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本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2:19: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學本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非法學本科生的法學論文寫作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是系統全面檢驗高校本科生通過四年專業學習(某些進行試點改革和允許提前畢業的高校為三年)所獲得之各種學習成果、思維能力、綜合素質及獨立從事科研調查水準高低的主要依據。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專才型向寬口徑復合通才型轉變,兼之“依法治國”、“法律至上”等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不但各高校法學專業本科生撰寫了數量龐大的法學畢業論文,許多非法學專業①的本科生也紛紛結合本專業實際,從個人興趣、教師引導以及就業需要②等方面出發選擇撰寫同本專業相關的法學畢業論文。譬如諸多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選擇撰寫國際經濟法方面的畢業論文,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選擇信息安全法類的畢業論文,哲學專業本科生選擇法哲學、法倫理學類的畢業論文……凡此種種,舉不勝舉。平心而論,這可謂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它既反映了目前我國本科教育的寬口徑培養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彰顯,又折射出年輕一代法治理念質的飛躍。
不過有一點需著重指出的是,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畢竟與法學本科生有著較大差別。他們往往在四年本科學習中僅上過寥寥幾門和本專業相關的法律實務課程(如新聞學專業開設的《新聞傳媒法》等),個別興趣濃厚的學生充其量也不過課余翻閱了部分法學書籍,負責指導他們畢業論文撰寫的教師很多也僅為本專業而非法學課程教師。雖然在選題視野開拓度層面他們或許會寬于法學本科生,但在理論研究深度上,便著實難同法學本科生相提并論。③如此一來,我們就必須根據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之具體癥結,一一對癥下藥,從而保證其能真正完成一份高水準的本科畢業論文。
一、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暴露的主要問題
1.論文選題不深入,主題不突出所謂好的選題乃成功之一半,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由于屬“跳出法學看法學”,在研究視野開拓度上便有不少要寬于法學本科生。根據筆者在湖南長沙、衡陽、湘潭三地部分高校所做的抽樣調查,同樣打算寫作合同法方面畢業論文,一些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可能會結合自己專業特點選擇B2B或B2C等網絡無形交易下的新型合同法律問題來寫作,而法學本科生則因受電子信息技術知識匱乏束縛,往往更多傾向于探討傳統合同法問題。不過,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雖然在視野開拓度上較之法學本科生具備一定優勢,但他們法學理論功底則有所不及,從而導致選題不深入,時常出現選了一個較新穎方面問題開始寫作,最終結果竟是簡單就事論事甚至虎頭蛇尾草草收場的情況。譬如某些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選擇了虛擬貨幣的法律問題進行寫作,但往往淺嘗輒止,要么便簡單就事論事通篇缺乏法言法語和法律思維像一份記者的新聞報道,要么就從最宏觀政府話語層面大而化之地發些空洞無用的議論。
此外,與選題不深入接踵而來的便是主題不突出的問題。
正如湯維建先生所言,論文選題決定了論文主題,它給論文主題劃定了范圍,[1]既然我們許多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存在著選題不深入的毛病,那主題自然也會不突出,常常令人不知所云。如某些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選擇了非政府組織的法律問題進行寫作,由于選題不夠深入,在主題上也變得模模糊糊,洋洋灑灑通篇論述了很多非政府組織的起源、類型和特點,但究竟要探討的是什么具體法律問題,到結尾都沒有完全交待清楚。
司法實踐能力下的法學本科論文
一、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導向的轉換
第一法科論文的寫作價值目標從立法建議導向到司法適用導向。所謂立法建議導向指論文的論述結論是建議法律的立改廢。由于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法律體系基本完備,法律研究的主要問題已經從研究法律的立改廢進入研究法律的解釋適用規律應法建議導向的論文寫作,難有價值。第二法科論文的訓練能力目標從訓練學生的理論思辨能力到訓練學生的法律適用方法。從培養法律適用能力導向上看,司法適用中找法、解釋法律、事實辨認和法律說服能力等才是學生最為急缺進行系統訓練的能力。第三法科論文的成果形式從著書立說到案例研判。要求僅僅進行了四年法學初步訓練的法學本科生進行著書立說式的論文寫作不僅高估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低估了法學研究的專業性和嚴肅性。要求學生進行案例研析式的寫作才更加符合法學本科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
二、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步驟
本文主張的案例研析型學術論文寫作訓練,是大陸法系法科學生的傳統做法德國、日本、韓國的法學本科教育中教授將具體案例交給學生由學生根據該案例寫出分析報告報告要求學生找法準確、解釋合理、論證深入、符合司法習慣并且要考慮案件解決的其他社會影響因素。因此,論文寫作不僅要求學生翻閱查找大量法律法規、學術文獻,還要求學生根據本案調查法官和律師的司法心理和判決習慣。本文主張在我國法學本科畢業論文訓練中引入這種培養方式并就該方式具體的運作流程設計如下。
