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聯動研究
時間:2022-06-13 04:40:41
導語: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聯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扶貧重點由貧困地區向貧困人口轉變,以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化程度。因此,構建貧困人口的精準幫扶機制成為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雖然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但卻具備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這為貧困地區通過旅游開發實現脫貧致富提供可能。鄉村旅游具有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勁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帶動作用等優勢成為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但現行的旅游扶貧方式粗放,以“灌水式”、“輸血式”扶貧模式為主,扶貧精準度不高,效果不顯著。因此,提高鄉村旅游扶貧的精準化程度,探索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的聯動路徑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1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的內涵解讀
1.1鄉村旅游
世界旅游合作組織(1997)在《地方旅游規劃指南》中將鄉村旅游定義為“旅游者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Lane(1994)提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鄉村旅游概念,并描述了鄉村旅游的5個核心特性:①地處鄉村;②旅游活動是鄉村的,活動內容與傳統鄉村的生產、生活以及鄉村自然緊密相聯;③小規模化;④旅游活動受當地鄉村社區控制;⑤鄉村地域的復雜性決定了鄉村旅游類型的多元化。國內學者關于鄉村旅游的概念尚未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地域為依托,以鄉村特有的自然風光、生態形態、鄉村居所、民俗風情和鄉村文化為對象,將娛樂、觀光、休閑和購物融合為一體的旅游形式。也有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融合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綜合國內外學者關于鄉村旅游的闡釋,鄉村旅游可以界定為: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特有的地域空間和資源為載體,以鄉土為特性,以吸引城市居民為主要消費群體的旅游形式。
1.2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對以往粗放式扶貧工作的糾正與提升,是帶領我國7000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戰略決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提高資源邊際效率的需要。習在2014年10月首次提出扶貧要“注重精準發力”,并要求做好“六個精準”,這一科學體系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即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管理、創新精準扶貧體制機制等。由于我國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鄉村地域,因此,加快推進鄉村地域經濟發展是提高扶貧精準度的重要途徑。
2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聯動的理論模式
2.1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模式
隨著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和閑暇時間增多,追求自然和原生態的需求日益增加。鄉村旅游以其田園風光、鄉土氣息、民俗文化、居住文化和生態有機食品等獨特吸引物成為吸引城市居民休閑養生的好去處。在國外,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休閑度假中最受歡迎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在法國,33%的城市居民選擇鄉村旅游,僅次于海濱度假的人數比例。隨著我國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建設美麗鄉村和發展農業莊園等政策的實施,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助力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得到放大(圖1)。圖1鄉村旅游發展動力因素模式根據增長極理論,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的主導產業農業密切相關,鄉村的發展依托于農業生產而逐漸形成的鄉村人文自然環境。鄉村旅游對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外學者關于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開展了豐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在以色列,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有效補充農業收入下降的一種措施。在美國和意大利,鄉村旅游在抑制農業衰退和發展農村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西蘭、前東歐以及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國家,鄉村旅游有效地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多樣化和經濟發展,助力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必須依托鄉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實現精準扶貧和鄉村旅游的聯動發展。
2.2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的聯動作用機制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是一個動態、開放的有機運行系統。從圖2可以看出,鄉村旅游作用于農村、農業、農民三個方面。在農村這個層面,生態環境的改善能美化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為鄉村旅游提供了獨特的旅游資源;農業層面上,鄉村旅游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綠色食品;農民層面上,收入增加、就業機會的增多等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生活的富裕。圖2精準扶貧促進鄉村旅游聯動作用機制圖同樣,鄉村旅游對農村和精準扶貧等都有促進作用。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形成共榮良性互動格局,農民與產業、市場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分配機制。精準扶貧層面上,可以有效緩解貧困地區脫貧壓力,反過來,精準扶貧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政策和宣傳導向;在消費層面上,為鄉村旅游提供高附加值產品;在個人層面上,為鄉村旅游提供消費支持和游客保障,反過來,鄉村旅游為之提供休閑、娛樂的優美環境。兩者共同促進農村貧困地區精準脫貧,從而實現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的聯動發展。
3鄉村旅游對精準扶貧的促進作用
3.1增加就業崗位,提高農民收益
提高農民收益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核心,因此,精準扶貧的關鍵是構建能夠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參考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數據,旅游業的就業乘數效應較大,每增加一個旅游業就業崗位,可為社會創造6~8個就業機會,特別是帶動農民直接或間接地實現就地就業。如對重慶市九龍坡區和南岸區的調查顯示,鄉村旅游帶來的經營性收入占農民家庭總收入的50%以上,90%的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相關產業,如銷售特色農產品、紀念品、農家樂、農事采摘等多元化業態中。可見,鄉村旅游依然成為增加農民就業崗位、提高農民收益、促進經濟的重要抓手。
3.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
