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譯制片翻譯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11:08:00

導語:影視譯制片翻譯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譯制片翻譯管理論文

[摘要]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雙頻的大眾傳播藝術,所以譯制片翻譯就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有著更為復雜的特點。而由于種種原因,其探究在國內外又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站在大眾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嘗試性地提出了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探討譯制片的翻譯。提出了譯制片翻譯應當以受眾為中心的總原則,并總結了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影視翻譯譯制片受眾

引言

外國電影、電視劇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觀看外國影視幾乎成了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中陌生的風土人情、迥異的生活方式、特別的價值觀念和新穎的表現手法深深吸引著國人。影視翻譯因此而變得不可或缺。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影視翻譯的現狀卻不十分令人滿意。據筆者去年對102人做的調查,有91人(占89.2%)對影視翻譯流露出不滿情緒。影視翻譯大體分為譯制片翻譯和字幕翻譯兩種。本文站在傳播學中受眾的角度探討譯制片的翻譯。

一、譯制片翻譯過程的特點

譯制片就是經過翻譯和對口型配音后播出的電影和電視劇(趙化勇,2000:115)。譯制片不僅要求把臺詞譯成目的語,而且還需要配音演員對準口型進行配音。它包括語言翻譯和語言配音,是“譯”和“制”兩個連續的階段。“譯”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制”的內容。所以,翻譯在譯制片的制作過程中舉足輕重。

譯制片的翻譯過程較之普通翻譯過程又有其特殊性。依據德國學者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國學者貝爾的翻譯過程模式(貝爾,1989:19),筆者繪制出一個簡單的譯制片翻譯的過程模式如下:

圖1譯制片翻譯過程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譯制片譯者接受原語的渠道不只是書面的,還必須另外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接受原語信息。也就是說,譯制片譯者在翻譯操作過程中還要受限于影視畫面和聲音(對白),其操作成果必須與影視畫面和聲音(對白)相協調。其實,這就給本來就“帶著腳鐐跳舞的”譯制片譯者又加上了“手鐐”。因為,影視觀眾接受譯者成果的同時也在欣賞畫面。如果觀眾發現聽到的對白(即譯文)與畫面中演員的口型不吻合,就會感覺很別扭,不真實,從而影響他們欣賞影片的情緒。

二、譯制片以受眾為中心的翻譯原則

Hatim&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員說話讓人感覺很逼真,可是作為劇本的編劇,他們是為觀眾而寫的劇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眾傳播過程中廣大受眾是最為重要的。因此,譯制片譯者也應當將觀眾作為最優考慮對象,即以受眾為中心。

譯者反復觀看影片閱讀劇本,對整個影片在自己的頭腦里形成一個“格式塔”意象后方能開始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受眾的現狀、受眾的期待始終放在第一位。(一)易懂性原則

既然譯制片的翻譯是為受眾服務的,要以受眾為中心,那么第一檢測標準就是看觀眾觀看影片的同時是否懂了譯文的內容。我們不是滿足于普通受眾可能理解譯文,而是應當確保普通受眾不可能誤解譯文(NidaandTaber,1969:1)。另外,影視對白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觀眾觀看影片時既沒有充足的時間仔細考慮對白的內容也沒有機會要求演員再說一遍,所以易懂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

Cybil:I’vegottwopeopletotakecareofonmyown…andyoumakeitclearthatthatwasnevergoingtochange。

譯文1:我得獨自養兩個人,而你搞的這些好像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事實。(王平,2001)

譯文2:我們兩母子要生活,我們的關系又無法改變。(粵蓉,2005)

很明顯,譯文2要強于譯文1。聽完譯文1,觀眾會感覺別扭因為它不符合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從而平添了觀眾的負擔。而譯文2充分貫徹影片內容,讓觀眾感受不到翻譯的痕跡。

(二)口語化、生活化原則

譯制片的語言主要就是人物對白而人物對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語,還很個性化、句式簡潔。因此,譯制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擺脫書面語的束縛,力求譯語生活化、口語化。試比較美國電視劇《亡命追兇》中的一句臺詞翻譯:

Doc:Well,Simmon’sbeliefsforbidtheuseofmedicine…Whenhiswifetooktobed,Ihadthathospitalsendadoctortoher。ButJoshuaheldhimoffwithashotgun。

譯文1:呃,西蒙的信條是禁止使用藥物。他妻子臥病在床時,我讓醫院給他派了個醫生。可喬舒亞用槍把他拒之門外。

譯文2:呃,西蒙這個人不信藥物這一套。他妻子病了,給請了個醫生,喬舒亞拿著槍把他趕跑了。

可以看出,譯文2較之譯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對白,更貼近生活,更具生活氣息。口語化的譯文才不會給觀眾帶來扭捏造作的感覺。