1.第一個環節案例材料的選取。
案例材料應該盡量遵循實例原則在教師自己從業的判例中選取適例為佳,因為這種案例第一手材料最為豐富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案件的基本經過池能為學生提供案件的各種證據和訴訟文書肩利于訓練學生從最原始的材料中認定事實發現問題查找證據等能力。
實踐教學中的法學本科論文
一、傳統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
相對于法治較為完善的西方發達國家,教學模式落后、師資整體素質不高、師資管理水平低、教學管理滯后,是我國傳統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產生消極影響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充分認識法學實踐教學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探尋法學實踐教學得以強化的有效措施,以期消除這些消極影響。
1.積極作用
(1)法學理論創新和實踐能力必須以熟練掌握法學理論和法學知識為基礎。我國傳統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無疑有助于法學理論和法學知識的傳承,處于法學理論創新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地位。
(2)適應傳統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許多教師都擅長理論研究,其中一些教師具有較高的學術創新能力,有助于理論創新型法律人才的培養。
2.消極影響
司法考試背景下的法學本科論文
一、司法考試背景下高校法學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司法考試之間存在矛盾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標。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直接決定著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模式。關于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育的定位,教育界曾進行過較激烈的爭論,有的認為是通識教育,有的認為是職業教育,還有的認為是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合。但是,我國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法》和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有關政策文件中。如教育部《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研究報告》中規定,法學本科畢業生應具備下列知識和能力:(1)具有尚法精神和正義觀念以及剛正不阿的人品;(2)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3)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4)掌握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技術;(5)了解法學理論的前沿和發展動態;(6)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7)具有運用法學理論與法律知識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8)掌握現代文獻檢索和網上獲取信息的方法。從以上目標定位所涵蓋的知識和能力可看,中國的法學本科教育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礎,屬于兼具通識教育特征的職業教育,具體而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質、強能力的法律專業人才。從形式而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是非常明確和理想的,但是,從反映和體現教育目標的法學教學內容來看,現行的法學教育目標主要是追求素質教育。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為學生奠定從事理論研究或法律實務的基礎。在這種法學教育中,法學教學過于理論化,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面對案例的實際操作能力,法學是僅作為一種人文知識而非一種職業的科學知識引入的,法學專業與法律職業相去甚遠。從法學教育觀念上來講,在法學教育人才的培養上,沒有把培養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實用人才作為培養的目標,而是要把學生們培養成具有進行法學研究、寫作論文、能力的法學人才。因此,一些高校擅長于進行理論研究,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豐富學生的法學思想,夯實學生的理論功底。這一局面對我國的法學教育來說是一件幸事,這種教學目標對提升法學教育層次具有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其使學生很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法律應用的實際運作,無法形成法律應用思維和相關應用技巧與能力。簡言之,現行目標定位之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能力培養基本脫節、教育目標定位與司法考試價值去向之間產生矛盾。
(二)我國現行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模式不太符合司法考試