產業是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實現聯動的物質基礎,要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就必須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我國農村地區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等問題,鄉村旅游以農村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為吸引物,接待服務設施的專門化程度要求不高,提供的產品大多是以傳統的、原生態的農村生產、生活用具為主,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以耕地、林地、園地和生態用地等用地類型為主,對人工建筑的依賴度不高,具有投資少、效益高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加速城市資本向農村流轉,緩解農村發展資金補助的瓶頸。鄉村旅游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良好結合方式,通過第三產業拉動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再帶動第三產業,進而衍生出新的第二產業,較好地實現了產業的乘數效應。第一產業是農村地區的主導產業,特別是貧困縣集中的區域,第一產業占比過大,第二、三產業比重較小且發展滯后。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帶動與吃、住、行、旅、購、娛等相關的農村交通運輸、餐飲、住宿、農產品經營等業態的發展,有助于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實現三產的相互促進與融合,推動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為主轉向第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優化產業結構。
3.3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旅游把大量的城市居民吸引到農村地區,這為農村地區發展帶來了人才、資金、信息和商機。一方面,城市居民把城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文化信息等帶到農村,有助于城市居民深度了解鄉情民情國情,增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提高了農民對外界的認知度,有助于農民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生活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幫助農民學習精準扶貧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提升農民素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和動力支持。
3.4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美化村容村貌
與城市相比,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的矛盾較為突出。鄉村旅游需要為游客提供吃、住、游、購、娛的內外部環境。游客所到之處應有游客接待中心、娛樂中心、商服中心、停車場、文藝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這就要求農村地區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縮小城鄉生活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美化農村村容村貌。
4基于精準扶貧的鄉村旅游發展措施
4.1精準選擇旅游項目
精準選擇旅游項目是實現農村優勢化發展和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獨特的旅游資源,避免旅游資源的雷同性和可復制性;另一方面,要提高貧困人口在鄉村旅游中的收益水平,防止因外來資本擠占本地市場造成貧困本地化。旅游扶貧兼具產業發展以及減貧脫貧雙重目標,特別強調通過發展旅游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在選擇鄉村旅游項目時,要緊緊圍繞農村自然風貌、民俗文化、民宿、稀缺產品等特色資源,謹慎對待外來資本進入旅游扶貧項目,防止相同的項目一窩蜂上馬,導致精準扶貧成為無源之水。
4.2科學編制鄉村旅游規劃
科學編制規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與保障。由于各地資源稟賦差異,并非所有農村都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編制鄉村旅游規劃,就是要針對區域資源的差異,科學判定鄉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發展模式、發展定位、營銷策略等內容,這樣既體現區域特色,又有利于實現差異化發展。比如,城郊結合部的鄉村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閑、度假的首要選擇;少數民族聚集區,應依托邊緣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風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發展民俗文化型旅游;以自然風景為載體的鄉村旅游,可打資源組合的優勢進行特色發展。
4.3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一是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借鑒發達國家鄉村旅游的管理經驗,規范鄉村旅游發展。主要負責制定鄉村旅游相關政策、宣傳營銷策略以及相關問題的協調與處理。結合我國實際,可以考慮成立鄉村旅游規劃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從農業、林業、水利、文物、城建、宗教等部門中抽調相關專業人員組成,專門負責鄉村旅游的規劃、開發、管理與協調。二是設立專項資金。充足的資金扶持是初期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允許社會資本運作鄉村旅游,倡導鄉村旅游開發籌資社會化。三是加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開展鄉村旅游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其成為具有現代旅游意識、市場化服務意識、社會化管理意識的現代鄉村旅游人才,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時,政府要加強社會保障、鄉村治理等與鄉村旅游協調發展的研究。
4.4建立互聯網+旅游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互聯網+”手段,打造智慧旅游,提升鄉村旅游的信息化、精準化服務水平。政府建立智慧鄉村公共服務平臺,助力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一是利用該服務平臺實施鄉村旅游網絡營銷,開通線上旅游產品預訂與銷售,拓寬鄉村旅游營銷通道,提升農村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的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農村休閑度假。二是將農村貧困村、貧困戶的信息與社會的扶貧資源和幫扶意見精準對接,引導社會資源向貧困地區精準配置。
作者:魯春陽 文楓 王錦峰 司錦 解麗丹 秦巖 單位:河南城建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秋華,紀金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5):196-200.
[2]李佳,鐘林生,成升魁.中國旅游扶貧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56-162.
[3]李芳菲.“精準識別”在濟南市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應用[J].城市旅游規劃,2016(05):65-67
[4]邵云芳.大同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4):92-94.
[5]吳得民.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論壇,2002(3):104-105.
[6]吳冠岑,牛星,許恒周.鄉村旅游發展與土地流轉問題的文獻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3(1):145-151.
[7]陳紹友.發展鄉村旅游與重慶市大城市大農村戰略[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1):64-67.
[8]邱云美.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2005(12):39-41.
[9]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 上一篇:精準扶貧思想哲學意蘊
- 下一篇:西藏邊遠牧區致貧因素分析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