提高企業債務融資的可能性。企業債權人關注企業總體波動,因為是企業業績的整體波動而不僅僅是企業整體風險中的系統性風險決定企業債務能否被償還。企業面臨的風險越大,企業債務違約的可能性越大。同樣,企業整體風險越小,企業違約的可能性越小。假如企業風險管理減少了企業整體風險,但沒有減少企業經營產生的凈現金流,那么企業的債務融資能力提高,低風險企業可以利用高財務杠桿,高財務杠桿意味著企業可以享用稅盾。
(二)通過降低財務困境成本,風險管理增大企業價值
財務困境的成本包括由于一家公司能否繼續經營下去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新增加經營成本,這些成本被稱為財務困境成本。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導致額外的成本支出包括:客戶流失,銷售業績下降,銷售渠道萎縮;處于困境中的企業與供貨商的穩定關系開始松動;企業內部重要員工可能會離開,高層管理者專注于洗刷企業可能破產對自己聲譽的不利影響,市場上的人才只有得到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才會加盟困境企業;企業聲譽下降等等。財務危機是破產的先兆,如果企業破產,還會發生法律費用、法院費用、各種審計、會計費用等直接成本支出。企業價值是未來期望現金流按一定貼現率貼現后的資本化的價值。財務困境成本的存在,降低了企業未來凈期望現金流,從而降低了企業價值。風險管理可以抑制企業盈利波動,降低企業破產概率,從而降低財務困境的預期成本。這一過程中,實際上是企業價值增大的過程。
除了和財務危機相關的交易成本外,財務危機的可能性還會引起其它交易成本,包括成本,稱為投資不足和資產置換。
企業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問題表現在:股東通過對管理者的任命和薪酬計劃的制定對企業決策程序實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債權人只是出資借給企業,對企業決策沒有任何控制能力。相對于債權人,股東具有了人的角色。債權人具有了委托人的角色。這種關系使股東有可能在投資項目決策上和實施中以犧牲債權人的利益為代價為自己謀取利益。首先,當企業融資來源有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時,面對企業的一個有風險的投資項目,債權人和股東承受了同樣的由該投資項目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的風險,但投資項目的收益在債權人和股東之間并不是均勻分配。投資項目成功,企業價值增大,債權人只能得到本金和利息安全償還的保證,股東則享有企業價值增加的好處;如果投資項目失敗,企業價值減少,股東僅損失出資額,債權人則可能導致不能償還本金和利息的損失。總之,處于財務困境中的企業實施高風險投資項目,形成債權人承擔“向下風險”、股東享有“向上收益”的分配結構,實現企業價值由債權人向股東轉移。高風險投資對股東的這種吸引力會導致出現“資產置換”現象。即股東會改變在發行債券融資時承諾的投資低風險項目,轉而投資高風險項目。如果債券持有人預計到上述情況的發生,他們會在發行債券時要求獲得更高的回報,從而加大債券融資成本,降低企業價值。
其次,如果一家企業已積聚可觀的風險,表現為企業價值預期波動范圍增大,此時,假設企業有一個沒有風險的投資機會且該項目具有較小的正的凈現值。如果投資項目完全由股權融資,項目投資的盈利部分并沒有在所有者之間公平分配,由于企業已經面臨破產境地,新投資項目的盈利部分主要由債權人獲得,用于支付債權人本金利息。股東支付了新項目的所有成本但僅得到小于成本的回報,因此,當企業面臨破產時,盡管企業有無風險的正的凈現值投資項目,股東也愿意放棄它。由于預計到企業在財務危機時會出現投資不足的情況,處于財務危機的企業發行債券融資時,債券持有人也會要求更高的回報。
資產置換和投資不足兩者都會增大企業負債成本,通過實施風險管理,減少企業財務困境發生的概率,可以減輕這些扭曲現象,從而減少負債融資成本,增大企業價值。
(三)通過降低企業管理者非系統風險,風險管理增大企業價值
現代企業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有者兼經營者模式,而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委托模式。一般而言,公司的決策不是由股東做出,經理人掌管著企業日常經營決策,一旦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我們就需要探討企業經理人可能偏離企業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可能。事實上,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管理者具有回避風險的本能。當管理者財富表現為管理者特有的人力資本(經營能力)及其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時,他們的財富集中在他們管理的公司,與企業價值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可能像股東那樣通過組合投資在資本市場將所承受的企業風險加以規避和分散。這一事實意味著管理層傾向于企業價值穩定而不是波動,因為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不增加或很少增加公司利益相關人支出的前提下,穩定會改善管理層的效用。因此,管理者經常表現為風險厭惡,關心公司的長期存在,有動機借助于公司的投融資活動減少個人的風險暴露。