眾所周知,法律科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問,具有獨特的語言、思維方式和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法律科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法學教育中課堂講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法律從業者而言,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品德和法律職業能力,都建立在雄厚的法學理論知識和職業訓練基礎上。在法學教育中,理論教學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沒有系統的理論教學,實踐就失去了根基。但與此同時,作為一門具有極強專業色彩的職業,法律專業要求從業者應具備相應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我國現行的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是一種學科教學,也可稱為通識教育,多年來承繼重理論輕實務的傳統,所開設的課程偏向于法學理論,不重視法律知識的具體運用。首先,從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來看,大多數教師認為在課堂上需講的是法學各學科的知識體系,法律實務問題只是個法律技能的操作問題,很容易掌握,無須在課堂上講授,基于這樣的觀念,他們在課堂上主要以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為主,教學概念化、教條化和形式化的色彩過于濃厚,學生在接觸法學教育時,往往是將法律當做一種科學知識來學習,就如同學習歷史、哲學和文學一樣,強調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對司法實務知之甚少。這種教學雖然使學生擁有比較扎實的法律知識,而且學生能夠在某個法學專題領域長篇大論,但卻使其很難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解決實踐中的一些簡單法律問題。這一情況充分,我國現在的法學本科教育主要是以法學理論知識為重,并且過于強調法律知識的傳授、法學人文修養和學術精神的培養等,而對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不太重視。這樣,法學教育局限在高等學校內部,有些學校認為法學教育純粹是自己的事,與法律職業界的聯系甚少。這種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將課堂講授這一環節凝固化,課堂上理論教學過多,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和純理論的探討,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其他教學方法運用過少,忽視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忽視分析及處理實際法律案件和糾紛的能力的培養。相反,司法考試,從其內容看,比較注重考察考生對與司法實務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或司法解釋的理解力,從考試的方式看,則比較多地考察考生對有關法條和司法解釋條款的記憶力和實際運用能力。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這種不合理性與滯后性是導致其與司法考試脫節并不兼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現行法學本科課程設計與司法考試科目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本科院校法學論文問題與戰略
本文作者:徐麗紅單位:德州政法學院
學位論文是本科生完成教學計劃的最后一個實踐環節,也是對學生4年學習情況的一次全面考查和總結。[1]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為下一步的研究生教育打下基礎,同時,在指導學習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教師自身業務水平也得以提高。因此,各高校都無一例外地將學生的畢業論文作為檢驗學生是否可以順利畢業的標準,同時,指導學生畢業論文也成為教師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提出問題
畢業論文是高校畢業生在教師指導下,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針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獨立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文章。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個分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應體現學術論文的特點。法學畢業論文雖然不像理科畢業論文那樣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但是,需要學生有敏銳的洞察力、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較好的文字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屬于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的高等院校,作為后起之秀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生源較差、基礎薄弱,所以,畢業論文的寫作往往達不到應有的實踐效果。作者結合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欲對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學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的對策及建議。
二、剖析問題