三、譯制片翻譯的策略

演員對白時間的長短、視覺畫面、唇形的開合以及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語速等,這些都是譯制片翻譯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給譯制片翻譯提出了挑戰。

(一)濃縮和添加

由于受到視聽雙頻的限制,配音演員必須與片中演員的話語時間保持一致,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如果屏幕上的演員嘴巴在動,就必須保證觀眾能聽到聲音;演員嘴巴已經不動了,耳邊就不能還響著說話聲。所以,濃縮與添加就成了譯制片翻譯的常用手段。美國電視連續劇Friends(《六人行》)中有一句對白:

Yourvisabillishuge。

譯文1:你的銀行卡欠賬數額很大。(彭可,2003)

譯文2:卡上欠了很多。(Sogo,2003)

對于譯制片而言,使用了濃縮譯法的譯文2比譯文1更為合適。譯制片英漢互譯時,如果漢字的數目與英文的音節數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節數,這種譯文就是理想的。因為,第一,中國人每說一個漢字就動一次嘴巴,而英語國家的人每讀一個音節動一次嘴巴;第二,英語的語速略快于中國人說漢語的語速。在上例中,英文的音節數是6,而譯文1卻有11個漢字。也就是說,如果采用譯文1,影片中的女演員已經停止說話了,觀眾卻還聽見她的聲音。嘴巴不動卻有聲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Heisauniversitystudent.

譯文1:他是個大學生。

譯文2:他如今在大學里念書。(錢紹昌,2000)

此例中,我們采用譯文2。影片中的臺詞包含10個音節,演員的嘴巴動了10次。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譯法,漢語就只有5個漢字,即譯文1。那就意味著,觀眾看見演員的嘴巴動個不停卻聽不見聲音。所以,對于這種情況,譯者就要采用增添譯法,適當添加從而達到視聽和諧。

(二)詞語調整

Hatim&Mason(1997:82)認為,影視翻譯中任何只注重臺詞翻譯而忽視非語言算子的觀點,都是值得懷疑的。非語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身體語言等都成為譯者選詞造句的重要因素。

當然,要求配音演員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員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保證配音演員和片中演員每句話的開始和結束時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這一點,基本上就可以給觀眾造成真實感,不會影響他們觀看影片的情緒。因此,調整詞語是譯制片譯者常用的方法。例如:Kimble:Whyareyouhelpingme?(TheFugitive)

譯文1:為什么幫助我?

譯文2:為什么幫忙?

我們選擇譯文2。因為原對白和譯文2中最后一個音節里的輔音都是鼻音、雙唇音/m/。所以,在發音的口型上,漢語拼音/mang/與英語音節/mi:/更為相似。

再來看一個手勢制約翻譯的例子:

OldJoy:YourfatherandIhavebeenfriendswhenyouwere…thishigh.(Friends)

譯文1:你還只有這么高時,我和你父親就是……朋友了。

譯文2:我和你父親做朋友時,你還只有……這么高。

影片中,老喬衣在說“thishigh”之前,停頓了一下,還做了一個掌心朝下的比劃動作。如果采用譯文1、演員比劃高度的時候,觀眾聽到的卻是“朋友”,手勢與話語內容不搭配。采用譯文2、手勢與話語內容一致,觀眾就能理解了。

四、結語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譯制片的受眾,對于譯制片翻譯都有著自己的感受。本文站在普通受眾的立場,分析了譯制片的翻譯過程,提出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并分析了其分原則和相應的策略,旨在能給目前的譯制片翻譯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和參考。總之,由于受到視聽雙頻的制約,譯制片的翻譯顯得尤為復雜。作為譯者,只有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與普通觀眾感同身受,時刻把受眾的需求和滿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譯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參考文獻

[1]Bell,RogerT,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Chalaby,JeanK,“TranslationalTelevisioninEurope:theRoleofPan-EuropeanChannels”,EuropeanJouenalofCommunication[M],London,ThousandOaks,CAandNewDelhi:SAGEPublications,17(2):325-354,2002

[3]Dominick,JosephR,TheDynamicsofMassCommunication[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6

[4]Hatim,Basil&IanMason,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5]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祝建華、武偉譯)[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6]胡海波,淺析譯制片翻譯的重要性[J],上海科技翻譯,2001(4)

[7]黃忠廉,翻譯變體研究[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8]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商務印書館,1992

[9]錢邵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

[10]錢邵昌,影視片中雙關語的翻譯[J],上海科技翻譯,2000(4)

[11]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

[12]趙春梅,論譯制片翻譯的四對主要矛盾[J],中國翻譯,2002(4)

[13]趙化勇,譯制片探討與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