受到管理者個人風險偏好影響的企業風險管理決策不可能完全與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相吻合。May(1995)指出,如果管理者投入公司的個人財富越多,他們就越會為公司制定更多的降低風險的戰略。Jensen&Mecking(1976)曾指出,由于要考慮自身持股的避險問題,管理者很有可能放棄那些能夠加劇風險,但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而股東最盼望的卻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顯然,企業的風險管理決策包含了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利益沖突所致的成本問題。
當然,讓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擁有不可分散化的企業財富對企業的投資者是有利的。根據理論和企業財務理論的某些觀點,基于企業權益的薪酬補償計劃是解決管理者激勵和投資者激勵不相一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企業管理者在企業擁有巨大的利益,他們很難將這些利益分散組合。從這方面講,管理者承受企業風險是產生正確的管理者激勵的必要因素,從另一方面講,由于承擔了不能完全分散化的投資組合,管理者增加了成本。根據金融理論,正常情況下,非系統風險可以通過組合投資分散掉。由于將自己的大量財富集中在企業,不能分散,管理者承擔了包括非系統風險在內的企業風險。因此,風險厭惡的管理者因為承擔非系統風險或者普通投資者不會面對的非系統風險要求補償。由于管理者對持有企業權益的高回報要求,管理者個人估價所擁有的權益對企業未來預期收益選用更大的貼現率。也就是說,與企業股票市值相比,管理者對低估他們所擁有的企業權益(假設市場和管理者對企業未來收益有相同的預期)。為引導管理者集中持有企業權益,企業或者必須折價提供股票或者支付更多的股票,企業支付的金額比直接支付管理者現金補償要多。市場價格和管理者自己估價之間的差異是企業采用權益激勵補償策略的現金成本、對于風險厭惡的管理者,企業的風險越大,管理者個人的貼現率越大;非系統風險的補償越大,估價的差異越大。波動越大的企業,企業自付的風險補償成本也大。假如一個企業的大部分薪酬補償計劃基于企業業績,在不降低企業項目凈現值的前提下,企業實施降低企業風險的風險管理政策可以降低風險補償成本。也就是,通過減少管理者不可分散的風險,企業風險管理增大企業價值。
(四)通過對企業投資項目進行內部融資,風險管理增大企業價值
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一般而言,和外部投資者相比,企業管理者擁有更多關于企業經營和新投資項目的信息。這種現象可能由于競爭對手原因,使得管理者不便對外公布更多的信息所致。信息不對稱導致新投資項目的外部融資成本大于內部融資成本。即所謂的融資等級排序:企業最愿意采用內部資金、外部債務、外部股權。
FSS(Froot,Scharfstein,Stein,1993)利用不同來源的資金成本建立了一種套期原理。企業價值的獲得來自于企業對新投資項目的認識和實施,這就導致一個健康的,成長型企業對新項目投資資金的連續需求。根據融資等級排序,企業最希望利用成本相對較低的內部融資策略。如果企業因各種風險因素導致出現流動性危機。原有的有收益的投資項目因內部融資困難不得不轉向高成本的外部融資,可能導致企業推遲或取消一些投資項目,這會給企業價值帶來實際損失。如果企業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導致的損失進行對沖,就可以維持住持續不斷的內部資金,為企業的新項目投資提供低廉的資金,避免損失掉具有正凈現值的投資項目。FFS引用的資料認為,對于1美元的突然性資本損失,企業在投資預算方面就會消減35美分。[3]Geczy,Minton,Schrand(1997)通過考察《幸福》雜志500強企業中具有現金風險的非金融公司,發現那些在研發領域投入多,速動比例低,外匯兌換風險高的公司更多的對現金采取套期保護措施。
然而內部融資是一把雙刃劍。用外部資金對新項目融資經常需要外部對新項目檢查和評估。這種額外檢查有時為管理者提供和項目預期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在某些情況下,與外部融資相聯系的外部檢查能防止企業上馬壞項目。僅依賴內部融資的企業逃脫了外部檢查和評估。市場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的功效意味著風險管理的負面作用。