1.態度不夠端正新建本科院校的論文寫作往往是在第8學期完成,一般是在第7學期末分配導師,布置開題事宜,第8學期開始論文的寫作。而此時學生們往往忙于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諸多事情,根本無暇顧及論文的寫作,或者很難保證把精力都用在論文的寫作中。但畢業論文是畢業的硬指標,因而學生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造論文,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大多數同學都有抱著僥幸心理:反正要畢業了,老師總會手下留情。指導教師,對此也無能為力。2.缺乏先期訓練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考試方法較為單一,盡管教務處會明確老師有自由選擇考試方式的權力,但由于程序過于繁瑣,所以,很多老師干脆直接采用學校統一規定的閉卷考試形式,而且試題最少要有四種題型,這樣就大大限制了教師與學生發揮,等于教師很少采用較為開放的、論述性的題目。加之課堂教學時間的壓縮,課堂教學大多用來講授,很難對學生進行開闊性必要性訓練。即便是在論述題中,很多同學只回答要點,不會展開論述,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知識積累不夠,課下閱讀少,思維不夠開闊;二是學生缺乏必要的訓練;三是課堂教學管理較為嚴格,教師缺乏充分發揮的空間與條件,導致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多樣。3.選題缺乏自由權讓學生自由選題,會選擇那些好說話、脾氣好的老師,而這會造成教師工作量的極大差距,近而影響老師年終獎的分配及職稱晉升。而改用學生和老師雙向選擇,又造成平均分配。因為各位老師研究的方向不同,這樣在照顧老師工作量的同時,難免會讓學生的選擇流于形式。尤其是平均分配名額,有可能會完全打破學生的選擇,使得原本選擇刑法方向的學生轉向選擇民法,導致原本對刑法感興趣的學生,必須寫民法方面的論文,結果是導師選擇了學生,而不是學生選擇了導師。這樣學生在論文的寫作中難免會存在抵觸,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學生的消極被動,論文的寫作反倒變成了大學生活中不愉快的經歷。4.對熱點與前沿關注不夠法學本科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課程。但就業與升學的壓力,學生的功利性與目的性,決定了對課程關注的有限性。對專業必修課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專業選修課,而學英語的時間又遠遠多于專業課的學習。教師講授傳統的知識,學生聽課精力不集中,熱點關注不夠,創新性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到了選題時,往往不知道自己該選什么。他們認為資料多的好寫,而不愿意選擇新的熱點,擔心不好找資料。5.沒有掌握論文的寫作方法由于對論文寫作重視不夠,再加上缺乏對前沿與熱點的關注,因此,無論選題,還是寫作過程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大多數同學采用復制粘貼的方法,整篇大段的復制,把所引內容變成自己的觀點。能用自己的話把別人的觀點表達出來,不完全從一篇論文中抄,而是同時參考多篇材料,能寫成“五馬分尸型”文章的,就是好學生了。
國際化法學本科論文
一、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的角色定位
目前,許多高校都設定了建設國際知名大學的目標,并為此致力于本科生培養的國際化,對于法學本科生的培養也不例外。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大高校普遍以對外交流項目的方式,來提升法學本科生的國際視野,完善法學本科生的國際化知識結構。這些項目包括但不限于聯合培養(包括授予學位與不授予學位兩種模式)、中短期的出國交流(3個月到1年)、暑期學校(一般不超過1個月)等,部分高校還借鑒國外經驗,在暑期開設了國際小學期。作為培養模式或手段,它們確實極大地提升了法學本科生培養的國際化水平,成為高等院校法學本科生培養國際化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必須承認的是,這些項目中專屬于法學本科生的項目比例并不高,而且它們不僅依賴于學校資源的大量投入和穩定的校際合作關系,而且大多數仍處于“開學生之眼界”的初級階段,在提升法學本科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形成國際化的知識結構方面,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國際化培養方法,即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與認可。事實上,這正是也應該是法學本科生培養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之一。
1.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際模擬法庭競賽不單純是專業知識結構和儲備的比拼,更多的是思維創新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表達感染能力、外文寫作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較量。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法學本科生的素質教育,同時也擴大了比賽的參與對象。事實上,這類競賽并不局限于法學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擁有同等的機會,從而使其比較容易在高校中普及。
2.它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國際模擬法庭競賽能讓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感和代入感。盡管案件進程以模擬的方式進行,但技術層面的仿真程度并不亞于真實案件的處理,有助于磨練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它能讓學生真正在專業的環境中使用外語,而不只是進行一般的交流,這也是國際化培養的重要一環。
新建本科院校法學畢業論文
一、剖析問題
1.態度不夠端正
新建本科院校的論文寫作往往是在第8學期完成,一般是在第7學期末分配導師,布置開題事宜,第8學期開始論文的寫作。而此時學生們往往忙于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諸多事情,根本無暇顧及論文的寫作,或者很難保證把精力都用在論文的寫作中。但畢業論文是畢業的硬指標,因而學生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造論文,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大多數同學都有抱著僥幸心理:反正要畢業了,老師總會手下留情。指導教師,對此也無能為力。
2.缺乏先期訓練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考試方法較為單一,盡管教務處會明確老師有自由選擇考試方式的權力,但由于程序過于繁瑣,所以,很多老師干脆直接采用學校統一規定的閉卷考試形式,而且試題最少要有四種題型,這樣就大大限制了教師與學生發揮,等于教師很少采用較為開放的、論述性的題目。加之課堂教學時間的壓縮,課堂教學大多用來講授,很難對學生進行開闊性必要性訓練。即便是在論述題中,很多同學只回答要點,不會展開論述,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知識積累不夠,課下閱讀少,思維不夠開闊;二是學生缺乏必要的訓練;三是課堂教學管理較為嚴格,教師缺乏充分發揮的空間與條件,導致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多樣。
3.選題缺乏自由權
少數民族法學本科論文
一、民族法科教育的現狀
(一)學生現狀。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語種交匯的地區,除了漢族和回族使用漢文字以外,其他少數民族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語言文字。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不高,多數無法用漢語熟練交流。學生對專業教材能全部理解的僅占25%,70%以上的民族學生對漢語授課的部分課程基本能聽懂,但讓他們用漢語口述所學到的知識是很困難的,久而久之,對專業課程喪失興趣。民族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課的僅占52%,多數學生缺乏學習耐心和持久性,專業課考試通過率明顯比漢族學生低。新疆少數民族大多數來自于農牧區,其在語言、心理、文化、價值觀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特質,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大部分民族學生民族身份自尊感很強,交往范圍狹窄,易形成小團體,只與本民族學生來往的較多。
(二)教學現狀。
1.教學方面
以課堂講授方式為主,實踐課較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不高,被動教學現象突出;注重法條講授,但對其法理講授較少;用模擬法庭方式上課的占12%。司法考試作為法學教育質量的評估要素之一,對法學教育內容產生一定影響。調查發現,16%的教師在民族班上課完全以司法考試為主線。
經濟教學法學本科論文
一、關于經濟法學的教學體系問題
對于課程教學而言,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這需要依托一本具有權威性的教材。對于成熟學科來說不是問題,因為其內涵外延學界已有定論,盡管理論和寫作水平有高低之分,各教材在側重點和某些理論觀點上存在的差異不會過大,當然在教學體系上也不會有太大差異。然而,對于經濟法學來說,這是一個大問題。以我國經濟法學界主流教材來看,漆多俊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有總論、市場規制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宏觀調控法的原理和基本法律制度等四編20章組成;[1]李昌麒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有經濟法的一般理論、經濟法主體制度、市場秩序規制法律制度、宏觀經濟調控法律制度、經濟監管法律制度、經濟法責任與司法救濟等6編33章;[2]史際春教授主編的《經濟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則分為經濟法總論、經濟法主體制度、公共經濟管理法、經濟活動法等四編;[3]而潘靜成、劉文華教授主編的《經濟法》(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共4編20章,第一編經濟法總論,第二編經濟法主體,第三編市場規制法,第四編宏觀調控法;[4]楊紫煊教授主編的《經濟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則分別對經濟法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經濟法主體制度、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進行了討論;[5]王保樹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原理》則由總論、市場管理法、宏觀經濟管理法、對外經濟法、經濟監督法等五大部分23章構成;[6]顧功耘教授主編的《經濟法教程》則有7編37章,分別是經濟法總論、經濟法律制度變遷史、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市場秩序規制法律制度、國有經濟參與法律制度、對外經濟管制法律制度和市場運行監管法律制度等7大塊。[7]
從以上列舉可以看到,我國主流的經濟法學教材體系極為不同,以至于難以找到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教學內容體系。而這源于學者們對于經濟法學的不同見解。盡管比起30乃至20年前,對于什么是“經濟法”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的共識,但就其內涵和外延仍存在相當大的分歧,直接導致了經濟法究竟包括哪些制度、經濟法學究竟包括哪些內容、經濟法學教學究竟應該采取何種體系的大問題,也為我們選取合適的教材帶來了難題。本文沒有能力、也無意比較各理論體系和各種教材的優劣。但是,從完成經濟法教學的實用立場出發,在考慮到學時約束的條件下,對于教材選用來說,可以考慮以最大公約數的方法找出主流學者們共同承認的部分,然后以此為基礎確定經濟法學課程的教學體系。