使用內部融資進行風險管理的另外一個不利后果是風險管理加大了內外部融資成本之間的差距。假如一個企業管理風險并因此對一個特定投資項目有足夠的內部融資資金,但卻選擇用外部融資資金,可以預料外部投資者在是否為企業新項目提供資金上變得更加謹慎,外部投資者了解到企業有充足的內部資金,但卻選擇外部融資,導致他們對企業新項目的估價偏低,增大為新項目融資回報要求。[4]
上述風險管理理論主要解釋一般企業的風險對沖動機,并非特別針對金融機構。Froot和Stein(1998)針對金融機構建立一個理論模型,認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動機和非金融機構相同。Merton和Perold(1993)指出,金融機構較一般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表現在兩個方面:(1)金融機構的高負債特征導致金融機構面臨巨大的流動性風險,當金融機構債權人意識到金融機構的財務困境和破產危機時,這些客戶會通過轉移存款或保單解約方式將資金轉移至其它安全的金融機構,客戶的大量流失加劇了金融機構財務困境的成本。(2)由于金融機構業務復雜,資產負債結構變化快和信息披露較少,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對客戶和外部投資者的透明度不高,內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投資這需要更高的風險溢價來補償信息不對稱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外部融資成本增加(Mayers和Majluf,1984)[5](70-71)
三、結論
1.企業風險影響企業價值的各種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風險對企業的影響來自企業從事業務活動中產生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這些交易成本包括企業具有風險的現金流導致的稅負增加;預期破產成本增加,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引起并可能導致的無效投資決策的成本;由風險導致的投資項目擠出以及管理者與股東利益不一致產生的成本和管理者無法分散風險所要求的額外風險補償成本等。這一系列交易成本或摩擦成本降低了企業現金流的期望值。通過風險管理,可以降低企業經營和管理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增大企業價值。
2.通過對風險管理中摩擦成本的解釋,可以產生兩種具有一般意義的風險管理策略:消除風險,或者接受風險,并通過對企業其經營活動的重塑減少風險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前者的風險管理策略包括傳統的規避風險、抑制風險、轉移風險,涉及保險和金融衍生工具對沖風險。后者的風險管理策略是采取調整企業財務或組織結構的方法來增強企業承受風險的能力,涉及到投資融資、杠桿管理、稅收管理和企業管理者薪酬設計等多個領域。后者策略不針對企業特定風險來源,考慮如何減少多種風險因素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因此被稱為整體化的風險管理策略。正因為此,企業風險影響企業價值的各種理論成為整合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6](117-171)
主要參考文獻:
[1]LisaK.Meulbroek,IntegratedRiskManagementfortheFirm:ASeniorManager’sGuide[R],Harvard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2002.
[2]R.M.Stulz,RethinkingriskManagement[R],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Fall),1996.
[3]Froot,K.A.,D.S.ScharfsteinandJ.C.Stein,AFrameworkforRiskManagement[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
[4]Bartram,S.M.CorporateRiskManagementasaLeverforShareholderValueCreation[R],Masstricht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0.
[5]陳忠陽.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6]NeilA.Doherty著,陳秉正等譯.綜合風險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我國私營企業與人本管理模式分析論文
- 下一篇:產業集群供應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