目前,經濟法總論或者說經濟法基礎理論、市場規制法或者說市場管理法,以及宏觀調控法這三大塊屬于經濟法學的固有內容業已成為學界共識,那么主要圍繞以上三大部分構建經濟法學教學體系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至于漆多俊教授和顧功耘教授主張的國家投資經營法或者國有經濟參與法部分,在其他學者教材中,有的部分體現在經濟法主體制度之中,有的則分解到宏觀調控法之中。這部分亦應考慮納入教學之中。以上選擇的幾個考慮因素是:第一,最大限度地回避有爭議的理論問題。讓學生主要掌握經濟法學界業已獲得共識的部分,并了解那些有理論爭議之處,其中后者為任課老師留下一定的個人空間,可以就個人心得予以發揮,如此可以較好地平衡持有不同理論觀點的老師在經濟法學教學中的共性與個性;第二,符合減少學時的客觀需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專業培養目標也在發展變化,專業課時的減少也是一個趨勢,因此,選擇最為簡潔的經濟法學體系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也能夠符合這一趨勢,在減少的課時中把有限的內容更深入地傳授給學生;第三,可以借機完善整個經濟法學的課程群。盡管專業課時的減少是一個現象,但是,另一個應有的趨勢則是多設選修科目。因此,如果就名為“經濟法學”的課程予以簡化,則也為開設更多的與經濟法相關的選修課程留下了空間,從而形成一個包括“經濟法學”、“競爭法學”、“金融法學”、“財稅法學”、“消費者保護法學”、“房地產法學”等在內的經濟法課程群,為對上述方向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專業教育。
二、從人才培養目標之爭看經濟法學教學方法的選擇
經濟法學的教學方法與課程體系建設直接由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法學本科專業培養的人才目標究竟是什么?是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法律事務從業人士?法學理論的研究者?亦或僅僅是培養現代公民的素質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環?還是兼而有之?根據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我國法學專業的任務是“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專業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币虼瞬簧佥^具歷史的法學院的培養目標選擇了與教育部保持一致。例如:四川大學法學院提出,其法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法學基本理論素養和專業基礎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能在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機構以及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從事法律工作及法學教育。[8]安徽大學法學院提出,其法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民主法制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較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系統掌握理論法學、實體法學、程序法學、國際法學等專業知識,熟悉國家的法律和政策,能夠熟練運用法律法規和法學原理處理各類法律事務的高級法律人才。[9]但是,隨著高校擴招、全國法學院系和法學本科學生數量的急劇增長、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培養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及國家司法考試改革,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人們對于法學本科培養目標的思考。
近些年來,法學教育界召開了多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對中國法學教育的性質地位、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改革、培養模式、質量標準等問題進行了大討論。與會代表通過交流、研討,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形成了三種鮮明的觀點:第一,精英說,即我國的法學教育目標應定位為法律精英教育,認為法學教育在于培養具有高度經驗理性、職業道德和職業品格的法律人才;第二,職業教育說,即我國的法學教育目標應當定位在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要求的職業法律人才;第三,通識說,即法學教育作為現代普通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通識教育。[10]經過多年討論后,2012年教育部最新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提出法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具有深厚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國家立法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仲裁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和涉外活動從事法律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同時兼顧培養能夠在各高等、中等學校從事法學教學的教師。就教育部2012版本的法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來看,文中強調的諸如“具有深厚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等用語,無疑偏向了前面三種觀點中的“精英說”。然而,在目前中國法學教育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該要求與現實有相當距離:第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600余家法學院系,各培養單位之間水準參差不齊,畢業生的素質也層次分明,有相當數量的法學院系從師資到生源,根本上難以達到教育部的高要求;第二,在目前中國一流的法學院系中,也有相當部分畢業生難以達到上述高標準,特別是那些招生人數較多的培養單位,很難保證足夠的資源投入去幫助每一位畢業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之下,教育部是本著“寧缺毋濫”的標準痛下殺手,停止一批根本無法達到上述目標的法律院系的招生資格、嚴格法學畢業生畢業條件,還是承認現實、維持現狀,而將“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僅僅是作為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更有一個特別需要提出的問題是,在那些辦學較早、具有法學博士生和碩士生培養資格的法學院,博碩士生的人數往往數倍于法學本科生。在各類法學專業研究生人數極大擴張的今天,在法律碩士乃至法學碩士已經無法被社會普遍承認為“法學高級專門人才”的情況下,要求法學本科畢業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無疑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另外,教育部2012年版的法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中還有“兼顧培養能夠在各高等、中等學校從事法學教學的教師”之說,顯然這也非常不具有現實性。從高等院校來看,普通本科院校大多已經將新進教師門檻提高到法學博士,在法學碩士都難有機會走上講臺的今天,很難想象法學本科畢業生會有這個機會;從中等學校的教師需求來看,也基本上沒有法學本科畢業生的用武之地。與之有關的是,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在《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建設目標,并在此后開始在全國遴選,并在2012年11月公布了首批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名單,批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58所高校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等22所高校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內蒙古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12所高校為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期為5年。就上述入選的法學院而言,在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基于自身較為雄厚的師資條件,加上進行4+2等從本科到碩士階段的連續培養,①更有可能實現教育部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當然,這已經不僅僅是本科階段能夠獨立完成的了。
就業困境下的法學本科論文
一、當前法學本科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
1.學生個人因素
學生個人因素主要包括就業價值觀和綜合素質兩個方面。價值觀對個體行為選擇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就業價值觀反應著學生的擇業目標和擇業要求。在國家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之前,法學本科畢業生大都分配至公、檢、法等國家機關法務部門,工作專業對口,社會地位較高,人們在觀念中也認為法學畢業生最好的去處就是這類單位。同時,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體制性問題的存在,法學本科畢業生在觀念上更愿意進入工作性質穩定、社會地位較高、各方福利健全的國有單位。而對收入較高但競爭激烈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興趣往往不大。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識結構、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實際上,很多法學本科畢業生知識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法學專業素養不扎實、跨學科知識儲備貧乏、外語應用能力較弱、知識視野狹窄等問題。還有一些畢業生雖具備良好的知識結構,但沒有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體現在缺乏誠信品質、團隊意識不強、心理抗壓能力較弱等方面,而這些方面是一個人優秀綜合素質的主要構成方面。
2.學校因素
學校品牌聲望和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畢業生就業有著顯著影響。從學校品牌聲望來講,目前法學本科畢業生供給量充足,用人單位有足夠的空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擇優招錄,而選擇的依據之一就是畢業生所在學校的品牌聲望。事實上,“五院四系”、“985、211院?!钡姆▽W畢業生就業情況好于其他高校。因為用人單位傾向于招錄學校品牌聲望較高的畢業生,其結果就是普通大學法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極不樂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目前市場決定需求,“出口”決定“進口”的管理機制下,各個高校都從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支持。但當前仍然存在著學校就業指導人隊伍建設滯后,就業指導人員專業素養欠佳、就業指導工作辦公設施落后以及就業指導與大學生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
3.社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